1.描寫梅或雪的唐詩宋詞
姜夔的《暗想》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 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樽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枝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梅花 王安石(宋代)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山園小梅
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擅板共金樽。
卜算子?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憶梅
李商隱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李商隱
匝路亭亭艷,非時裊裊香。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
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臨江仙.梅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春遲,為誰憔悴損芳姿。夜來清夢好,應是發南枝。玉瘦檀輕無限恨,南樓羌管休吹。濃香吹盡有誰知,暖風遲日也,別到杏花肥
玉樓春.紅梅
李清照
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末?不知醞藉幾多時,但見包藏無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干愁不倚。要來小看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
2.宋詞中:清平樂江城子菩薩蠻卜算子等都是什么意思
部分詞牌名來歷 1:暗香 詞牌名。
從小序中可知始自作者。紹熙二年冬天,作者冒雪去拜訪石湖居士(范成大),逗了一個月,石湖拿出詩箋,向作者索要詞章新作,作者填寫了兩首詞。
石湖吟賞不已,命兩個歌妓演唱,音調節律和婉,作者就將這首詞名為《暗香》。 2: 卜算子 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等。
相傳是借用唐代詩人駱賓王的綽號。駱賓王寫詩好用數字取名,人稱“卜算子”。
3:采桑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單行,取為詞。又名《丑奴兒令》、《羅敷媚》等,四十四字。
宋詞中又創慢詞,《采桑子慢》等,九十字。唐代無此詞牌,始于晏殊。
4:釵頭鳳 原名《擷芳詞》,相傳取自北宋政和間宮苑擷芳園之名。后因陸游有“可憐孤似釵頭鳳”詞句,故名。
5:長相思 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
又名《長相思令》、《相思令》等。 因南朝樂府中有“上言長相思,下言夕別離”一句,故名。
6:丑奴兒 詞牌名。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稱《采桑子》,又名丑奴兒令、羅敷媚。
7:搗練子 詞牌名。以搗衣而名。
晚唐已有此詞調。 8:定風波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詞中有“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流”一語。
此調取名原來有平定叛亂的意思。又名《定風流》、《定風波令》等。
9;芳心苦 原名《踏莎行》,因詞中有“紅衣脫盡芳心苦”,故名。 10:風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風入松》歌,后取用為詞調。
11:花犯 詞牌名。周邦彥自度曲。
“犯”:意為“犯調”,是將不同的空調聲律合成一曲,使音樂更為豐富。 12:浣溪沙 又名《小庭花》。
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減字浣溪沙 詞牌名。
減字,唐宋曲子詞術語,一般填詞應按譜填,但詞人在聲腔字數上有伸縮自由,以求舊曲出新聲。這首詞實際沒有減字,末字“些”是語氣助詞,是取用楚地方言。
13:浪淘沙 唐代教坊曲名。 又名《浪淘沙令》《過龍門》、《賣花聲》。
此詞最早創于唐代劉禹錫和白居易。 14:酹江月 即念奴嬌,取蘇軾《念奴嬌》中“一樽還酹江月”。
臨江仙 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原曲常用于詠水仙。
15:六丑 周邦彥自創。后人覺《六丑》不雅,易名為《個儂》。
傳說當年名妓李師師為宋徽宗唱了這支曲子,徽宗覺得這首曲詞圓婉好聽,就問。“是誰寫的?”李師師說:“這曲子叫《六丑》,周邦彥寫的新調。”
徽宗召見周邦彥時問:“為何取名《六丑》?”周邦彥答道:“因為它沖犯了六個宮調,那都是最好聽的章調,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 昔日高陽氏有子六人,富才華 而貌,故以此取為曲調的名字。”
16:六州歌頭 詞牌名。原是唐代的鼓吹曲。
宋時入詞牌。六州指伊、涼、甘石、氐、渭。
六州各有歌曲,統稱《六州》。歌頭即引歌。
17: 綠羅裙 原名《生查子》,因有“記得綠羅裙”一句,取名之。 18:賣花聲 詞牌名。
唐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浪淘沙令》、《過龍門》。
此曲最早創自唐代劉禹錫。初為小令,形式與七言絕句相同。
其內容專詠浪淘沙。五代至宋,此調發展為長短句,內容也更廣泛。
19:滿庭芳 詞牌名。因柳宗元有“偶此即安居,滿庭芳草積”的詩句而得。
又名《滿庭霜》、《江南好》、《滿庭花》。 20:木蘭花 又作《玉樓春》《西湖曲》等。
唐和五代詞人所填《木蘭花》,句式參差不一。宋人定為七言八句。
21:念奴嬌 念奴是唐朝天寶年間的著名歌妓,因念奴音色絕妙,后人用其名為詞調。 22:破陣子 原是唐朝開國時創制的大型武舞曲《破陣樂》中一曲,后改用為詞牌。
23:菩薩蠻 原為唐教坊曲。唐代蘇鶚《杜陽雜編》載:“大中初,女蠻國入貢,危髻金冠,纓絡被體,號菩薩蠻隊。
當時倡優遂制《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其詞。” 24:青玉案 詞牌名。
取于東漢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錦銹段,何以報之青玉案”一詩。 25:清平樂 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
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一說李白曾作《清平月》,恐后人偽托。
26:鵲橋仙 詞牌名。因歐陽修有詞“鵲迎橋路接天津”一句,取為詞名。
又有一說,此調因詠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而得名。 27:如夢令 相傳后唐莊宗自制曲,因曲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一句而得名。
28:阮郎歸 詞牌名。出自東漢劉晨、阮肇天臺山采藥遇仙女的典 29:瑞鶴仙 詞牌名。
宋周邦彥始創,格體參差 30:少年游 唐無此詞調,宋人晏殊作《珠玉詞》中有“長似少年時”句,取之為名。 又名《小闌干》、《玉臘梅枝》。
31:霜天曉角 詞牌名。又名《月當窗》、《踏月》。
此詞調首見于《全芳備祖前集》,宋代詞人林逋取其前片的意境用為詞牌名。 32:水調歌頭 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
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 大曲分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
“歌頭”是中序的第一章。 33:水龍吟 又名《龍吟曲》。
取李白“笛奏龍吟水”一詩句而名之。 34:蘇幕遮 唐玄宗時教坊曲名。
原曲源自西域龜茲國,“蘇幕遮”意“西戎胡語”。 35:望江南 詞牌名。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 此調本名為《謝秋娘》,。
3.修改詩詞《卜算子》兩首
原文卜算子 詠梅 陸游(南宋)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編輯本段]譯文 驛亭之外的斷橋邊,梅花自開自落,無人理睬。
暮色將臨,梅花無依無靠,已經夠愁苦了,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 梅花并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艷斗寵,對百花的妒忌與排斥毫不在乎。
即使凋零了,被碾為泥漿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樣散發出縷縷清香。[編輯本段]賞析 這首詠梅詞,作者詠物寓志,表達了自己孤高雅潔的志趣。
上闋狀物寫景,描繪了風雨中獨自綻放的梅花。 梅花長在偏僻的“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它不是由人精心栽種的,它寂寞地開放著。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在這樣的暮色黃昏中,獨自挺立開放的梅花難免會有著孤苦無依的愁苦,更何況環境如此惡劣,風雨交加,倍受摧殘。
這實在令人深深嘆息。 下闋抒情, 主要抒寫梅花的兩種美 德。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它的其一美德是樸實無華,不慕虛榮,不與百花爭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開放,它的與世無爭使它胸懷坦蕩,一任群花自去嫉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它的其二美德是志節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淪落到化泥作塵的地步,還香氣依舊。這幾句詞意味深長。
作者作此詞時,正因力主對金用兵而受貶,因此他以“群花”喻當時官場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達了雖歷盡艱辛,也不會趨炎附勢,而只會堅守節操的決心。 陸游曾經稱贊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落梅》)。
梅花如此清幽絕俗,出于眾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面,緊臨著破敗不堪的“斷橋”,自然是人跡絕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從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園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長在荒僻郊外的“野梅”。
它既得不到應有得護理,也無人來欣賞,隨著四季代謝,它默默地開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誰肯一顧呢,它是無主的梅呵。
“寂寞開無主”這一句,詩人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客觀景物中,首句是景語,這句已是情語了。 日落黃昏,暮色朦朧,這孓然一身、無人過問的梅花,何以承受這凄涼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獨自愁”,這幾個字與上句的“寂寞”相互呼應。
而且,偏偏在這個時候,又刮起了風,下起了雨。“更著”這兩個字力重千均,寫出了梅花的艱困處境,然而盡管環境是如此冷峻,它還是“開”了!它,“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道源);它,“完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楊維楨)。
總之,從上面四句看,這對梅花的壓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無所不至,但是這一切終究被它沖破了,因為它還是開了!誰是勝利者?應該說,是梅花! 上闋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它也的確還有“愁”。從藝術手法說,寫愁時,作者沒有用詩人、詞人們那套慣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寫得象這象那,而是用環境、時光和自然現象來烘托。
況周頤說:“詞有淡遠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為高手。”(〈蕙風詞話〉)就是說,詞人描寫這么多“景物”,是為了獲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寫景”(田同之《西圃詞說》)。
上片四句可說是“情景雙繪”。 下闋,托梅寄志。
梅花,它開得最早。“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齊己);“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張謂)。
是它迎來了春天。但它卻“無意苦爭春”。
春天,百花怒放,爭麗斗妍,而梅花卻不去“苦爭春”,凌寒先發,只是一點迎春報春的赤誠。“苦”者,抵死、拼命、盡力也。
從側面諷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爭春,“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們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們去妒忌吧。
這里把寫物與寫人,完全交織在一起了。花木無情,花開花落,是自然現象,說“爭春”,是暗喻。
“妒”,則非草木能所有。這兩句表現出陸游標格獨高,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傲骨。
最后幾句。把梅花的“獨標高格”,再推進一層:“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前句承上句的寂寞無主、黃昏日落、風雨交侵等凄慘境遇。這句七個字四次頓挫:“零落”,不堪雨驟風狂的摧殘,梅花紛紛凋落了,這是一層。
落花委地,與泥水混雜,不辨何這者是花,何者是泥了,這是第二層。從“碾”字,顯示出摧殘者的無情,被摧殘者承受的壓力之大,這是第三層。
結果呢,梅花被摧殘被踐踏而化作灰塵了。這是第四層。
看,梅花的命運有多么悲慘,簡直令人不忍卒讀。但作者的目的決不是單為寫梅花的悲慘遭遇引起人們的同情;從寫作手法說,仍是鋪墊,是蓄勢,是為了把下句的詞意腿上最高峰。
雖說梅花凋落了,被踐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塵灰了,請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別有韻”的香味,卻永遠如故,一絲一毫也改變不了呵。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處境,風雨侵凌,凋殘零落,成泥作塵的凄涼、衰颯、悲戚,一股腦兒拋到九霄云外去了。
正是“末句想見盡節”(卓人月〈詞統〉)。而這“盡節”的得以“想見”,正是由于此詞運用比興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