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詞三類指的是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
從配音樂這一點上說,它和樂府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后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
文人的詞深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詞中的律句特別多。 詞是長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數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詞大致可分為三類:⑴小令;⑵中調;⑶長調。
有人認為: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外為長調①。這種分法雖然未免太絕對了,但是,大概的情況還是這樣的。
敦煌曲子詞中,已經有一些中調和長調。宋初柳永寫了一些長調。
蘇軾、秦觀、黃庭堅等人繼起,長調就盛行起來了。長調的特點,除了字數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韻較疏。
一詞牌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共有一千多個格式②(這些格式稱為詞譜)。
人們不好把它們稱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
有時候,幾個格式合用一個詞牌,因為它們是同一個格式的若干變體;有時候,同一個格式而有幾個名稱,那只因為各家叫名不同罷了。 關于詞牌的來源,大約有下面的三種情況: ⑴本來是樂曲的名稱。
例如《菩薩蠻》,據說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③,女蠻國進貢,她們梳著高髻,戴著金冠,滿身瓔珞(瓔珞是身上佩掛的珠寶),象菩薩。當時教坊因此譜成《菩薩蠻曲》。
據說唐宜宗愛唱《菩薩蠻》詞,可見是當時風行一時的曲子。《西江月》、《風入松》、《蝶戀花》等,都是屬于這一類的。
這些都是來自民間的曲調。 ⑵摘取一首詞中的幾個字作為詞牌。
例如《憶秦娥》,因為依照這個格式寫出的最初一首詞開頭兩句是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所以詞牌就叫《憶秦娥》④,又叫《秦樓月》。《憶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謝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詠"江南好"的詞,最后一句是"能不憶江南",所以詞牌又叫《憶江南》。
《如夢令》原名《憶仙姿》,改名《如夢令》,這是因為后唐莊宗所寫的《憶仙姿》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等句。《念奴嬌》又叫《大江東去》,這是由于蘇軾有一首《念奴嬌》,第一句是"大江東去"。
又叫《酹江月》,因為蘇軾這首詞最后三個字是"酹江月"。 ⑶本來就是詞的題目。
《踏歌詞》詠的是舞蹈,《舞馬詞》詠的是舞馬,唉乃曲》詠的是泛舟,《漁歌子》詠的是打魚,《浪淘沙》詠的是浪淘沙,《拋球樂》詠的是拋繡球,《更漏子》詠的是夜。這種情況是最普遍的。
凡是詞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說,詞牌同時也是詞題,不另有題目了。但是,絕大多數的詞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詞牌之外還有詞題。
一般是在詞牌下面用較小的字注出詞題。在這種情況下,詞題和詞牌不發生任何關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講到浪,也不講到沙;一首《憶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講到江南。這樣,詞牌只不過是詞譜的何罷了。
二單調、雙調、三疊、四疊 詞有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的分別。 單調的詞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它很象一首詩,只不過是長短句罷了。例如: 漁歌子⑤[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如夢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雙調的詞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調或長調。
雙調就是把一首詞分為前后兩闋⑥。兩闋的字數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
這樣,字數相等的就象一首曲譜配著兩首歌詞。不相等的,一般是開頭的兩三句字數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換頭"⑦。
雙調詞中最常見的形式。例如:踏莎行 郴州旅舍[宋]秦觀 霧失樓臺,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 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 魚傳尺素, 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 為誰流下瀟湘去? 鷓鴣天(元溪不見梅)[宋]辛棄疾 千丈冰溪百步雷。
柴門都向水邊開。 亂云剩帶炊煙去, 野水閑將日影來。
穿窈窕, 過崔嵬, 東林試問幾時栽? 動搖意態雖多竹, 點綴風流卻欠梅。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赴新州)[宋]張元干 夢繞神州路。
悵秋風連營畫角, 故宮離黍。 底事昆侖傾砥柱, 九地黃流亂注? 聚萬落千村狐兔。
天意從來高難問, 況人情易老悲難訴。 更南浦, 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 斷云微度。
萬里江山知何處? 回首對床夜語。 雁不到, 書成誰與? 目盡青天懷今古, 肯兒曹恩怨相爾汝。
舉大白, 聽金縷。 ("雁不到書成誰與?"依詞律應作一句讀。)
象《踏莎行》、《漁家傲》,前后兩闋字數完全相等。其他各詞,前后各詞,前后闋字數基本上相同。
三疊就是三闋,四疊就是四疊。三疊、四疊的詞很少見,這里就不舉例了。
①這是根據《類編草堂詩余》所分小令、中調、長調而得出的結論。 ②萬樹《詞律》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個"體"。
徐本立《詞律拾遺》增加四百九十五個"體"。清代的《欽定詞譜》共有二千三百零六個"體"。
③大中,是唐宣宗年號(公元847-859年)。 ④這是依照一般的說法。
⑤原名《漁父》。
2.宋詞體式指的是什么
宋詞
宋詞是繼唐詩之后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棄疾、岳飛等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鉆,在古代文學的閬苑里,她是一塊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豐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妍,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勝。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里汲取營養,又為后來的明清對劇小說輸送了有機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我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詞的初期極盡艷麗浮華,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間,像曾因寫過"且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而得罪了當時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連于歌坊青樓之間,給歌妓們寫寫詞,所謂"凡有井水飲處,必有柳詞"之說,以至于宋朝的一個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記得了,好像叫什么宴殊的在當上宰相之后,他對于以前所做的詞都不承認是他寫的.我們也都知道,宋朝的艷妓之多,水平之高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們和宋朝的士大夫們一起,構成了宋朝的享樂主義,虛華的文化.
一個朝代,一個國家,若強盛,那么它在文與質兩方面是并重的,這里文指的是文風或者說一個社會的風氣吧,我們知道,一個人若專門讀書,鉆研學問的話,那么就必須脫離生產勞動,也不能去打仗,這在宋朝就叫做"養士""八股"確立之后,天下的秀才就專門來鉆這個東西撈取功名利祿養活自己,所以也就沒得工夫去思考事情,去造反了,如果一個國家"文風"越盛,那么做實事的人就越少,這個國家也就會出問題了.歷朝寫詩的人很多,宋詩也很有名,為什么獨獨詩以 "唐"命名呢?唐詩就算是歌頌風花雪月,也有一股質樸的美,透露出這個民族質樸,粗野與宏偉的氣魄,而宋詞則是比較多矯飾浮夸的文風,一個國家的文化若是推動這個國家的發展的,那么它就是強勢的,有生命力的,
在進化論和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如果”和“假設”,只有殘酷的現實,宋朝被野蠻民族滅掉,這就是結果,而士大夫群體人格的墮落,從這個幫閑享樂的社會就開始出現征兆了。
3.宋詞又“三影”“三瘦”之說,分別指得是什么,和所在的詩句是什么
張先(990~1078) 北宋詞人。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市)人。父張維,好讀書,以吟詠詩詞為樂。張先于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進士。明道元年(1032)為宿州掾。康定元年(1040)以秘書丞知吳江縣,次年為嘉禾判官。皇□二年(1050)晏殊知永興軍,任為通判。四年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嘉□四年(1059),知虢州。英宗治平元年(1064),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家居。此后常往來于杭州、吳興之間,以垂釣和創作詩詞自娛,并與趙□、蘇軾、蔡襄、鄭獬、李常諸名士登山臨水,吟唱往還。直至逝世之年,尚有詞作。
張先詞在藝術上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善于以工巧之筆表現一種朦朧的美。他以善于用"影"字著名。這些"影"字句,往往動中顯靜,以朦朧飄忽的景物反映出幽冷寧謐的意境。宋祁很贊賞他〔天仙子〕中的"云破月來花弄影",稱之為"'云破月來花弄影'郎中"(《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七引《□齋閑覽》)。他自己也很得意于"云破月來花弄影",以及〔歸朝歡〕的"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剪牡丹〕的"柳徑無人,墮飛絮無影",因而自稱"張三影"。清人李調元以為:"尚有一詞(即〔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中'無數楊花過無影',合之應名'四影'。"(《雨村詞話》)其他還有"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青門引〕),也寫得不錯。
一代詞人李清照有許多不為人知的雅稱別號,比如易安居士、正宗第一、婉約宗主、李三瘦等,其中,“李三瘦”是較為奇特且不好理解的一個。
所謂“三瘦”,是指李清照喜以“瘦”字入詞,來形容花容人貌,并創造了三個因“瘦”而名傳千古的動人詞句。
在《鳳凰臺上憶吹簫》有“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之句,清代文人陳廷焯評價為“婉轉曲折,煞是妙絕”;當代詞學大師唐圭璋稱“‘新來瘦’三句,申言別苦。較病酒悲秋為尤苦。”
在《如夢令》中有“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之句,黃蓼園在《寥園詞選》中說:“‘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
在《醉花陰》中有“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之句。據說,李清照寫好《醉花陰》一詞后,寄給了兩地分居的丈夫趙明誠,“明誠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便3天3夜閉門寫作,得15闋,與李清照的詞混在一起請友人陸德夫賞鑒。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三句絕佳。”
4.詩詞歌賦指的是什么
詩詞歌賦指文章的四種形式。
詩,
曠世絕宇幾人知?
盡情時,
方顯我才思。
詞,
如癡如醉如著迷。
細讀來,
句句都神奇。
歌,
隨風飛到西柏坡。
遇知音,
知音從此多。
賦,
東方巨龍狂起舞。
起舞時,
抖落風和雨。
詩:五言七言,絕句律詩 詞:長短句,五代時興起的一種配樂合唱的新體詩 歌:(可能吧)樂府,元曲 賦:文言散文,如《岳陽樓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