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mii4i"></td>
  • <noscript id="mii4i"><kbd id="mii4i"></kbd></noscript>
  • <tt id="mii4i"></tt>
  •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 王安石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原文: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桑條索漠楝花繁,風斂余香暗度垣。
    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翻譯及注釋

    翻譯
    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凈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成壟,都是主人親手栽種。
    庭院外一條小河保護著農田,并且環繞著農田;兩座大山打開門來為人們送去綠色。

    桑樹枝葉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風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過墻頭。
    黃鶯幾聲清脆的啼叫 ,驚醒了我的午覺。一夢醒來,我恍恍惚惚還覺得自己好像仍然在舊日所住的半山園中。

    注釋
    ⑴書:書寫,題詩。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隱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紫金山(今江蘇南京)時的鄰居。
    ⑵茅檐:茅屋檐下,這里指庭院。無苔:沒有青苔。
    ⑶成畦(qí ):成壟成行。 畦:經過修整的一塊塊田地。
    ⑷護田:這里指護衛環繞著園田。語出《漢書·西域傳序》:“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
    ⑸排闥(tà):開門。語出《漢書· 樊噲傳》:“高帝嘗病,惡見人,臥禁中,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噲乃排闥直入。”闥:小門。送青來:送來綠色。
    (6)楝(liàn)花:“二十四番花信”里的楝花,指的就是北方常見的苦楝花。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創作背景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題在楊德逢屋壁上的一組詩。楊德逢,別號湖陰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時的鄰居和經常往來的朋友。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別解

    首句的“長掃”,一直解釋為:經常打掃,“長”通“常”,“茅檐”是代指庭院,“靜”同“凈”。于是,首句就解釋成了:由于經常打掃,庭院干凈得一點兒青苔都沒有了。

    如果不問,這樣的解釋也可以說得通,因為這樣的解說已經通行了好幾百年。但是,若要是深究,若要聯系生活,就會發覺,這樣的解釋并不合乎事理。

    說“茅檐”是借代庭院,就已經很勉強。如果視“掃”為打掃,那么,被借代的應該也是可以打掃的;借代的也應該是被打掃的一部分。庭院是可以打掃的,可“茅檐”是不可以打掃的。請問一下,經常登梯子掃房檐,誰掃過請舉手!若是瓦檐,若是水泥房檐,有了雅興,打掃也無妨,但是,秋風尚能卷走屋上三重茅,茅草的檐是掃不得的,掃一回,那苫房的茅草就下來一些,掃它幾回屋子就漏了。以不可掃的“茅檐”代庭院是不妥的。

    即使是允許“茅檐”代“庭院”,那庭院中被掃的也不應該是“苔”。苔是長在潮濕的地方的,是緊附于其他物體上的,用掃帚是掃不去的。劉禹錫的陋室“苔痕上階綠”,并不能說明陋室衛生沒搞好。衛生檢查團從來不以苔的有無打分。以掃苔來說明院子干凈,也是不妥的。其實,有些青苔的庭院,倒是文人追求的雅、靜,也算是一種情趣。

    有這么多的不合事理,我們有理由重新看一下“茅檐長掃靜無苔”。

    “掃”的常用義是“清除”,是“用掃帚除去塵垢”,解釋“茅檐”為代指庭院,“長”為“常”,全是為了適應一個“打掃”,在其他場合并不容易找到例子。我們應該看到,“掃”還有一個意義,就是描、畫。張祜詩《集靈臺》“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娥眉朝至尊。”這個“掃”就是描畫。司空圖《燈花》之二“明朝斗草多應喜,剪得燈花自掃眉。”這“掃”也是描畫。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里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這“掃”也是描畫。

    解釋“茅檐”的人多是沒有住過茅屋的,才弄出這些借代、通假,看得出,是為了迎合“打掃”的無奈與被迫。

    如果,我們跳出“掃”的常用義,選用“描畫”解釋“茅檐長掃靜無苔”,就可以解釋成:無苔的房檐,像大筆一樣長長的一畫。苫房用的草,多是梢朝下,以利水流;反之就“戧水”了,水就可能順草進入里面。多年不換的房草,朽爛含水,也就長出苔了。有苔的房子也就快不行了。新苫的房,檐上自然是“無苔”的了。新苫的房草,梢比較長,也比較軟,若是讓文人看了,就恰是毛筆。

    這樣的解釋,一是少了許多麻煩,“長”還是原來的“長”“茅檐”仍是原來“茅檐”。二是更有詩味了,無苔的房檐,像筆一樣長長的一畫,這多有詩意,這多有文氣,這才是讀書人的眼力。其實,“茅檐長掃靜無苔”說的是,房子是新苫過的;“花木成畦手字栽”說的是,主人勤于勞作。房子是新苫的,花木是親手栽的,就是說主人對生活充滿熱情。

    整個詩寫的是清新、嫻靜的生活。將一個“掃”字重新解釋,讓它成為“描畫”,成為富有動感與美感的比喻,較之掃院子,詩的張力就大多了。

    (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張港先生著《經典古詩詞另類“悅”讀》)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賞析

    這兩首詩是題寫在湖陰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這一首詩用典十分精妙,讀者不知典故內容,并不妨礙對詩歌大意的理解;而詩歌的深意妙趣,則需要明白典故的出處才能更深刻地體會。

    首二句贊美楊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靜”即凈。怎樣寫凈呢?詩人摒絕一切平泛的描繪,而僅用“無苔”二字,舉重若輕,真可謂別具只眼。何以見得?江南地濕,又時值初夏多雨季節,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為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于掃除。而今庭院之內,連青苔也沒有,不正表明無處不凈、無時不凈嗎?在這里,平淡無奇的形象由于恰當的用字卻具有了異常豐富的表現力。“花木”是庭院內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為品種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種。這樣,“成畦”二字就并非僅僅交代花圃的整齊,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豐美,既整齊又不單調。

    這清幽環境令人陶醉,所以當詩人的目光從院內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時,他的思致才會那樣悠遠、飄逸,才會孕育出下面一聯的警句,門前的景物是一條河流,一片農田,兩座青山,在詩人眼里,山水對這位志趣高潔的主人也有情誼。詩人用擬人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彎彎的河流環繞著蔥綠的農田,正像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一樣。“護”字,“繞”字顯得那么有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樣整潔,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門而入,奉獻上一片青翠。詩人以神來之筆,留下千古傳誦的名句。

    “一水”“兩山”被轉化為富于生命感情的親切的形象,而為千古傳誦。但后二句所以廣泛傳誦,主要還在于這樣兩點:一、擬人和描寫渾然一體,交融無間。“一水護田”加以“繞”字,正見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環繞著綠油油的農田,這不恰像一位母親雙手護著小孩的情景嗎?著一“護”字,“繞”的神情明確顯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闥”二字,更是神來之筆。它既寫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撲向庭院而來!這種描寫給予讀者的美感極為新鮮、生動。它還表明山的距離不遠,就在楊家庭院的門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動人的,是寫出了山勢若奔,仿佛剛從遠方匆匆來到,興奮而熱烈。所有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這種種描寫,又都和充分的擬人化結合起來那情調、那筆致,完全像在表現“有朋自遠方來”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顧不得敲門就闖進庭院送上禮物。二者融合無間,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經錘煉又無斧鑿之痕,清新雋永,韻味深長。二、這兩句詩也與楊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聯里,已可看到一個人品高潔、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陰先生。所居僅為“茅檐”,他不僅“掃”,而且“長掃”(即常掃),以至于“靜無苔”;“花木成畦”,非賴他人,而是親“手自栽”。可見他清靜脫俗,樸實勤勞。這樣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間,當然比別人更能欣賞到它們的美,更感到“一水”“兩山”的親近;詩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陰先生早已締結了深厚的交誼。詩以“書湖陰先生壁”為題,處處關合,處處照應,由此也可見出詩人思致的綿密。
    此詩對于“一水”“兩山”的擬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為基礎,又與具體的生活內容相吻合,所以氣足神完,渾化無跡,成為古今傳誦的名句。

    在修辭技巧上,“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兩句也堪作范例。詩人運用了對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擬人的手法,給山水賦予人的感情,化靜為動,顯得自然化境既生機勃勃又清靜幽雅。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 王安石

    宋代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李之儀

    閱讀(185)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原文: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卜算子·我住長江頭翻譯及注釋翻譯我居住在長江上游,你居住在長江尾底。日日夜夜想你,卻不能見你,你和我啊.

    宋代

    生查子·元夕 歐陽修(一說朱淑真)

    閱讀(261)

    生查子·元夕原文: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淚濕 :一作:滿)生查子·元夕翻譯及注釋翻譯去年正月十五元宵節,花市燈光像白天一樣明亮。月兒升起在柳樹梢頭,他約我黃昏以后

    宋代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閱讀(155)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原文: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愁余 一作:愁予)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翻譯及注釋翻譯郁孤臺下這贛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

    宋代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 范成大

    閱讀(193)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原文: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惟 通 唯)四時田園雜興·其二翻譯一樹樹梅子變得金黃,杏子也越長越大了;蕎麥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顯得稀稀落落。白天長了,籬笆的影子隨著太陽的升高變

    宋代

    前赤壁賦 蘇軾

    閱讀(151)

    前赤壁賦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

    宋代

    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歐陽修

    閱讀(186)

    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原文: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翻譯及注釋翻譯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楊柳依依,飛

    宋代

    宿新市徐公店 楊萬里

    閱讀(167)

    宿新市徐公店原文: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宿新市徐公店翻譯及注釋翻譯籬笆稀稀落落,一條小路通向遠方,樹上的花瓣紛紛飄落,卻還尚未形成樹陰。小孩子飛快地奔跑著追趕黃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飛入菜花

    宋代

    游園不值 葉紹翁

    閱讀(164)

    游園不值原文: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游園不值翻譯及注釋翻譯也許是園主擔心我的木屐踩壞他那愛惜的青苔,輕輕地敲柴門,久久沒有人來開。可是這滿園的春色畢竟是關不住的,你看,那兒有一枝粉紅色的杏花

    宋代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蘇軾

    閱讀(145)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原文: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繰 通:繅)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翻譯及注釋

    宋代

    約客/有約 趙師秀

    閱讀(181)

    約客/有約原文: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約客/有約翻譯及注釋翻譯梅子黃時,家家都被籠罩在雨中,長滿青草的池塘邊上,傳來陣陣蛙聲。時間已過午夜,已約請好的客人還沒有來,我無聊地輕輕敲著棋子,震落了點油

    宋代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楊萬里

    閱讀(184)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原文: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錯喜歡 一作: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放過 一作:放出)過松源晨炊漆公店翻譯及注釋翻譯不要說從山嶺上下來就沒有困難,這句話騙得前來爬山的人白白地歡喜一場。當你進入

    宋代

    夜書所見 葉紹翁

    閱讀(160)

    夜書所見原文: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夜書所見翻譯及注釋翻譯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上吹來秋風,使出門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家中幾個小孩還在興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靜

    宋代

    三衢道中 曾幾

    閱讀(144)

    三衢道中原文: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三衢道中翻譯及注釋翻譯梅子黃透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氣,乘小舟沿著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繼續前行。山路上蒼翠的樹,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

    宋代

    釵頭鳳·世情薄 唐婉

    閱讀(136)

    釵頭鳳·世情薄原文: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裝歡 通:妝)釵頭鳳·世情薄翻譯及注釋翻譯世事炎涼,黃昏中下

    宋代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曉景二首 蘇軾

    閱讀(174)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曉景二首原文: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曉景二首翻譯及注釋翻譯竹林外兩三枝桃

    宋代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閱讀(185)

    登飛來峰原文: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飛來山 一作:飛來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只緣 一作:自緣)登飛來峰翻譯及注釋翻譯韻譯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

    宋代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 陸游

    閱讀(203)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原文:迢迢天漢西南落,喔喔鄰雞一再鳴。壯志病來消欲盡,出門搔首愴平生。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翻譯及注釋翻譯迢迢萬里的銀河朝西南方向下墜

    宋代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 陸游

    閱讀(186)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原文:風卷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貍奴不出門。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翻譯及注釋翻譯天空黑暗,大風卷著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

    宋代

    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蘇軾

    閱讀(178)

    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 通: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淡妝濃抹 一作:濃妝淡抹)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翻譯及注釋翻譯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艷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

    明清

    金縷曲二首 顧貞觀

    閱讀(177)

    金縷曲二首原文:寄吳漢槎寧古塔,以詞代書,丙辰冬,寓京師千佛寺,冰雪中作。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云手,冰與雪,周旋久。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

    宋代

    泊船瓜洲 王安石

    閱讀(151)

    泊船瓜洲原文: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洲翻譯及注釋翻譯京口和瓜洲不過一水之遙,鐘山也只隔著幾重青山。溫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時候才能夠照著我回家呢?注釋1.泊船:停

    宋代

    傷仲永 王安石

    閱讀(149)

    傷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

  • <td id="mii4i"></td>
  • <noscript id="mii4i"><kbd id="mii4i"></kbd></noscript>
  • <tt id="mii4i"></tt>
  •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