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鷓鴣 ,在古典詩詞里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含義或象征
鷓鴣的形象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它的叫聲像“行不的哥哥”,充滿離愁別緒,引發思念,聲音凄清,引發惆悵,多雌雄對鳴,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婦隨,男歡女愛。
鷓鴣——離愁,傷感,呼喚哥哥,引發思念,聲音凄清,引發惆悵,多雌雄對鳴,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婦隨,男歡女愛。
在古典詩歌中常有如下文化含義和象征:
一為離別。佳人執郎之手,淚眼相看,泣聲如咽:哥哥,哥哥,你別走(行不得也,哥哥)。借以常喻惜惜別情。唐朝張籍《湘江曲》:“湘水無潮秋水闊,湘中月落行人發。送人發,送人歸,白萍茫茫鷓鴣飛”。借鷓鴣之意象抒悵惘之離愁。
二為悲情。因其聲凄切,常寓艱難之處境,惆悵之心情。清代尤侗《聞鷓鴣》有曰:“鷓鴣聲里夕陽西,陌上征人首盡低。遍地關山行不得,為誰辛苦盡情啼?”鷓鴣聲里,陌上行人前路無測,凄苦之絕境可見一斑。古詩詞中出現的"鷓鴣"這一意象也經常透出悲涼之意,比如李白的 《越中覽古》 “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
三為愛情。因喜雌雄對鳴,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婦隨,男歡女愛。意象如同“燕子”“鴛鴦”。唐代劉禹錫有《踏歌詞》:“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 鴣鳴。”借鷓鴣之和鳴,襯“歡不見”之落寞。諸如溫庭筠、李洵之《菩薩蠻》詞中鷓鴣皆有此意象,“雙雙金鷓鴣”、“雙雙飛鷓鴣”等,不足而論。
四為相思。情愛所致,離別之苦,悲情油然而生,為以上集大成者。李益《鷓鴣詞》:“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處處湘云和,郎從何處歸?”閨中女子,思念遠方情郎之愁緒.相思之苦,含蓄而致韻。
2.“鷓鴣”在古詩詞李代表什么意思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詞情詞境又作一大頓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蒼茫又具封閉式意味之境界,無異為詞人沉郁苦悶之孤懷寫照,而暗應合上闋開頭之郁孤臺意象。
正愁余,語本《楚辭·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楚騷哀怨要眇之色調,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圍。
更哪堪聞亂山深處鷓鴣聲聲:“行不得也哥哥”。《禽經》張華注:“鷓鴣飛必南向,其志懷南,不徂北也。”
白居易《山鷓鴣》:“啼到曉,唯能愁北人,南人慣聞如不聞。”鷓鴣聲聲,其呼喚詞人莫忘南歸之懷抱耶?抑鉤起其志業未就之忠憤耶?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耶?實難作一指實。
但結筆寫出一懷愁苦則可斷言。而此一懷愁苦,實朝廷一味妥協,中原久未光復有以致之,亦可斷言。
一結悲涼無已。
3.鷓鴣代表什么,有什么寓意,有什么深厚含義
鷓鴣的叫聲嘶啞,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它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所以,鷓鴣也就成了一種哀怨的象征。唐代詩人鄭谷因為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鷓鴣》詩,被人們稱為“鄭鷓鴣”。
李白寫過“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李商隱寫過“欲成西北望,又見鷓鴣飛”;蘇軾寫過“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此情唯有落花知”;張籍寫過“送人發,送人歸,白蘋茫茫鷓鴣飛”;秦觀寫過“江南遠,人何處,鷓鴣啼破春愁”……
古代交通不發達,那些出行的游子,客居他鄉,不知自己的歸期,不知自己的未來,他們思鄉戀親,于是,他們把濃濃的長長的情思寄托給了林中飛翔的這只小鳥——鷓鴣。在夕陽古道中,在衰柳長堤下,斷腸人聽到了斷腸聲:行不得也哥哥。它們在哀求,不能去啊,哥哥,前方有荊棘,有險灘,有狂風,有暴雨,有無邊無際的相思……。在古人眼中,鷓鴣是一種有靈性的動物,它已經是古人靈魂的一種寫照,是古人情思的一種寄托。
中國文化中與鷓鴣相關的古詩詞著名的當屬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詞情詞境喻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蒼茫又具封閉式意味之境界,無異為詞人沉郁苦悶之孤懷寫照,而暗應合上闋開頭之郁孤臺意象。
4.在古代鷓鴣鳥象征什么
古代鷓鴣鳥象征思鄉之情。
鷓鴣是一種鳥,主要分布于我國南部各省。據說鷓鴣的叫聲嘶啞,但也有認為其叫聲婉轉悠揚,不管怎樣,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哥哥,哥哥,你別走)”,它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故在古代詩詞創作中經常被用來作為一種烘托離愁別緒與思鄉懷人之情的意象。
古代交通不發達,那些出行的游子,客居他鄉,不知自己的歸期,不知自己的未來,他們思鄉戀親,于是,他們把濃濃的長長的情思寄托給了林中飛翔的這只小鳥——鷓鴣。在夕陽古道中,在衰柳長堤下,斷腸人聽到了斷腸聲:行不得也哥哥。
它們在哀求,不能去啊,哥哥,前方有荊棘,有險灘,有狂風,有暴雨,有無邊無際的相思……。在古人眼中,鷓鴣是一種有靈性的動物,它已經是古人靈魂的一種寫照,是古人情思的一種寄托。
擴展資料:生活習性鷓鴣的生態與形態在野生狀態下,鷓鴣棲息于灌木叢和疏樹的山地,這種鳥鳴叫時常立于山巔樹上、體長約30厘米,羽色大多為黑白相雜,背上、胸腹等部的眼狀白斑點極為顯著,足橙黃王紅褐色,主要食谷物增,豆類植物的種子以及昆蟲、蚯蚓等,分布于我國南部及沿海地區,以山區較多。 1、鷓鴣喜溫暖,怕寒冷,怕炎熱,喜光照,喜干燥,怕潮濕,厭陰暗。
適宜氣溫在20~24℃,相對濕度60 %。2、鷓鴣喜歡群居,膽小,易受驚。
遇到響聲或異物的出現,立即出現不安,跳躍飛動,反應靈敏。有較強的飛翔能力,飛翔快,但持續時間短。
3、鷓鴣生長快。尤其是12周齡前生長較快,剛出殼的雛鷓鴣,體重為14~16克,10周齡時,公鴣體重達500克,相當于初生重的33~38倍。
4、鷓鴣食性廣,是雜食性鳥類。不論雜草、籽實、水果、樹葉、昆蟲或人工配合的混合飼料,均能采食,且覓食能力強,活動范圍較廣5、鷓鴣好斗。
由于鷓鴣馴化時間短,仍有野性。雌鷓鴣性稍溫馴,雄鷓鴣性好斗。
性成熟后的雄鷓鴣,在繁殖季節,常因爭奪母鷓鴣而發生激烈的啄斗,直到頭破血流。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鷓鴣鳥。
5.鷓鴣是一種什么樣的鳥
英文名:Chukar 鷓鴣,又名石雞,紅腿小竹雞,俗名:赤姑,花雞 ,懷南, 越雉 ,鷓鴣 ,鷓鴣鳥, 中國鷓鴣,在我國多分布于見于云南西部及南部、貴州西南部、廣西、海南、廣東、福建、江西、浙江及安徽。為常見候鳥。 鷓鴣鳥
棲于低地至海拔1600米的干燥林地、草地及次生灌叢。喜群居生活。鷓鴣既是一種非常美麗的觀賞鳥,又是一種經濟價值很高的美食珍禽。 形態特征雄鳥:中等體型(30厘米),不會誤認的黑色鶉類。枕、上背、**及兩翼有醒目的白點,背和尾具白色橫斑。頭黑帶栗色眉紋,一寬闊的白色條帶由眼下至耳羽,頦及喉白色。雌鳥似雄鳥,但**皮黃色帶黑斑,上體多棕褐色。 虹膜-紅褐色;嘴-近黑;腳-黃色。
鷓鴣鳥: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里也有特定的內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詩中的鷓鴣都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一種鳥。
6.《鷓鴣》鄭谷在古代詩歌中鷓鴣代表的是
鷓 鴣
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 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 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征袖濕, 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 苦竹叢深日向西。
晚唐詩人鄭谷,“嘗賦鷓鴣,警絕”(《唐才子傳》),被譽為“鄭鷓鴣”。可見這首鷓鴣詩是如何傳誦于當時了。
鷓鴣,產于我國南部,形似雌雉,體大如鳩。其鳴為“鉤辀格磔”,俗以為極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聲以抒寫逐客流人之情。鄭谷這首詠鷓鴣的名作,不重形似,而著力表現其神韻,=表現鷓鴣啼聲哀怨凄切,借以抒寫游子的鄉愁 旅思.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古詩詞中鷓鴣代表什么(鷓鴣,在古典詩詞里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含義或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