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古詩詞的閱讀鑒賞
一、品味富于表現力的“詩眼”或“題眼”。
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全詞“詩眼”是“綠肥紅瘦”,極富表現力。
其表現力既體現在鮮明貼切,如用“肥”字寫葉,不僅有多,大之意,還可以聯想到潤澤鮮亮之狀,非常準確、凝練;又體現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寫花,不僅有少、小之狀,還可以感受到惋惜憐憫之情,配合全詞情調,表達出感傷哀婉情調。 又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題目中“幽”字就是“題眼”,這是理解全詩的鑰匙。
全詩每聯緊扣“幽”字展開,首聯寫居處的“幽”:閑居一隅,闃寂無人,草徑清幽,荒園寥落。 頷聯與頸聯寫環境的“幽”:頷聯以響襯靜,鳥兒在池邊的樹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潔的月光下輕輕敲門,這一切更顯出環境的清幽;頸聯從黑夜寫到白天,還是從環境上著眼,不過視野闊多了,過小橋,繞巨石,一路走來,處處清幽,滿眼野趣,詩人內心的欣悅之情油然而生。
尾聯透露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見,要品讀詩詞,抓住“詩眼”,“題眼”是關鍵。
二、剖析詩詞的思想內容。要正確理解古詩詞的思想內容,最根本的是要學會知人論世,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夢令》,我們必須聯系當時的背景: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感情篤厚,但是“結縭 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劉逸生《宋詞小札》),并抓住一問一答進行分析,我們就不難領悟到這首詞的感傷情懷,既有愛花惜春的遺憾,又有紅顏易老的傷感,更有惜別懷人的煩悶,幾股愁思扭結,于“短幅中藏有無數曲折”。 所以,評價古詩詞,要學會知人論世,從整體上把握詩詞的基調和主旨,是鑒賞古詩詞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涵,引人聯想。
鑒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 如姜夔《揚州慢》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此處化用,使揚州城昔日繁華與眼前蕭條形成鮮明對比,傷今懷古更深一層。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準確領悟古詩詞的基礎。 四、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夸張、對偶、反復,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 如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作者摒棄簡單直觀的描寫方法,打破傳統的詠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為我們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
首句以“碧玉”(指樂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麗女郎)喻樹,使詩歌開篇即以嶄新的形象引人入勝。 次句,寫柳樹萬千柔弱下垂的枝條,恰似女郎身上條條綠色絲帶在披拂,以絲帶喻柳條,突出輕柔披拂的特征,活畫出春柳如絲的形象,給人以生機盎然的美感。
末兩句一問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贊美春柳。一“細”一“裁”,把新柳嫩葉的細長柔軟、清新可愛加以精心傳神的描繪,透露出作者驚喜贊美之情。
“二月春風似剪刀”,把春風喻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變虛為實,想象奇特。賀知章把柳樹比作一個裊娜多姿的女郎,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對春天生命力的贊美。
因此,鑒賞古詩詞,必須弄清修辭手法及其所指的具體形象,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詩句的深刻內涵。 五、領悟古詩詞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
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想創新。 如:陸游《卜算子·詠梅》與范成大《霜天曉角·梅》兩首詠梅都偏重于虛寫,以梅喻人,借梅抒懷,但意境不同。
從環境看,陸詞選了一個風雨黃昏,突出環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詞為筆下的梅花選擇了一個雪后月夜的環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獨形象。從作者的感情寄托來看,陸詞寫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獨自”、“如故”兩層含義深化梅花不邀寵、不取媚、獨自承受風雨打擊,獨自承受狐獨凄苦的主觀精神。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據梅花開于百花之先的特點,生發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開放,為的是不與百花爭寵斗艷,任隨百花妒忌,甘愿獨受凄寒,賦予梅花不求榮華的高尚情操。“如故”進一步贊美了梅花高潔剛強、永葆節操的可貴的品格。
“零落”、“成泥”、“碾作塵”逐層強化地假設出梅花的慘烈命運,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貴。 作者以詠梅言志,花品人格融匯一體。
范詞中的梅花沒有陸詞梅花的多層次品格。
2.歷年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20篇(最少20篇)
2010年高考題(10年全國卷Ⅰ)12.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8分)詠素蝶詩 劉孝綽隨蜂繞綠蕙,避雀隱青薇。映日忽爭起,因風乍共歸。
出沒花中見,參差葉際飛 。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
{注}劉孝綽(481-539):南朝梁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
(1)這首詠物詩描寫了素蝶的哪些活動?是怎樣描寫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追隨著蜜蜂圍繞著綠色的蕙蘭飛,為了躲避黃雀藏在綠葉之中,在太陽的映照之下忽然爭著飛起,趁著風一起歸去。在花中出沒,順著高低不同的綠葉飛翔。
寫了素蝶的遠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動作,采用細節描寫,以蜂、雀、日、風、花、葉作襯托。(2)這首詩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寫自己徒負才華,只能追隨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為人賞識,施展才能。
(10年全國卷Ⅱ)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夢中作①歐陽修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
棋罷不知人換世②,酒闌③無奈客思家。【注】①本詩約作于皇佑元年(1049),當時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貶謫到潁州。
②傳說晉時有一人進山砍柴,見兩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觀,等一盤棋結柬,斧已攔掉.回家后發現早已換了人間。③酒闌:酒盡. (1)這首詩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答; (2)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有什么特色?答: (1)解析: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路暗花迷”表現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結合注釋可知這是因為仕途失意所致,“無奈”“思家”等詞語則表現了無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為:表現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對前途憂慮和無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脫離官場返回家鄉的心情(2)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本詩最明顯的寫作特色是四個場景組合在一起,一句一個場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種花,這些景物表達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在修辭上使用了工整的對仗。
故答案為:①一句一個場景;②以景寫情,情景交融;③對仗十分工巧。(10年北京卷)13.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
(7分)古風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
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白日掩徂暉①,浮云無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棲鴛鸞③。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注:①徂輝:落日余暉。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鴛鸞:傳說中與鳳凰同類,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①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前四句,寫詩人等高望遠,看到天高地闊、霜染萬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詩昂揚奮發的基調. B.詩中“榮華東流水”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古來萬事東流水”表達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寫白日將盡、浮云變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達了詩人對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應棲息于梧桐的鴛鸞竟巢于惡樹之中,而燕雀卻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②結合全詩,簡述結尾句“劍歌行路難”所表達的細想感情。(4分)這是李白詩“登高望四海①”(《古風》其三十九)。
這首詩與《行路難》是同時期的作品。詩中借景寓情,抨擊統治者的昏庸腐敗。
“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就是對權貴當道、才能之士被壓抑的混亂現象的揭露。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廣闊無邊。③、被,覆蓋。
大荒,廣闊的原野。兩句意為:秋霜覆蓋,萬物凋零;北風飄拂,原野荒寒。
④、兩句意為:榮華富貴象東流水一樣,轉瞬消逝;人間萬事如波浪起伏,變化多端。⑤、徂(cú)暉,夕陽的余輝。
⑥、幟棘,有刺的灌木。鴛,通“鵷”。
相傳鵷雛非梧桐不棲。兩句意為:梧桐本是鴛鸞棲息的樹木,現在卻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幟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現在反成了鴛鸞棲身之處。
⑦、歸去來,回去吧。東晉詩人陶明淵明不愿逢迎權貴,棄官還鄉,曾作《歸去來辭》。
《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調名。兩句意為:還是回家去吧,彈劍高歌《行路難》。
參考答案:(1)(3分) A(2)(4分)要點:對榮華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對黑白顛倒、小人得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對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自身遭際的激憤。 (10年山東卷)14.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問題。
(8分)詠懷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林中有奇鳥,自言是鳳凰。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
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適逢商風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侖西,何時復回翔。但恨處非位,愴悢②使心傷。
[注]①商風:秋風。 ②愴悢(liàng):悲傷。
(1)詩中“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四句體現了“鳳凰”怎樣的品性?(3分)(2)這首詩整體上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
(5分)譯文:據說在山間樹林中有一種奇異的鳥,自己說是“鳳凰”。清晨醒來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棲息在高高的山崗。
3.高考語文閱讀題和古詩詞鑒賞的答題技巧
詩歌鑒賞解題技巧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并準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
4.高考語文閱讀和詩歌鑒賞
詩詞鑒賞的表述:這首詩采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文言文閱讀:閱讀時可以先劃出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避免理解上的困難。在讀完一遍后可以先看最后一道有關內容分析的題目,幫助理解文章內容。
文言實詞主要靠積累,但如果碰到一些自己實在不知道意思的字就要靠猜了。猜的時候把握兩條原則:一是越是和現代漢語解釋相同的字錯的可能性就越大,二是把解釋代入句中去揣測。
反映古詩總體表現手法的詞語: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事抒懷 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欲揚先抑 明貶實褒 反映詩人心情(感情)的詞語: 愉悅、歡快、激動、沉痛、悲憤、哀傷 、贊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別之情、依戀之情、豪邁之情、閑適恬淡之情 反映古詩語言特色的詞語: 凝練、簡潔、幽默、詼諧、質樸自然、清新秀麗、生動形象、有節奏感、有音樂美、有藝術感染力 反映古詩結構特點的詞語: 開門見山、逐層推進、環環相扣、前后呼應 反映古詩總體風格的詞語: 剛健、雄奇、悲壯、曠達、蒼涼、沉郁、飄逸 、委婉、含蓄、纏綿、清新、明麗、秀美、恬淡、凄美、明快 反映古詩表達效果的詞語: 真摯感人、動人心魄、催人淚下、意境高遠、情景交融、耐人尋味、言有盡而意無窮 1 常用的修辭 比喻 借代 擬人 擬物、對偶 夸張 反復 對比 雙關 反語 反問 互文 用典 2 常用的藝術手法 虛實結合 動靜結合 欲揚先抑 渲染 襯托 反襯 烘托 象征 聯想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移情于景 即景抒情 直抒胸臆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借古諷今 借歷史人物自比** 間接抒情 卒章顯志 動靜結合 含蓄蘊藉 詳略得當 以古喻今 吟古書懷 明暗對比 白描 調用角度,如由遠而近、由上而下等。 3 常見思想感情 迷戀 留戀 思念 憂愁 悲憤 辛酸 寂寞 傷感 孤獨 煩悶 恬淡 閑適 歡樂 喜悅 仰慕 激憤 空虛 郁悶 熱情洋溢 壯志凌云 憂國憂民 追慕 諷刺 反抗 奮發向上 消極避世 同情 關懷 控訴 頹廢 4 常見景物特點 恬靜 安謐 和平 壯闊 雄奇優美 生機勃勃 富麗堂皇 幽靜 肅殺 荒寒 瑰麗 虛幻 飄渺 凄慘 蕭條 繁華熱鬧 5 風格特點 樸素自然 豪放飄逸 濃郁頓挫 雄健高昂 悲壯蒼涼 超脫世俗 纏綿悱側 激昂澎湃 6 語言特點 言簡意賅 通俗自然 簡練 洗煉 含蓄雋永 內涵豐富 平中見奇 清新質樸 瑯瑯上口 音韻和諧 明白曉暢 清新、自然、樸素 豪放俊逸 沉郁頓挫 峻偉奔騰,雄渾豪邁 委婉含蓄蘊藉 耐人尋味 平實 直白 7篇章結構 層層深入 首尾照應 有總有分 先敘后議 先寫景后抒情 先詠古后議論抒情 過渡自然 渾然一體 銜接自然 環環相扣 伏筆 鋪墊 開篇點題 卒章顯志 8評價主旨類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語言淺近易懂,主旨深遠。
言簡意豐:語言簡潔,內容豐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 味外之味 言有盡而意無窮: 含蓄蘊藉 委婉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意含而不露,或表達得不明顯,耐人尋味。
9分析手法類 卒章顯志:在文章末尾點明主旨。 畫龍點睛:用一兩句精彩的話點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發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發的感情、闡發的思想借助于對某種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議論表達出來。
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 開門見山:文章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題放在一種事物上表現。 分析手法類 襯托 烘托: 用一個事物來陪襯另一個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強效果。 側面描寫: 對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懷古傷今 借古諷今:追念古代,傷感現實。 起興(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襯情 融情入景 一 切景語皆情語 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二)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反復、借代、反問、設問、引用、對比 常見的表現手法:象征、對比、襯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運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揚、欲揚先抑。 (三)說明文分類: 1、實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 2、科技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或知識小品) (四)說明順序: 1、時間順序 2、空間順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詞 3、邏輯順序:先總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簡到繁由此及彼、由現象到本質等。
(五)說明方法: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分類別、作詮釋、下定義、列圖表、引用(名言、資料等) 兩大說明方式:平實說明與生動說明 (六)說明文語言特征:生動(趣味性)、準確(科學性) (七)記敘的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追敘) (八)散文的分類:抒情散文和敘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點: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與環境 (十一)小說的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聲) (十二)描寫的方法: 1、概括介紹與具體描寫; 2、肖像(外貌)描寫、行為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 3、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 4、小說中的環境描。
5.高考古詩鑒賞怎樣鑒賞
高考古詩鑒賞,應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首先讀懂并概括出該詩創造了怎樣的意境(或景、事)抒發了怎樣的感情(主題)。
要做到這一步,就必須從宏觀上把握古詩的內容。我們知道,古代詩歌雖然浩如煙海,但從內容上大致可以分為下面幾種類型:①送別詩。
一般是叮嚀對方,贊頌對方,或者表達一種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達別后的思念。②懷古詩。
一般有兩類:一類是通過昔盛今衰,古今變化,來借古諷今;一類是通過贊揚古人建功立業的事跡,表達自己建功 立業的心情,同時,委婉地對現實進行批評。③邊塞詩。
大都以描寫戰爭為主題,表現戰士們奮勇殺敵、保家衛國的精神,或者表現戰士們在戍邊時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或者表現對戰爭的厭惡。④寫景詠物詩。
它是通過描寫山水田園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和遠大抱負。或者通過借景來表達自己的志向,或通過借景借物表達自己的品質。
⑤羈旅(思鄉)詩。主要寫客居他鄉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鑒賞古詩一定要先從內容上掌握、區別好這幾種類型。因為不同類型的詩在題目的本身、語言的使用、描寫的敘述上都各有自己的特點。
比如送別詩的題目往往有“贈、別、送”等字眼,懷古詩則多用“感、懷、憶”等字眼,這些字眼直接點明了詩歌的性質、題材。送別詩寫景物是為了渲染離情別緒,懷古詩寫景物是為了形成對比,表達昔盛今衰之情……。
不同類型的詩,有不同的特點,如果把握住這些不同類型詩的特點,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詩的思想感情以及詩歌的主題,就為鑒賞領悟全詩打開了一扇大門。二、微觀入手,從“點”突破。
國家考試中心命題人張偉明曾撰文解釋:古代詩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對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進行初步的鑒賞,對作品的思想內容進行評論。高考以主觀題形式出現的古詩鑒賞,更接近文學鑒賞規律,無疑是抓住了古詩鑒賞的真諦,但是高考命題畢竟有其自身的特點,尤其是古詩鑒賞的考查“不可能是完全開放的”,它必須是“帶著鐐銬跳舞”,即在放開手腳的同時對試題加以必要的限制,答題切入點不宜太大,只能聚焦于詩中最為出彩之點,就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某一方面加以設問。
譬如2003年的考查是從“詩眼”的辨析把握詩歌的意象,2004年各省題的古詩鑒賞的考查形式仍跳不出這一窠臼。因此,微觀入手,從“點”突破,即通過對“點”的挖掘、突破,進而把握全詩的主旨,是鑒賞古詩的訣竅。
那么,如何微觀入手,從“點”突破呢?1、從意象入手。意象是融入作者情感的形象。
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抓住“枯藤”、“老樹”、“昏鴉”、“夕陽”、“斷腸人”等意象,就可悟出全詩主旨是揭示游子寂寞而凄苦的情懷。2、從詩眼入手。
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如王維的《過香積寺》中“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抓住“咽”、“冷”這兩個傳神的字加以分析,就可以領悟所顯示的是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
3、從修辭入手。古人寫的詩歌,一般很少把自己的意思平鋪直敘地說出來,總是借助一些修辭方法,委婉地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
要鑒賞詩詞,就必須抓住并深究這些修辭方法所表現的含義,就可悟出作者的真情實感。4、從表達技巧入手。
表達技巧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在詩歌鑒賞中,主要應抓住詩歌的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表現手法(用典、虛實結合、白描與工筆等)進行鑒賞。三、示例閱讀下面古詩,回答有關問題。
夜上受降城①聞笛李益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笛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注:①受降城,指靈州城,貞觀年間唐太宗曾于此受突厥降,故史家稱之為受降城。(1)這首詩抒發了什么感情?(2)這首詩是如何表現這種感情的?解題步驟:第一步:縱觀全詩,可以從詩中特別是末句“征人”看出這是一首邊塞詩。
第二步:根據邊塞詩的特點就能回答第一問:這首詩抒寫了戍邊將士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感情。第二問主要是考查表達技巧。
全詩前兩句寫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第三句寫聲(夜風送來凄涼幽怨的蘆笛聲),用的是烘托、鋪墊的寫法,即通過前三句的層層烘托、鋪墊,末句直抒胸臆,表達了將士們對家鄉親人思念的感情。南鄉子唐?李王旬煙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鷓鴣啼。
遠客扁舟臨野渡,思鄉處,潮退水平春色暮。(1)這首詞所表現的主旨是什么?(2)詞的前三句主要是寫景,請簡述寫景的作用。
(3)“思鄉處,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詞中的含義和作用是什么?請作簡要回答。解題步驟:第一步:宏觀把握:從詞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判斷這是一首思鄉詩。
第二步:微觀入手,從“意象”方面突破。詞中用“煙、雨、落花以及鷓鴣”等意象,勾勒出了一幅凄清孤寂的畫面,渲染了離愁別恨、思鄉之情用的是借景抒情。
這樣就回答了(1)(2)兩個問題。第(3)問,實際上是用了反襯的修辭,“潮退了,天晚了,然而思鄉卻不得返鄉,通過反襯,更突出了強化了思鄉之情。
四、強化訓練。閱讀下面兩首詩,回答有關問題:山中王勃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飛晚,山山黃葉飛。山。
6.高考語文閱讀題和古詩詞鑒賞的答題技巧
詩歌鑒賞解題技巧*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
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
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題步驟: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
并準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
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答題示例: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注 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
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7.高考古詩原文及賞析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題青州興龍寺老柏院
張在
南鄰北舍牡丹開,年少尋芳日幾回。
唯有君家老柏樹,春風來似不曾來。
(1)“春風來似不曾來”有兩層意思,請具體說明這句詩含有哪兩層意思。(4分)
(2)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請結合全詩內容簡要回答。(4分)
其參考答案分別是:
(1)一層意思是就老柏樹自身而言,表現老柏樹不受自然條件的干擾,無論春風來還是不來,它都始終保持自己原有的風姿;另一層意思是就觀賞者而言,表現人們對它視而不見的態度,即使是春風吹來的時候,人們也不去關注它。(兩層意思各2分)
(2)主要是運用了反襯的表現手法。這首詩用世人對牡丹趨之若鶩來反襯對老柏樹的視而不見,突出了老柏樹孤獨寂寞的處境,表達了作者對老柏樹不以姿色取悅迎合世俗的精神品質的贊嘆。(“反襯”或“對比”1分,分析到位3分。)
對此答案,我覺得有幾處嚴重誤讀甚至誤導。對該詩沒有真正理解到位。
先審讀詩題。詩題是《題青州興龍寺老柏院》(一說《龍興寺老柏院》)。興龍寺也好,龍興寺也罷,應該是寺院。寺院居住的自然是和尚了。和尚與世無爭,是超越塵世之外的人。那么,他們的清靜自修,獨來獨往,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就不應該叫做孤獨寂寞,而應該是一種超然物外的淡定從容。
再結合所寫之物的象征意義來理解。作者有意將人們欣賞牡丹和不來寺院看大柏樹對比展現,借以突出大柏樹的品質。牡丹的意象很明顯,那是一種富貴花;人們欣賞牡丹,除了看花賞春的本意外,這里因為對比了寺院中的古柏,其象征意義就是指世俗之人對功名富貴的孜孜追求。而寺院、古柏的意象呢?寺院本身就是超然物外的象征,而古柏四季常青,不隨外在季節的變化而改變自己,即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不為世人的追捧或者貶抑而改變內心,它又生長在寺院中,當然應該是超然物外、從容淡定的象征了。因此,前面寫世俗人們對牡丹的賞愛,表現世俗之人對功名富貴的積極追求;而后面寫“君家”(寺院主人家)老柏樹的“春風來似不曾來”,前后對比,借物寫人,既突出了寺院主人的超然淡泊,也表達了作者對這種不在意人世榮辱得失的人生態度的欣賞與向往。
綜上兩點可以說,(2)中所說的“突出了老柏樹孤獨寂寞的處境”,是對意象特點理解不當的嚴重的誤讀。
另外,從寫作的對象看,作者贊賞的是寺院中的大柏樹,寫牡丹是為了烘托老柏樹本身的精神品質和氣度,而不是為了批評人們對它采取的態度。因為,它根本就不在乎人們的態度。即感受著“春風來似不曾來”的對象是老柏樹,歸納此句的含義應該圍繞著老柏樹,而不是他人或環境。據此我認為,(1)中所說的“表現人們對它視而不見的態度,即使是春風吹來的時候,人們也不去關注它”,是對象錯誤的嚴重誤讀。
另外,關于(2)中表現手法的回答,我認為,“襯托”“對比”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還應該有其他的回答。如雙關,(1)題既然說“春風來似不曾來”有兩層意思,那么從修辭手法看有雙關;而修辭手法是表現手法的一種。再如象征,如牡丹象征富貴,尋芳牡丹象征追求功名富貴,老柏樹象征寺院主人等,這應該也是正確答案。
據此,我認為:
(1)“春風來似不曾來”的兩層意思是:①一層意思是就老柏樹自身而言,表現老柏樹不受自然條件的干擾,無論春風來還是不來,它都始終保持自己原有的四季常青的風姿;②另一層意思是興龍寺主人從容淡定,榮寵(春風)不驚。
(2)襯托(對比),這首詩用世人對牡丹的趨奉和欣賞來反襯(對比)老柏樹在春風到來之時保持這原有的姿態,突出了老柏樹的超然物外、從容淡定,表達了作者對老柏樹不受環境影響,淡定從容精神品質的贊嘆。
(或)雙關,“春風來似不曾來”既寫老柏樹四季常青,不受外在環境變化的影響;又突出了寺院主人淡定從容的高尚品質,一語雙關。
(或)象征(以物喻人),如牡丹象征富貴,尋芳牡丹象征追求功名富貴,老柏樹象征寺院主人等。
(或)托物抒懷,如借老柏樹在春風到來時依然保持自己原有的風姿,抒發了對超然物外、淡定從容品質的歌頌和向往。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高考古詩詞的閱讀與鑒賞(高考古詩詞的閱讀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