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力的 詩詞格律十講 在那里有內容
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廣西博白人。著名語言學家,中 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1924年赴上海求學,1926年考入清華國學研究院,師從梁啟超、趙元任等,1927年赴法國留學,1932年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后返國,先后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嶺南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任教授,并先后兼任中 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 國文學改革委員會委員、副主任,中 國語言學會名譽會長,全國政協第四、五、六屆委員,第五、六屆常務 委員等職。王力先生從事中 國語言學研究逾半個多世紀,他在漢語語法學、音韻學、詞匯學、漢語史、語言學史等方面出版專著四十余種,發表論文200余篇。他研究領域之廣,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響之深遠,在中 國語言學家中是極其突出的。王力先生的語言學研究始終是與教學聯系在一起的,他在半個多世紀的教學生涯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語言學專門人材,為中 國語言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王力先生在法國留學期間,翻譯出版二十余種法國小說、劇本;抗戰期間,寫了大量的散文,被譽為戰時學者散文三大家之一。
古代漢語(四卷本)——王力主編——中華書局(1999):此書擁有無上權威,乃是古代漢語教學領域經典名著。盡管王老已經仙去,但這部書卻是無數古漢語入門者的必讀。我們現在見到的是1999年第三版,又經過了一次校訂重排,印質也相當精美。現在發布的就是這個版本的。很清晰的。相信喜歡國學的朋友也一定會喜歡這套書的。
[attachment=443858]
中文名稱:古代漢語 (王力著)
版本:1999年5月第三版 2001年3月第31次印刷
地區:大陸
語言:普通話
全部格式《古代漢語》(四卷本)下載在18 樓/read.php?tid=116328&page=2&toread=1
2.93歲教授講授律詩對聯的視頻火了,他的一句
近日,一段93歲高齡教授登臺講授律詩對聯的視頻,在微博、朋友圈大量轉發。
“三尺講臺,只為傳承。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網友紛紛留言,表達對老先生的敬意。
這段視頻里的老教授,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了一輩子高等數學的退休教師潘鼎坤。1951年從復旦大學數學系畢業后,潘鼎坤便與講臺結緣,一站就是60余載,直至90歲高齡,依然在為大學生做“我愛微積分”等專題講座。
在他的講述中,枯燥的數學原理變得生動鮮活:他用“以豬尋豬”的故事,讓學生理解用已知條件求解未知的奧妙,還會引用李煜的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解釋有限與無限的關系……這一次,潘教授沒有講自己的專業——高等數學,而是選擇“ 試講中文對聯、詩詞中的對稱美”。“不能讓唐詩宋詞這樣的好東西在我們手里絕了。”
從小念私塾、熟悉詩詞格律的他,看到一些出版物上的詩詞時,常會皺起眉頭,“平仄都不對”。為了講好課,潘教授認真地準備了好幾個月,講稿寫了厚厚一沓。
自嘲“班門弄斧”的他,為自己找了一個強大“后盾”——《中文大辭典》。他將《中文大辭典》中關于詩詞格律的內容進行了“翻譯”,用毛筆謄寫了絕句、律詩平起式、仄起式的寫法, 在可以不嚴格遵循平仄規律的地方都畫上了紅圈。
“其實,數學與詩歌具有相似性。”在潘鼎坤看來,數學是表達自然規律的詩歌。
數學表達自然規律,詩歌表達人的意志情感,“兩者都很抽象,但都表達得十分深刻、準確簡潔,而且都強調對稱美”。一身穿了多年的藏藍色中山裝,一只隨身攜帶的放大鏡,還有一口略帶江浙口音的普通話……5月16日下午,拄著拐杖的潘教授剛走進能容納百余人的教室,便迎來了熱烈掌聲。
近兩個小時的報告,他始終站在講臺上,從自己的成長歷程講起,帶著大家走近唐詩宋詞的“平平仄仄”,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不用麥克風,中間不休息,沒喝一口水。
四塊黑板擦了寫、寫了又擦。記不清講稿內容時,他拿起放大鏡仔細端詳;沒有人主持開場,預定時間里,他講完了全部內容。
講座結束,慕名前來的師生圍在了老教授身邊。他們中,有同樣兩鬢斑白的老教授,有坐校車從另一個校區趕來的青年學子,還有已經畢業多年的老校友。
“老師的課,傳達著濃濃的師者情懷和對中華優秀文化的熱愛。”一名青年教師說。
“我沒有心臟病,也沒有高血壓,每月都領退休金,不干點什么,‘一把火’燒了挺可惜的。”一次輔導講座上,潘鼎坤對學生說,“課堂是我一生最快樂、最享受,也是最留戀的地方。
只要你們愿意聽,我愿意一直講下去。
3.廣寒秋的詩詞格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韻)。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韻)。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韻)。
注:上下闋同,前兩句對仗。后一句“上三下四”結構。于第四句前兩字后補加一字,然后作“上三下五”句式,成另一變格。見辛棄疾“少年風月”詞。本調基本格式為兩闋各兩仄韻,也有多句用韻者,不必設限,亦不必因多句用韻而視為變格。
4.古詩詞的韻律美
詩詞中講究“隨律2113押韻”、“隨調則韻”,說5261明了詩4102詞中用韻與樂曲的“律”“調”密切1653相關。本文從音樂學的角度以各類詩詞為例,結合古典詩歌的漢語特點,了解中國古詩詞的韻律美。
古典詩歌漢語特點韻律美詩歌與音樂是姊妹藝術,二者在塑造形象,反映現實方面,既有相接近的一面,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前者為語言的藝術,主要通過語言和用以解釋概念的詞匯、言語以塑造形象,抒寫感情;后者為聲音藝術,主要依靠樂音的高下、長短、輕重、緩急以及音色等表現手段,依靠單音在單位時間中運動發展所造成的各種節奏、和聲,構成旋律,形成音響結構,進行樂音造型,以表達性情,描寫對象。在古詩詞中,二者有相互依賴,相互彰顯藝術魅力的關系。
一、古詩詞與音樂相得益彰的韻律之美
1.古詩詞的韻律
古詩詞的韻律“如樂之和,無所不諧”,這是由于古人做詩十分講究用韻。“聲韻協和,曲應金石”,即做詩要用韻,韻的作用不僅在于能使曲調和諧,且能夠配樂器演奏。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的句法和用韻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詩歌的韻律。《詩經》虛實詞的運用巧妙和諧,吟唱起來朗朗上口、韻味無窮。講求用韻節奏變化,使詩歌優美動聽、富于變化,詩詞的抑揚頓挫,也處處彰顯著音樂美。
2.以《陳風·月出》中“兮”字的用韻為例分析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倒兮。舒憂受兮。勞心饈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之,勞心慘之。”這首詩抒情色彩及其濃郁,韻味集中體現依托了尾部“兮”字的運用,其韻在“兮”的前一字上:皎、僚、糾、悄;皓、倒、受、饈;僚、紹、慘。孔穎達在《關雎》詩后疏中說:詩之大體,必須依韻。其有乖者,古人之韻不協耳。之兮矣也之類,取以為辭,雖在句中,不以為義,故處末者,皆字上為韻之首……此等皆字,上為韻,不為義也
5.古詩詞韻律的基本介紹
所謂押韻(也叫壓韻、葉韻),就是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 規定的位置上。詩詞歌賦句末(偶亦在句中)用同一韻母的字,以使聲韻和諧。一般用于偶句句尾。也稱韻腳。宋·嚴羽《滄浪詩 話·詩辨》:“其作多務使事,不問興致;用字必有來歷,押韻 必有出處”。元·劉塤《隱居通議·詩歌三》:“山谷作詩,有 押韻險處,妙不可言”。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四:“吏部 侍郎趙公玉峰曰:‘公詩大佳,尤難其押韻天然耳。’”洪深 《戲的念詞與詩的朗誦》五:“押韻是加強節奏的一種手段;韻 愈繁,節奏愈急”。
所謂韻部,就是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即為 韻部。同一韻部內的字都為同韻字。任何詩歌都要求押韻,古今 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對于押韻的限制多與少、嚴與寬的不 同而已。這也是詩歌同其它文學體裁的最大分別。比較常用的是 《108部平水韻》,詳見前篇“淺談古詩詞韻律”。
押韻是增強詩歌音樂性的重要手段,近體詩為了使聲調和諧、容易記憶,對于押韻十分講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頒布的專門指 導押韻的書,如《唐韻》、《廣韻》、《禮部韻略》、《佩文詩 韻》、《詩韻集成》、《詩韻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韻略》最為流行,劉淵先生后來編著了一本《壬子新刊禮部韻》,即現在的《平水韻》。
需說明的是,并不值得為遷就押韻而破壞詩句的自然,除非是古時參加科舉,否則即使偶爾一兩句出韻,古人也是允許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玉力的古詩詞韻律講座(王力的詩詞格律十講在那里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