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典詩詞彰顯了哪些文化自信
古典詩詞彰顯中國文化的 生命意識生命意識,既是人類對自身命運和存在狀態的思考,也是人類意識中原初的、核心的意識形態,它包括情感和智慧兩種內涵。
華夏民族的情感最初形態就是以詩歌形式記錄下來的。《尚書·堯典》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詩是人類真善美、知情意的綜合情緒,它沒有偏見地記錄著華夏子孫情感歷程的變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情感的核心靈魂是“天真”。
這里所謂的“天真”不是任性,更非懵懂愚鈍,而是真性情,它體現的是“自然”精神與“家園”意識。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將“自然”、“田園”作為生活的終極追求。
“竹林七賢”的靈魂人物嵇康曾言“越名教而任自然”,而嵇康本人“精光照人,七格凌云”的人格魅力更成為后人的榜樣。有“自然”必有“田園”,“田園”與“自然”相依相存。
陶淵明的“田園”來自對老莊自然美學的崇拜。陶氏生于凡塵,卻于紅塵之外開辟了一片屬于自己的“田園”世界,欣然捕捉“自然之美,真實志趣”,他超然物外的心性不僅開辟了中國詩歌平淡自然、抱樸守拙的美學境界,而且成就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田園范式。
于是,田園與自然逐漸成為中國士大夫的情感家園。智慧,是某地域內的文化積淀內化于人之后的執行力,也就是人在某種特定文化熏陶之下的思維及其行為。
“智慧”,為“智”與“慧”的集合。智是聰明,聰明與生俱來;慧為慧通,需要勤學精進。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智慧”,體現出“慧通”之內涵。中國人的“慧通”外顯為“溫柔敦厚”,內置為“圓融貫通”。
無論儒家還是道家,他們的主要觀點都集中在塑造“和合”的人生氣質,這是追求融合與和諧生活志趣的根本方式。在這個熔鑄過程中,詩詞發揮著根本的施教作用。
孔子認為若不詩教,“君子”二字不過徒有其名。因此,就不難理解《詩經》為何成為儒家“格物致知”、“修齊治平”的基礎了。
集體智慧,是華夏文明與自然相處過程中碰撞出的“相合”智慧。漢樂府民歌《江南》看似寫采蓮,其實在歌頌江南風光之余,想要傳達人的活力,表現在與大自然的關系中,人與人之間那種相互合作、相互愛護、興味盎然的集體主義精神。
個體智慧,考驗的是人在得與失的人生道路上的達觀精神,并彰顯個人的承受能力。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但于此逆境,他并沒有與外界發生沖突,而是選擇接受。
一如他本人所言:“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無論人生如何苦痛,無論多少酸甜苦辣,最終必將風煙俱凈,而永恒存在于人生的,還是我們面對生命起伏時的那份坦然。
“相合”、“和諧”,這些堅韌鐫銘的生命意識,恬淡、合樂、自在。 古典詩詞承載中國文化“風骨”“氣韻”的審美觀照風骨與氣韻,來自中國古代文論術語,指的是文章內容和文辭方面明朗、剛健的風度。
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專有“風骨篇”。風骨,彰顯內容的堅韌本質;氣韻,反映文辭的感染力。
氣韻襯托風骨的勁健,風骨支撐氣韻的光華。風骨之氣度,莫過于觀照歲月的能量,中國古典詩詞對歲月的描寫是最具親和力的。
建安“三曹”之曹操慨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初唐王勃誦“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而盛唐王之渙則歌“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宋代李清照嘆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些人生,或莊或諧,或愛或恨,或疏或癡,它們在風骨之內,氣度之上,演繹出中國美學精神“蘊藉雋永”的意味。
南宋詞人蔣捷作《虞美人·聽雨》,用觀雨的心境將“少年、壯年、而今”和盤托出,突出了人生——這位高明工匠——雕刻出的歲月力量。歲月如雨,時光亦醉。
癡于“醉”的,莫過于“謫仙人”李白。他的《客中作》,以酒告慰時光。
李白酒入詩腸,狂歌“不知何處是他鄉”。幾百年后,蘇軾作答“此心安處是吾鄉”。
在與時光對峙的人生中,詩詞是唯一的安慰。這歲月的“沉著之致”積淀了風骨,凸顯了氣象。
風骨之韻味,莫過于古人對“物”的執著。劉勰言:“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古人寫物,其旨在“物我兩忘”。王國維謂:“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即便是不起眼的花草,相對詩詞作者而言也仿佛具有“明心見性”的品質。
南宋詩人陸游,晚年隱居山陰(今紹興)鄉村,寒冬中偶見梅花怒放,興之所致提筆作《卜算子·詠梅》。他雖沒寫一朵“梅”,沒著一枝“花”,但讀后卻有幽咽的暗香撲鼻。
“物”的淡雅之外,亦有濃郁氣韻彌漫在詩詞世界。“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李白的牡丹如此;“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李賀的美酒如是,就連柳永的“別恨”也濃得化不開——“楊柳岸,曉風殘月”。
古人觀照“物”、珍視“物”的思想意度,是古人對“詩性”的自解,信手而出,奇崛有致。綜合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與西方哲學飽滿的邏輯思維相反,它始終帶著深深的隱秀色彩,內力雋秀,外顯圓融,這是中國哲學以“道”為核心的“言有盡意無窮”。
而最終。
2.中國詩詞大會如何踐行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問題在于我國目前尚缺乏自覺建構對外文化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意識。
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產生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巨人,也累積數之不盡的偉大文藝作品。這就需要有國家形態的傳統文化對外傳播推廣的戰略構想,并將其納入國家文化發展決策藍圖,并從長遠考慮如何分層分批采取具體實施步驟,從經費上、措施上、人才培養上面向世界強力打造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形象名片。
毫無疑問,從近二十年世界性的自發形成的湯顯祖熱來看,今年無疑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將中國文化融入世界的契機,但我們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
3.詩經對中國文化自信產生了怎樣影響
《詩經》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詩經》作為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具有崇高的歷史地位,它對于中國后世的詩歌創作和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詩經》奠定了中國詩歌藝術創作的民族文化傳統。
《詩經》的創作奠定了中國詩歌創作的民族文化傳統,這個傳統就是: ( 1 )抒情詩的傳統。中國是一個抒情詩最為發達的國度,中國古代詩歌創作是以抒情詩為主的。
而正是《詩經》的編輯和成書,奠定了中國抒情詩創作的傳統,并確立了它的民族文化特征。 ( 2 )群眾藝術的傳統。
中國的抒情詩創作具有普及性,是一種群眾藝術,而這個傳統也是由《詩經》奠定的。《詩經》的創作隊伍相當廣泛,包括了社會各個階層、各種身份地位的人,這影響了后世的詩歌創作的普及性和群眾性。
(3) 現實主義的傳統。中國古代詩歌創作是直接面向現實的,是現實的世俗的藝術。
詩人面對現實生活,把詩歌作為抒發情感、表達思想的工具。而這也正是受了《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的影響。
2 、《詩經》確立了中國詩歌創作和批評的藝術原則。 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和批評遵循著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風雅”和“比興”。
它們是后世詩人對由《詩經》以來形成的中國詩歌創作傳統的理論升華。 ( 1 )風雅。
風、雅本是按照音樂不同劃分開的《詩經》的一種詩歌體裁,而《詩經》風詩和雅詩中體現出來一種共同的藝術創作精神,也就是詩歌創作具有高尚的意義和嚴肅的情感內容。這種創作精神對后世的詩歌創作影響尤為顯著,它引導詩人在情感抒發上尋求一個健康向上的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
風雅因此成為后世詩人進行詩歌創作和批評時所遵守的藝術原則,成為反對形式主義文風的最好武器。如唐代陳子昂就以“風雅不作”來批評齊梁之時的詩風,而杜甫則以“別裁偽體親風雅”作為自己的創作方向。
( 2 )比興。比興原本是《詩經》創作的重要表現手法,比即“以彼物比此物也”,而興則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此詞也”。
但是作為后世詩歌創作和批評原則的比興則是一種表現健康思想的特殊藝術手段,要求詩歌不僅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時還要達到托物以諷、比類切至的目的。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詩歌須借助外物言情,另一方面是指寄托在外物之中的情的高尚嚴肅。
3 、《詩經》奠定了中國詩歌語言形式的基礎。 《詩經》的基本形式是四言體,這種四言詩的藝術形式一直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基本樣式之一。
而且《詩經》的四言體也是后世其他詩歌體裁發生之源,楚辭、漢賦、駢文以及五七言詩都受了《詩經》四言的極大影響。同時其遣詞造句、章法結構、節奏韻律也為后世詩歌奠定了基。
4.古詩詞中蘊含的傳統和文化
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融入生活是必然之路。“就像人們常說的那樣,老房子要越住才越有人氣,越能歷久彌新,長期不住人就要朽壞。”韓可勝舉例說,我們中國人帶孩子去杭州游玩,春天有“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的景致,夏天有“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的感覺,秋季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冬天有“斷橋殘雪”美景,讓孩子們了解白居易、蘇東坡就在腳下的堤岸上走過,這就是傳統文化與我們當下生活息息相通之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不僅要在中華大地上根深葉茂,還應當花開環球,讓全人類愛好美好的人們共知、共享。事實上,近年來,莫言講述的中國故事、屠呦呦盛贊的中醫藥、2016年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美輪美奐的文藝晚會和《梁祝》《高山流水》、雞年春節世界各地歡度中國傳統節日的盛況等,都為世界看中國提供了更為縱深的維度。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積累了數千年。‘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備走到世界舞臺中央的實力和魅力,需要走出去,也應當走出去。我們理應有這個文化自信,也要有這個文化自覺。”上海社科院副院長張兆安說。
一臺成功的電視節目證明了曲高的古詩詞也能引來眾人和,“關鍵是能否找到符合大眾文化追求、生活節奏和欣賞方式,順應傳統文化的傳播規律,創新傳播形式。繼而實現從‘有意思’到‘有意義’的文化認同升級。”中國傳媒大學文科科研處研究員鄧文卿說。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不是復古泥古,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找到進步的內在動力,彰顯民族自信,展現走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路上的自信中國。
5.古詩詞中蘊含的傳統和文化
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融入生活是必然之路。
“就像人們常說的那樣,老房子要越住才越有人氣,越能歷久彌新,長期不住人就要朽壞。”韓可勝舉例說,我們中國人帶孩子去杭州游玩,春天有“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的景致,夏天有“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的感覺,秋季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冬天有“斷橋殘雪”美景,讓孩子們了解白居易、蘇東坡就在腳下的堤岸上走過,這就是傳統文化與我們當下生活息息相通之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不僅要在中華大地上根深葉茂,還應當花開環球,讓全人類愛好美好的人們共知、共享。事實上,近年來,莫言講述的中國故事、屠呦呦盛贊的中醫藥、2016年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美輪美奐的文藝晚會和《梁祝》《高山流水》、雞年春節世界各地歡度中國傳統節日的盛況等,都為世界看中國提供了更為縱深的維度。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積累了數千年。‘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備走到世界舞臺中央的實力和魅力,需要走出去,也應當走出去。
我們理應有這個文化自信,也要有這個文化自覺。”上海社科院副院長張兆安說。
一臺成功的電視節目證明了曲高的古詩詞也能引來眾人和,“關鍵是能否找到符合大眾文化追求、生活節奏和欣賞方式,順應傳統文化的傳播規律,創新傳播形式。繼而實現從‘有意思’到‘有意義’的文化認同升級。”
中國傳媒大學文科科研處研究員鄧文卿說。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不是復古泥古,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找到進步的內在動力,彰顯民族自信,展現走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路上的自信中國。
6.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古詩五言絕句急
唐詩的繁榮具備肥沃的土壤:強大的綜合國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和豐厚的文化積淀。
開明、大度,是唐朝的中心品格。承續涵容,虛懷若谷,是唐朝的文化氣度。
欣欣向榮、樂觀向上是唐朝的外在氣象。政治開明,給唐詩輸送的是一種憧憬、一種沖動、一種氣焰、一種飄然若舉的喜悅;文化開明,給唐詩開辟的是一種無拘無束、信馬由韁、縱橫馳騁、左右逢源的自由境界,一種撫今追昔,浮想聯翩的悠遠和迷朦。
唐代詩人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愿望,有狂放不羈的精神,他們置身于大唐帝國開拓進取的時代氛圍,不甘落后,躍躍欲試,表現出十足的狂傲和自信。唐代實行科舉,詩賦取士,只要有佳作名篇就有飛黃騰達的可能,由布衣平民躍升公侯將相,平步青云的誘惑太大,讀書人自覺自愿鉆研詩藝,都想到這擂臺上一試身手。
唐代,連政治、哲學都透著詩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詩歌時代。唐代的詩壇,不僅詩人多,而且還挺立著一隊令后人肅然起敬的巨人,有“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飄逸瀟灑的詩仙李白,有“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憂國憂民的詩圣杜甫,有“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的詩佛王維,有聽一曲琵琶淚濕青衫的詩魔白居易,等等,這一個個登臺亮相的巨匠,使得宋及以后的詩人寫詩時,都極力想跳進他們的磁場卻又無從立足,有的想極力想跳出他們的磁場卻又無能為力。
7.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詩歌
1、春節 王安石《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東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爭插新桃換舊符 總把) 2、中秋 《月下獨酌 》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3、重陽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4、清明 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5端午日賜衣(杜甫) 官衣亦有名, 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 香羅疊雪輕。
節 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6元宵節 十五夜觀燈(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古詩詞對文化自信得弘揚(古典詩詞彰顯了哪些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