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年級下冊古詩三首
本課選編了三首古詩:《長歌行》《七步詩》和《出塞》。
《長歌行》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全詩的大意是:園子里那綠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陽一出就曬干了;溫暖的春天給萬物帶來了恩惠,使它們充滿了生機,可常常擔憂秋天的到來,因為一到秋天,草木枯黃,百花凋零,萬物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有的河流都向東流入大海,什么時候才能流回來呢?青少年時期不努力學習,到老了傷心后悔也沒有什么用了。前四句通過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歸海說明美好時光短暫而易逝,且一去不復返,后一句直抒胸臆,勸誡人們珍惜時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嘆息。
《七步詩》的作者是三國時期的詩人曹植。全詩的大意是:鍋里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來作羹;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兩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象,后一句話鋒一轉,集中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他顯然是在質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出塞》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作品。
“出塞”,就是到邊防線上去戍守邊疆。古代描寫軍旅生活的詩歌,大都要寫到明月,寫到邊關,明月和邊關已經成了戍邊將士生活中的兩個典型景物。
大概守衛邊關的戰士們,白天軍務繁忙沒有時間想家,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孤寂凄清,舉頭望見那千里與共的明月,低下頭不免思念起故鄉的親人來。全詩的大意是:這明月就是秦漢時戍邊將士仰望過的明月,這邊關就是秦漢時戍邊將士守衛的邊關,久別親人,經過長途跋涉,到邊防線上駐守的將士們還沒能回到家鄉。
只要有李廣那樣的大將戍守邊關,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越過陰山南下入侵了。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征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二、學習目標 1.學會三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背誦課文并默寫《出塞》。 3.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人的真摯感情。
三、教學建議 1.學習新課之前,可引導學生舉行小小賽詩會,背誦一些曾讀過的古詩(包括課內外讀的),或創設一些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 2.教學本課前,可讓學生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
在自讀的基礎上,借助課文中的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并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糾正讀音,說說詩句的意思。學生對詩歌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后,再指導邊讀邊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然后通過朗讀,進一步體會每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讀中表達出這種感情。最后,組織學生背誦、默寫。
3.引導學生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可以分幾步進行。首先,引導學生了解詩歌講了些什么(即大體理解詩意,不是逐字逐句講析)。
比如,“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學生只有知道這句詩講的是“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長出來的,豆秸怎能如此急迫地去煎熬豆子呢”,才能體會到曹植對同根相煎的悲憤感情。其次,要引導學生抓住詩中的重點語句。
《長歌行》、《七步詩》都是借物抒情的,對物的描寫是為了引出要表達的主要意思,因此要抓住表達主要意思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些重點詩句,去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第三,要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描述的意境,如《出塞》,可引導學生想象,那些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來戍守邊關的戰士,面對一輪明月,可能會想些什么,從而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第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力求入情入境地讀。 4.“思考·練習”第一題要求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和默寫《出塞》。
三首詩歌的內容、風格不同,朗讀時感情處理也應不同。第一首前兩句可以用欣喜感激的語氣。
“衰”是對蕭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對惋惜心情的表達。最后以嘆惋、勸勉的口吻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第二首,由于詩人與其譴責對象的特殊關系,因而讀起來應委婉又深沉,諷刺之中有提醒和規勸的口吻。第三首則讀出悲壯慷慨的氣勢。
在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基礎上多讀幾遍,再讓學生練習背誦。默寫時,要注意把字寫正確,還應注意標點符號。
“思考·練習”的第二題,目的是引導學生在理解一些關鍵字詞的基礎上,了解詩句的大意。可先讓學生反復讀一讀詩句,聯系上下文思考加點詞的意思,有的也可查查字典;然后講講對詩句的理解。
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追求統一的答案。因為事實上,古詩的不少詩句是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的。
本題所列的第一句,“布”,此處可解作“分散到各處”;全句可解作:溫暖的春天把恩惠分給萬物,使萬物都有了光輝,充滿生機。第二句,“然”,指燃燒,“泣”,指哭泣;全句可解作:豆秸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中哭泣。
第三句,“關”,此處指邊關,“還”,回家。全句可解作:還是秦漢時的明月還是秦漢時的邊關,從遙遠的家鄉來守衛邊關的戰士們還不能。
2.六年級下冊古詩三首
本課選編了三首古詩:《長歌行》《七步詩》和《出塞》。
《長歌行》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全詩的大意是:園子里那綠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陽一出就曬干了;溫暖的春天給萬物帶來了恩惠,使它們充滿了生機,可常常擔憂秋天的到來,因為一到秋天,草木枯黃,百花凋零,萬物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有的河流都向東流入大海,什么時候才能流回來呢?青少年時期不努力學習,到老了傷心后悔也沒有什么用了。前四句通過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歸海說明美好時光短暫而易逝,且一去不復返,后一句直抒胸臆,勸誡人們珍惜時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嘆息。
《七步詩》的作者是三國時期的詩人曹植。全詩的大意是:鍋里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來作羹;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兩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象,后一句話鋒一轉,集中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他顯然是在質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出塞》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作品。
“出塞”,就是到邊防線上去戍守邊疆。古代描寫軍旅生活的詩歌,大都要寫到明月,寫到邊關,明月和邊關已經成了戍邊將士生活中的兩個典型景物。
大概守衛邊關的戰士們,白天軍務繁忙沒有時間想家,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孤寂凄清,舉頭望見那千里與共的明月,低下頭不免思念起故鄉的親人來。全詩的大意是:這明月就是秦漢時戍邊將士仰望過的明月,這邊關就是秦漢時戍邊將士守衛的邊關,久別親人,經過長途跋涉,到邊防線上駐守的將士們還沒能回到家鄉。
只要有李廣那樣的大將戍守邊關,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越過陰山南下入侵了。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征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二、學習目標 1.學會三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背誦課文并默寫《出塞》。 3.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人的真摯感情。
三、教學建議 1.學習新課之前,可引導學生舉行小小賽詩會,背誦一些曾讀過的古詩(包括課內外讀的),或創設一些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 2.教學本課前,可讓學生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
在自讀的基礎上,借助課文中的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并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糾正讀音,說說詩句的意思。學生對詩歌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后,再指導邊讀邊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然后通過朗讀,進一步體會每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讀中表達出這種感情。最后,組織學生背誦、默寫。
3.引導學生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可以分幾步進行。首先,引導學生了解詩歌講了些什么(即大體理解詩意,不是逐字逐句講析)。
比如,“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學生只有知道這句詩講的是“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長出來的,豆秸怎能如此急迫地去煎熬豆子呢”,才能體會到曹植對同根相煎的悲憤感情。其次,要引導學生抓住詩中的重點語句。
《長歌行》、《七步詩》都是借物抒情的,對物的描寫是為了引出要表達的主要意思,因此要抓住表達主要意思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些重點詩句,去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第三,要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描述的意境,如《出塞》,可引導學生想象,那些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來戍守邊關的戰士,面對一輪明月,可能會想些什么,從而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第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力求入情入境地讀。 4.“思考·練習”第一題要求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和默寫《出塞》。
三首詩歌的內容、風格不同,朗讀時感情處理也應不同。第一首前兩句可以用欣喜感激的語氣。
“衰”是對蕭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對惋惜心情的表達。最后以嘆惋、勸勉的口吻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第二首,由于詩人與其譴責對象的特殊關系,因而讀起來應委婉又深沉,諷刺之中有提醒和規勸的口吻。第三首則讀出悲壯慷慨的氣勢。
在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基礎上多讀幾遍,再讓學生練習背誦。默寫時,要注意把字寫正確,還應注意標點符號。
“思考·練習”的第二題,目的是引導學生在理解一些關鍵字詞的基礎上,了解詩句的大意。可先讓學生反復讀一讀詩句,聯系上下文思考加點詞的意思,有的也可查查字典;然后講講對詩句的理解。
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追求統一的答案。因為事實上,古詩的不少詩句是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的。
本題所列的第一句,“布”,此處可解作“分散到各處”;全句可解作:溫暖的春天把恩惠分給萬物,使萬物都有了光輝,充滿生機。第二句,“然”,指燃燒,“泣”,指哭泣;全句可解作:豆秸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中哭泣。
第三句,“關”,此處指邊關,“還”,回家。全句可解作:還是秦漢時的明月還是秦漢時的邊關,從遙遠的家鄉來守衛邊關的戰士們還不能回到家鄉。
“秦時明月漢時關”實際上。
3.六年級語文下第四單元古詩
名稱: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作者
作者: 杜甫
簡介
杜甫
(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出生于鞏縣(今屬河南)。官至工部員外郎。后人也稱“杜工部”。詩人迭經盛衰離亂,飽受艱辛,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被稱為“詩史”;他集詩歌藝術之大成,是繼往開來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被后人尊為“詩圣”。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①。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②。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③。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④。
注釋
注釋
[注釋]
①劍外:劍門關以南,代稱蜀地。收:收復。薊北:即薊州,指河北北部,是安史叛軍的老巢。初聞:剛聽說。
②卻看:回頭看。愁何在:一點憂愁也沒有。何在:哪里還在。漫卷詩書:胡亂地卷起來,指無心看書。喜欲狂:高興得要發狂了。
③放歌:放聲歌唱。縱酒:盡情喝酒。青春:春天。春天山青水秀,草木茂盛,一片青綠,所以叫青春。還鄉:回到洛陽。
④即:立即。巴峽:巴縣一帶江峽的總稱。巫峽:在今四川巫山縣東,因附近有巫山而得名。這里以巫峽指長江三峽。襄陽:今湖北襄樊。洛陽:杜甫的老家,今河南洛陽。
賞析
賞析
[賞析]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杜甫聽到安史之亂被平定的消息,欣喜若狂,極度興奮之余,寫下了這首詩。開頭一句寫突然傳來勝利消息,劈空而來,提起全篇,很有氣勢。第三、四句以兩個很有特色的行動具體表現詩人聽到勝利消息的神意。最后四句以浪漫主義的手法,描繪舉酒痛飲,放聲高歌的無限歡欣,同時想象將在鳥語花香、明媚絢麗的春光中穿三峽,下襄陽,返回久別的洛陽故居。全詩節奏輕快,一掃沉郁蒼涼的詩風,所以前人評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4.六年級課文:古詩三首的全詩翻譯
全文
示兒
(南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詩意
我本來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沒有了。只是為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南宋軍隊平定中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把這件事情告訴你們的父親。
全文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詩意
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當這一天終于盼來時,他竟激動得悲喜交加,喜極而哭。前四句由“忽傳”到“初聞”,再到“卻看”“漫卷”,幾個連續動作把驚喜的心情描繪得生龍活現。后 四句通過想象,盡力描寫“喜欲狂”時的激動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飲,而且恨不 得乘著大好春光馬上回到家鄉,這從他一口氣列出的四個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著這一路線飛走了!
5.六年級人教版語文書第3課,古詩詞三首
牧童
<;唐>;呂巖
字:【洞賓】
草鋪橫野①六七里,笛弄②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③臥月明。
舟過安仁
【南宋】楊萬里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清平樂·村居①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③相媚好④,白發誰家翁媼⑤?
大兒鋤豆⑥溪東,中兒正織⑦雞籠。最喜小兒亡(wú)賴,溪頭臥⑧剝蓮蓬。
6.六年級古詩三首
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xī)。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kūn)黃華(通“花”huā)葉衰(cui(第一聲0)。
百川東到海(也作到東海),何時(也作何日)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七步詩》
三國.魏[曹植]
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二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六年級下冊第四課古詩詞三首(六年級下冊古詩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