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學習古詩詞的收獲體會
古詩文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工整,富有韻律,易讀易記,瑯瑯上口,特別適合小學生背誦。
小學生誦讀古詩文,可以從中認識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輩的心境,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加強人文修養,陶冶他們的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受到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這符合新課程總目標的要求:學生應“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 一、背誦 中學生的古詩文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多讀多背。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學生對于古詩文的了解還不是很多,對于其中的一些字詞理解不是很到位,畢竟古文與現在同樣的白話文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要讓學生很好的理解一首詩,首先就要多讀多背。背誦是孩子的天性,此時他們的記憶是“無意識記憶”。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在古詩文閱讀訓練中我還十分重視學生的古詩文量的積累,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詩詞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達到思維和能力上的“質”的提升。
因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努力創造機會,搭建平臺,讓學生每天與古詩文見面。開始,選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詩寫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課前幾分鐘里讀一讀、在晨讀時間背一背,同時在教室的墻壁上貼著一些古詩,并定期更新,讓學生既好奇又感新鮮,愿意主動去誦讀,記憶,營造古詩文閱讀的良好氛圍,學生在與古詩“朝夕相處”下“日久生情”,使誦背古詩文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學習行為。
其實目前很多教師都是這樣做的,在正式上課之前,學生會先背一首古詩或者“弟子規”、“三字經”之類的古詩文,這也足以說明現在的教育已經開始重視古詩文的教學,注重孩子對一些蒙學讀物的學習,學習中國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2.跪求學習古詩詞鑒賞的心得,體會~急用~
(1)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浪漫主義,善于抒發對理想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神奇的想象和夸張手法來塑造形象。(2)意境:顧名思義,“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觀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體感的藝術圖畫。
在文學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說出,需借物來表現;“境”不能是純客觀的物象,需由意所觸發。因此,所謂“意境”,可以說就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鑒賞時,必須先明確,作者是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的。
另外,還須明白我們傳統的審美習慣,“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等等諸如此類的符合我國傳統的審美特點。意境是詩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一,是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鑒賞時,領會意境是必要的,而領會意境又必須具備對意象審美特點的把握。
例如: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一首詩,但也是一幅畫。
這幅畫的近處是“江楓”(二橋名,即江村橋、楓橋)的“漁火”和夜泊的客船,遠處則是霜滿和向“烏啼”(地名)那個方向落下去的殘月,透過樹叢還可隱隱約約的看到寺廟。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楓橋夜泊”圖啊!詩人很善于設色,霜天是透明的,漁火是鮮艷的,二者遙相輝映。
近處的漁船和遠處的山寺,又通過鐘聲聯系起來。這樣,就使得遠景和近景交織成章,聯成一片,使得整個畫面色澤濃艷,生機盎然。
除了色彩以外,還有聲音,夜空的鐘聲,一聲一聲地傳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這怎能不引起旅客無限的遐想和帶著愁思進入夢境呢?這幅楓橋夜泊圖的情調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豐富、濃烈的設色和興致盎然的景物描繪,并不引人進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種美感。
這首詩有情意,有境界。我們讀這首詩的時候,眼前會很自然地呈現出一幅情影交融、形神結合的立體圖畫,我們就象坐在電影院里看立體電影一樣。
難怪這首詩很早就廣泛流傳,并且傳到國外。確實是一首難得的有意境的好詩啊!又如: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僅二十個字的短詩,其所以能夠成為千古絕唱,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因為它創造了一個完整的意境。
鸛雀樓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已被河水沖沒),共三層,由于樓址的地勢高,所以登樓遠望,周圍景物盡收眼底:遠處是中條山,近處是滔滔奔流的黃河,極目遠望,還可隱約地看到晉南和渭河兩岸的奇景。因此,鸛雀樓在唐代就成為登臨的勝地了。
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一詩中,用粗線條勾畫了落日、晚山、黃河、大海等景物,顯示出登高遠眺的特點。同時通過“依”、“流”等幾個動詞使自然景物活了起來,賦予自然景物以活潑的生命和神態。
“依”字且得很好,勾畫出了落日近山的奇異風光。“流”字也用得很好,象是注入這幅圖畫的一條動脈,使讀者看到了千里黃河歸大海的壯麗景象,甚至使讀者仿佛聽到了滔滔黃河水的聲響。
加上“白日”、“黃河”等不同色調的對比,使人們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顏色。詩的后兩句,貌似說明一種哲理,實則顯示出:如果要看到更廣闊更奇麗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層樓”。
由于前兩句作了很好的鋪墊,所以后兩句一點也不干枯,相反地與前面的景象銜接得很好,氣脈一貫,渾然一體,構成了一幅新穎而又完整的登樓遠眺圖。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也表現得很好,僅從登高望遠的情景,就可看出詩人的思想情緒是積極向上的情緒。
這首詩不僅可以使人們看到一幅登樓遠眺的無限廣闊的藝術圖畫,而且能夠有力地激發人們“更上一層樓”的思想愿望,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再如:孟浩然和杜甫寫的兩首詩: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月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杜甫《登岳陽樓》這兩首詩都是名篇,都達到了情影交融、形神結合。
從“境”來說,二者都是氣魄宏大,把洞庭湖那種浩瀚的氣勢、雄渾的景象有力地顯示出來了。但就“意”來說,二都又頗有差異。
孟浩然所抒發的情,只是個人之情,只是想到“欲濟無舟楫”——想當官無人推薦。而杜甫所抒發的情,雖然也有個人之情,但主要的卻是憂國之情,想的是“戎馬關山北”——關山北的戰事。
因此,孟浩然詩就顯得“境”大“意”小,而杜甫詩卻是“境”大、“意”也大,二者銖兩悉稱。(3)抒情方式一切文藝作品都需要表現感情,詩尤其需要表現感情。
對于這一點我國古代作家、評論家普遍認識到了。比如《毛詩序》的作者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
3.古詩詞學習體會300字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我們這學期學的一首古詩,是明代詩人于謙贊美石灰吟的一首詩。這首詩表面上是寫看似平常的石灰,實際上也蘊含著詩人的雄心壯志
這首詩既形象地告訴我們石灰是怎么來的,又贊美了石灰的品質。意思是說,一錘錘地把大山中的石灰巖鑿出來,運到高溫的窯中進行焚燒后,就產生了石灰。石灰甘愿被千鑿萬鑿、粉身碎骨、烈火焚燒,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清白留給人間,貢獻自己。
《石灰吟》也激勵著我學習。
每當學習遇到困難想要放棄的時候,我都會想起《石灰吟》這首詩,它使我努力學習,激勵著我的前進。它使我明白了:只有自身高潔的人,才能獨具慧眼,在尋常事物中發現其中的不尋常。更不要光看事情的外表,更要看清事物的本質。我更明白了,我要做一個純潔的人。
4.古詩詞活動感想作文
星期五的下午,陽光明媚,金色的陽光灑滿大地,校園里的月季顯得格外美麗,一棵棵小樹木也顯得格外英姿挺拔,同學們穿著整齊的衣服,懷著興奮的心情來到學校,因為我們四年級要在操場上舉行古詩詞朗誦比賽。
比賽開始了,第一個走上臺的是四年級(1)班,只見他們昂著頭,像戰士那樣,情緒飽滿,當他們朗誦的特別優美時,同學們就不約而同的鼓起掌來,接著就是(5)班出場,他們的聲音像泉水一樣,清澈、流暢,他們的聲音響亮、清脆、優美,聽著聽著,我感覺像走進了音樂的大會堂。
當我們班該朗誦時,全班同學都非常緊張、激動,我上臺時,就已經全神貫注來朗誦比賽。比賽結束時,我們班只得了第二名,全班都很失望,都在想為什么我班就拿不了第一名呢?
我希望這樣的朗誦比賽越多越好,使同學們能發揮自己的口才和膽量。
5.學習唐詩的心得體會
夫詩有別才,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夫豈不工,終非古人之詩也。
這里五段文字,三個論點。第一段主意是說:詩不從學力中來,亦不從理智中來。但接下去卻又說:如果不多讀書,多窮理,就不能極其至。極其至,就是達到最高階段。最高階段,就是“悟”。由此可知,他所謂“悟”,是以讀書窮理為平時修養的基礎。由此而獲得“妙悟”,寫出詩來,沒有書本知識和理智思考的痕跡。
第二段是用四個具體形象來比喻上文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這里所謂“興趣”,就是指盛唐詩人的“妙悟”。
第三段是批評“近代”詩人以文字、才學、議論為詩,就不免露出了“言筌”和“理路”的痕跡。
如果妙悟仍然要從多讀書、多窮理得到,這個悟字已經和禪宗的悟有些距離,至少已落下乘的漸悟。看來嚴羽所謂妙悟,即是明清詩家所謂性靈,也就是梁啟超所謂“因斯披里純”,現代所謂靈感。讀書窮理是詩創作的修養基礎,但詩決不能直接從書本知識和理性認識中產生,而是要從一時靈感的觸發中產生。妙悟、興趣或靈感,就是嚴羽所謂別才、別趣。他所謂“近代詩人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就是說詩中所表現的只是文字的功夫、學識和思想,而沒有靈感。
因此,這種詩就顯得呆板凝滯,而“涉理路,落言鑒”了。這一節話是針對江西派詩人而言的。
6.看完古詩詞之后對你的幫助和感受
個人覺得,古人所創造出來的古詩詞精華對現在的我們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會給與我們很大的幫助,一些利于塑造堅韌品格的詩詞,比如【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教會了我們堅強,一些利于開拓視野,放大格局的詩詞比如曹操的【觀滄海】還有蘇軾的【題西林壁】等等太多太多的作品無不用其中的精髓激勵著,指引著我們前進,塑造更優秀的品格。
看完古詩詞后,有時候確實內心挺激動,激昂澎湃,也許這就是對我們中國五千年優秀文化的一種認同感,一種血脈的追隨,以后會更加深入的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在學習中傳承,在傳承中發揚壯大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7.談談對詩歌欣賞這門課學習的心得體會和看法
一.看類型。
從詩歌內容的角度來看,古典詩歌的考查基本類型有以下幾類。①送別類。以抒發離情為主。②懷古類。以抒發對古人的緬懷之情或表達昔盛今衰的感嘆之情為主。③思鄉懷人類。表達對家鄉或親人思念為主。④戰爭或邊塞類。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對和平向往或對國家的忠勇之情為主。⑤閑適類。表達清閑恬淡心情或對田園、隱居生活向往之情為主。⑥借景抒情類。借景物表達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體現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質為主。⑦托物言志類。托物顯示自己的高潔品質或抒發懷才不遇的傷感之情為主。⑧愛情類。⑨民生類。抒發對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為主。
以上九種類弄,只要學生掌握住基本的閱讀水平,在認真閱讀原詩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類型。
二.找意象。
詩歌鑒賞的重點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正確把握詩歌所描寫的意象,即詩歌中所描寫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詩歌當中許多的意象都是有它們各自的喻意的。雖然這種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當中有
可能有不同,但多數情況之下卻是有其共通之處的。因此我將詩歌當中較常出現的意象的喻意給學生們做了一個小結,作為一種詩歌鑒賞必須積累的知識進行歸納。
三.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詩感情自然顯現。能夠表現詩歌感情色彩的詞語有:愉悅、歡快、激憤、沉痛、悲憤、哀傷、悲涼、贊美、仰慕、惜別、依戀、豪邁、閑適、恬淡、迷戀、熱愛、憂愁、寂寞、傷感、孤獨、煩悶、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四.找技巧。
一首詩歌寫得好壞,與它所采用的表達技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表達技巧又要從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等三個方面去分析。
五.下結論。
即確定詩歌所表現的思想內容,這是詩歌創作的核心,同時也是詩歌鑒賞的核心。詩歌的思想內容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憂國憂民、懷古傷今、反對戰爭等。
六.品風格。
詩歌鑒賞的最后,或者說到了細微之處,要讓學生體會出作者的語言風格及語言所要達到的表達效果。
以上六點看起來很分散,似把詩歌給拆開來讀了,但實際情況絕非如此。這正如我們常說的一句話,不過我把它稍做了一點修改:“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只有讓學生懂得了詩歌鑒賞的門道,才能使學生建立一種賞析的思路,進而在不斷的賞析中培養起一種屬于自己的賞析風格。
8.《文言文三峽》觀摩課心得體會
從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高山連綿不絕,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兩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長著姿態怪異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那里飛流沖蕩。
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橫生。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不斷,異常凄涼,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古詩詞觀摩課心得(有關學習古詩詞的收獲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