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薦一些古詩,很美的、帶評論
1.《漁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 軍白發征夫淚。
賞析
宋名臣范仲淹的這首詞,寫在他率師西北邊陲, 平定西夏的時候。這是二首評價上有爭論的作品, 歐陽修嘗呼為窮塞主之詞,揣度大意是說,作為主帥不 抒發雄豪慷慨之情,卻去寫塞外凄涼窮愁的景象與思歸 之心,是不好的。瞿佑在《歸田詩話》中一方面用自己的 生活經歷證明這首詞確實狀寫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說:“以總帥出此語,宜乎士氣不振而無成功。”這都是從 教育角度著眼的評價。另一些評家卻稱道其,寫得 “沉雄”,“有排蕩之勢”,“至今讀之猶凜凜有生氣”。夏承燾先生則盛贊這首詞“情感渾厚,氣概闊大”。
2.《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歡交,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賞析:
李白懷才見棄,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現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詩篇中多歌頌太陽和詠月之作。太陽是自然界中光明絢麗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純潔的象征。尤其是明月,清新、明麗、寧靜、溫柔,因而詩人和它相親相近。在這首詩中,詩人還進一步把明月引為知己,對月抒懷。詩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達一種孤獨寂寥的思想感情。這種孤寂之情無法驅遣,于是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動的描寫,把明月作為知音,相邀對飲。同時還異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類,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隨,好象并不是獨酌,但月不解飲,影徒隨身,這就更加突出了詩人的孤獨感,正如孫洙所說:“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復推勘,愈形其獨。”(《唐詩三百首》卷一)因為世少相知,詩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為伴,向月而高歌,對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悶。結聯進而要和明月、身影永遠結成忘情好友,將來在邈遠的碧空中相見遨游。這表現了詩人對污濁現實的強烈不滿,在孤獨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這首五言古詩,構思新穎,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詩中別具神韻的佳作。
3《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怨情的詩。在封建里,“后宮佳麗三千”,該有多少無辜的少女,長年被幽閉在深宮之中,度著那凄涼的歲月,遭受那難以忍受的折磨和摧殘啊。李白在這首詩中,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她們的不幸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2.詩中詩人——評論詩人的詩句有
別人寫李白的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韓愈)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杜甫)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杜甫) 世人皆欲殺,唯吾獨憐才。(杜甫)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杜甫)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 詩總不離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
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詰。太白以氣韻勝,子美以格律勝,摩詰以理趣勝。
太白千秋逸調,子美一代規模。摩詰精大雄氏之學,句句皆合圣教。
(徐增)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袖口一吐就半個盛唐。(余光中) 李白寫孟浩然的 吾愛孟夫子 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 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李白《贈孟浩然》。
3.古詩的評價語
詩詞點評經典。
1. 直抒胸意,文筆精煉,詞句工整
2. 田園生活,農家風味,瀟灑心境,高潔情懷,如一杯濃酒,越品越香。
3. 文筆犀利,詼諧耐人尋味。
4. 文辭典雅,飄逸灑脫,對仗工整,意境優美,
5. 藝術源于生活,旅游賞景乃一大快事,又能提供素材,詞工韻美,
6. 辭工韻美,立意優雅,
7. 洋洋灑灑,詞義委婉,纏綿動人,讀之令人蕩氣回腸,用詞考究,表達意境完美無瑕,
8. 田園雜興選 雜感,文筆灑脫,心境遼闊, 只有平和的心態相伴才會開心的生活,辭工韻佳,
9. 文辭豪放飄逸,志趣高潔,胸懷磊落,辭工韻美,
10.文辭典雅,情景交融,意蘊飄逸,溫婉凄清,詞和韻美,
11.且載圖明示。筆鋒遒勁,語句鏗鏘。
12.長國人志氣好詞,鼎力支持
13.自古深情惟一癡。,字字珠璣,相思一敘,一步一曲,一花一絮,君兮我兮,詞工韻美,
14.詞工律正,珠璣含淚,句句憾心,盼燕歸,感動中,,,,
15.作者親臨,真實生動,很有現場感!
1. 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瀟灑的筆法,記述了回鄉之所見、所聞、所憶、所思,進而展現給讀者一種雋美、淡淡的惆悵之感!
2. 作者更以細膩的筆法,遞進了一步,非常生動地刻畫了早晨溫暖的陽光,正照耀著山坡上的小羊、田陌上追著雀兒的小狗,還有一大群農村孩童正圍繞著大樹,無憂無慮、嘻嘻哈哈地唱著歌謠。您看!樸素、寧靜、恬淡自在的一副舊時農村圖,猶在眼前啊!
3. 讓作者心頭郁悒、感慨萬千,默默地以往事只能回味來作結。
4. 此律雖沒有深奧的文字、華麗之辭藻,但亮在言淺意深,且深具感染力。一般普羅大眾也都看得懂,更易引起共鳴。這或許就是所謂的雅俗共賞吧!以上這點就是我推介此律的最大因素。朋友們!當您讀完全詩后,或許您也會感染到一股淡淡的惆悵之味,久久不去吧!
4.幫我找10首古詩詞和點評
李商隱《無題》賞析 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賞析一】 在晚唐詩壇上,李商隱是一位大家,當時與杜牧齊名。
不過,若就對后世的影響而言,他是超過了杜牧的。李商隱在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創造性地豐富了詩的抒情藝術。
他的詩歌創作,常以清詞麗句構造優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蘊幽隱,富有蒙眬婉曲之美。最能表現這種風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絕,其中又以《無題》諸作(多為七言近體)堪稱典型。
詩以“無題”命篇,是李商隱的創造。這類詩作并非成于一時一地,多數描寫愛情,其內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難用一個恰當的題目表現,所以命為“無題”。
其中有的可能別有寄寓,也可能有戀愛本事以為依托,雖有不少學者對此進行考索,但是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以證明確有寄托或確依何事之前,主要應該以詩歌形象所構成的意境為依據,把它們作為一般愛情詩對待,這并不妨礙認識它們的藝術價值。下面這首《無題》,大家就是把它視為抒寫愛情的名作去欣賞的: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首詩,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在悲傷、痛苦之中,寓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著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綿邈,極為豐富。
開頭兩句,寫愛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種力量的阻隔,一對情人已經難以相會,分離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別”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
兩個“難”字,第一個指相會困難,第二個是痛苦難堪的意思。前人詩中曾有“別日何易會日難”(曹丕《燕歌行》)“別易會難得”(宋武帝《丁都護歌》)等句,都是以強調重聚之難而感嘆離別之苦。
李商隱從這里推進一步,表明因為“相見時難”所以“別亦難”——難以割舍、痛苦得難以禁受。 詩人在一句之中兩次使用“難”字,第二個“難”字的出現,因重復而給人以輕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詩句的綿聯纖曲之勢,使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因表達方式的低回婉轉而顯得分外的深沉和纏綿;這樣的纏綿情態,在“別易會難得”等平直敘述中是不易體會的。
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傷懷如此,恰又面對著暮春景物,當然更使她悲懷難遣。暮春時節,東風無力,百花紛謝,美好的春光即將逝去,人力對此是無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靈的創痛,也同眼前這隨著春天的流逝而凋殘的花朵一樣,因為美的事物受到摧殘,豈不令人興起無窮的悵惘與惋惜! “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隱的筆底是常見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次句不僅象征詩人留滯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離人的百無聊賴,同“東風無力百花殘”一樣,寫實與象征融為一體,賦予感情以可以感觸的外在形態,也就是通常說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著寫因為“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為曲折入微。
“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于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
思念不止,表現著眷戀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于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至死靡它,一輩子都要眷戀著;盡管痛苦,也只有忍受。
所以,在這兩句里,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著與追求。 追求是無望的,無望中仍要追求,因此這追求也著有悲觀色彩。
這些感情,好象在無窮地循環,難以求其端緒;又仿佛組成一個多面的立體,光從一個角度是不能見其全貌的。詩人只用兩個比喻就圓滿地表現了如此復雜的心理狀態,表明他的聯想是很豐富的。
“春蠶”句首先是人的眷戀感情之纏綿同春蠶吐絲綿綿不盡之間的聯想,又從蠶吐絲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寫出了“到死絲方盡”,使這一形象具有了多種比喻的意義。南朝樂府西曲歌《作蠶絲》:“春蠶不應老(不應,這里是“不顧”的意思),晝夜常懷絲。
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造意與《無題》的“春蠶”句相近。
不過,這里的春蠶“何惜微軀盡”,是在料定“纏綿自有時”、前途頗有希望的情況下產生的意念。 《無題》“春蠶”句則不然,就其表現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現的追求是無望的,卻又是不計希望之有無的,感情境界有差異,聯想也更為曲折。
以蠟燭的燃燒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隱以前的南朝樂府中,也不少見。如“思君如明燭,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陳叔達,同題)等皆是。
“蠟炬成灰淚始干”同樣是用蠟燭作比喻,卻不是單一地以蠟淚比擬痛苦,而是還。
5.對詩詞三百首的評價
讀了《詩詞三百首》,頗有一種痛快淋漓的感覺,書中有雷鳴,有號角,有虎嘯,有龍吟。
好似驚濤駭浪,以波瀾壯闊的氣勢,揭天掀地,席卷而來。大筆揮舞,鏗鏘有力,所向披靡。
字字句句落地有聲,振聾發聵。自然流露出處在變革時期的求索者“胸懷萬里世界,放眼無限未來,閱盡千古風流,獨占萬世瀟灑”的豪邁、奔放、樂觀、曠達。
《詩詞三百首》有四大特點: 恰到好處的平仄合一, 恰到好處的詩畫合一, 恰到好處的古今合一, 恰到好處的天人和一。 她切合民眾的心態,理解民眾的感情,傾聽民眾的呼聲,尊重民眾的選擇。
反對舍本求末、因循守舊、抱殘守缺,從來沒有把《欽定詞譜》作為尚方寶劍供奉在民眾之上。 她把世界上最神秘、最奇妙、最完美的文字,進行了一次最神秘、最奇妙、最完美的組合,進而把人類文明和智慧的結晶——詩詞歌賦的境界推向了有史以來的高峰。
6.求有名的古代詩詞帶點評
《江城子》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點評:這是蘇東坡的愛妾王朝云死后,有一天他夢見亡妾之后寫的感懷詩。樸素真摯的深情,沉痛的生離死別,每讀一次就更為其中的深情所感動。陰陽相隔,重逢只能期于夢中,蘇東坡用了十年都舍棄不下的,是那種相濡以沫的親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沒有了轟轟烈烈的愛情,而是失去了伴侶后孤單相吊的寂寞。“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在夢里能夠看見的,也全是逝去親人往日生活里的瑣碎片斷。因為在那些瑣碎里,凝結著化不去的親情。在紅塵中愛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執子之手是一種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種境界,生死相許也是一種境界。在這世上有一種最為凝重、最為渾厚的愛叫相依為命。那是天長日久的滲透,是一種融入了彼此之間生命中的溫暖。
《卜算子》 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點評:李之儀的這首小令僅四十五字,卻言短情長。全詞圍繞著長江水,表達男女相愛的思念和分離的怨愁。開頭寫兩人各在一方相隔千里,喻相逢之難,見相思之深。末句寫“共飲”,以水貫通兩地,溝通兩心;融情于水,以水喻情,情意同樣綿長不絕,表達了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追求與熱切的期望。全詞處處是情,層層遞進而又回環往復,短短數句卻感情起伏。
7.歷代詩詞評論作品有哪些
毛萇《毛詩大序》,中國第一篇詩詞評論:鐘嶸《詩品》,陳子昂《與東方左氏虬修竹篇序》,王昌齡《詩格》,杜甫《戲為六絕句》,白居易《與元九書》,皎然《詩式》,王若虛《滹南詩話》,司空圖《詩品》、《與李生論詩書》,歐陽修《六一詞話》,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李清照《詞論》,嚴羽《滄浪詞話》,方回《心境記》,元好問《論詩三十首》,李夢陽《詩集自序》,王延相《與郭價夫學士論詩書》,李贄《童心說》,王灼《碧雞漫志》,陳延灼《白雨齋詞話》,姜燮《白石道人詩說》,萬樹《詞律》,謝榛《四溟詩話》,張炎《詞源》,王夫之《姜齋詩話》,袁枚《答沈大宗伯論詩書》(兩封書信)、,葉燮《原詩》,唐珪章《詞話叢編》,龔自珍《書湯海秋詩集后》,黃遵憲《人境廬詩草自序》,王國維《人間詞話》。
另,中國文學評論不像西方文學評論都是專著。中國古代文論大多散見與書信、序跋以及一些銘、誺當中,而且上面我所舉的并非全是評論,有的是談創作經驗(像《詩品》),有的是談淵源流變(像《文章流別傳》),更有的是詞曲整理(如萬樹《詞律》)。
8.古詩點評
王維《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賞析】: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
這里,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詩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這一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后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
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并無關連。
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復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于行間,見離愁于字里。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后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
但賦是因游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于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
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里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并沒有問出口的懸念。
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后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里,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王維善于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1]。 此地一為別[2],孤蓬萬里征[3]。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4]。
賞析 這是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送別環境的刻畫、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 首聯點出告別的地點。
詩人和友人并肩緩轡來到城外,舉首遠望,只見一抹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一灣清澄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過。這是寫景,但景中含情。
那抹淡遠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及,引出一縷悵惘之意,暗透出詩人對眼前離別的無可奈何;而那灣繞城的流水似乎又象征著綿綿離情,潺潺不絕。這一聯“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對得很工整,而且“青”“白”相映,使整個畫面色彩清麗。
“橫”字寫青山的靜,“繞”字寫白水的動,也相當準確。 接下去兩句寫情。
詩人借孤蓬來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說: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那隨風飛舞的蓬草,飄到萬里之外去了。這兩句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關心,寫得流暢自然,感情真摯。
頸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筆揮灑出分別時的寥闊背景:天邊一片白云飄然而去,一輪紅日正向著地平線徐徐而下。此時此景,更令人感到離別的凄涼痛苦,難舍難分。
這兩句“浮云”對“落日”,“游子意”對“故人情”,也對得很工整,切景切題。詩人不僅是寫景,而且還巧妙地用“浮云”來比喻友人,他就象天邊的浮云,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誰知道他會飄泊到何處呢?無限關切之意自然溢出。
而那一輪西沉的紅日落得那么徐緩,戀戀不舍地把最后的光線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離開。而這正是詩人此刻心情的象征啊! 結尾兩句寫離別時的場景。
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似乎和主人的心意相通,不時蕭蕭長鳴。詩人雖然沒有直接說離別的感覺,然而馬尚且不耐離情的凄苦,揚鬃哀嘶,人何以堪! 這首詩寫得自然明快,感情熱誠。
詩中青翠的山巒,清澄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再加上班馬長鳴,組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畫面中流蕩著無限溫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注釋 [1]郭:外城. [2]為別:作別。
[3]孤蓬;一名飛蓬,枯后根斷,常隨風飛旋。萬里征:萬里行。
[4]蕭蕭:馬鳴聲。班:分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品賞析 離愁別緒,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一種主題。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離,再會難期,就連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在這些送別或留別的詩里,難免染上凄涼、傷感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評論古詩詞的詩詞(推薦一些古詩,很美的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