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詞教學的幾點建議
原發布者:龍源期刊網
摘要:古詩詞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歷史的珍貴文化遺產,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對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有重要作用。重視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對培養學生想象力、記憶力、思維、審美情趣等方面有重要意義與作用。基于此,主要探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詞眼;朗讀;留白
古詩詞是古代文學的精華,也是培育精神的沃土。人教版小學語文共編入60首古詩詞,篇篇璀璨精華,讓學生受用無窮。但實際上,小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還存在理解困難、體會難以深入等問題,直接影響了學習與教學效率。加之,為了應試所需,很多老師干脆選擇傳統的教法,讓學生用現代白話直接翻譯詩詞的意思,沒能讓學生真正品味詩詞的內涵意境。如何讓古詩教學走出傳統教學模式的牢籠,使學生輕松快樂學習?我有下面四點教學建議:
一、巧抓詞眼,重點突破
“畫要點睛,詩歌重眼。”所謂“詩眼”,是指一首詩中點睛傳神之筆。它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詩詞句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或一個詞;另一種是全篇最精彩和關鍵性的詩詞句子,是一篇詩詞的主旨所在。在教學古詩詞時可以通過抓詩眼形成教學主線,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體會古詩的意境,感悟詩情。對古詩文中的詩眼不能只是整體性模糊的認識,要理解準確,才能由此及彼,理解
2.關于古詩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強化吟誦,品味古詩的語言美
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古詩和轍押韻,字數、句數整齊、均衡。誦讀起來瑯瑯上口,自然而然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古詩的語言美還指語言的精確美、凝練美,一字一詞包含著極豐富的內容。例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活”了,也把山間煙云冉冉上升、裊裊流動的景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古詩的語言美呢?我在古詩教學中總是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后讓學生反復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宋代方岳說:“書不厭頻讀,詩須放淡吟”。只有讓學生反復吟誦,仔細品味,而不以背誦為滿足,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語言美。
(二)啟發想象,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意境,是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后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在古詩學習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如《尋隱者不遇》一詩語言相當精煉,初讀此詩,似覺平易,細加欣賞,則易中有難。尋隱者來的過程,一字未提;與童子會晤時的寒暄和問話,也一概從略;童子答問也當不少,但詩人僅摘三句,答問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學中,我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詩人在松樹下問些什么,詩中有沒有寫?你能概括童子的回答,并展開聯想補充出來嗎?假如你是書童,你會怎么回答?”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些問話一一作答,并讓學生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在表演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對答如流,還伴有生動、有趣的動作表演,把《尋隱者不遇》中的尋訪場面生動地再現出來,初步領悟到了詩的意境。
(三)披文入情,體會古詩的情感美
“情”是古詩的根源。詩是詩人“情動而辭發”的產物。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弦的詩歌。在教學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借景引情——在古詩中,詩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曉》一詩,句句寫景,字字含情,詩句看似寫景,實為抒情,情景交融,達到無由分解的境界。我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體會詩人是如何描寫“啼鳥”、“風雨”、“落花”等景物,再借助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體會詩中“不覺”、“知多少”等字詞的情感色彩,從而把握詩人愛春、惜春的深情。
借曲引情——例如:《詠柳》一詩,要體會作者對春天的無限熱愛之情,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學時,我首先播放一段樂曲——《春天》,這首曲子以優美抒情的曲調,輕快舒展的節奏,詩一般的音樂語言,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發了少年兒童的熱愛祖國、熱愛春天的感情。學生一聽樂曲,便置身于優美的春景之中,猶如身臨其境。這時再學古詩,學生很快進入情境。與詩人筆下美麗多姿的新柳產生共鳴。學完全詩后,再一邊聽樂曲一邊想象,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春景圖展現在學生面前。他們禁不住發出一股對春天的無限熱愛之情,深深體會到了詩中的情感美。曲情交融,為學生學好古詩創設了一個藝術的氛圍。
參考資料:網頁鏈接
3.淺談提高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反復誦讀,品味古詩的語言美誦讀是傳統語言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強調誦讀的重要性。
朱熹在《訓學齋規》中說道:“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讀,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在低年級古詩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幫助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培養語感、理解內容,提高閱讀能力。
初學一首古詩,教師應要求學生先自己預習,參照拼音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不讀錯,不丟字,不加字,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可以鞏固漢語拼音。課堂上,教師可以選出幾名同學大聲朗讀,讓其他同學當裁判,評一評,議一議,看誰朗讀得最好,誰朗讀時存在哪些問題。
教師要聲情并茂地為學生示范朗讀,讓學生跟讀,注意古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讀出古詩的韻律美。教師還可以通過分組朗讀、配樂朗讀的等方式組織學生進行朗讀比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學會欣賞,領悟古詩的意境深學習古詩時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感知和領悟古詩的深邃意境,這樣的學習方式才會使學生深深地愛上語文這門基礎學科,進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1.巧用插圖感受情境。
在教學《山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書中的插圖,彎彎曲曲的山路上,一輛馬車停在路旁,詩人坐在路邊的石頭上,欣賞著漫山遍野的楓葉。讓學生通過插圖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2.解析語言進入情境。在教學《泊船瓜洲》這首古詩時,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讓學生理解“綠”在這里作動詞用,使人眼前一亮,感覺到春天的氣息。
這個“綠”字,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使這首詩更加出神入化,擁有春天的色彩感覺,仿佛春風吹過,江南就開始變綠了。3.利用多媒體深入情境。
在教學《登鸛雀樓》這首古詩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鸛雀樓的照片,配上輕快的音樂,讓學生觀看鸛雀樓以及周圍的景物,想象著自己正站在鸛雀樓上,夕陽下波濤滾滾的黃河流向遠方,看到如此壯麗的景色,您想說些什么呢?同時我從網絡上下載了關于鸛雀樓的視頻讓學生觀看,通過媒體講解學生了解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資料,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了解到更多古代文人墨客對鸛雀樓的謳歌之詞。通過多媒體演示可以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更好地領悟詩詞的深邃意境。
三、不求甚解,感知古詩的情感濃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許多教師在古詩詞教學時往往會給學生提供標準的古詩詞翻譯,要求學生熟記并背誦釋義。其實,古詩詞教學要不求甚解,只要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古詩詞的情感即可。
古詩詞與現代語言習慣不同,許多時候古詩詞中的遣詞造句只是為了追求韻律美,例如古詩詞中押韻、平仄、通假、倒裝、對仗等。教師如果非要把古詩翻譯成現代文,會非常生硬別扭。
古詩教學中讓學生感知大體的意思即可,沒有必要逐字逐句的翻譯。如《暮江吟》中的“可憐九月初三夜”, 這里“可憐”的意思明顯與現代文中的“可憐”不同,而是“可愛”的意思。
這樣才能與“露似珍珠月似弓”聯系起來,原來是說月光下晶瑩透亮的露珠,猶如一顆顆可愛的珍珠發出迷人的光芒。讓學生自己理解,而不是統一標準的翻譯,才更能體會詩人的感情和用詞的精妙。
總之,學習中華傳統的文化經典的古詩詞,要針對小學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注重誦讀與感悟,讓學生心情愉悅地學習,激發小學生對古詩文的好感,讓古詩文教學充滿活力。
4.初中古詩詞鑒賞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明確誦讀的要求
朱熹在《訓學齋規》中曾經指出:“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讀一字……只是要誦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朱熹的這段話既反映出古人對誦讀的基本要求,也發映出古人對誦讀作用的認識。教師指導學生誦讀時,可以先讓學生敞開心,放開聲,自主誦讀,不設固定的條條框框束縛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體會,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朗讀,讀出特色,讀出詩的韻味;也可以在學生誦讀古詩詞的時候,通過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輔以音樂背景的設置來創設良好的誦讀氛圍。
古詩詞的誦讀是主體性很強的教學活動。在尊重學生個體體驗的基礎上,教師必須對誦讀的方法進行適當的點撥,要具體地指導學生在誦讀時如何處理停頓、節奏、重音、語氣等問題。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很快地進入角色誦讀詩歌。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詩歌,指導誦讀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帶讀,或齊讀,或接龍,或默讀,或提問征答,學生隨著詩情的起伏,語調的高低,節奏的快慢等,很容易讀出詩詞的感情和韻味,感受詩歌朗朗上口的韻律之美。
2.激發誦讀的興趣
古詩詞的誦讀,需要教師憑借自身教學的魅力來對學生進行富有情趣而又生動活潑的引導,激發學生誦讀的欲望,使其帶著探究的心情走進詩歌的情境與韻味中。比如在學習婉約詞和豪放詞的時候,可以引用南宋俞文豹《吹劍錄》里所記載的故事: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月:“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在學生興趣上來時,可以設問:大家想一想,十七八歲女郎執紅牙板如何歌?關西大漢拿銅琵琶如何唱?不妨讓學生各選一詞,來一次誦讀比賽,看看誰最能讀出(唱也行)這兩種味道。有時甚至也可以特意用方言去引領學生吟唱古詩詞,因為方言離古音比較近,這樣讀可能更貼近古人的讀法。
教師要充分利用和整合有關古詩文誦讀的文字、音樂、音頻、視頻等教學資源,去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如指導學生誦讀蘇軾的《水調歌頭》,可以借鑒王菲演唱的同名歌曲;誦讀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可以欣賞我國同名的民樂名曲。通過興趣的激發,學生會自覺主動地進入誦讀,在誦讀的探究中悟出詩意。
3.讀出詩歌的韻味
誦讀的最終目的是在反復吟誦玩味的基礎上使詩的韻味得以顯現。學生要能夠通過誦讀,對詩詞中的詞句、形象、意境、情感等形成一種領會悟通的
5.八年級下冊課外古詩詞背誦朗誦視頻教程
贈從弟(其二)劉楨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一、[參考譯文]高山上挺拔聳立的松樹,頂著山谷間瑟瑟呼嘯的狂風。
風聲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剛勁!任它滿天冰霜慘慘凄凄,松樹的腰桿終年端端正正。難道是松樹沒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著耐寒的本性!二、[賞析]1.賞析“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這里用 “松柏有本性”,是一種“比德”之說。
從而進一步喚起人們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在這里,劉楨以松柏為喻,勉勵他的堂弟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號召人們處于亂世的時候要有一種堅定的人格追求。
2.《贈從弟》中與孔子“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思想一脈相承的句子是: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3.這首詩運用哪些技巧來寫松樹?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對比、反襯。把青松與寒風放在一起對比,以寒風的凜冽反襯出青松的堅韌不拔。
詩人緊緊扣住松柏經寒不哀、枝干堅勁的特征來描寫, 寫出了松柏的凜然正氣,通過詠松柏來表現自己對高風亮節的贊美和 追求。全詩格調勁健,語言質實,具有清剛之氣。
全詩章法渾成,承轉自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一、[參考譯文]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透過迷漫的風煙似乎能望見巴蜀的五大渡口。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別的情意,因為你我都是遠離故鄉,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了知己,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不要在分手時徘徊憂傷,像多情的兒女一樣,任淚水打濕衣裳。
二、賞析1.賞析“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第五六兩句,境界又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凄惻轉為豪邁。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氣象闊達,志趣高遠,表現真正的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無所不在的,所抒發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
2. 中心思想朋友即將上任,詩人勸慰他不要為遠別而悲傷:雖然遠隔天涯,但友誼不會因為距離的遙遠而淡薄,他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雖為送別詩,但全詩卻無傷感之情,詩人的胸襟開朗,語句豪放清新,委婉親切,體現了友人間真摯深厚的友情。
3.為什么這一首詩在古代送別詩中別具一格?1/6王勃的這一首,一洗悲酸之態,意境開闊,音調爽朗,獨標高格。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一、[參考譯文]【直譯】見不到往昔招賢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歷史上的那些事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無奈,獨自憑吊,我眼淚縱橫凄惻悲愁!【意譯】回頭看看哪有古代賢明君主的蹤影,放眼望去也不見一個禮賢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時啊。 想到天悠悠而高遠、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我獨自憂傷啊,讓人禁不住淚流滿面沾濕了衣襟!二、【賞析】1.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中“古人”“來者”各指什么?古人:來者:2.《登幽州臺歌》這首短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3. 本文在藝術上的特色。上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
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 哀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這首詩,我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面前,仿佛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激動。
終南別業王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一、[參考譯文]中年以后厭塵俗喧囂,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邊陲。興致來了,獨自一人前往欣賞這美麗的景色,這種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樂。
隨意而行,不知不覺,竟走到流水的盡頭,看是無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來,看那悠閑無心的云興起漂游。偶然間遇見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談說笑毫無拘束,忘了回去的時間。
二、【賞析】1.賞析尾聯中“偶然”二字的妙處。2/62.試從禪學角度賞析王維《終南別業》。
這首詩把退隱后自得其樂的閑適情趣,寫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興致來了就獨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盡頭就坐看行云變幻,這生動地刻畫了一位隱居者的形象,如見其人。
同山間老人談談笑笑,把回家的時間也忘了,何等自由愜意,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現了退隱者豁達的性格。詩語平白如話,卻極具功力,詩味、理趣二者兼備。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李白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一、[參考譯文]棄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擾亂我心緒的今天使我極為煩憂。萬里長風吹送南歸的鴻雁,面對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樓開懷暢飲。
你的(借指李云的文章)文章就像漢代文學作品一般剛健清新。而我的詩風,也像謝朓那樣清新秀麗。
我們都滿懷豪情逸興,飛躍的神思像要騰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
6.你對學校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建議是什么
讀、優生領讀、學生自由誦背等多種形式,可表演,可吟誦,可配經
典音樂讀,學生自主選擇。
學生堅持天天吟誦,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恰
當的背誦量目標。
3
、每天利用夕會總結時間,組織學生背誦國學內容,講國學故
事、談國學感悟,做到教師全程參與,學生全員參與。
4
、
3-6
年級學生建立一本經典誦讀集錦的小冊子,
抄寫自己喜歡
的古詩文;
或建立撲克牌式的經典誦讀卡,
隨時進行誦讀,
便于記憶。
5
、粘貼關于國學經典的圖文或出有關內容的黑板報
6
、要求學生回家后,和家長進行親子活動,一起誦讀國學、背
誦國學、講國學故事、談國學感悟。
7
、申報“誦國學經典,提升小學生道德素養”課題。
8
、嘗試編印國學校本教材。
9
、每年開展一次大規格的國學展演。
10
、爭取各級領導重視,社會關注,加大投入。
六、實施原則:
1
、
模糊性原則:
以激發興趣、
陶冶情操為目標。
只求朗朗上口,
熟讀成誦,耳熟能詳。
2
、差異性原則:承認學生個體間記憶思維等的差異性,不要求
程度整齊劃一。
3
、自主性原則:允許學生在規定階段完成規定內容外,誦讀更
多的經典,并給予相應的評價。
4.
、鼓勵性原則:以鼓勵為主,引導學生熱愛經典為根本。
七、檢查評比:
學校將不定期對各班國學經典誦讀活動進行檢查、監督和指導。
對在經典誦讀活動中形成特色和成效顯著的個人進行表彰,
以此推動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八年級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建議教學建議(古詩詞教學的幾點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