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念奴嬌.赤壁懷古》
周瑜
【周瑜】(175—210)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謀善斷,人稱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奠定三分天下基礎。后圖進中原,不幸早逝。
三國名人,娶了孫策老婆的妹妹.和諸葛亮合作,火燒赤壁,以少勝多,殺退曹操百萬大軍.
周郎精通音律,宴會上別人彈琴,有一點兒錯誤,他都能馬上聽出來。所以如果想周郎看你一眼,就你故意彈錯琴就好了。出了個成語‘曲有誤,周郎顧
周瑜打黃蓋
2.諸葛亮,曹操,孫權,孫策, 劉備,關羽,呂布,趙云
2.《念奴嬌
念奴嬌?赤壁懷古 【內容】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譯文】 長江朝東流去,千百年來,所有才華橫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長江滾滾的波浪沖洗掉了。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打著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層層浪花。祖國的江山啊,那一時期該有多少英雄豪杰! 遙想當年周公瑾,小喬剛剛嫁了過來,周公瑾姿態雄峻。
手里拿著羽毛扇,頭上戴著青絲帛的頭巾,談笑之間,曹操的無數戰船在濃煙烈火中燒成灰燼。神游于故國(三國)戰場,該笑我太多愁傷感了,以致過早地生出白發。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場大夢,還是把一杯酒獻給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飲共醉吧!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起句寫長江給人以雄奇壯麗之感,“大江東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興。日夜江聲,滾滾滔滔,使人感到歷史的流逝,對往昔英雄人物無限懷念。
這句是作者觸景生情,面對滾滾波濤,感到歷史的流逝,有如東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對歷史英雄人物的緬懷。這兩句既寫江景,又點明懷古,從大處落筆,寫得氣勢磅礴,感情飽滿。
“浪淘盡”三字,把作者憑吊古戰場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達出來。這樣開頭也為下面描繪赤壁和緬懷周瑜做了環境的烘托和氣氛的渲染。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達到點明題意之目的,其根本則在于通過對赤壁地理位置和歷史人物周瑜的述說,引出對三國戰事的回憶,而自然聯想到赤壁之戰宏偉的戰斗場面。“故壘西邊”兩句,指明懷古的特定時代、人物和地點,引入對古戰場的憑吊。
作者這樣寫,是通過聯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讀者引到這段歷史的回顧中去了。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寫赤壁的景色。
從中不難想象出當時戰斗的激烈和周瑜統領水軍英勇善戰的戰斗風姿。山勢險峻、參差錯落的山巖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洶涌澎湃,猛烈地沖擊著巖石。
這是何等的雄奇景觀!這里只用十三個字,便從形、聲、色幾方面生動地勾畫出這個古戰場的壯麗雄奇的圖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江山的感情,同時也為下面歌頌周瑜做了鋪墊和蓄勢。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作者從神游中又回到現實。
英雄人物已經隨著長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畫的江山和無所建樹的“我”。 此兩句,一承上,一啟下,由描景過渡到寫人,十分自然。
“一時多少豪杰”是虛寫,既照應開頭“千古風流人物”,也為下闋寫周瑜作了鋪墊。 上闋即景抒懷,通過描寫古戰場,引起對古代英雄人物的緬懷。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這一段具體描寫千古風流人物中的周瑜。
作者沒有直接寫周瑜的胯下馬、掌中槍,而是武官文寫:周瑜年輕英俊、氣概俊偉、雍容嫻雅、指揮若定的儒將風度。這充分顯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揮才干和蔑視強敵的英雄氣概。
作者著力寫周瑜其目的全在于憑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難酬的郁悶愁苦的情懷。周瑜年輕有為,建功立業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業無成卻又遭貶。
如此之磨難自然會哀愁的。他也只有借古來自我排遣了。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此句表達了作者極其矛盾和苦悶的心情。面對大好河山,緬懷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孫權信賴,年輕時便建功立業,而自己雖有抱負,但有志難伸,毫無作為,相比之下,無限感慨。
心情由激昂奮發轉入消極苦悶。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結尾句,一方面表現出作者消極悲觀的情緒,這是作者階級局限性和時代局限性的反映。
在封建社會里一旦人們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卻常常用達觀來解決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作者也不例外。
同時也應看到另一面,那就是還不失追求功業的豪邁心情。 下闋著重寫人,借對周瑜的仰慕,抒發自己功業無成的感慨。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一首詠史懷古詞,是全宋詞中一首千古傳誦的詠史佳作。這首詞的上片以寫景為主,主要描寫赤壁的景色,同時兼懷古人,仿佛是由遠景、近景、特寫等一組不同的鏡頭組成的畫面組合。
首三句,仿佛是遠景掃描,長江水浩浩蕩蕩,奔流不息,亙古不變的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一代風流人物。次三句,鋪陳其事,是近景的定格,目光投向赤壁古戰場。
“人道是”三字,表明作者也不知道此處是不是真正的赤壁古戰場,只是借“赤壁”之名詠寫古事,抒發感嘆。上片最后兩句,是整個上片景物描寫的總結,引起了下片對周瑜的追懷。
下片懷古,詞人抓住周瑜年輕有為這個主要的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發的英雄形象。想當年,年輕的周瑜手執羽扇,頭戴綸巾,他是那樣的英俊瀟灑、倜儻風流;他又是那樣的富有謀略,談笑之間,曹軍便被打得落花流水。
周瑜少年有為,在年輕的時候便建立了世人矚目的赫赫功績,而自己現在已鬢染霜華,卻一事無成,一腔報國之志無處施展。這是讓詩人無限。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古詩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古詩《念奴嬌.赤壁懷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