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學語文四幾年級下古詩詞三首板書設計
泊船瓜洲 (王安石 )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1.從京口到瓜州只是一江之隔.
2.從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
3.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南岸.
4.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故鄉.
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一年一度的秋風,又吹到了洛陽城中,
催我寫一封家書,將萬重心意與親人溝通.
捎信人即將出發,我又拆開了緘上的信封,趕快再添上幾句,
說不盡的心事,無奈太匆匆.
納蘭性德《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走過一條條山路,走過一條條水路,正向榆關那邊走去.夜深了,人們在帳篷里點燈.晚上又刮風又下雪,聲音嘈雜打碎了我思鄉的夢,家鄉沒有這樣的聲音.
2.古詩詞三首四年級下冊23課的教案附答案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首古詩《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和一首詞《漁歌子》.
《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蠶桑又是插秧,突出了“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啟示.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
《四時田園雜興》的作者是宋代詩人范成大.詩人描寫了鄉村農人耕織以及兒童學著大人的樣子耕種田地的情景.展現了農家夏忙時熱烈的勞動場面,塑造了農村兒童天真、勤勞、可愛的形象.尤其是后兩句寫得意趣橫生,意味深遠:那些孩子們,他們不會耕地也不會織布,但卻在茂盛成陰的桑樹下學種瓜.這些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這是農村中常見的現象,十分有趣,也頗有特色,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詩人對熱愛勞動的農村兒童的贊揚.全詩語言平白、樸實、自然,具有濃濃的生活氣息.
《漁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張志和.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畫意詩情.看,初春的遠山剛蒙上幾分綠色,從水田里飛來的白色鷺鷥在山前低徊,粉紅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黃色的鱖魚時而躍出水面,漁翁頭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綠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麗,畫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為它染上一層斜風細雨,整個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煙雨之中,顯得寧靜而美好.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2.詞句解析.
(1)“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蔥蘢,而稻田里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滿目亮白,杜鵑聲聲啼叫,天空中煙雨蒙蒙.綠原、白川、子規、煙雨,作者寥寥幾筆就把江南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
(2)“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四月到了,農民都開始忙農活,沒有人閑著,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才”“又”平實的用詞,充分地說明了農民的勞動的繁忙緊張,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之心贊美之情也體現無遺.
(3)“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白天鋤地,夜晚搓麻,農家男女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生動描繪了鄉村里男耕女織、日夜辛勞的情形,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敬重之情.
(4)“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織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樣子,在靠近桑樹的下面學著種瓜.一個“學”字,天真、可愛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
(5)“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這兩句點明時間是在春季,正是鱖魚上市的時節,地點是在西塞山前.全句為:西塞山附近,白鷺展翅飛,桃花夾岸的溪水中,鱖魚肥美.桃花盛開,白鷺飛翔,碧波粼粼,鱖魚跳躍,好一幅秀麗宜人的水鄉風光.
(6)“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全句意思為:頭戴青斗笠,身披綠蓑衣,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不想回家.悠閑自得之情溢于言中.
3.四年級第一課的教案古詩詞三首
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第一課《古詩詞三首》的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想 古詩詞教學應該提倡“三要”:詩句要反復誦讀;詩意要大致了解;詩篇需熟練背誦。
首先,古詩的音韻美、節奏美、語言美,只有出聲誦讀才能領略到其中的妙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誦讀還有利于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其次,要閱歷膚淺的現代兒童去深刻理解古代詩人在特定情境中表達的情感志趣,實在是勉為其難,所以了解大概詩意更加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再次,教材中選編的古詩都是古詩中的精品,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經典性。
不僅需要熟練背誦,而且應該在以后任何時候都能脫口而出。基于以上“三要”,在古詩教學中,我把誦讀貫穿始終,并且層層推進,第一個層次要求“會讀”,第二個層次要求“讀懂”第三個層次要求“吟誦”。
在誦讀中讀熟詩句,在誦讀中理解詩意,在誦讀中體會詩韻,在誦讀中感悟詩境。 二、教材分析 《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絕句。
“靜”是全詩的血脈,“獨”是全詩的詩眼。詩中寫了許多鳥高高地飛走了,單獨漂浮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閑的越飛越遠。
我靜靜地凝視著山,覺得山也在看著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總是看不夠。此時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整首詩中流露出了詩人孤寂的心聲。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要夸這首詩是“傳‘獨坐’之神”了。
《望洞庭》,是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詩篇。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確切的比喻,描繪了洞庭湖寧靜的山水風貌。
詩句充滿了語言美和韻律美。但是對學生來說,詩中有些字詞難免有些深奧,如“相和”、“白銀盤”、“青螺”,對于一個閱歷尚淺的小學生來講,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
因此,如何讓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詩句描寫的意境、領悟詩句的語言美和韻律美,就成了教學中的難點。 《憶江南》是古詩詞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詩人選取了“日出江花紅勝火”和“春來江水綠如藍”兩個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春天的絢麗景色,最后用一個反問句真切有力地表達了對江南的思念眷戀之情。
然而,江南之春,無所不在,美不勝收。“江南好”,“好”在哪兒呢?并不是“紅勝火的江花”和“綠如藍的江水”所能概括的。
詞中的一個“好”字,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遐想,也只有真正理解了這個“好”字,才能欣賞到真正的江南之春。 三、學情分析 根據四年級的學生的知識結構及課程標準對古詩教學的要求,應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多讀,通過讀去感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字,理解詞的意思。
把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并與同學交流、討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合作能力。
根據詩的描述進行想象,在腦海里浮現畫面。在這些環節中,學生可能對古詩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師點撥,因為詩人寫詩的心境生無法理解,這需要師適當介紹詩人當時的背景,朗讀方面可能沒真正把詩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時有的學困生被冷落,教師重要的是要生通過反復讀,想像畫面,體會意境。
四、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生字“亭”“庭”“螺”“諳”“潭”等五個生字。,理解詩中詞語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并背誦古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能憑借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能通過想象和朗讀,了解古詩意思。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感悟古詩內容,意境,體會詩人感情。
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五、重點難點 重點:能通過想象和朗讀理解古詩大意。
難點:感悟古詩意境和詩人的感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六、教學策略和手段 古詩的教學最重要的是領悟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中應給學生充分的自主的學習時間,感悟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礎上伙伴討論、交流,最后大家將自讀自悟及討論的結果在全班交流,引導學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詩的意境當中,并把自己體會到的情感通過交流表現出來,同時受到語言藝術的熏陶。
七、課前準備 1、事先布置學生收集有關古詩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八、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導入 師:同學們知道李白嗎?(知道)那你能給我們來介紹一下李白嗎?(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唐代的偉大詩人。
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音律和諧多變。開創了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被稱為“詩仙”,與杜甫并稱“李杜”。) 師:李白的詩我們已經學過不少了,誰來背一首?根據學生的背誦相機點撥。
《望廬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詩人。《靜夜思》——鄉愁滿懷的李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重情誼、珍友誼的李白 評析:[上課伊始,教師通過和學生聊李白,背誦李白的詩歌,讓學生認識了一個豐富的,豐滿的李白,同時也為學好新課打下了基礎。] 二、會讀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詩是古詩百花園中一朵清新、雅致的小花。
誰來讀一讀題目?(生讀) 1、學寫“亭”字 師:這個“亭”字是我們今天要求寫的字。看到過亭子嗎?跟我們的這個字有沒有聯系呢?(生答) 師邊簡筆畫亭,邊說“亭”字的一點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飛起的角象禿寶蓋,所。
4.四年級下冊23課古詩詞三首自
第23課《古詩詞三首》課文原文
鄉村四月 (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漁歌子 (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5.請問誰能給我提供人教版四年級下冊23課《古詩詞三首》導學案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詠柳(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鳥鳴澗(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晚春(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絕句(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江畔獨步尋花(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6.四下23古詩詞三首預習卡評課
四年級下冊《古詩兩首》評課稿設計
平時的古詩教學中,我都是一首一首地教,一節課就教一首。自從聽了王樂芬老師的課之后,我才知道原來能在一節課上把兩首詩這么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上,新穎且有實效。今天小亢老師又一次挑戰自己,嘗試用這樣的方法教學古詩。我很佩服小亢老師這種敢于嘗試的精神。
課上,她通過靈活巧妙的教學設計,在一種悠遠的情境中,由淺入深、多維感受、積極品讀,喚起了孩子對中華古詩文語言、意境之美的感悟,喚起了學生對中華古典文化的深深喜愛之情。她的課上得流暢、清新。
結合整個教學思路,我談談自己的想法:
整堂課,她分為三個部分進行教學。第一板塊:合。初讀《鄉村四月》、《田園四時雜興》兩首詩后,教師讓學生說說這兩首詩給留給你的共同畫面是什么,從而提煉出“忙”。這個環節是“求同”。我想:既然是“求同”,每個孩子讀出的“同”可能是不一樣的。除了“忙”,還有什么是相同的呢?細讀之后,發現兩位詩人的詩其實洋溢的都是輕松愉悅的氛圍。《鄉村四月》畫意盎然,令讀者陶醉不已。前兩句著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勾勒出水鄉初夏特有的景色,有聲有色,有靜有動。后兩句寫人,寫出人們的緊張、忙碌。《田園四時雜興》寫大家忙忙碌碌,但都開開心心,基調昂揚。也就是說兩位詩人都在用詩的眼光發掘了生活中的美,并努力再現了這種美。正因如此,他們的筆下才寫出了這么美、這么有情趣的詩,并讓讀者也感受到濃濃的詩情畫意。但是這個“同”在初讀課文之后可能又是很少同學才能感受到的。如果按照老師的思路讓同學們去重點感受“忙”,那么《鄉村四月》就少了那份意境美:《田園四時雜興》少了那份情趣美。所以我想,這首詩如果在初讀后要提煉相同之處的話,那就是一個“美”字。
第二板塊:分。先感受《鄉村四月》中人們的忙碌、緊張與畫意盎然,再感受《田園四時雜興》中人們的忙忙碌碌與開開心心。在教兩首詩時,教師并不是完全并列處理,而是“瞻前顧后”。她用幾處語言把兩首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如通過“鄉村四月的人們僅僅是在忙著蠶桑、插田嗎?他們還在忙什么?”自然過渡到第二首古詩的學習,學生無形中明白兩首詩其實是有內在聯系的。
在教學中,小亢老師熟練運用“舉象”的教學策略:“鄉村四月,人們有的在忙……有的在忙……有的在忙……”“子規飛到這里,仿佛在說……子規飛到那里,仿佛在說……”通過舉象,回到詩中“這正是: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晨曦微露,他們干什么;烈日當空,他們干什么;日落黃昏,他們干什么”等等,通過舉象,回到詩中“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正如王老師所評:先舉象,再回到詩中,用文字來確證,用文字來表達,由畫面到文字。原先我教學古詩時常常逐字逐句串講,雖然詩的意思學生明白了,但是詩卻講沒有了,實在慚愧。
第三板塊:合。感受兩首詩的意境之后,教師讓學生找找兩者有哪些地方是不同的。當學生提到兩者都有寫事時,教師繼續讓學生思考:同樣是寫事,兩者有什么區別呢?這個問題繼續引發學生進行深入思考。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總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研究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在最后這個“求異”的環節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這一點。后來老師把“異”概括成“白描”與“特寫”,聽課過程中,我覺得這樣的提法很好,感覺很有深度。聽完王老師的評課才明白這樣不準確,解讀上是有問題的。于是聽完課,我找了一些資料,試圖找到這兩首詩最大的不同點在哪里,或者說是寫作特色在什么地方。
7.四年級下冊語文23課古詩三首詩意
第1首《鄉村四月》的意思是:山陵和原野一片綠色,稻田里的水色映著天空的光輝,只聽見杜鵑鳥不停的在蒙蒙細雨在叫著。
四月到了,農民都開始忙農活,沒有人閑著,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第2首《四時田園雜興》的意思是:白天鋤地,夜晚搓麻,農家男女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本事。
小孩哪里懂耕織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樣子,在茂盛成陰的桑樹底下學著種瓜。第3首《漁歌子》的意思是:西塞山附近,白露展翅高飛,桃花夾岸的溪水中,鱖魚肥美。
頭戴青斗笠,身披綠蓑衣,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不想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