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共鳴”的詩句有哪些
1.《送李山人還玉溪》唐代 顧況
好鳥共鳴臨水樹,幽人獨欠買山錢。
若為種得千竿竹,引取君家一眼泉。
2.《海子上有期》元代 黃清老
金堤晴日共鳴鑣,傾蓋松陰待早朝。
數盡荷花數荷葉,碧云移過水東橋。
3.《留別凱烈彥卿學士》元代 雅琥
十年帝里共鳴珂,別后悲歡事幾多。
汗竹有編歸太史,雨花無跡染維摩。
湘江夜雨生青草,淮海秋風起白波。
明日扁舟又南去,天涯相望意如何?
4.《頌古三十九首》宋代 釋道樞
一番雨過一番晴,蠶眼已開桑眼青。
鵓鳩樹頭啼不已,百舌黃鸝相共鳴。
5.《同崔員外秋宵寓直》唐代 王維
建禮高秋夜,承明候曉過。
九門寒漏徹,萬井曙鐘多。
月迥藏珠斗,云消出絳河。
更慚衰朽質,南陌共鳴珂。
6.《擬試以蟲鳴秋》宋代 曾豐
大化轉無休,蟲那得自由。
暗中誰擘口,閑里共鳴秋。
氣感蟾蜍冷,聲歸蟋蟀愁。
幽閨勤杼柚,遠塞急衾裘。
豈不便鉗口,而猶強出頭。
呶呶竟無益,也勝喚晴鳩。
7.《贈封御史入臺》唐代 蘇味道
故事推三獨,茲辰對兩闈。
夕鴉共鳴舞,屈草接芳菲。
盛府持清橐,殊章動繡衣。
風連臺閣起,霜就簡書飛。
凜凜當朝色,行行滿路威。
惟當擊隼去,復睹落雕歸。
8.《離臨安舟中有懷山藪朱文之子聊作五絕以寄》宋代 史堯弼
仙舟輕漾首仍西,我獨南征未得歸。
相望兩鷗空浩蕩,何如雙鳥共鳴飛。
9.《既蒙宥罪旋復拜官,伏感圣恩竊書鄙意,兼奉》唐代 王維
忽蒙漢詔還冠冕,始覺殷王解網羅。
日比皇明猶自暗,天齊圣壽未云多。
花迎喜氣皆知笑,鳥識歡心亦解歌。
聞道百城新佩印,還來雙闕共鳴珂。
10.《摸魚兒 揚州》 元代 吳存
笑風流、少年杜牧,如今雙鬢成雪。
來尋豆蔻梢頭夢,二十四橋明月。
人事別。把故國興亡,欲問無人說。
淮云萬疊。但雨外疏鐘,煙中斷角,到曉共鳴咽。
蕪城外,幾樹西風落葉。銷磨多少豪杰。
平山堂上朝中措,天載妙音幾絕。
歌一闋。怪水部、梅花怪我心如鐵。
才情未竭。待跨鶴重來,纏腰半解,一奏玉笙徹。
2.關于共鳴的詩句
,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他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文學家。從他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來看,其成就確在建安時期一般作家之上。
這首詩始見于《世說新語·文學》:“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植)應聲便為詩曰……”曹植與曹丕為同母弟兄。植少年時即以才華特異為父曹操所賞愛,幾被立為太子。及丕繼操位建立魏朝,植雖居侯王之位,而備遭忌迫。本詩即是其一次遭受威迫時情思的反映。《世說新語》首句作“煮豆持作羹”,“本是”作“本自”,此據丁晏《曹集銓詩》本選錄。
詩的首二句以敘事提起,意謂煮豆而燃起豆莖,漉濾起熟豆來作豆汁。三四兩句形容豆在鍋中被煮時的景況,把無生命的東西賦予生命的感情,以豆和萁比喻兄弟間迫害與被迫害的情況。“豆在釜中泣”句,以豆在鍋中被煮得鼓起水泡作響,而著以“泣”字描述,極切合詩人此時被壓迫的心情,在形象生動的比喻中,抒發了自己沉痛的心情。末二句是由上二句所寫情景產生的反思,以萁對豆之相煎熬,控訴兄弟相迫之乖違情理。兄弟之同正如萁豆之同根,燃萁煮豆,事屬自然,世所常見。詩人此時滿懷被脅迫的激憤心情,矢口而出,說來如此自然貼切,乃使陰狠冷酷如曹丕,聞此亦不免“深有慚色”。而“萁豆相煎”亦遂成為兄弟間互相魚肉之名喻。
據《詩紀》,此詩亦有僅作四句者:“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辭意頗簡切。舊評對二者各有短長。陳祚明評此詩云: “窘急中至性語,自然流出,繁簡二本并佳。多二語,便覺淋漓似樂府;少二語,簡切似古詩。”(《采菽堂古詩選》卷六)可謂持平中肯之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長安的時候寫的。“少府”,是唐代對縣尉的通稱。這位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給他這首詩。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縣尉這樣一個小官,長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個很不得志的知識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當他們走出都城,遠望五津的時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會溝通在一起。“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這兩句詩把兩人之間感情的共鳴寫了出來。這兩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離鄉遠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長安,去和留雖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別之意卻是一樣的啊!這兩句表現的感情很真摯,態度很誠懇,一種體貼關注的語氣,從字里行間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是很動人的。
五六句忽然將筆鋒一轉,轉而去寬慰那即將遠行的友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思是說:我們分手之后,雖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傷。海內有知心的朋友,即使遠隔天涯,也像是近鄰一樣。最后兩句就此再推進一層說:“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離別而悲傷,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樣地別淚沾巾。以上四句是從曹植的《贈白馬王彪》脫化出來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離時寫道:“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又說:“憂思成疾 ,無乃兒女仁!”但王勃的詩更凝練、更鮮明。
侯門似海:
崔郊,唐朝元和年間的秀才。曾寄居姑母家中,并與姑母家的一名丫環相愛,兩人的感情甚篤。但后來他的姑母以四十萬錢的高價將這個婢女賣給了當時任襄陽司空的于頤。這一年的寒食節,此女子隨于頤到郊外游春,巧遇崔郊在一片柳蔭下徘徊,崔郊趁人不注意,偷偷作了一首詩贈予她:
公子王孫逐后塵,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后來,一個記恨崔郊的人把這首詩作為罪證,抄下來給于頤看。 于頤派人將崔郊請入府中,拿出他的那首詩問道:“這首詩是你做的嗎?” 崔郊十分坦率的告訴了于頤他和那個婢女的夙因。 于頤非常感慨。他對崔郊說:“這個女子雖是我用四十萬錢買來的, 但四十萬錢算不得什么,你該早就對我講才是!”于是,于頤親自作主,將那女子嫁給了崔郊。
3.關于“尋求共鳴”古詩有哪些
《古意呈補闕喬知之 / 獨不見》唐代:沈佺期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郁金香涂飾在盧家少婦的樓堂,海燕棲息在用玳瑁裝飾的屋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在九月的搗衣聲中樹葉已落盡,思念著在遼陽征戍十年的丈夫。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丈夫在渺茫的白浪河音訊不通,京城中的我總覺日夜過得漫長。 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誰能夠看見她的孤獨她的悲愁,只把那明月清輝灑落在紗帳上。《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昨天夜里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后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于是就問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只對我說:“海棠花依舊如故”。
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三五七言 / 秋風詞》唐代:李白 秋風清,秋月明, 秋風凌清,秋月明朗。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風中的落葉時聚時散,寒鴉本已棲息,又被明月驚起。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朋友盼著相見,卻不知在何日,這個時節,這樣的夜晚,相思夢難成。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走入相思之門,知道相思之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永遠的相思永遠的回憶,短暫的相思卻也無止境。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牽絆,不如當初就不要相識。《采薇》先秦:佚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
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剛剛冒出地面。
說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實現。沒有妻室沒有家,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
沒有時間安居休息,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饑載渴。
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樣子。
說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憂悶。憂心如焚,饑渴交加實在難忍。
駐防的地點不能固定,無法使人帶信回家。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
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
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莖葉變老了。說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陽春。
征役沒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那盛開著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駛過的是什么人的車?當然是將帥們的從乘。
兵車已經駕起,四匹雄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為一個月多次交戰! 駕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
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駕起四匹雄馬,四匹馬高大而又強壯。將帥們坐在車上,士兵們也靠它隱蔽遮擋。
四匹馬訓練得已經嫻熟,還有象骨裝飾的弓和鯊魚皮箭囊(指精良的裝備)。怎么能不每天戒備呢?獫狁之難很緊急啊。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
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饑又渴真勞累。
滿腔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南歌子詞二首 / 新添聲楊柳枝詞》唐代:溫庭筠 一尺深紅勝曲塵,天生舊物不如新。 一襲深紅色的長裙日子久了便蒙上了淡黃色,自古以來舊的東西就比不得新的東西討人喜歡。
合歡桃核終堪恨,里許元來別有人。 你我原本應該像合歡核桃一樣堅貞不移,哪里想到你的心里原來已經有了別人,讓我對你終究有了恨意。
井底點燈深燭伊,共郎長行莫圍棋。 深夜里點亮燭火深深的囑咐你,此去路途遙遠不要忘了歸期。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小巧精致的骰子上嵌入那意喻相思的紅豆,相思入骨你是否知道?。
4.請寫出一句引起你情感共鳴的古詩詞句子,標明出處并就其語言或構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山園小梅
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北宋詩人林逋為時人所知、為后人仰慕,源于它的這首詠梅絕唱《山園小梅》。在此詩中,他將梅花寫得超凡脫俗、俏麗可人,寫照傳神、言近旨遠,尤以篇末的“以身相許”式的表白,更是提升了梅的品格,豐實了作品的境界,讀來口齒噙香,令人贊嘆。林逋種梅養鶴成癖,終身不娶,世稱“梅妻鶴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帶情,筆下的梅更是引人入勝。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最為世人稱道的,它為我們送上了一幅優美的山園小梅圖。上句輕筆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狀其輕盈,“翩若驚鴻”;“橫斜”傳其嫵媚,迎風而歌;“水清淺”顯其澄澈,靈動溫潤。下句濃墨描摹出梅之韻,“暗香”寫其無形而香,隨風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樣富有情趣;“浮動”言其款款而來,飄然而逝,頗有仙風道骨;“月黃昏”采其美妙背景,從時間上把我們帶到一個“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動人時刻,從空間上把我們引進一個“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似的迷人意境。首聯極目聘懷,頷聯凝眉結思。當然,林逋這兩句詩也并非是臆想出來的,他除了有生活實感外,還借鑒了前人的詩句。五代南唐江為有殘句:“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這兩句既寫竹,又寫桂。不但未寫出竹影的特點,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因無題,又沒有完整的詩篇,未能構成了一個統一和諧的主題、意境,感觸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而林逋只改了兩字,將“竹”改成“疏”,將“桂”改成“暗”,這“點睛”之筆,使梅花形神活現。上二聯皆實寫,下二聯虛寫。
5.尋求共鳴的例子如古詩的例子
,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
他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文學家。從他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來看,其成就確在建安時期一般作家之上。
這首詩始見于《世說新語·文學》:“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植)應聲便為詩曰……”曹植與曹丕為同母弟兄。植少年時即以才華特異為父曹操所賞愛,幾被立為太子。
及丕繼操位建立魏朝,植雖居侯王之位,而備遭忌迫。本詩即是其一次遭受威迫時情思的反映。
《世說新語》首句作“煮豆持作羹”,“本是”作“本自”,此據丁晏《曹集銓詩》本選錄。詩的首二句以敘事提起,意謂煮豆而燃起豆莖,漉濾起熟豆來作豆汁。
三四兩句形容豆在鍋中被煮時的景況,把無生命的東西賦予生命的感情,以豆和萁比喻兄弟間迫害與被迫害的情況。“豆在釜中泣”句,以豆在鍋中被煮得鼓起水泡作響,而著以“泣”字描述,極切合詩人此時被壓迫的心情,在形象生動的比喻中,抒發了自己沉痛的心情。
末二句是由上二句所寫情景產生的反思,以萁對豆之相煎熬,控訴兄弟相迫之乖違情理。兄弟之同正如萁豆之同根,燃萁煮豆,事屬自然,世所常見。
詩人此時滿懷被脅迫的激憤心情,矢口而出,說來如此自然貼切,乃使陰狠冷酷如曹丕,聞此亦不免“深有慚色”。而“萁豆相煎”亦遂成為兄弟間互相魚肉之名喻。
據《詩紀》,此詩亦有僅作四句者:“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辭意頗簡切。舊評對二者各有短長。
陳祚明評此詩云: “窘急中至性語,自然流出,繁簡二本并佳。多二語,便覺淋漓似樂府;少二語,簡切似古詩。”
(《采菽堂古詩選》卷六)可謂持平中肯之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長安的時候寫的。
“少府”,是唐代對縣尉的通稱。這位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給他這首詩。
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縣尉這樣一個小官,長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個很不得志的知識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
當他們走出都城,遠望五津的時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會溝通在一起。“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這兩句詩把兩人之間感情的共鳴寫了出來。
這兩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離鄉遠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長安,去和留雖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別之意卻是一樣的啊!這兩句表現的感情很真摯,態度很誠懇,一種體貼關注的語氣,從字里行間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是很動人的。五六句忽然將筆鋒一轉,轉而去寬慰那即將遠行的友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意思是說:我們分手之后,雖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傷。海內有知心的朋友,即使遠隔天涯,也像是近鄰一樣。
最后兩句就此再推進一層說:“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離別而悲傷,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樣地別淚沾巾。
以上四句是從曹植的《贈白馬王彪》脫化出來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離時寫道:“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又說:“憂思成疾 ,無乃兒女仁!”但王勃的詩更凝練、更鮮明。侯門似海:崔郊,唐朝元和年間的秀才。
曾寄居姑母家中,并與姑母家的一名丫環相愛,兩人的感情甚篤。但后來他的姑母以四十萬錢的高價將這個婢女賣給了當時任襄陽司空的于頤。
這一年的寒食節,此女子隨于頤到郊外游春,巧遇崔郊在一片柳蔭下徘徊,崔郊趁人不注意,偷偷作了一首詩贈予她:公子王孫逐后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后來,一個記恨崔郊的人把這首詩作為罪證,抄下來給于頤看。 于頤派人將崔郊請入府中,拿出他的那首詩問道:“這首詩是你做的嗎?” 崔郊十分坦率的告訴了于頤他和那個婢女的夙因。
于頤非常感慨。他對崔郊說:“這個女子雖是我用四十萬錢買來的, 但四十萬錢算不得什么,你該早就對我講才是!”于是,于頤親自作主,將那女子嫁給了崔郊。
紅葉題詩:唐僖宗時的一天傍晚,年輕的于佑在城墻下漫步。時值“西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的深秋,滿地枯萎的落葉,風呼嘯著而去,樹木的枝椏刺在寒冷的空中好像冰上的裂紋。
天色越來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頗懷莫名的傷感。他在御溝的流水中洗手,御溝中浮著的落葉在清冽的水中緩緩流出,忽然發現一片較大的紅葉上面有墨印,他隨手將葉子從水里拾起來。
使他意外的是紅葉上題著一首詩:“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墨痕未干,字跡姍姍清秀。他看了看身邊高入云端的宮墻,猜想一定是某個宮女所為。
于佑把詩帶回家里,但此事讓他久久不能釋懷,每天夜里輾轉反側,眼前全是宮里那個落寞的女子空幻的身影。幾天后,他也在紅葉上題詩兩句,置于御溝上游的流水中:“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之后他又悵然地在流水邊徘徊許久才離去。
于佑將此事講給幾個同伴聽,大家都笑他。一晃幾年過去,于佑已把那件事漸漸淡忘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沒有共鳴古詩詞(關于共鳴的詩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