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二語文上冊課外古詩文賞析
劉禹錫《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只鶴凌云而飛起,
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賞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里,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熏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辟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后的作品。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 自宋玉于《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潮”就是詩人對于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沖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里,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么悲涼的氣息,我們隨著詩人的“詩情”,借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于碧空之上。于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于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后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十一月四日 風雨大作
陸游
僵臥 ① 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② 。
夜闌 ③ 臥聽風吹雨,鐵馬 ④ 冰河入夢來。
[ 注釋 ]
① 僵(jiāng)臥:挺直躺著。 ② 戍(shù)輪臺:守衛邊疆(jiāng)。輪臺,漢代西域地名,現在新疆輪臺縣。這里泛指北方的邊防據點。 ③ 夜闌(lán):夜深。 ④ 鐵馬:披著鐵甲的戰馬。
[ 賞析 ]
這是年近七旬的陸游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寒夜,支撐著衰老的身體,躺在冰涼的被子里,寫下的一首熱血沸騰的愛國主義詩篇。
詩的前兩句直接寫出了詩人自己的情思。“僵臥”道出了詩人的老邁境況,“孤村”表明與世隔絕的狀態,一“僵”一“孤”,凄涼之極,為什么還“不自哀”呢?因為詩人的愛國熱忱達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經不把個人的身體健康和居住環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為國戍輪臺”,猶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氣概。但是,他何嘗不知道現實是殘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為轉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這兩句集中在一個“思”字上,表現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
后兩句是前兩句的深化,集中在一個“夢”字上,寫得形象感人。詩人因關心國事而形成戎馬征戰的夢幻,以夢的形式再現了“戍輪臺”的志向,“入夢來”反映了政治現實的可悲: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一腔御敵之情只能形諸夢境。但是詩人一點也“不自哀”,報國殺敵之心卻更強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因此,“鐵馬冰河”的夢境,使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現。
2.對初二下學期語文古詩賞析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詞意淺述】
一個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天邊月形如勾,在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鎖著梧桐,也鎖住了寂寞。心中的思緒,想要減斷,卻怎樣也減不斷,想好好梳理,卻更加的雜亂,這樣的離異思念之愁,而今在心頭上卻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賞析】
此闕相見歡應是后主被擄之后所寫,以一個喪國的君主而言,內心的苦楚與悵惘,時時刻刻如影隨形,尤其是在蕭瑟的秋夜。作者開頭一句,開門見山的將愁緒直接表達於無言獨上樓的情緒中,手法上與詩雷同,第二句勾出月,以月如勾的意象,企圖傳述一種孤清與不圓滿的遺憾意境,緊緊的扣住西樓獨處的人,月如勾,人獨悴;織就一幅好不凄涼的景色。
第三句 以寂寞描述所處的情境,用寂寞統領整個情緒,梧桐也寂寞、深院也寂寞,是寂寞鎖住了秋,亦或是清秋鎖住了寂寞,只因作者的情緒眼中所見皆是寂寞。而在句法上簡單的利用了梧桐孤立深院的景象,將寂寞與清秋緊密的扣在一起,更增添了秋的蕭瑟與作者的孤獨無言。
剪不斷,理還亂,這樣的情緒想要拋開不理,卻是怎樣也無法割舍,想要好好的梳理,卻又更加的雜亂失序,於手法上作者利用了對峙的情緒,表達心中的沖突起伏,在詞的架構上激起了波朝,也讓整個情緒高張。讓讀者隨之心情起舞。
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樣惱人的情緒是因為離愁的發酵,作弄著人,如今卻更有不同的覺受在心里頭醞釀著。作者在最后調侃自己,利用淡淡的口吻,輕輕道出一切只因為離愁而起,不過在這淡淡的背后,卻隱藏著作者極深的哀痛,在無可奈何的環境中,在離愁的煎熬下,痛極而無淚的感覺,后主只瀟灑豁達的說出,又是另外一種滋味在心里頭,至於是怎樣的一種滋味,就須讀者慢慢的去品味了!!
3.初二語文部分古詩賞析.賞析各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仍憐故鄉水
這是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中第三首 全文: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全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把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中.每一句實寫作者在南山腳下種豆和豆苗的生長情況.第二句虛寫作者早出晚歸,辛勤勞作,勾畫出詩人夜晚歸來的情形.第三句寫路窄草長,夕露沾衣,映射下一句,為下面的議論作鋪墊.第四句發出感嘆,表明自己隱居躬耕.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點明題旨.“愿”也有此意.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故鄉水多可愛啊,你一直送我至萬里之外,情意何長啊!把水擬人,水送行舟詩之筆,描情狀物,或雅淡或濃麗,或灑脫或纏綿,或雄渾或柔婉,或概括或細摹,或寫實或夸張,各得其宜,皆可貴,惟以二者兼而有之,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為最難能最堪許.王維這兩句詩之所以成為狀景名句,正因為它達到了二者兼備相諧的藝術境界.詩句極寫大漠、長河的平坦空闊,從而描繪出一幅雄奇壯麗的塞外大自然的景色.其精工神奇之處,首先在于對塞外廣袤無垠地區空間的高度藝術概括:“大漠”“長河”四字,力重萬鈞、雄渾碩博,是大筆涂抹,把這兩個大自然形象概括得那么真實、自然、確切、鮮明;且簡潔而又巧妙地使它們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正因為“漠”之大,才見“河”之長;正由于“河”之長,方顯“漠”之大,“大”“長”二字,平凡中顯奇偉,如鐵柱擲地鏗然作聲.接著“孤煙直”“落日圓”,分別對“大漠”“長河”作別出心裁的形象刻畫.這是概括性的細描,夸張而兼寫實.“大漠”何以形其大?“長河”何以狀其長?正因為沙漠廣闊無垠,所以視線所及的烽煙使人覺得筆直.但是詩人實際上不是為寫烽煙而寫烽煙,而是通過“孤煙直”,以襯托說明“漠”之“大”;若無“孤煙直”,“漠”之大無以名狀.至于“落日圓”之于“長河”,作用近同,但有所異.“長河”若無“落日圓”,其作用僅僅是“大漠”的襯墊而已,就不可能與大漠共同構成一幅廣袤曠闊而又雄奇壯麗的塞外圖.正因為“落日圓”,“長河”的形象才顯得那么巨碩壯麗,與“大漠”相輔相成.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一聯膾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處,不僅在善于描寫難狀之景以及對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閑語言變瑰奇”,出語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這種自然景象攝入詩篇里,在唐代詩人的筆下早就描繪過,如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遙愛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轉,忽與前山通.”到了宋代詩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時代接近于陸游的詩人還有強彥文,他的詩歌有唐人的風致,曾寫過“遠山初見疑無路,曲徑徐行漸有村”的詩句.但在意境的開拓上,可以這樣說,這些詩句要遠遜于陸游.這聯上句通過一個“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圍山巒重迭、流水縈繞的迷路的感覺,刻畫得形神畢現;下句承上,把移步換形所見之繁花似錦的春日美景,描繪得宛然在目.這樣使感覺的形象與視覺的形象有機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優美動人而又奇妙的畫面.《唐宋詩醇》評這二句說:“有如彈丸脫手,不獨善寫難狀之景.”這個評價是有見地的.這一聯不僅寫得極其自然,而且用語淺近,含意豐富;仿佛信手拈來,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來一直贏得人們的普遍喜愛,如今已成為廣泛流傳的成語.當人們吟誦這兩句詩時,不單是欣賞這難以言狀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風光,而是從中領悟到它所蘊含的哲理思想的啟示——只要人們正視現實,面對重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勇于開拓,發奮前進,那么,前方將是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嶄新境界.。
4.初二古詩賞析
贈從弟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這兩句繼承了孔子的“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調也”的這種思想,勉勵他的弟弟要學習松柏,越是風聲凄慘,那么越是要挺立風中。 說明人要有堅韌不拔的美好品質.
《終南別業》 這首詩意在極寫隱居終南山之閑適怡樂,隨遇而安之情。第一聯敘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厭惡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聯寫詩人的興致和欣賞美景時的樂趣。第三聯寫心境閑適,隨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聯進一步寫出悠閑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談笑”“無還期”了,寫出了詩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風采。對句既純屬自然,又含隱哲理。凝煉至此,實乃不易。
登幽州臺歌 上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念這首詩,我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面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激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位朋友要遠去四川做官,詩人作此詩相贈。全詩先收后放,先說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別之意,然后陡然一轉,說哪里沒有朋友呢,男兒分別,何必哭哭啼啼做女兒態呢?氣勢豪邁,意境開闊,尤其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成為千古名句。這首詩應當說是送別詩的精品。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這是一首餞別詩。開頭即以兩個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結。“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兩句借景抒情,由極端的苦悶而轉入壯闊的境界。“蓬萊文章建安骨”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寫登樓引發的感慨,抒發了詩人高潔的志向追求,將昂揚情緒推向了高潮.“抽刀斷水水更流”以下四句寫壯志難酬的悲慨。
充分體現了詩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懷才不遇卻無可奈何的心態。結構上的大跨度跳躍與詩人的情感變化相一致。
5.初二語文上冊課外古詩文賞析
劉禹錫《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只鶴凌云而飛起, 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賞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里,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熏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辟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后的作品。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 自宋玉于《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
“勝春潮”就是詩人對于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沖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
那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
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
這里,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么悲涼的氣息,我們隨著詩人的“詩情”,借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于碧空之上。于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于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后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十一月四日 風雨大作 陸游 僵臥 ① 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② 。
夜闌 ③ 臥聽風吹雨,鐵馬 ④ 冰河入夢來。 [ 注釋 ] ① 僵(jiāng)臥:挺直躺著。
② 戍(shù)輪臺:守衛邊疆(jiāng)。輪臺,漢代西域地名,現在新疆輪臺縣。
這里泛指北方的邊防據點。 ③ 夜闌(lán):夜深。
④ 鐵馬:披著鐵甲的戰馬。 [ 賞析 ] 這是年近七旬的陸游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寒夜,支撐著衰老的身體,躺在冰涼的被子里,寫下的一首熱血沸騰的愛國主義詩篇。
詩的前兩句直接寫出了詩人自己的情思。“僵臥”道出了詩人的老邁境況,“孤村”表明與世隔絕的狀態,一“僵”一“孤”,凄涼之極,為什么還“不自哀”呢?因為詩人的愛國熱忱達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經不把個人的身體健康和居住環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為國戍輪臺”,猶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氣概。
但是,他何嘗不知道現實是殘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為轉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這兩句集中在一個“思”字上,表現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 后兩句是前兩句的深化,集中在一個“夢”字上,寫得形象感人。
詩人因關心國事而形成戎馬征戰的夢幻,以夢的形式再現了“戍輪臺”的志向,“入夢來”反映了政治現實的可悲: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一腔御敵之情只能形諸夢境。但是詩人一點也“不自哀”,報國殺敵之心卻更強烈了。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因此,“鐵馬冰河”的夢境,使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現。
6.語文古詩鑒賞 (初二)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這兩句通常解釋為,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
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于物,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本聯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思念親人。
詩人俯瞻仰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盼望早日見到親人,國家恢復安寧!過零丁洋景炎二年(1277),詩人在江西戰敗,又經惶恐灘退往福建,這時國家局勢已危在旦夕。
因此,“說惶恐”,即表示自己當時對艱難時局的憂懼不安。后一句是慨嘆眼前,說自己不幸戰敗,只身被俘,孤掌難鳴,飄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這兩句中,往日的體驗與今日的體驗交錯在一起,回首當初的“惶恐”,還看今日的“零丁”,令詩人百感交集。 我盡力了。
7.求初二下冊課外古詩十首原文及賞析(賞析100左右)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賞析: 李白懷才見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黑暗現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詩篇中多歌頌太陽和詠月之作。
太陽是自然界中光明絢麗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純潔的象征。尤其是明月,清新、明麗、寧靜、溫柔,因而詩人和它相親相近。
在這首詩中,詩人還進一步把明月引為知己,對月抒懷。詩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達一種孤獨寂寥的思想感情。
這種孤寂之情無法驅遣,于是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動的描寫,把明月作為知音,相邀對飲。同時還異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類,邀其共酌。
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隨,好象并不是獨酌,但月不解飲,影徒隨身,這就更加突出了詩人的孤獨感,正如孫洙所說:“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復推勘,愈形其獨。”
(《唐詩三百首》卷一)因為世少相知,詩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為伴,向月而高歌,對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悶。結聯進而要和明月、身影永遠結成忘情好友,將來在邈遠的碧空中相見遨游。
這表現了詩人對污濁現實的強烈不滿,在孤獨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這首五言古詩,構思新穎,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詩中別具神韻的佳作。
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賞析: 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在他的創作實踐中,十分注意向漢魏六朝的民歌學習,從中獲得豐富的養料,充實和發展自己的創作,這首《子夜吳歌》就是詩人向民歌學習而又有所創造的例證。
《子夜吳歌》是六朝時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寫少女熱烈深摯地憶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現非常真誠纏綿,李白正是掌握住了這種表達感情的特點,在本詩中成功地描寫了閨中思婦那種難以驅遣的愁思。“長安”兩句寫景,為抒情創造環境氣氛。
皎潔的月光照射著長安城,出現一片銀白色的世界,這時隨著颯颯秋風,傳來此伏彼起的搗衣聲。搗衣含蘊著思婦對征人的誠摯情意。
“秋風”兩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婦的深沉無盡的情思,陣陣秋風不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對遠方丈夫的憶念,更增加她的愁懷。
“不盡”既是秋風陣陣,也是情思的悠長不斷。這不斷的情思又總是飛向遠方,是那樣執著,一往情深。
最后兩句思婦直接傾訴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邊疆,返回家園和親人團聚,過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現了詩人對勞動婦女的同情。這首民歌氣味很濃的樂府詩,樸素自然,流麗婉轉,真切感人。
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賞析: 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曾說自己早年東游揚州,不到一年光景,“散金三十余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可見李白是一位輕財重義,交游極廣的詩人。這次,當他即將離開金陵,前往揚州時,朋友相送,在餞別的酒度上,李白寫了這首詩,作為臨別紀念。
這些來相送的“金陵子弟”,不過是些年輕的朋友,彼此雖意氣相投,但在政治理想上未必一致,因此這首詩就很不好寫。說多了虛詞,沒有實際內容,只能流于淺薄、空泛。
然而朋友相處,一旦分離,總是令人留戀的。現在如此寫來,恰到好處,它真誠地表達了詩人對友情的珍重。
詩的開頭兩句,就寫得很歡暢、豪爽,形象生動,意境豐美。暮春三月,楊花飛舞,金陵酒肆,吳姬勸嘗。
此時此地,此情此景,無論是“欲行”還是“不行”的人,都是興奮的、愉快的。所以接下去的兩句,用敘述的語言,簡潔、明了地總寫一筆惜別的熱烈場面。
這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點,也表明了朋友之間的美好情意。于是最后兩句,以設問方式,用眼前景物,十分貼切而自然地抒發了這離情別意的深切: 請朋友們不妨問一問啊, 向東奔流而去的滔滔江水, 我們惜別的情意和它相比, 究竟是誰短啊又誰長? 如此作結,不僅形象生動,巧思巧妙,而且情真意切,余韻悠然。
全詩語言清新流利,具有質樸的民歌風味,是李白詩中的名篇。 謝榛說:“太白《金陵留別》詩:‘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妙在結語。”
(《四溟詩話》) 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賞析: 《行路難》共三首,是李白天寶三年(744)因遭讒毀而離開長安時作的。
這是其中的第一首。李白在這首詩中,以滿腔的悲憤,深深的感嘆著世路的艱難,從而抒發了他久久郁積于心的痛苦和憂傷。
一向嗜酒成癖的詩人,面對這“金樽清酒”,竟然喝不進了,“玉盤珍羞”,也咽不下了,拔劍四顧,心意茫然。雖然壯志猶在,但是啊,欲渡黃河,冰已塞川;將登太行,雪又滿山。
人生世路,竟是這樣難以逾越的艱難險阻。道路縱然。
8.初中語文的所有古詩以及賞析
詩歌鑒賞五步法【第一步】先看一下詩歌是哪一類(按表現手法分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邊塞詩等)古詩一般選擇唐詩宋詞,以抒情詩居多,抒情詩可分寫景抒情,借古感懷,托物言志。
寫景抒情詩主要把握景和情的關系;借古感懷詩,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關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諷今;托物言志詩主要領悟物和志的關系,借何物顯何志,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到詩詞的后半部分去找詩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達的志)。
【第三步】看詩詞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什么畫面,這些畫面有什么特點,對詩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這實際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第四步】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題目(題目常常是詩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詩的內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論世,了解作者風格);③必看注釋(可以借此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詩眼常常在此。
詩歌鑒賞也常常是名句的鑒賞);⑤必看題干(題干的指向性很強,必須看清要求,必須結合原詩內容、題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闡述概念。答案必須有針對性、指向性,一定要問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給什么,這一點非常重要,可謂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詩歌運用了哪些手法,這樣古詩鑒賞就很容易做了。組織成文時一般可用這樣的表達程式:這是一首什么類型的詩,詩人攝取了哪些景物組成了怎樣一幅畫卷(或通過什么形象的描寫刻畫),從中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在藝術特色上,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起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或這樣表述:這首詩采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下面是對初中一些詩詞名句的賞析:一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這兩句詩用詞形象生動,詩中有畫。
一個“合”字,表現了綠樹環抱相擁的情態,突出了村邊綠樹的茂盛。一個“斜”字,形象地描畫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遠伸向遠方的景象,富有詩情畫意。
二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運用比喻、設問、夸張的修辭方法將無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盡,形象地寫出了愁之深。
懷念故國之情,情思更為深厚,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三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過零丁洋》)這句詩 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情調收束全篇,表現出他的民族氣節和舍身取義的生死觀。致使全篇由悲而壯,由郁而揚,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壯歌。
四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荊門送別》)此句中“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盡”字表達了剛從三峽中出來的詩人頓時喜悅開朗的心情。
此句寫出了詩人坐在船上舉目所見的景色變化,寫出了詩人與故鄉依依惜別的感情。五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游山西村》)這是一聯膾炙人口的名句。 上句通過一個“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圍山巒重迭、流水縈繞的迷路的感覺,刻畫得形神畢現;下句承上,把移步換形所見之繁花似錦的春日美景,描繪得宛然在目。
這樣使感覺的形象與視覺的形象有機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優美動人而又奇妙的畫面。當人們吟誦這兩句詩時,不單是欣賞這難以言狀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風光,而是從中領悟到它所蘊含的哲理思想的啟示——只要人們正視現實,面對重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勇于開拓,發奮前進,那么,前方將是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嶄新境界。
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這兩句詩形容詩人行蹤飄忽不定與自己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采用比喻和對偶的修辭方法,浮云和落日也都有了人情味,給人生動的形象感,富有感染力。
七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疆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 《涼州詞》)從詩歌的意象上看,葡萄酒、夜光杯、琵琶聲,意象鮮明,有著濃郁的邊塞色彩和鮮明的軍旅生活特征;從感情角度來看,詩人以明快的語言,豪放的筆調表現了一群將士征戰前的悲壯心情,激起征戍將士的無限感慨;從用詞上說這里的“催”字用的精妙,轉折突然,將士正欲開懷暢飲,琵琶弦音急促,又催出征,令人陡升感慨。
八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這是馬致遠散曲的代表作之一.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游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游子心。它字字寫秋光秋色,又字字寫人意人情,以“秋”染“思”,又以“思”映“秋”,緊緊扣住“思”字,含蓄深摯地表達了“天涯淪落人”'的凄寂、苦悶和無法解脫的“斷腸”之情。
九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初逢席上見贈》)這一句既是對友人關懷的感謝,也是和友人共勉。
作者在這里以“沉舟”“。
9.初中語文古詩賞析全部
一.導入:讀詩,如同在傾聽古人吟唱情感之歌。
正是有了這一顆顆情感的種子,詩人的筆下才會盛開出一朵朵絢麗的詩詞之花。我們在鑒賞詩歌時,只有把握住了這首詩的情感坐標,才算真正貼近了詩的靈魂,才能走入這首詩所構筑的美學殿堂。
二.教學流程:1. 詩歌中常見的思想情感:(古人也說,“詩言志”、“詩言情”。在我們初中階段所接觸過的古典詩詞中,哪些情感主題是詩歌中最為常見的呢?)①思鄉懷人:“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②長亭送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情深意長的勉勵),“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依依不舍的留戀)③建功立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④寄情自然:“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⑤憂國傷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這些也正是古往今來人類所共有的情感體驗,它們曾孕育出無數燴炙人口的佳句。)
2.“披文以入情”——揣摩詩歌中的情感(詩人將自己的內心情感化為一個個凝練的詞句,那么我們面對一首詩的時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通過這些語句去把握住詩歌內在的情感脈絡呢?)①知作者,明主題(每個詩人由于人生經歷與情感體驗的不同,他們的詩歌往往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詩作,因此如果能了解這些詩人寫作的主要風格,那么在賞析時就能居高臨下地分析了。)
辛棄疾:愛國詞人,報效國家、收復失地的壯志豪情,報國無門的悲憤(“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陶淵明:向往田園歸隱之樂(對作者的風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給我們帶來一定方便,但這里有一點要強調的是,所謂風格是指詩人寫作的主調,并非沒有例外,比如婉約詞人李清照同樣也寫出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壯詩篇。因此,在詩歌賞析中要視情況靈活運用。)
②看提示,定基調(提示從何而來?就是詩中的標題、背景提示、注釋等,這常常會給我們理解詩詞情感以重要提示。)練習:《春夜喜雨》(能從中找到感情的批示嗎?)——“喜”字,已暗示了詩人對春雨到來的欣喜、贊嘆之情。
泊船瓜洲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注釋】①泊:停船靠岸 ②瓜洲:在現在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
③京口:在長江南岸,屬現在的江蘇省鎮江市。④鐘山:現在南京市的紫金山,詩人的家園所在地。
詩歌第二句“鐘山只隔數重山”抒寫了詩人當時怎樣的內心感受?(故園雖近卻難以歸鄉的無奈、惆悵之情)③品語句,悟感情(前面兩點還只是把握情感的輔助手段,體會詩中情感更重要的還是應從詩句本身出發,細加品味。)練習:鷓鴣天 晏幾道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
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時。
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這首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最后兩句: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決定回去的日期。一個“豈”字一個“奈”字就表達了作者浪跡天涯有家難歸的感慨與無奈。
——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關鍵詞句來把握詩歌的情感主題。(古人作詩往往又追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的含蓄美,詩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隱于水”。
除了直抒胸臆外,詩人通常還會用怎樣的方式去傳達情感?——化景物為情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我們做題時就要仔細去品味詩中之景所包含著的情感。)
練習:如夢令 李清照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詩中傳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從哪些詞中可見?(愁:對美好春光消逝的感傷。
“雨疏風驟”“綠肥紅瘦”——細雨、落花都是古典詩語中傳達傷春之情的兩個常用意象。)在古詩詞中,還有很多景象身上都含有固定的情感內涵。
比如說送別詩中,就常出現哪種景物?(柳:“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柳就含有惜別之情)大家還能想到哪些景物身上也這樣的特點?(月、雁、梅……)——把握詩歌中常見意象及其所定的情感內涵,有利于解題。4.入情以會意(把握住了詩歌的情感坐標,也有助于我們賞析詩歌的用詞之妙、意境之遠。)
10.求初2詩歌賞析從唐詩300首挑出20首寫2篇賞析寫一篇也行,要保 愛問
出 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1。
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
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
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里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借它來抵御匈奴的南侵。
[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
"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 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
"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 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
"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
"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
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語文古詩詞賞析初二(初二語文上冊課外古詩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