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教學的幾個步驟
一、教學應步步深入。
(1)讀前準備。如:簡介作者以及時代背景,解釋一些字詞等。
(2)從讀中懂。讓學生反復誦讀,說說每句詩的大意。
再深入認識詩的寓意。(3)啟發審美。
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詩的意境美,從藝術形象中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心靈的共鳴,從中受到教育熏陶藝術的欣賞力。二、應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的分析。
學習詩歌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是不夠的,應當引導學生對一首詩內容有進一步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因為在詩歌中往往是“情與景合、意與象通”,如果抓住了表現情感的景和表現意境的象,把一首詩的許多不同景與象作深入的分析,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和相互關系,就能引出這首詩的本質內容。
如本課的《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青山相對出,孤帆日邊來。”這些表面是寫天門的險峻巍峨,長江的浩蕩江流,而稍作分析便可得知,那是作者在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表達作者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三、應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詩歌是借助于想象來進行創作的。
特別是李白這個富于想象、豪邁情宏的大詩人,其詩作能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如讓學生想象天門山像兩扇門似夾住長江面對峙的景象。從中能調動情感,受到感染。
四、應熟讀成誦。 學習詩歌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和背誦能力,詩歌語言的美必須通過反復朗讀才能體會到,所以在古詩教學中,要注重讓學生反復朗讀并注意培養學生的朗讀技能。
2.詩歌教學一般有哪些步驟
新課程標準語文教科書選編了大量的現代詩,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上、下冊共選編了12首現代詩歌,在初中階段就大量選編現代詩歌,在此前的教材中是不曾有過的,對此有些老師提出疑慮。
原因之一是現代詩歌讓學生難學,他們認為詩歌不是故事類的作品,難以喚起中學生的興趣,并且詩歌本身就難懂,學生讀了也不一定能接受。其次是老師難教,現代詩歌在字面上雖無生僻詞語,讀了以后有時卻讓人不知所云,就算是教師也難免會如墮入云霧之中。
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們甚至懷疑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欣賞水平。再者,因為詩歌本身蘊涵內容的豐富性及含蓄性,使得解讀詩歌也成為極具個性的一種精神活動,不同的讀者對同一首詩歌的理解可能會大不相同,這也是教師覺得詩歌不好教的原因致之一。
誠如是,但詩歌的引入同樣會帶來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它能培養學生的讀詩興趣,認識詩歌的基本特點和類型;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心態,豐富學生情感;培養積極的鑒賞態度,激發鑒賞興趣,提高詩歌的文學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體味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內涵;開闊學生胸懷,美化學生心靈,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通過引導學生品味詩歌語言魅力、藝術構思技巧,可以培養精煉、準確地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可發展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
不斷提高其表情朗讀水平。那么如何適應新教材的變革,遵循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從事現代詩歌的教學呢?下面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談談我對詩歌教學的幾點粗淺的體會:一、加強朗讀訓練 朗誦是詩歌學習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對于中學生來說,朗誦也適合他們的口味,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
新教材在每一首現代詩的課后練習中,都有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編者的意圖,教師更應該明白詩歌教學中朗誦是非常重要的,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都點明了朗誦教學的重要性.可以根據詩歌的不同風格選擇不同的朗讀方式:如教師范讀、個別朗讀、齊聲朗讀、配樂朗讀、分角色朗讀等,讓學生邊讀邊聽,邊讀邊學,邊讀邊思,得到科學而有效的訓練。
營造朗讀的氣氛,引導學生漸入佳境。朗誦應講究方法,教師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如初讀,讀準字音(查字典及結合課文注釋),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再讀,整體感悟,把握其節奏及感情, 能夠用語音語調的變化來表達不同的感情;能夠用不同的停頓的方式和重讀方式來表現作品的內容與情感。一般情況下,對于詩歌,應多指導學生大聲朗讀,讀出感情色彩,讀得瑯瑯上口,熟讀成誦;需要強調課文中的重點詞、重點句、重點段時,應指導學生齊讀;讓學生領略某篇文章的優美文辭;欣賞其藝術特色時,應指導學生自由讀。
當然對詩歌更高要求的朗誦,能夠根據作品的思想內容進行個性化的朗讀,必定是在對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與把握之后,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詩歌語言而把握誦讀的感情,洋溢著朗讀的渴望。同時還應注意朗誦不應只是教學的開始,而應貫穿于整個詩歌教學過程中,可以說詩歌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了朗誦,應根據每一步的教學任務提出不同的朗誦要求。
二、發揮想象和聯想,調動形象思維 詩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實際生活中的客觀世界,他們總是經過詩人有意無意的“改造”,投上了詩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詩人的感情,首先得進入詩中的世界。每一篇詩作都是客觀世界在詩人心中的再現,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詩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讀詩必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詩人心中之詩——紙上之詩——讀者心中之詩。
所以鑒賞詩歌首先應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感悟詩歌的內涵,品味詩情畫意。這中間有一個關鍵環節,就是聯想和想像。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和想像,如“請同學們團上眼睛,仔細聆聽詩人的深情絮語,看看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了哪些畫面?”并讓同學們描述出自己頭腦中的畫面,經過這一環節的教學,同學們大多能結合詩歌內容有所想,有所說,當然學生此時所說的已不完全是詩之內容了,而總是帶有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和感悟了。現代詩歌教學中,通過這樣的訓練,既活躍了學生的形象思維,使他們更好地品味了詩情畫意,又培養了他們口頭描述的能力。
學生在聯想和想象中,加進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 聯系學生實際,引導學生獲得獨特的生活和情感體驗 教學現代詩歌時應注重引導學生注意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當然這里的生活包括社會、自然和人生三方面。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學習詩歌,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讓他們自己說出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從而更深刻地領悟詩歌的內涵。
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同,故而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也不盡相同,“詩人以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
3.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幾個步驟
以定風波為例課題:《定風波》科目: 語文教學對象: 高二課時: 1提供者:尹區英單位: 榆次四中一、教學內容分析本課題來源于蘇教版選修《唐詩宋詞選讀》,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之后的作品,詞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達了樂觀、淡然、自適的人生態度,學習該詞有利于學生掌握詩詞鑒賞方法,提高學生對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陶冶性情。
二、教學目標1.了解蘇軾的成就思想,了解本詞的寫作背景。2.欣賞、評價詞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探究文中的“詞眼”,并以此豐富學生的情感。4.學會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通過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養學生勇敢面對人生風雨的精神。三、學習者特征分析1.通過平時上詩歌閱讀課時的穿插講解,學生已經對于詩歌鑒賞的方法有了一個總體的系統的把握;2.根據學生的檢測成績及上課的表現觀察得出學生基礎較差的事實,適合引導式教學;3.對于蘇軾,學生高一的學習對其生平及風格已有一定程度的認知。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本課擬采取提問法、講解法、點撥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作為一種傳統文學形式,詞與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開的,要理解詞作中所隱含的傳統文化心態必須經歷一個探究的過程,需要在教師的指導和講解下探究。讓學生運用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
詩詞貴在吟誦,通過反復的朗讀,理由在于對詞這跳躍性、象征性極強的文學形式的接受必須經過一個由形式到內涵的過程。誦讀有利于學生通過揣摩詞的音韻、情感,從而體會和把握詩歌的深層意蘊。
合作探究法,調動學生思維,學生相互討論,主動鑒賞詩詞,自己處理文本,提高鑒賞能力。五、教學重點及難點本課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于體會詞中所表現出的蘇軾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1.探究文中的“詞眼”,并以此豐富學生的情感。2.學會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養學生勇敢面對人生風雨的精神六、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1.遇雨定人生平常事一樁.你途中遇雨會怎樣?2.走進《定風波》去感受蘇軾是如何面對人生風雨的?說說自己旅途中突然遇雨的表現結合學生實際,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知人論世: 1.知人:作者簡介:蘇軾(1)基本信息(2)人生經歷:《定題金山畫像》(3)成就風格:①成就 ②風格2.論世:背景鏈接:(1)烏臺詩案一貶謫黃山(2)沙湖道中遇雨(二)全體感知:1.小序交代了什么關鍵信息?這樣寫有什么作用?2.詞的上下兩片分別寫了什么內容?都在描寫雨中的情況嗎?3.本詞的詞眼是什么?1.| 時間: 3月7日 丨地點:沙湖道中 丨環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丨人物:仆人、同行、余.丨 情感:狼狽不覺→作用:說明了寫作緣由。2.→雨中事:踏雨吟嘯 → 怡然自樂→雨后情:驀然回首 → 云淡風清3.→一蓑煙雨任平生 / 也無風雨也無晴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完成。
培養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怎本內容,對詞的內容有個整體性的把握。1.從詞中我們可以剖析出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2這首詞是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來成就其藝術高度的?1.→一個拄拐杖、踩草鞋、頂風冒雨、吟嘯徐行、不畏艱難、藐視禍難、鎮定從容、曠達灑脫的詞人形象。
(1)雨中笑對人生風雨的達者(2)雨后看破人生得失的智者2.表現手法:① 以小見大② 曲筆一語雙關③ 對比④ 隱喻寄托(象征).學生合作探究,點撥指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直接描寫+間接描寫/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描寫+他人他物襯托對比),提高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學生從中可以分析總結出分析鑒賞詩詞的方法技巧以及著手點。整體系統的了解一下詩歌的表現手法,細致入微地掌握這幾類表現手法的含義并可以在以后的詩歌閱讀中輕而易舉地分析。
作業處理:寫日常小事一樁,來反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要求:以小見大的手法,300字左右)評價歸納定 這人:蘇軾風 這景:風雨波 這情:曠達課堂練筆/課后練筆培養學生的及時運用一些高超的技巧來構建文本的寫作能力。七、教學評價設計1. 學生系統的具體的掌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
2. 本課內容有些過多,學習對詞的表現手法中,能完全理解對比及以小見大的手法,對一語雙關仍有待拓展。3. 學生互動積極,真正做到了學生自己“動”起來。
八、板書設計定 這人:蘇軾 一智者//達者風 這景:風雨 ——自然//人生波 這情:曠達灑脫。
4.有效的古詩教學五步法
古詩教學有哪些方法(一)以讀促悟以讀促悟指的是以讀圖為主讀詩為輔,讀生活貫穿于讀圖和讀詩之中。
經過實踐,本人發現詩歌從讀圖入手,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把握全詩的內容,更好的領會詩歌的精髓;再以讀詩為輔,在讀圖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歌的體會用自己的節奏讀出詩歌的韻律,在讀詩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用普通話,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運用家鄉話,只要他們能夠很好的把握詩歌中的韻味即可。而這些都是要建立在他們對生活的感悟上,所以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先好好地備一下學生,在必要的時刻還要好好的體驗一下農村生活,這樣能夠在授課的時候才能夠更好的引導學生。
(二)以演入境傳統教學中的“演”就是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表演再現詩歌里所寫的全部內容,這樣的表演注重的是學生的模仿表演能力,學生表演得像就行了,但我們知道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是帶著自己的個人體驗的,因而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演”應是指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歌的領會進行表演,從而表現出自己所理解的詩歌所要表達的情境,表演的時候學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方面進行表演,不一定要全部表演,這樣能夠讓學生各自發揮自己的長處。比如學生覺得詩歌中最主要的是主人公的心情,那么學生可以加入現代的元素進行表演,不一定要回歸古代,回歸詩人當時的生活情境,這對于小學生來說確實是一個高難度的挑戰。
既然生活在現代,我們為什么不讓學生用現代的元素把詩歌的精華給表現出來呢?這樣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三)以找促思“以找促思”其實就是要讓學生舉一反三,通過引導學生找相同主題的詩歌進行比較學習,促進他們深入思考,更好的把握詩歌主旨。這里的“找”不僅是指教師找還指學生的找。
(四)以評促升華以評促升華主要是在學習古詩詞時讓學生對別人的觀點進行評價,在觀點的碰撞中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對他人的觀點、看法進行評價,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一種心靈的訴說,而這正好是農村學生的最大弱點,因為他們不會評也不敢評,而這種評也是鄉村教師經常忽視的。
5.古詩詞的教學方法有幾種
(一)以讀促悟
以讀促悟指的是以讀圖為主讀詩為輔,讀生活貫穿于讀圖和讀詩之中。經過實踐,本人發現詩歌從讀圖入手,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把握全詩的內容,更好的領會詩歌的精髓;再以讀詩為輔,在讀圖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歌的體會用自己的節奏讀出詩歌的韻律,在讀詩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用普通話,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運用家鄉話,只要他們能夠很好的把握詩歌中的韻味即可。而這些都是要建立在他們對生活的感悟上,所以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先好好地備一下學生,在必要的時刻還要好好的體驗一下農村生活,這樣能夠在授課的時候才能夠更好的引導學生。
(二)以演入境
傳統教學中的“演”就是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表演再現詩歌里所寫的全部內容,這樣的表演注重的是學生的模仿表演能力,學生表演得像就行了,但我們知道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是帶著自己的個人體驗的,因而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演”應是指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歌的領會進行表演,從而表現出自己所理解的詩歌所要表達的情境,表演的時候學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方面進行表演,不一定要全部表演,這樣能夠讓學生各自發揮自己的長處。比如學生覺得詩歌中最主要的是主人公的心情,那么學生可以加入現代的元素進行表演,不一定要回歸古代,回歸詩人當時的生活情境,這對于小學生來說確實是一個高難度的挑戰。既然生活在現代,我們為什么不讓學生用現代的元素把詩歌的精華給表現出來呢?這樣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以找促思
“以找促思”其實就是要讓學生舉一反三,通過引導學生找相同主題的詩歌進行比較學習,促進他們深入思考,更好的把握詩歌主旨。這里的“找”不僅是指教師找還指學生的找。
(四)以評促升華
以評促升華主要是在學習古詩詞時讓學生對別人的觀點進行評價,在觀點的碰撞中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對他人的觀點、看法進行評價,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一種心靈的訴說,而這正好是農村學生的最大弱點,因為他們不會評也不敢評,而這種評也是鄉村教師經常忽視的。
(五)以寫促悟
所謂“以寫促悟”是指教師在授完整首詩歌的時候,給一定的時間或布置課外作業讓學生以散文或者以現代詩的方式寫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感悟,從而促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而且能夠真正達到學以致用。實踐證明,這樣的寫作可以使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詩歌主旨,更深入地感悟到古詩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而且對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提高寫作能力也大有裨益。
6.如何進行有效的古詩文教學
如何進行有效的古詩文教學一、古詩教學基本模式 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面的內容.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探索有效古詩課堂教學研究中,分六步進行: (一)、激趣導課,揭課題(二)、介紹背景,知詩人.(三)、自主學習,明詩意.(四)、想象誦讀,悟詩情.(五)、創設情境,入詩境.(六)、遷移運用,創詩文. 二、古詩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一)、激趣導課,揭課題 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并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今天馬老師執教的《回鄉偶書》采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孫老師執教的《長征》,“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八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偉大的詩人,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七律詩”板書課題. (二)、介紹背景,知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課程標準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像今天的馬老師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象,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準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孫老師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于紅軍長征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準備. (三)、自主學習,明詩意. 《語文課程標準》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后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對于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 其實是巧妙地“扶”.當學生對古詩有了整體上的感知后,通過集體交流了解到了學情,根據學情,來決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該“扶”,又該怎么“扶”.通過“扶”,讓學生初步體會在感知時可能出現的偏差,進一步深化對全詩的理解,為體味詩情,進入詩境做好了準備.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馬老師在讓學生明詩意這一環節,先引領學生抓住重點詞讀懂前兩句詩,再通過朗讀感悟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緊接著就放手讓自學第二句古詩,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依據學情適當的進行概括和提升.孫老師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語更是對學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華.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象誦讀,悟詩情.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煉含蓄.有著音樂、建筑、繪畫、意境等在內的巨大美學價值.詩的情感要讓學生通過朗讀欣賞來體會.因此,在學生理解了全詩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后,教師要趁熱打鐵,通過現代教學媒體的輔助,讓學生根據詩意想象,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點讀、評讀、范讀、誦讀,演讀使學生能讀出詩的重音和節奏,知道應該如何把握詩的輕重緩急,加深對詩人情感地體驗,體味出詩人賦于詩的思想感情.在學習古詩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地朗讀.在初讀過程中,僅以讀準字音,讀通詩句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就要有感情表現的要求.在理解詩歌意境后的朗讀就要求能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地朗誦.今天這兩節課在朗讀環節兩位教師就是這樣層層深入地練習來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 (五)、創設情境,入詩境.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進入詩境就是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造的那個景。
7.學古詩的步驟
學習古詩的五個步驟 【第一步】 先看一下詩歌是哪一類(按表現手法分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邊塞詩等) 古詩一般選擇唐詩宋詞,以抒情詩居多,抒情詩可分寫景抒情,借古感懷,托物言志。
寫景抒情詩主要把握景和情的關系;借古感懷詩,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關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諷今;托物言志詩主要領悟物和志的`關系,借何物顯何志,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詩詞的后半部分去找詩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達的志)。
【第三步】 看詩詞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什么畫面,這些畫面有什么特點,對詩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這實際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題目(題目常常是詩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詩的內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論世,了解作者風格); ③必看注釋(可以借此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
古詩,即中國古代的詩歌,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其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
從廣義上說,中國古代詩歌包括古代人所作的詩、詞、散曲等;從狹義上說,古詩僅指古代人所作的古體詩、近體詩。1、古體詩。
是詩歌體裁。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
2、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為有別于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
3、詞。詞是一種詩的別體,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
到了宋代,經過 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到詞的全盛時期。4、散曲。
一種韻文形式,出現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5、現代詩。
也叫“白話詩”,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詩歌的一種,與古典詩歌相比而言,雖都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韻律。
8.淺談古詩詞教學的幾種方法
古詩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古詩時代久遠,意義深刻,難以理解,不便于小學生學習,筆者就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學生掌握“讀、知、明、悟”四個基本環節,談一點個人淺顯的認識。
一、讀古詩
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記、易背,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讀古詩時,教學生學會找“韻腳”,使學生知道古詩中每句詩的最后一個字韻母相同或者相近的部分就是韻腳。如:在《靜夜思》這首詩中,“光、霜、鄉”的韻母都是“ang”,這首詩的韻腳就是“ang”。學生找到了韻腳,朗讀的積極性就會得到提高,很容易記住古詩并背誦下來。
二、知詩人
學習古詩,先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詩人的性格特點,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古詩的內容。“唐詩、宋詞、漢文章。”小學生所學的古詩主要以唐詩為主。在小學生古詩詞必背篇目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唐詩。在記詩人的朝代時,我們只需要特別記住不是唐代的詩人即可。如宋代詩人蘇軾、王安石、葉紹翁、楊萬里、陸游等幾位。三國曹植、元代王冕、明代于謙、清代鄭燮和龔自珍就行了。詞人需特別記住唐代張志和的《漁歌子》。采取“記少不記多”的方法記住詩人的朝代,其他默認為唐代詩人、宋代詞人。
三、明詩意
明詩意就是理解詩意。理解詩意的方法多,以下簡介幾種:
1.抓關鍵字理解詩意
如杜甫的《絕句》一詩中,只要抓住“鳴、上、含、泊”四個關鍵字來思考:①黃鸝鳥在什么地方鳴叫?②白鷺鳥飛上什么地方?③“含”是包含的意思,指從窗外望去,窗外的景色猶如嵌在窗子上。詩人從窗外望去看到怎樣的景色。④什么地方停泊著什么?回答了這幾個問題,也就理解了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