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做好高中語文古詩鑒賞
1首先要明確這是一首什么詩,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例如:是邊塞詩,還是詠詩懷古的詩,
2,找出物象意象,判斷出感情基調。例如:有月就是思鄉懷人的感情基調。
3,有固定的格式,例如題目問這句詩好在哪里?就要先翻譯出這句話,然后分析它渲染了什么氣氛,最好用雙音節詞敘述。然后情景交融,因為寫景為了抒情,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4,從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分析詩句,寫出他好在那里
5,從寫作角度分析,一般寫作角度分為時空角度,
6然后就是不斷的聯系賞析詩詞的能力
2.高中語文古詩文鑒賞怎么做
其實,古詩文鑒賞題有其規律。拿到一篇古詩文,先不必急于做,你對其進行分類:田園、山河、抒情、歷史、詠物、頌人、或者哲理,每一篇借助這些表達了作者的一些思考,不一定是感嘆,因為作者的思考才是你的答案,再者借助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擬物、設問、頂真、通感、白描、鋪陳、疊詞、外貌描寫、心理描寫、對比 等等,你要掌握全,也要試著能看出來。達到這一步,你就可以基本明白作者的意圖。然后你要把每種修辭手法的作用掌握一下,在找出修辭方法后接著寫出作用。最后作者是通過借物抒情、借景抒情還是借歷史暗示了什么情懷、什么意圖、什么品質。大體就是這個思路。最后可以在點評一下作者的用語活潑、詼諧、明快等等。聯系主旨,回扣中心。
由于古詩詞鑒賞出題靈活,最后系統復習一下。一旦掌握技巧,就不必每次花很大心思。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o(∩_∩)o ~
3.高三語文古詩鑒賞怎么做
高三語文古詩詞鑒賞解題技巧1、抓詩眼、抓意向、明意境。
在高中語文的古詩詞中,同學們一定要注重“煉字”,因為非常多的古詩詞里,都有那么一個字或者一個詞直接關系到整首詞的表達。所謂的詩眼,也就是一首詩的眼睛,一首詩的最傳神的地方,同學們只要找到了詩眼,再讀起詩來就會輕松很多。
意象,是作者在表達自己的情感的時候所選擇的客觀事物,一般體現為借景抒情或者是托物言志,在賞析一首詩歌的時候,這也是同學們必須要點出來的點。所謂意境,就是通過意象所展現出來的思想境界或者是情感境界,品味一首詩的意境,是賞析一首詩的最高境界,同學們要通過對一首詩的全面分析來解讀意象。
2、掌握古詩詞基本知識。在這里,我所說的古詩詞的基本知識,是古詩詞的體裁,相信大家都知道對古詩詞的大體分類,也就是古體詩和今體詩,以及詞、曲,但是具體是什么意思,代表作有哪些,同學們可能就有些為難了,今天,我就給大家做簡單的講解。
3、把握不同的詩作題材。題材,是指是的內容主要寫的是什么。
在高中語文中,考得最多的是寫景詩、詠懷詩、詠史詩、詠物詩、山水田園詩以及邊塞詩,同學們要明白不同題材所側重表達的情感是什么,代表人物及作品有哪些。4、注意分析各種表達技巧。
在高中語文中,表達技巧是古詩詞中的一大重點,一般有選材方面的反襯、結構方面的伏筆與照應以及結構方面的對比,同學們在分析表達技巧的時候,一定要分析全面。5、注意明辨各種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在高中語文中的古詩詞中是非常常見的,基本上每一首詩詞都有用到,最常用的是比喻、擬人、夸張、借代,同學們要找到什么地方運用了修辭,要分析出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以及這樣用有什么好處,來進行全面分析。6、課內知識要納入考試中復習高考語文的特點是“直接”與課內知識相關的部分較少。
但很多同學往往把它理解成“很少考課內”,在復習中對于課內知識不夠重視。但實際上,高考語文的考查方式是“課內知識的課外遷移”,即把課內學到的知識以“非課文”的形式考察出來。
因此,課內知識的歸納和落實也是復習的要點所在。在復習中,同學們要注意將曾經松散學習的課內知識點納入到考試試卷的體系之內,落實清楚每一個知識點在高考中的考察位置。
例如,課內文言文字詞往往會在文言文閱讀題中改頭換面,用課外文章的例句來考課內知識;再比如,課內詩詞鑒賞往往是熟悉作者的陌生作品,或者是熟悉流派中的陌生人(比如用南宋豪放派的張孝祥喚醒你對辛棄疾的記憶)。實際上,高考語文對我們的要求,無非是“學以致用”四個字而已。
2高三古詩詞鑒賞例題及答案1、(天津市薊縣邦均中學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 閱讀下面陸游兩首詩,回答后面的問題。(6分)劍門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小園四首(其二)村南村北鵓鴣聲,水刺新秧漫漫平。
行遍天涯千萬里,卻從鄰父學春耕。⑴兩首詩所抒發的思想感情有何相似之處?請結合詩句加以賞析。
(3分)⑵兩詩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請略加分析。(3分)[答案] 2.(1) 示例:兩首詩都抒發了詩人國仇未報,壯志難酬,希望為國家出力而不愿居閑的憤懣與無奈之情。
(2分)前一首,詩人通過描繪自己騎驢入川,飲酒吟詩的遠游征途情境,抒發了詩人內心因受排斥苦悶和不愿居閑成為詩人的無奈;后一首通過詩人一生前后不同情形的對比,表達了詩人晚年隱居鄉里壯志難酬的愁苦。(2分)⑵抒情方式上,前一首詩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結合。
通過刻劃詩人征途中騎驢飲酒吟詩這一苦中作樂的形象,來表達自己征途遠行的孤獨、遭受排斥的憤悶和壯志難酬的無奈,并通過反問和“遠游無處不銷魂” 的直抒胸臆,來加強情感;(2分)后一首則是通過寫景、敘事的方式間接抒情,詩歌前兩句從聽覺和視覺方面描繪了自己隱居鄉的田園之景,后兩句則敘述自己一生前后的不同經歷,在對比中表達自己“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的希望與無奈。(2分)[解析] 2.(1) 《劍門道中遇微雨》作于1172年冬。
當時,陸游由南鄭(今陜西漢中)調回成都,途經劍門山,寫下這首詩。陸游在南鄭,是以左承議郎處于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中,參預軍事機密。
南鄭是當時抗金前方的軍事重鎮,陸游在那時常常“寢飯鞍馬間” (《憶昔》)。而成都則是南宋時首都臨安(杭州)之外最繁華的城市。
陸游去成都是調任成都府路安撫使司參議官。他此行是由前線到后方,由戰地到大都市,是去危就安、去勞就逸。
詩人倍感懷才不遇,報國無門,衷情難訴,壯志難酬,因此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調侃自己。《小園四首(其二)》寫的是:村子周圍到處都是斑鳩的咕咕啼叫聲,田里的水上漲逼近漫過剛剛長出的秧苗,我不遠萬里到外面的世界闖蕩,卻是從鄰居的農夫那里學習春耕。
陸游一生關心國家,渴望搏殺疆場,收復失地,報國無門才回歸田園,因此,享受鄉村美景,去過那種“卻從鄰父學春耕” 的閑適生活,并非詩人本意,而實屬無奈。⑵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
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詩。
4.怎么學好高中語文詩歌鑒賞
學好高中語文詩歌鑒賞要做到以下幾點:
1、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 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 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 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并準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 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 析作 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2、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 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怎樣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3、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4、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 這些經錘煉的 字的妙處。答題 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 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5、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
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
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6、情感、主旨型
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 子)分別寫 了什么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么情感
7、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后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后闡明理由。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試中的判斷說理題。其實這類題型只是前六類題型的變體,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分析問的是內容、主旨,還是表達技巧,然后結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的表述。
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
(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
(3)結合 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
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8、比較評價題型
提問方法: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后,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答題思路:
(1)要通讀這幾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感情、藝術手法、寫法、修辭方法 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
(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 楚,層次分明。
5.如何做好高考語文詩詞鑒賞題
一.語言層面 王安石稱詩歌之語言為“詩家語”,就是說詩的用語和其他文體用語不同,在高考的考查中,語言層面我們需要重點分析以下幾個方面。
①動詞:在鑒賞詩歌時,我們要重點關照動詞,特別是具有“多重含義”的動詞。 例1:你記得跨清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哀江南》孔尚任) 在這里,一個“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沒有用“留”、“見”,其妙處就在“剩”雖與“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動的,而且有“殘存”,“殘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時間性,給人一種“無可奈何”之感。
“留”則無這么多含義。“見”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給人以今昔對比的變遷感。
例2: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怨”字明顯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濺”、“驚”二字,不僅用字新鮮,而且增添了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
例4: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蒸”、“撼”具有夸張色彩。
例5:雨去花光濕,風歸葉影疏。(《郊興》王勃) 看這句詩,“濕”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尋常,王勃寫春雨,雨下的時間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沒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見滋潤,所以說“花光濕”,這個“濕”字極為確切。
這個“光”字顯得花有精神,所以說“光”字有情。風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個“疏”字,顯得日光從葉影透出。
完全按照生活的樣子寫出,又顯得有詩情,用字盡妙于此。 ②修飾語:大部分為形容詞,它在詩詞鑒賞中也是關注的重點對象。
例1: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一個“孤”字,寫盡環境之孤苦,由此可達人心。
例2: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曰細,脈脈綿綿,寫的是自然造化發生之機,最為密切。
例3: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閨怨》王昌齡) 前兩句寫少婦經過梳妝打扮之后,興沖沖地登上翠樓,去賞春景。這時候,作者用了一個“忽”字,取漫不經心而恰到好處之意。
所遇者:闖入眼簾的柳色,使她想起了當年與丈夫折柳送別的場景,想起了丈夫,不禁傷感。這是一位滿臉稚氣的少婦。
一個“忽”字將這種情緒上的變化寫得淋漓盡致,而這正是本詩耐人尋味之處。 ③特殊詞:在詩文中,有一些詞本身與眾不同,讀者能很快找到它們: a.疊詞:疊詞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其一》劉禹錫) 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王安石)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李清照) b.擬聲詞:有些擬聲詞就屬于疊詞,因為其出現頻率很高,特單列一條。
作 用有一: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杜甫) c.表顏色的詞:這些詞有時作謂語用,有時作定語用,有時作主語或賓語用。
但是作用只有一個,顏色一般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揚州慢》姜夔) 紅藕香殘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蜀相》杜甫) ④整體評估:對語言整體評估的重點是會用一些術語。在詩詞的風格上,詞有豪放婉約之別,詩曲又何嘗不是。
但專用鑒賞術語有: 激越高亢。 清婉秀麗。
用語華麗,極盡鋪陳之能事。 用語平易,含義雋永。
在語言結構上,倒裝一般表強調,例如: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西江月》辛棄疾) 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秋興八首》杜甫) 意象羅列是使描寫更具鏡頭感,是電影語言: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一騎紅塵妃子笑(《過華清宮絕句》杜牧)。
楊柳岸曉風殘月(《雨霖鈴》柳永)。 二.內容層面 內容層面主要指從內容上把握鑒賞詩詞,高考大綱要求同學能把握詩文的大體意思和藝術手法,這說明在這道題上并不會出一些艱澀難懂的作品。
所以,在內容上我們還是要“會抓點”,“會術語”。 ①注意景和情、物與情;景和人,物與人之間的關系: 專用術語:a.借景抒情(《山居秋瞑》王維)b.托物言志(《詠風》王勃)c.感物傷懷(《蟬》李商隱)d.情景交融e.以情馭景f.以景顯情 ②注意詩詞體裁上古今關系:專用術語:a.借古傷今b.借古諷今(《越中覽古》李白)c.今昔對比d.懷古傷己(《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③特殊意象: 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象征意義,詩詞中出現這些事物,我們要把這些特殊象征意義作優先考慮的鑒賞方向。
例如:歲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潔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鳥象征自由等。 ④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詩句。
這方面對學生課外閱讀量和歷史知識要求較高,但有時十分明顯。例如:《揚州慢》(姜夔)中杜牧的詩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中拓跋燾的故事都是耳熟能詳。
象《長亭送別》(王實甫)中的“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中明顯化用了白居易。
6.如何開展高中語文古典詩詞鑒賞教學
古典詩歌鑒賞一直以來就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詩歌鑒賞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有很大作用。
新課改特別強調審美教育,而詩歌鑒賞是語文審美教育實施的必要的途徑和重要內容。系統、深入地研究詩歌鑒賞教學的規律,尋覓古典詩歌鑒賞教學的有效策略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總結出以下幾點心得,希望對古典詩歌鑒賞教學有一定的益處。1,把握背景,導入情境古詩詞鑒賞課之前,應該首先鼓勵學生去搜集詩詞的創作背景資料,只有在了解相關背景后,才能豐富學生對于詩詞作者、社會現象、歷史背景等的認識,使學生真正體會詩詞的內涵,積累詩歌知識,為學生自己賞讀詩歌奠定良好的基礎。
葉圣陶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教師要研究的是如何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情境,達到“神與物游,心與理合”的境界。
應該說每篇詩歌,如果仔細研究,都能找到調動學生興趣的突破口。如有些詩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識及詩人的魅力來調動學生的學詩興趣。
在學習柳永的詞時我這樣介紹柳永:有一位詞人不僅是個風流才子,還是個屢試不中的補習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沒秦樓楚館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詞”的中國第一位專業詞人,浪跡江湖的游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樓妓女”的鐵哥,放蕩不羈的花花公子,市井街頭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敢恨敢愛的漢子,無室無妻的光棍,創新發展宋詞的巨匠。這些生動的介紹使學生情緒立刻高漲起來,有時可以利用和詩作有關的感人的故事創設情境,當然也可適當地利用直觀、形象的視聽手段,來激發學生對于詩歌的興趣。
當學生鑒賞的熱情被點燃后,教師還需要引導他們深入感悟作品,這樣在實際的教學中才能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朗讀感受,深化理解朗讀是學生走進詩歌殿堂的一把鑰匙,也是一個深入體會詩歌內涵的過程。
在瑯瑯讀書聲中,學生可以親身體味到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蘇軾的曠達、辛棄疾的雄渾、李清照的婉約。詩歌是感情高度凝結的文體,必須以讀者細膩的體味來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因此教師需要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去咀嚼、品味詩歌,而朗讀恰恰是捕捉詩歌所表現的微妙情感變化的一種良好方法。“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詩歌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只有在朗讀中,才能充分感受詩歌的韻味;只有在朗讀中,才能使學生有效賞析和理解詩歌。教師可以在詩歌教學之前,讓同學們把聆聽名家配音朗誦作為新課的切人點,然后讓學生自己模仿朗讀,在朗讀中激發學生賞析詩歌的興趣。
通過朗讀,學生可體會詩歌所蘊涵的超越時空的喜、怒、哀、樂,在感情上與詩人產生共鳴。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表達的就是喜悅。
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俱歡顏”就是憂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透露的是激憤。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是豪放之情言于溢表。
只有通過朗讀,而且是大聲朗讀,才能體味出詩歌中無限的意味。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通過對經典詩歌的點評,針對詩歌的特點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導學生汲取更多的優秀詩歌的養份。
并不斷地鼓勵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朗讀,這樣既有助于學生強化語感,又可以幫助學生記憶,讓學生終身受用。3,感悟意境,領會意象感悟意境是指將詩歌整體作為對象來深入體味獨特的意境,體驗詩歌的思想感情,進而對詩歌作品的藝術特色、作品意義等方面給予正確的評價和欣賞。
詩歌的美是通過意境的渲染和營造來得以展現的,那么高中古典詩詞鑒賞教學中教師就要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體味意境帶來的情景交融的境界。如以杜甫的《登高》為例,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凄清的秋景。
首聯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秋風蕭瑟,敗葉紛揚,長江滾滾的濃郁的秋意。詩篇后四句抒發登高所生的羈旅之愁和孤獨之感。
詩前半部分寫景,后半部分抒情,情與景高度融合渲染了深遠悲涼的意境。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就必須要使學生根據不同的詩歌作品去體味各自的意境。
對于詩歌意象的把握,教師可從詩歌的意境著手,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仔細體味,通過聯想、想象來領會詩詞營造的意象,理解詩歌所蘊含的“人情”。如李清照的《聲聲慢》,抓住黃花、秋風、過雁、梧桐和細雨等一系列景和物,來傾吐詞人受盡磨難、內心煎熬以及處境凄慘,訴說著詞人悲憤、哀愁、凄苦、孤寂的內心世界。
如果教師在授課時抓住這些意象,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對這首詞做深刻而準確的理解。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
也要積極鼓勵學生搜集和掌握常用意象具有的象征意義。例如明月、殘月、新月大多表達離愁別苦,渲染悲寂氛圍;斜陽,大多表現昏黃暮色中愁思萬千;憑欄,大多為思戀他人或發泄心中憂悶之意。
這樣學生就會建立一個宏闊的詩歌鑒賞觀,從而為更好的讀懂詩歌打下堅實的基礎。4,依托載體,優化教學古典詩歌所特有的含蓄、意。
7.怎樣做好高中的詩詞鑒賞題
從詩詞描寫景色的“冷”“暖”色調突破 古人寫詩作詞,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因此,鑒賞時首先要找出寫景的詞句,再體味所寫之景的“冷”“暖”,進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這首詩中的寫景主要是在二、三聯,詩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樹晚多花”寫出開闊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環境,再用“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圖。
你看,魚兒在毛毛細雨中搖曳著身軀,燕子在微風的吹拂下輕盈地飛翔,多么歡快、多么自由啊!詩人正是通過繪制這樣的“暖”色之景,抒發了一種歷經戰亂之后暫得安身的閑適而喜悅的心情。 從詩詞中所暗示的關鍵詞突破 詩詞是詩人“緣情而發”的產物,有時如能捕捉到詩詞中那些最能顯現詩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鑒賞該詩詞的鑰匙。
例如: 江樓感舊 趙嘏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個“思”字奠下了全詩的感情基調,也成為我們窺視詩人內心世界的窗口。詩人為何而“思”?思的對象又是什么?聯系下文方知,詩人是由于見到與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觸發了對友人的思念。
從詩詞的標題突破 有的標題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內容,有的標題揭示了作品的線索,有的標題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調。 例如: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李益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標題中的“聞風”二字是全詩的線索,也是理解全詩內涵的關鍵。
首、頷兩聯寫臨風而思友、聞風而疑友來;頸聯寫風吹葉動,露滴沾苔,用意還是寫風;尾聯入幌拂埃,也是說風,是遐想,期望風至寄思友之意。可見,全篇緊緊圍繞“聞風”進行藝術構思,通過微風形象,表現詩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發思念故人的情懷。
從詩詞中典故的含義突破 古代詩人創作時,有時借助一些典故來表現廣泛而深刻的主題。如果我們關注這些典故,了解這些典故,無疑會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題。
例如: 遣 懷 杜牧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詩中“楚腰纖細”典出《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掌中輕”典出《飛燕外傳》,指漢成帝皇后趙飛燕,“體輕,能為掌上舞”。
詩人借用這兩個典故意在說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詩中“十年”與“一覺”相對,給人以“很久”與“極快”的鮮明對比感,顯示出詩人感慨之深。
縱觀全詩,可以發現詩人所遣之懷,不僅有懺悔之意,還有前程恍惚如夢、不堪回首之意。 從詩詞的注解突破 有的詩詞鑒賞在原詩之后附有注解,閱讀這些注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作者、作品的有關情況,以便更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內容。
例如: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詩寫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詩后注解提供了該詩的寫作背景,從“流放途中遇赦”這幾個字可以想見,詩人應是帶著輕快的心情寫作此詩的。
因此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象被賦予了生命:雁兒高飛,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銜來了團圓好月。這樣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襯托出詩人遇赦后極其歡快的心情。
從作者的人生經歷突破 “詩言志”,作者的人生經歷不同,他(她)通過詩詞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也就不同。因此,鑒賞時不妨從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及其生活經歷突破。
例如: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辛棄疾 繞床饑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一生堅持抗金復國,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終。他的詞作多抒寫其力 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
這首詞就抒發了他的壯志難酬仍憂國憂民的宏大襟懷。 從作品中含有詩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寫詩詞,尤其注重煉字煉句,力求一字傳神,一句傳神。
而這些含有詩眼的句子往往最能體現作品的內蘊及表達技巧。 例如: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詩中的第三聯描寫生動,“落”“明”二字精練傳神,是該聯的詩眼。
“落”給“泗水”以動感,好像從天上落下一般,使靜態的形象動態化;“明”賦予靜態的自然色彩以動感,不說徂徠山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聯系全詩,不難發現詩人把山水寫得如此雋美、秀麗,是為了襯托他與友人的情誼純潔無邪。
從詩詞所選取的意象突破 古詩詞中的許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義,詩人常常通過選取特定的意象來表達內心獨特的情感。我們鑒賞時就要留心詩詞中出現的意象,調動積累,揣摩意象的含義,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
例如: 長信秋詞五首(其一) 王昌齡 金井梧桐秋葉黃,。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如何做好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