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mii4i"></td>
  • <noscript id="mii4i"><kbd id="mii4i"></kbd></noscript>
  • <tt id="mii4i"></tt>
  • 親政篇 王鏊

    親政篇原文: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蓋上之情達于下,下之情達于上,上下一體,所以為“泰”。下之情壅閼而不得上聞,上下間隔,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

    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見,止于視朝數刻;上下之間,章奏批答相關接,刑名法度相維持而已。非獨沿襲故事,亦其地勢使然。何也?國家常朝于奉天門,未嘗一日廢,可謂勤矣。然堂陛懸絕,威儀赫奕,御史糾儀,鴻臚舉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視之,謝恩見辭,湍湍而退,上何嘗治一事,下何嘗進一言哉?此無他,地勢懸絕,所謂堂上遠于萬里,雖欲言無由言也。

    愚以為欲上下之交,莫若復古內朝之法。蓋周之時有三朝:庫門之外為正朝,詢謀大臣在焉;路門之外為治朝,日視朝在焉;路門之內為內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視朝,退視路寢聽政。” 蓋視朝而見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聽政而視路寢,所以通遠近之情。漢制: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門曰承天,元正、冬至受萬國之朝貢,則御焉,蓋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極門,其西曰太極殿,朔、望則坐而視朝,蓋古之正朝也。又北曰兩儀殿,常日聽朝而視事,蓋古之內朝也。宋時常朝則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則垂拱殿,正旦、冬至、圣節稱賀則大慶殿,賜宴則紫宸殿或集英殿,試進士則崇政殿。侍從以下,五日一員上殿,謂之輪對,則必入陳時政利害。內殿引見,亦或賜坐,或免穿靴,蓋亦有三朝之遺意焉。蓋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極也;外朝,象天市也;內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國朝圣節、冬至、正旦大朝則會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則奉天門,即古之外朝也。而內朝獨缺。然非缺也,華蓋、謹身、武英等殿,豈非內朝之遺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劉基,永樂以來如楊士奇、楊榮等,日侍左右,大臣蹇義、夏元吉等,常奏對便殿。于斯時也,豈有壅隔之患哉?今內朝未復,臨御常朝之后,人臣無復進見,三殿高閟,鮮或窺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積。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屢召大臣于便殿,講論天下事。方將有為,而民之無祿,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為恨矣。

    惟陛下遠法圣祖,近法孝宗,盡鏟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華、武英二殿,仿古內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從、臺諫各一員上殿輪對;諸司有事咨決,上據所見決之,有難決者,與大臣面議之;不時引見群臣,凡謝恩辭見之類,皆得上殿陳奏。虛心而問之,和顏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盡。陛下雖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燦然畢陳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內朝所以通遠近之情。如此,豈有近時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時,明目達聰,嘉言罔伏,野無遺賢,亦不過是而已。

    親政篇翻譯及注釋

    翻譯
      《易經》中的《泰》卦說:“上下交好通氣,他們的志意就和同。”那《否》卦說:“上下陰隔,國家就要滅亡。”因為上面的意圖能夠通到下面,下面的意見能夠傳到上面,上下成為一個整體,所以叫做“泰”。如果下面的意見被阻塞,不能傳到上面;上下之間有隔膜,雖然名義上有國家,裨上卻沒有國家,所以叫做“否”。
      上下通氣就泰,上下阻隔就否,自古以來都是這樣。但上下不通氣的弊病,沒有象近代這樣厲害的了。君臣互相見面,只在皇上臨朝的短時間內。上下之間,只不過靠奏章、批答互相關聯,用名分、法度彼此維持罷了。這不單是遵循老規矩,也是地位權勢使他們這樣。為什么呢?皇上常常在奉天門上朝,沒有一天間斷,可說是勤于政事了;但是朝堂和臺階相距很遠,皇帝的威儀顯耀盛大,御史糾察朝見的禮儀,鴻臚檢舉不合規矩的行動,通政使代為呈上奏章,皇上只是隨意看看,臣子就謝恩拜辭,心神不安地退了下來。皇上何嘗處理過一件事,臣子又何嘗說過一句話呢!這沒有其他原因,地位權勢懸殊,所謂有天子堂上比萬天還遠,雖然想進言,卻無從說起啊。
      我認為要做到上下通氣,不如恢復古代內朝的制度。周代的時候有三種朝見的方式:庫門的外面是正朝,顧問大臣守候在這里;路門的外面是治朝,皇上每天在這里受百官朝見;路門的里面是內朝,也叫燕朝。《禮記·玉藻》上說:“君主在太陽出來的時候去上朝,退下來到路寢處理政事。”上朝接見群臣,是用來端正上下的名分;處理政事卻到路寢,是用來疏通遠近的意見。漢朝的制度: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散騎,諸吏是中朝;丞相以下到六百石的官員,是外朝。唐代皇城北面靠南的第三門,叫承天門,元旦和冬至節,接受各國的朝賀過貢皇上才來到這里,原來就是古代的外朝呢。它的北面叫太極門,它的西面叫太極殿,每月的初一和十五,皇上就坐在這里受建群臣朝見,原來就是古代的正朝呢。再北面叫做兩儀殿,平日在這里上朝和處理政務,原來就是古代的內朝呢。宋朝時候,平時朝見在文德殿;五天一問皇上的起居,在垂拱殿;元旦、冬至、皇上的生日,祝頌、受賀在大慶殿;賜宴在紫宸殿或者集英殿;面試進士在崇政殿。自侍從官以下,每五天由一名官司員上殿,叫做輪班奏對,他必須進來陳說當政治得失;在內殿引見,也有時賜坐,有時免穿靴子。這大概還保留有三朝的意思呢。因為上天有三垣,天子就仿效它:正朝,仿效太極;外朝,仿效天市,內朝,仿效紫微。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
      本朝皇帝生日、元旦、冬至的大朝會,在奉天殿,便是古代的正朝呢;平日就在奉天門,便是古代的外朝呢;可是單缺內朝。然而并不是缺少,華蓋、謹身、武英等殿,難道不是遺留下來的內朝制度么?洪武年間,象宋濂、劉基,永樂以來,象楊士奇、楊榮等,每天侍奉在皇帝身旁;大臣蹇義、夏元吉等,經常在便殿奏對。在這個時候,哪里有阻隔的憂患呢?現在內朝制度沒有恢復,皇上臨駕常朝以后,臣子不能再進來朝見;三殿的門高高地關閉著,很少有人能夠看見。所以上下的意見阻塞不通;天下的弊病,因此積累起來。孝宗晚年,在之方面深有感慨。他屢次在便殿召見大臣,談論天下的事情。正要有所作為他便去世了,百姓沒有福氣,不能看到太平盛世的美事。直到現在,天下的人都認為是一件恨事。
      希望皇上遠的效法圣祖,近的學習孝宗,完全鏟除近代的阻塞隔膜的弊病。常朝以外,就到文華、武英兩殿,仿效古代內朝的意思:大臣每隔三天或五天,進來問一次起居;侍從官司和御史,各選一員上殿來輪流回答咨詢;各部門有事請求決斷,皇上根據自己的看法決斷它;有不容易決斷的,就和大臣當面討論解決。不時地引見群臣,凡是謝恩、辭行這類情況,群臣都可以上殿陳奏,皇上虛心地問他,和顏悅色地開導他。象這樣,人人都能夠毫無保留地說出自己的意見;皇上雖然深居皇宮,可是天下的事情卻全都清清楚楚地擺在眼前。外朝用來端正上下的名分,內朝用來溝通遠后的意見。像這樣,哪里會有近代的阻塞隔膜的弊病呢?唐堯、虞瞬的時候,耳聰目明,好的言論沒有被埋沒,民間沒有遺漏的賢人,也不過是這樣罷了。

    注釋
    ①王鏊:字濟之,吳縣(今江蘇)人,歷侍講學士。正德中,累官進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②《易》:即《易經》。《泰》:《易經》六十四卦之一。上,指君,下,指臣。意思是說君臣交好通氣,就能志同意合。

    親政篇解析

    明朝到了中葉,武宗朱厚照,昏庸無道,只知淫樂嬉游,不過問政事,的接見群臣,國家大事都由宦官劉瑾、谷大用等決定。針對這一情況,王鏊寫了本文上奏武宗。文中尖銳地指出上下間隔不通的危害,切中時弊。然而,他提出的恢復內朝親政的辦法沒有被采納。武宗以后,皇帝吏加親信宦官,政治更加腐敗,明朝終于走向滅亡的道路。

    文章引經據史,條理分明,文字樸實無華,但頗有分量。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親政篇 王鏊

    明清

    送明卿之江西 李攀龍

    閱讀(159)

    送明卿之江西原文:青楓颯颯雨凄凄,秋色遙看入楚迷。誰向孤舟憐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送明卿之江西賞析“青楓颯颯雨凄凄,秋色遙看入楚迷。”陣陣寒風,綿綿細雨,將江邊青楓吹打得颯颯作響。遙看水天相接處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首句從時節、

    明清

    王元章倒枝梅畫 徐渭

    閱讀(156)

    王元章倒枝梅畫原文:皓態孤芳壓俗姿,不堪復寫拂云枝。從來萬事嫌高格,莫怪梅花著地垂。王元章倒枝梅畫賞析“皓態孤芳壓俗姿,不堪復寫拂云枝。從來萬事兼高格,莫怪梅花著地垂。”這是一首題畫詩,是徐渭題詠王冕《倒枝梅畫》的。王元章即王冕,他

    明清

    山花子·春愁 陳子龍

    閱讀(139)

    山花子·春愁原文:楊柳迷離曉霧中,杏花零落五更鐘。寂寂景陽宮外月,照殘紅。蝶化彩衣金縷盡,蟲銜畫粉玉樓空。惟有無情雙燕子,舞東風。山花子·春愁注釋杏花零落:唐溫庭筠《菩薩蠻》“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宋秦觀《畫堂春》“雨余芳草斜陽,杏

    明清

    白燕 袁凱

    閱讀(150)

    白燕原文:故國飄零事已非,舊時王謝見應稀。月明漢水初無影,雪滿梁園尚未歸。柳絮池塘香入夢,梨花庭院冷侵衣。趙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陽殿里飛。

    明清

    鰣魚 何景明

    閱讀(141)

    鰣魚原文:五月鰣魚已至燕,荔枝盧桔未應先。賜鮮遍及中珰第,薦熟誰開寢廟筵。白日風塵馳驛騎,炎天冰雪護江船。銀鱗細骨堪憐汝,玉筯金盤敢望傳。

    明清

    點絳唇·春日風雨有感 陳子龍

    閱讀(171)

    點絳唇·春日風雨有感原文:滿眼韶華,東風慣是吹紅去。幾番煙霧,只有花難護。夢里相思,故國王孫路。春無主!杜鵑啼處,淚灑胭脂雨。點絳唇·春日風雨有感翻譯及注釋翻譯美麗的春光映入眼簾,春日東風總是將繁花吹散。幾重煙雨朦朧,只有這些嬌弱的花

    明清

    田家·田家無所求 劉基

    閱讀(159)

    田家·田家無所求原文:田家無所求,所求在衣食;丈夫事耕稼,婦女攻紡績,侵晨荷鋤出,暮夜不遑息。飽暖匪天降,賴爾筋與力。租稅所從來,官府宜愛惜。如何恣刻剝,滲漉盡涓滴。怪當休明時,狼藉多盜賊。豈無仁義矛,可以彌鋒鏑。安得廉循吏,與國共欣戚,清心罷

    明清

    詠儋耳二首 方向

    閱讀(148)

    詠儋耳二首原文:刺竹芭蕉亂結村,人家猶有古風存。相逢盡道年來好,不見催科夜打門。村北村南布谷忙,村前村后稻花香。憑誰識得真消息,只把南方作北方。 詠儋耳二首注釋①儋耳,古郡名。治所在今儋州市西北,轄境相當今海南島西北地區。②古風,古代

    明清

    水龍吟·雞鳴風雨瀟 劉基

    閱讀(153)

    水龍吟·雞鳴風雨瀟原文:雞鳴風雨瀟瀟,側身天地無劉表。啼鵑迸淚,落花飄恨,斷魂飛繞。月暗云霄,星沈煙水,角聲清裊。問登樓王粲,鏡中白發,今宵又添多少。極目鄉關何處,渺青山髻螺低小。幾回好夢,隨風歸去,被渠遮了。寶瑟弦僵,玉笙指冷,冥鴻天杪。但侵

    明清

    九月九日登長城關 石茂華

    閱讀(224)

    九月九日登長城關原文:朔風萬里入衣多,嘹嚦寒空一雁過。魚澤灘頭嘶獵馬,省嵬城畔看黃河。香醪欲醉茱萸節,壯志還為出塞歌。騁望因高云外盡,鄉關回首愧煙蘿。九月九日登長城關注釋①這首詩選自《萬歷固原州志》。此詩是作者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長

    明清

    遇舊友 吳偉業

    閱讀(181)

    遇舊友原文:已過才追問,相看是故人。亂離何處見,消息苦難真。拭眼驚魂定,銜杯笑語頻。移家就吾住,白首兩遺民。遇舊友翻譯及注釋翻譯已經錯過才想起追問,仔細看才發現是故人。戰亂隨處可見,消息很難得到,即使得到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擦一擦眼睛穩

    明清

    罵文士 朱元璋

    閱讀(205)

    罵文士原文:嘰嘰喳喳幾只鴉,滿嘴噴糞叫呱呱。今日暫別尋開心,明早個個爛嘴丫。

    明清

    訴衷情·春游 陳子龍

    閱讀(167)

    訴衷情·春游原文:小桃枝下試羅裳,蝶粉斗遺香。玉輪碾平芳草,半面惱紅妝。風乍暖,日初長,裊垂楊。一雙舞燕,萬點飛花,滿地斜陽。訴衷情·春游注釋①玉輪:猶華車。②“半面”句:史載梁元帝徐妃以帝眇一目,故每以半面妝迎駕,帝見則大怒而去。 訴衷情

    明清

    西夏重陽 王遜

    閱讀(156)

    西夏重陽原文:作縣幾時同志苦,投荒萬里倍情真。功名炊黍尋常夢,怪事書空感激人。擊柝徒吟胡地月,屯田也食漢渠春。艱難薄俗猶多事,漂泊南冠愧此身。西夏重陽注釋①這首詩選自《宣德寧夏志》(《弘治寧夏新志》《嘉靖寧夏新志》亦收錄此詩)。②功

  • <td id="mii4i"></td>
  • <noscript id="mii4i"><kbd id="mii4i"></kbd></noscript>
  • <tt id="mii4i"></tt>
  •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