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mii4i"></td>
  • <noscript id="mii4i"><kbd id="mii4i"></kbd></noscript>
  • <tt id="mii4i"></tt>
  • 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 高啟

    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 高啟

    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原文:

    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
    鐘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
    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爭夸天下壯。
    秦皇空此瘞黃金,佳氣蔥蔥至今王。
    我懷郁塞何由開,酒酣走上城南臺;
    坐覺蒼茫萬古意,遠自荒煙落日之中來!
    石頭城下濤聲怒,武騎千群誰敢渡?
    黃旗入洛竟何祥,鐵鎖橫江未為固。
    前三國,后六朝,草生官闕何蕭蕭。
    英雄乘時務割據,幾度戰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
    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

    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翻譯及注釋

    翻譯
    滔滔長江從萬山中奔騰而來,山的走勢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東的。
    而只有鐘山山勢由東向西,蜿蜒如龍,似乎要與江河相抗衡。
    長江與鐘山相互爭雄,兩者之勢堪稱天下壯景。
    相傳秦始皇曾在鐘山之下埋下黃金,以振“王氣”,但這里山川靈秀之氣象至今還是旺盛的。
    我心中的憂思怎樣才能解開?醉著酒走上雨花臺看看。
    雨花臺上,面對荒煙落日,一種曠遠迷茫的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石頭城下,江水震怒洶涌,北邊的千萬鐵騎怎敢渡江?
    不過吳主孫皓,打著黃旗北去洛陽,竟成俘虜,這分明是兇兆,可見連鐵索橫江都不牢固!
    歷經前代吳國,后代南朝,六朝故都宮闕荒蕪,草木已繁茂!
    一方霸主忙于割據稱雄,幾度廝殺之,只能使血流入江河似寒潮一般。
    我這一生,遇到圣人很是幸運,起江南發兵,平定爭霸之亂,如今已得休養生息。
    從此四海之內永遠一家人,長江不再用以限阻南北。

    注釋
    ⑴金陵:今江蘇南京市。
    ⑵雨花臺:在南京市南聚寶山上。相傳梁武帝時,云光法師在此講經,落花如雨,故名,這里地勢高,可俯瞰長江,遠眺鐘山。
    ⑶“山勢”一句:這句說,山的走勢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東的。
    ⑷鐘山:即紫金山。
    ⑸“欲破”一句:此句化用《南史·宗愨(què)傳》“愿乘長風破萬里”語。這里形容只有鐘山的走向是由東向西,好像欲與江流抗衡
    ⑹“秦皇”二句:《丹陽記》:“秦始皇埋金玉雜寶以壓天子氣,故名金陵”。瘞(yì),埋藏。佳氣,山川靈秀的美好氣象。蔥蔥,茂盛貌,此處指氣象旺盛。王,通“旺”。
    ⑺郁塞:憂郁窒塞。
    ⑻城南臺:即雨花臺。
    ⑼坐覺:自然而覺。坐,自,自然。
    ⑽石頭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清涼山,以形勢險要著稱。
    ⑾黃旗入洛:三國時吳王孫皓聽術士說自己有天子的氣象,于是就率家人宮女西上入洛陽以順天命。途中遇大雪,士兵怨怒,才不得不返回。 此處說“黃旗入洛”其實是吳被晉滅的先兆,所以說“竟何祥”。
    ⑿鐵鎖橫江:三國時吳軍為阻止晉兵進攻,曾在長江上設置鐵錐鐵鎖,均被晉兵所破。
    ⒀三國:魏、蜀、吳,這里僅指吳。
    ⒁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均建都金陵,史稱六朝。這里指南朝。
    ⒂蕭蕭:冷落,凄清。
    ⒃英雄:指六朝的開國君主。
    ⒄務割據:專力于割據稱雄。務,致力,從事。
    ⒅圣人:指明太祖朱元璋。
    ⒆事休息:指明初實行減輕賦稅,恢復生產,使人民得到休養生息。事,從事。
    ⒇四海永為家:用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從今四海為家日”句,指全國統一。

    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鑒賞

    詩的開頭描寫所看到的景色:長江從萬山叢中呼嘯東下,鍾山似蟠龍乘風西上。江山形勝,使詩人想起當初秦始皇曾在此地埋下金玉雜寶,以鎮壓金陵的“天子之氣”,但徒勞無功,金陵依然“王氣”旺盛,此時又成了新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 接著筆頭一轉,寫詩人自己的心緒和感慨。詩人說自己本是為了排遣胸中的“郁塞”而在酒后登臺眺江的。建國之初,氣象更新,何來愁思?讀完全詩,便不難明白,他是從歷史的教訓而生憂患。“荒煙落日”的遠景使他引發“蒼茫萬古意”,石頭城下的濤聲使他想起了三國、六朝的舊事。當年南朝陳后主君臣曾以為“長江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渡?” 后來卻成為北軍的階下囚。三國吳主孫皓迷信“黃旗紫蓋見于東南,終有天下者,荊、揚之君乎”的謠傳,帶了王室及后宮數千人要去洛陽稱帝,結果途遇大雪,士卒怨怒,只好返回。過了九年,晉軍伐吳,吳在長江險要之處設置鐵鏈,橫鎖江面,可是依舊擋不住進攻,孫皓只好出城投降。此時自三國東吳建都以來的六朝宮殿,都已雜草叢生,殘敗破落,那些妄想憑藉長江天險割據一方的“英雄”,只能讓血流如潮,給百姓帶來災難,而一無所得。

    最后四句又回到現實,詩人慶幸躬逢盛世,歌頌“圣人”朱元璋平定天下,與民休息,從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長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聯系全詩主旨,這與其說是詩人對現實的歌頌,毋寧說是詩人對國家的期望。居安思危,新建起來的明朝會不會重蹈歷史的覆轍呢?所以這四句聲調是歡快的,但歡快中帶有一絲沉郁的感情;心境是爽朗的,但爽朗中蒙上了一層歷史的陰影。既豪放偉岸,又沉郁頓挫。

    全詩氣勢豪放,音韻鏗鏘,舒卷自如,縱橫隨意。

    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賞析

    這首詩以豪放、雄健的筆調描繪鐘山、大江的雄偉壯麗,在緬懷金陵歷史的同時,發出深深的感慨,把故壘蕭蕭的新都,寫得氣勢雄壯;抒發感今懷古之情的同時,又表達了對祖國統一的喜悅。

    “大江來從萬山中”四句,寫目之所見。浩浩的長江,從萬山千壑中奔流而東,綿互兩岸的山勢,也隨之而宛轉東向,只有那龍蟠虎踞的鐘山,挺然屹立在西邊,好像要乘長風,破巨浪,挽大江而西向似的。大江要東流,鐘山要西上,這就賦予了它們以人格的力量,賦予了它們以浩然的正氣,一個要沖向大海作波濤,一個要屹立西天作砥柱;一個能驚濤拍岸,一個不隨波逐流,于是在詩人的筆下,大江和鐘山都成了自己的化身,氣勢之雄偉,器宇之軒昂,是江山的傳神,也是詩人的寫照。“江讓相雄不相讓”四句,分承“大江”與“鐘山”兩聯。“相雄不相讓”,正是對以上四句的高度概括;“形勝爭夸”,則是對下文的有力開拓。

    詩人的眼光從眼前的瑰實,一下轉向深邃的歷史。金陵的形勝,雖然依山帶河,固若金湯;金陵的王氣,雖然郁郁蔥蔥,至今不衰。然而守天下在德不在險,在于得人心而不在于什么“壓之”之術。縱使秦始皇鎮“金陵之氣”,而金陵卻依舊“佳氣蔥蔥”,而為“我懷郁塞何由開”以下四句作了很好的鋪墊。漢方全盛,而賈誼以為天下事可為痛哭者多;明方開國,而高啟便有“我懷郁塞”之惑,這是遠謀深慮者能夠居安以思危、見患于未形的表現。詩人在酒酣耳熱之際,登上雨花臺,驀然在“荒煙落日之中”,萌發一種懷古的感情,重現了“金陵昔時何牡哉?席卷英雄天下來”的景象,不禁陷入了對現實和歷史的沉思:那建都在這里的六代帝王,演出一幕一幕的悲劇,都在他的腦海里翻騰。“石頭城下濤聲怒”句,就是藝術地概括了在他腦海里重演的歷史悲劇。南朝陳后主和三國吳孫皓的悲慘結局,正是詩人“我懷郁塞何由開”的導線。陳后主做了隋軍的俘虜,這就是“武騎干群誰敢渡”的藝術概括。吳主孫皓先有“黃旗入洛”的歷史笑柄,后有“鐵鎖橫江未為固”的具體史實。這兩位君主坐擁長江天險,而而遺下笑柄,甚至亡國,這是作者思索之因。

    “前三國,后六朝”四句,是詩人進一步對六朝歷史的探索和反思。如果說前四句是“點”,那么后四句就是“面”;前四句是典型的悲劇,后四句便是歷史的普遍規律;前四句是鋪陳史實,后四句便是深化主題。詩人認為不管是“前三國”,也好“后六朝”也好,它們都已經過去了,成了歷史的匆匆過客,當時那些豪華宮闕,如今也已埋沒在荒煙蔓草之中。那些務于“割據”的“英雄”們,曾經是“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的。他們所建立起來的王朝,是無數老百姓的白骨壘起來的。“幾度戰血流寒潮”,不就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深沉感嘆。這就是三國、六朝的歷史,這就是供詩人憑吊、供漁樵閑話的千秋歷史。新建起來的明代,能否改變歷史的規津。詩人不敢想,也不敢說,然而這正是詩人“我懷郁塞何由開”的真正原因。

    詩人把筆鋒一轉,從歷史的深沉反思中跳到對現實的贊美歌頌,而把那一段潛臺詞輕任地抹掉。“我今幸逢圣人起南國”四句,表面上是詩人對現實的歌頌,實則是詩人對國家的期望:他希望從此鑄甲兵,為農器,賣寶刀,買耕牛,真正與民休息,讓老百姓在和平的環境中愉快地生活著;他希望從此四海一家,再不要憑險割據,南北對峙,讓老百姓在戰火中流離失所。聲調是歡快的,但歡快中帶有一絲沉郁的感情;心境是爽朗的,但爽朗中蒙上了一層歷史的陰影。既有豪放偉岸之氣,又有沉郁頓挫之致。

    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明代開國未久之際。作者生當元末明初,飽嘗戰亂之苦。當時詩人正應征參加《元史》的修撰,懷抱理想,要為國家作一番事業。當他登上金陵雨花臺,眺望荒煙落日籠罩下的長江之際,隨著江水波濤的起伏,思潮起伏,有感而作。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 高啟

    明清

    五月十九日大雨 劉基

    閱讀(155)

    五月十九日大雨原文:風驅急雨灑高城,云壓輕雷殷地聲。雨過不知龍去處,一池草色萬蛙鳴。五月十九日大雨翻譯大風驅趕著大雨潑灑到城市里,烏云相互擠壓發出低沉的打雷聲。大雨過去了,不知道下雨的龍去到了哪兒,池塘邊,草木青翠,千萬只青蛙鳴叫起來

    明清

    滿江紅·拂拭殘碑 文征明

    閱讀(160)

    滿江紅·拂拭殘碑原文:拂拭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慨當初,倚飛何重,后來何酷。豈是功成身合死,可憐事去言難贖。最無辜,堪恨更堪悲,風波獄。豈不念,疆圻蹙;豈不念,徽欽辱,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

    明清

    滄浪亭記 歸有光

    閱讀(218)

    滄浪亭記原文:浮圖文瑛居大云庵,環水,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滄浪亭記》,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子記吾所以為亭者。”余曰:昔吳越有國時,廣陵王鎮吳中,治南園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孫承祐,亦治園于其偏。迨淮海納土,此園不廢。蘇子

    明清

    尋胡隱君 高啟

    閱讀(123)

    尋胡隱君原文:渡水復渡水,看花還看花。春風江上路,不覺到君家。尋胡隱君翻譯及注釋翻譯一路上渡過了一道水又一道水,河邊路旁長滿了看也看不盡的鮮花。因為一路上春光明媚、風景幽美,我不知不覺就來到您的家了。注釋尋:訪問。胡隱(yǐn)君:一位

    明清

    徐文長傳 袁宏道

    閱讀(262)

    徐文長傳原文:余少時過里肆中,見北雜劇有《四聲猿》,意氣豪達,與近時書生所演傳奇絕異,題曰“天池生”,疑為元人作。后適越,見人家單幅上有署“田水月”者,強心鐵骨,與夫一種磊塊不平之氣,字畫之中,宛宛可見。意甚駭之,而不知田水月為何人。一夕,坐陶

    明清

    深慮論 方孝孺

    閱讀(128)

    深慮論原文: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歟?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當秦之世,而滅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

    明清

    絕句·人生無百歲 劉基

    閱讀(154)

    絕句·人生無百歲原文:人生無百歲,百歲復如何?古來英雄士,各已歸山河。絕句·人生無百歲翻譯肖振東人生是活不到百歲的,就算活到又如何? 古往今來的英雄壯士,現在都化為塵土灑落在江河之中。 絕句·人生無百歲注釋復:又。山河:山曲。指墳墓所在。

    明清

    滿江紅·詠竹 陸容

    閱讀(170)

    滿江紅·詠竹原文:不種閑花,池亭畔、幾竿修竹。相映帶、一泓流水,森寒潔綠。風動仙人鳴佩遂,雨余凈女添膏沐。未成林,難望鳳來棲,聊醫俗。問華胄,名淇澳。尋苗裔,湘江曲。性孤高似柏,阿嬌金屋。坐蔭從容煩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觸。歷冰霜、不變好風姿

    明清

    長相思·秋眺 朱栴

    閱讀(139)

    長相思·秋眺原文:水悠悠,路悠悠,隱隱遙山天盡頭,關河又阻修。古興州,古靈州,白草黃云都是愁,勸君休倚樓。長相思·秋眺注釋①這首詞選自《宣德寧夏志》(《嘉靖寧夏新志》《弘治寧夏新志》亦收錄此詞)。長相思,詞牌名。②悠悠:遙遠。③關河:關口和河

    明清

    送毛伯溫 朱厚熜

    閱讀(163)

    送毛伯溫原文: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送毛伯溫翻譯及注釋翻譯將軍你爭伐南方,膽氣豪邁無比,腰間的鋼刀如同一泓秋水般明亮 。風吹電

    明清

    題畫 沈周

    閱讀(157)

    題畫原文: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陽猶在小橋西。微吟不道驚溪鳥,飛入亂云深處啼。題畫翻譯碧綠的水,殷紅的山,映襯著老夫的拐杖,夕陽落下,在小橋的西邊。老夫低吟著,不經意地驚起了溪鳥,它們飛入亂云的深處啼嗚著。 題畫賞析  這首題畫詩描寫溪邊晚

    明清

    念奴嬌·中秋對月 文征明

    閱讀(142)

    念奴嬌·中秋對月原文: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風泛須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宮里。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霜華滿地,欲跨彩云飛起。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云來去。千里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寄言

    明清

    尊經閣記 王守仁

    閱讀(119)

    尊經閣記原文:經,常道也。其在于天,謂之命;其賦于人,謂之性。其主于身,謂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其應乎感也,則為惻隱,為羞惡,為辭讓,為是非;其見于事也,則為父子之親,為

    明清

    象祠記 王守仁

    閱讀(128)

    象祠記原文:靈、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諸苗夷之請,新其祠屋,而請記于予。予曰:“毀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蓋莫知其原。然吾諸蠻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

    五代

    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 歐陽炯

    閱讀(325)

    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原文: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空有姑蘇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注釋①金陵:今江蘇南京。②落霞:晚霞。③六代:指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均建都于金陵。④暗逐逝

    詩詞

    描寫雨花臺詩句

    閱讀(198)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描寫雨花臺詩句,內容包括描寫雨花臺的詩句,求關于雨花臺的歇后語和詩句.越多越好,關于雨花臺的詩。南京雨花臺的黃昏 (作者:金祥孔 2005年)一抹夕陽 灑在雨花臺上 投下一道道銳利的陰影 很像當年日軍步步進逼南京時 標在作戰

    詩詞

    有關金陵十二釵詩句

    閱讀(193)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有關金陵十二釵詩句,內容包括金陵十二釵與詩詞,有關《紅樓夢》金陵十二釵的詩句,關于紅樓夢的論述題從警幻仙曲和金陵十二釵詩詞分析《紅樓夢》后40。紅樓夢金陵十二釵判詞 (林黛玉/薛寶釵)年嘆停機德,堪憐永絮才.玉帶林中掛,

    詩詞

    關于大江大河的詩句

    閱讀(241)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關于大江大河的詩句,內容包括描寫大江大河的詩呢詩名+詩句+作者謝謝,贊美大江大河的詩句,唐詩中寫大江大河的詩句。湖光秋月兩相知,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 《望洞庭 》故人西辭黃鶴

    詩詞

    有關金陵十二釵的描寫詩句

    閱讀(232)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有關金陵十二釵的描寫詩句,內容包括金陵十二釵與詩詞,有關《紅樓夢》金陵十二釵的詩句,描寫金陵十二釵的詩句。紅樓夢金陵十二釵判詞 (林黛玉/薛寶釵)年嘆停機德,堪憐永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 (賈元春)二十年來辯是非,榴花

    詩詞

    描寫金陵愛情的詩句

    閱讀(293)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描寫金陵愛情的詩句,內容包括描寫金陵的詩詞,李白寫的關于金陵的詩,形容金陵的詩句。石頭城作者:劉禹錫 [唐]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烏衣巷作者:劉禹錫 [唐]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

    詩詞

    紅樓夢金陵十二釵描寫詩句

    閱讀(217)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紅樓夢金陵十二釵描寫詩句,內容包括關于紅樓夢的論述題從警幻仙曲和金陵十二釵詩詞分析《紅樓夢》后40,有關《紅樓夢》金陵十二釵的詩句,《紅樓夢》中分別描寫十二金釵的詩句。這個兩三百字估計是寫不完,寫個大概,主要的吧.

    詩詞

    描寫金陵梅花的詩句

    閱讀(173)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描寫金陵梅花的詩句,內容包括關于梅花的詩句名句,梅花的詩句贊美梅花的詩句,描寫梅花的詩句。雪里覓梅花 唐·蕭綱 絕訝梅花晚,爭來雪里窺。 下枝低可見,高處遠難知。 俱羞惜腕露,相讓道腰羸。 定須還剪采,學作兩三技。 梅花

  • <td id="mii4i"></td>
  • <noscript id="mii4i"><kbd id="mii4i"></kbd></noscript>
  • <tt id="mii4i"></tt>
  •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