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紅樓夢》中最適合薛寶釵性格的詩
當然是這首了:
臨江仙(薛寶釵)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蜂圍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釋]
1.白玉堂——參見《護官符》注。這里形容柳絮所處高貴。春解舞——說柳花被春風吹散,像翩翩起舞。
2.均勻——指舞姿柔美,緩急有度。
3.“蜂圍”句——意思是成群蜂蝶紛紛追隨柳絮。有人以為是以蜂蝶之紛亂比飛絮,亦通。
4.隨逝水——落于水中,隨波流去。喻虛度年華。以逝水比光陰。
5.委芳塵——落于泥土中。喻處于卑賤的地位。
6.“萬縷”二句——意謂不管柳絮是否從枝上離去,柳樹依舊長條飄拂。喻不因別人對我的親疏而改變自己固有的姿態。
7.青云
——高天。也用以說名位極高。如《史記.伯夷列傳》:“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非附青云之士,惡能施于后世哉?”
[鑒賞]
寶釵與黛玉這兩個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對立的。作者讓寶釵作歡愉之詞,來翻黛玉之所作情調纏綿悲戚的案,看上去只是寫詩詞吟詠上互相爭勝,實際上這是作者借以刻劃不同的思想性格特征的一種藝術手段。
但是,作者所寫的釵、黛對立,并非如續書中所寫的那樣為了爭奪同一個婚姻對象而彼此成為情敵(黛玉對寶釵的猜疑,在第四十二回“薛蕪君蘭言解疑癖”后已不復存在。事實如脂評指出,賈府上下,人人心目中寶黛都是一對未來的“好夫妻”),作者也并不想通過他們的命運來表現封建包辦婚姻的不合理。作者所描寫的寶黛悲劇是與全書表現封建大家庭敗亡的主題密切相關的。他們的悲劇是賈府事變的結果。
細看詞的雙關隱義,不難發現“蜂圍蝶陣亂紛紛”正是變故來臨時大觀園紛亂情景的象征。寶釵一向以高潔自持,“丑禍”當然不會沾惹到她的身上,何況她頗有處世的本領,所以詞中以“解舞”、“均勻”自詡。黛玉就不同了,她不禁聚散的悲痛,就象落絮那樣“隨逝水”、“委芳塵”了。寶釵能“任他隨聚隨分”而“終不改”故態,所以黛玉死后客觀上就必然造成“金玉良緣”的機會而使寶釵青云直上。但這種結合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寶釵和寶玉在對待封建禮教、仕途經濟上的思想分歧,也不能使寶玉忘懷死去的知己而傾心于她。所以,寶釵最終仍不免被寶玉所棄,詞中的“本無根”也就是這個意思。
2.薛寶釵的性格特點
對于薛寶釵這一人物形象,歷來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則尊林而抑薛。歷代所引鄒弢與其友許伯謙因爭論激烈而“幾揮老拳”的故事,就是一典型事例。
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林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狹窄,愛使小性兒,而寶釵端莊穩重,溫柔敦厚,豁達大度;有人則認為,寶釵性冷無情,虛偽奸險,是個“女曹操”。
同一人物形象,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則固然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原因,同時也說明這一形象的復雜性、豐富性和描寫的客觀性。那么,到底怎樣看待這一人物形像呢?首先必須摒棄個人的偏見和愛惡,而從作品的描寫刻畫中進行具體分析。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描寫薛寶釵性格特點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