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詩的發展演變
唐詩的發展演變 唐詩,中國文學史上最絢爛的篇章,它像一顆熠熠生輝的繁星,閃耀在中華文學浩渺的蒼穹中。
從它在初唐的產生,盛唐的發展,中唐的繁榮,直至晚唐的衰落,無數位偉大的詩人用他們畢生的心血,為我們奉獻出了無法估量的優秀作品。 說到唐詩的發展演變,總體上應該劃分為四個時期:初唐階段,盛唐階段,中唐階段,晚唐階段。
1.初唐 初唐貞觀前期的詩歌反對浮靡文風,主張合南北文學之兩長,而到了貞觀后期出現了一位重要的詩人上官儀,他創作了以宮廷為中心的艷情詩,稱為“上官體”,這些作品多為應制奉和之作,但筆法精細,綺錯婉媚,又提出了詩歌對偶形式上的“六對”與“八對”之說,為詩歌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高宗時期,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稱霸詩壇,號稱四杰。
他們的詩作一方面承襲齊梁遺風輕艷綺麗,另一方面力圖突破宮體詩呈現出新的傾向和精神。他們熱切要求抒寫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與悲歡離合的人生感慨。
他們的詩歌創作,從宮廷走向市井和社會人生,由臺閣應制擴大到江山之美和邊塞之情,題材較為廣泛,風格也較清俊、情感真摯。王、楊的五言詩,盧、駱的七言詩自覺地變革著文風,對后世影響深遠。
之后的初唐詩壇又陸續出現了一批優秀的詩人,例如沈佺期和宋之問以及號稱“文章四友”的李嶠、崔融、蘇味道和杜審言等詩人,他們醉心于詩歌聲律的探討,在南朝沈約、謝眺為代表的“文明體”基礎上,發展到講究平仄,悟出一定的平仄規律,從而完善并推廣了律詩的聲律,使近體詩成熟而廣為流行。初唐期間也興起了古體詩。
其代表人物陳子昂,張九齡以復古為號召,推崇建安文學,提倡正始文風,與初唐四杰,沈宋之近體詩相對立。他們在創作實踐的基礎上創新理論,這在唐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陳子昂高舉“興寄”與“風骨”兩面大旗,致力于復歸風雅。其《登幽州臺歌》、《感遇》38首,以及張九齡的《感遇》12首、《望月懷遠》等詩篇,語言質樸清剛,充滿激越壯偉的氣概和深沉憂憤的現實關懷,影響頗為深遠。
其后,李白的創作、韓愈的散文、白居易之詩歌,皆承襲陳子昂的思想。初唐還有兩位杰出的詩人劉希夷和張若虛,他們以孤篇著稱于世。
劉希夷在《代悲白頭吟》中寫道:“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抒發了對青春易逝、人生無常的感慨。
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感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表達了詩人獨特而深刻的人生感悟。2.盛唐 盛唐詩歌大體上可分為四大流派,分別是:以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以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以李白為代表的詠懷古詩派;以杜甫為代表的愛國憂民詩派。
這個時期的詩歌風骨聲律兼備,既表現了一種蓬勃向上、樂觀自信、自由浪漫的精神,又表現了一種追求理想、以天下為己任的風骨。(1)以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有孟浩然、儲光羲、斐迪、常建、劉長卿、韋應物等著名詩人。
他們承襲東晉陶淵明和謝靈運的詩風,描寫自然景物和田園風光。這些詩人或仕途受挫、隱逸以求精神解脫,或走所謂“終南捷徑”,隱逸以求入仕。
他們的詩筆寄情山水,心愜田園,自然、寧靜、空靈、禪悅、入畫的境界成了他們詩歌的最高追求。代表詩人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情景交融,以動襯靜使詩歌具有音樂美,以禪入詩、富于禪意與禪趣,這也是山水田園詩派詩歌的主要特點。
(2)以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有高適、李頎、崔顥、王昌齡、王之渙、王翰等著名詩人。他們采用樂府體裁來描寫現實和社會人生,歌頌從軍報國、建功立業的積極進取精神,以及對戰爭的反思,詩風雄渾、格調悲涼。
王昌齡的邊塞詩《從軍行》和《出塞》鏗鏘悲壯;王之渙的《涼州詞》和崔顥的《黃鶴樓》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和高適的《燕歌行》等邊塞詩,也以蒼涼悲壯的詩風,鋪展盛唐邊塞風光與征戰場景的長幅畫卷,并在建功立業的熱忱中反思戰爭,抒發征夫與少婦之間的離情別恨和相思之苦。他們將高昂的意氣與冷峻的現實相結合,慷慨悲壯、哀婉動人。
(3)以李白為代表的詠懷古詩派。李白繼陳子昂之后,提倡復古,作《古風》59首,手法多比興寄托,抒發其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負,往往以寓言和詠史之形式抨擊時政和腐敗現象。
他的詩表現對理想的追求和理想難以實現的苦悶;揭露、抨擊朝政的昏暗,表現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自由生活的追求;對勞動者和廣大婦女給予了深切的同情;歌頌自然山川之美;歌頌友情和愛情的真摯。他的詩作出神入化,充滿瑰瑋絢爛的浪漫主義色彩,被譽為“詩仙”。
(4)以杜甫為代表的愛國憂民詩派。杜甫一生處于劇烈動蕩的社會之中,生活窮困不堪。
但他以自已的儒學家世傳統自勵,“窮年憂黎民”“濟時肯殺身”表現出頑強的愛國救世的精神,并以仁政愛民的儒家思想從事詩歌創作。他忠實而沉痛地紀錄了唐王朝經過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由盛轉衰的整個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
他用詩寫歷史和社會時事的重大事件,把詩和史結合起來,加重詩的沉重感,這是他對中國詩歌的一大貢獻。他根據長期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創作出《。
2.唐初詩歌在唐詩發展中的作用
初唐是唐詩的開創時期。
唐初詩壇承襲齊梁的浮靡詩風,流行宮體詩,能夠擺脫宮體詩浮靡詩風影響的詩人是王績,他推崇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和詩歌風格,主要 描 寫 田 園 風 光 和 個 人 的 田 園 生 活 , 詩 風 疏 淡 質 樸 。 “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位詩人,他們的主要貢獻是破壞和改造了宮體詩,奠定了五律,發展了七言歌行。
繼“四杰”之后使律詩定型的 兩 位 詩 人 是 沈 ??期 和 宋 之 問 。 唐代第一個舉起詩歌革新大旗的作家是陳子昂。
他推崇漢魏古詩,提倡“漢魏風骨”、“風雅興寄”,他以復古為革新,掃除了宮體詩的浮靡詩風,端正了唐詩 的 發 展 方 向 , 為 盛 唐 詩 歌 高 峰 的 到 來 鋪 平 了 道 路 。
3.唐詩的發展經歷了哪四個階段
發展:唐詩的發展經歷了初、盛、中、晚四個階段。
初唐詩歌受齊、梁及隋代詩風影響,多綺靡空洞的宮廷作品。沈佺期、宋之問完成了律詩形式的定型。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初唐四杰”則努力擺脫齊、梁詩風的影響,推動詩歌“由宮廷走向市井”,“從臺閣移至江山與塞漠”。 此后,陳子昂進一步提倡“漢魏風骨”,創作了不少內容充實、風格沉雄的作品,從理論和實踐上推動了唐代的詩歌革新。
盛唐時期,唐詩出現了全面繁榮的局面。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把晉、宋以來的山水田園詩提局到一個新水平。
以尚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大力描寫邊塞風光,抒發報國豪情,突出反映了唐代社會生活和文人精神面貌的特點。 李白、杜甫這兩顆中國詩歌史上的巨星也出現在這一時期。
他們的詩歌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的社會風貌和個人的精神追求,在藝術上繼往開來,多所建樹,分別達到了古代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峰。中唐以后,由于社會危機的加深和革新運動的興起,詩歌創作又呈現出新的面貌。
4.初唐詩的風格
初唐早期詩人承襲南朝宮體詩,用詞多華藻綺麗空洞,唐朝開國初期,貞觀詩壇上主要是唐太宗周圍的宮廷詩人詩歌創作。
主要作家有虞世南、魏征、楊師道、李百藥等。起初大多數詩人尚有剛勁質樸之作,然入幃宮廷后應酬唱和之作漸多,詩風也趨于浮艷華靡,顯現了貴族化、宮廷化的傾向。
魏征能夠于宮廷詩風之外獨樹一幟。2.貞觀后期至高宗時期出現了最著名的影響最大的宮廷詩人上官儀。
其詩“以綺錯婉媚為本”(《舊唐書·上官儀》),講究形式和技巧,追求辭藻的華美,對仗工整,音韻和諧。但內容和題材都比較狹窄。
他的詩歌被人們爭相仿效,稱為“上官體”。他所提出的“六對”、“八對”說及其創作實踐,對律詩形式格律的完善有一定的貢獻,在律詩的發展中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3.武后、中宗時期的宮廷詩人有“文章四友”李嶠、蘇味道、崔融、杜審言。其中以杜審言成就較高,在律詩的形式探索上下過不少工夫。
還有同時而稍后的沈佺期和宋之問。沈、宋前期在武后的宮廷中,后期被貶斥到荒遠之地。
沈、宋對詩歌的主要貢獻是在律詩上,對律詩的成熟與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初唐四杰”和其它詩人 初唐時期一些生活經歷不同于宮廷詩人的作家,在詩歌的創作上,顯示著不同的創作特點。
這類詩人以王績和“初唐四杰”為代表。1.王績 王績生活在隋、唐之際,或仕或隱。
他的詩歌主要是抒寫隱者的自我排解和娛情山水田園的淡泊心境。他的詩歌以自然質樸的語言,創造了一種寧靜閑適的意境,在宮廷詩風風靡一時的初唐詩壇上卓然不群。
他也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先驅人物。其代表作《野望》,已具備了唐詩的格調,是典型的五律。
。展開初唐早期詩人承襲南朝宮體詩,用詞多華藻綺麗空洞,唐朝開國初期,貞觀詩壇上主要是唐太宗周圍的宮廷詩人詩歌創作。
主要作家有虞世南、魏征、楊師道、李百藥等。起初大多數詩人尚有剛勁質樸之作,然入幃宮廷后應酬唱和之作漸多,詩風也趨于浮艷華靡,顯現了貴族化、宮廷化的傾向。
魏征能夠于宮廷詩風之外獨樹一幟。2.貞觀后期至高宗時期出現了最著名的影響最大的宮廷詩人上官儀。
其詩“以綺錯婉媚為本”(《舊唐書·上官儀》),講究形式和技巧,追求辭藻的華美,對仗工整,音韻和諧。但內容和題材都比較狹窄。
他的詩歌被人們爭相仿效,稱為“上官體”。他所提出的“六對”、“八對”說及其創作實踐,對律詩形式格律的完善有一定的貢獻,在律詩的發展中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3.武后、中宗時期的宮廷詩人有“文章四友”李嶠、蘇味道、崔融、杜審言。其中以杜審言成就較高,在律詩的形式探索上下過不少工夫。
還有同時而稍后的沈佺期和宋之問。沈、宋前期在武后的宮廷中,后期被貶斥到荒遠之地。
沈、宋對詩歌的主要貢獻是在律詩上,對律詩的成熟與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初唐四杰”和其它詩人 初唐時期一些生活經歷不同于宮廷詩人的作家,在詩歌的創作上,顯示著不同的創作特點。
這類詩人以王績和“初唐四杰”為代表。1.王績 王績生活在隋、唐之際,或仕或隱。
他的詩歌主要是抒寫隱者的自我排解和娛情山水田園的淡泊心境。他的詩歌以自然質樸的語言,創造了一種寧靜閑適的意境,在宮廷詩風風靡一時的初唐詩壇上卓然不群。
他也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先驅人物。其代表作《野望》,已具備了唐詩的格調,是典型的五律。
2.“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的創作活動在高宗、武后時期,代表著下層文人的思想傾向和創作精神。他們的心中充滿著匡時濟世、建功立業的理想與豪情,也有底層文人不得志的激憤。
他們對唐詩演變和發展的主要貢獻:(1)他們不滿當時詩壇盛行的宮廷詩風,抨擊其“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楊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剛健的詩歌創作,力圖突破和改變這種纖弱雕琢、綺靡華麗的宮廷詩風。雖然不能說掃蕩干凈,而且其本身的創作也不能說完全擺脫了影響,但確是以自覺的審美追求和創作實踐,開辟了唐詩創作的新的局面,創造出了新的氣象。
(2)他們的詩歌創作還突破了宮廷詩歌狹窄的內容題材范圍,走向了更廣闊的社會人生天地。他們的詩歌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寫邊塞軍旅生活的,有抒發個人的壯志豪情和懷才不遇的,也有贈別懷歸、閨怨相思、詠史詠物等。
他們創作題材由宮廷到市井,由京都至邊塞,即使是抒發個人的情感也與時代的精神相契合,顯示著開闊的視野和宏闊的氣象。(3)他們的詩歌創作不僅對革新初唐詩風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為五言律詩和七言歌行體的發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貢獻。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楊炯的《從軍行》、駱賓王的《在獄詠蟬》都是成熟的五言律詩,在他們的手中五言律詩的形式已初步定型。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和駱賓王的《帝京篇》都是七言歌行的優秀作品,為后來七言歌行的創作提供了藝術上的借鑒。
3.初唐末期,張若虛以一首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在唐代詩歌史上的大家地位。同時劉希夷的七言歌行《代悲白頭翁》也成為千古傳送的名作。
收起。
5.古詩的演變
我國詩歌形式的演變過程
我國的詩歌,從現有的可資依據的史料來看,最早的是公元前六世紀的《詩經》中收集的作品。其中的詩以四字一句的占多數,另一部分是詩句字數不等的長短句。而從句數上看,不論四字一句的詩或是長短句詩,都是有多有少,并不一致。既然《詩經》中的作品是我國最早的詩歌,所以《詩經》作品的形式也就是我國詩歌最早的形式。
到了公元前三——四世紀,有楚國的屈原、宋玉等人寫的楚辭流傳下來。楚辭的形式是句數多少不定,句子字數不等,并在句中或句末加語助詞“兮”、“些”或“只”這一類字。
從漢代開始,通篇是五字一句的五言詩形式形成,取代了四言詩和楚辭的地位。當時的五言詩不限句數,可長可短,后人稱為五言古體詩。與五言古體詩同時出現的還有樂府詩,樂府詩有五言詩,也有長短句。
到三國時,曹丕寫了兩首完整的七言詩。七言詩一直到齊、梁時才開始逐漸流行,而詩的格律也在這個時期開始萌芽。
以后到了初唐,近體詩的形式已經確立,從此五言近體詩和七言近體詩形式一直保存下來,與不受格律限制的古體詩并列。近體詩分絕句和律詩兩類,絕句詩每首限定四句,律詩限定八句。另有一種排律,又稱長律,不受句數限制,只須保持近體詩的格律,可以由十句到上百句不等。公元七世紀末到八世紀中期,即唐玄宗開元前后,逐漸形成詞這種文學形式。經過五代到兩宋,是詞的全盛時期。
宋亡以后,在元代流行的詩歌形式是散曲。散曲分小令和套數兩類,套數又稱套曲,小令只是一首曲,而套數是由幾首曲組成。曲的形式接近于詞,它與詞的主要區別在于用韻上比較靈活,也比詞更口語化。
在新詩出現以前,我國的詩歌再沒有新的形式出現。
6.初唐詩的特點
初唐時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唐代建國初的詩歌仍沿著南朝詩歌的慣性發展,柔靡纖弱,毫無生氣。
“四杰”的出現開始轉變了這種風氣。他們才氣橫溢,不滿現狀,通過自己的詩作抒發憤激不平之情和壯烈的懷抱,拓寬了詩歌題材。
這種激揚豪邁的格調,為唐初詩壇吹進一股新風。詩中表現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筆從戎,到邊疆建功立業的熱望。寧可做個低級軍官(百夫長),也不想作書生老死窗下。
繼“四杰”而起的是陳子昂,他從理論上對南朝以來衰弱的詩風提出批評,認為這類詩專門玩弄華麗的辭藻,內容空虛,拋棄了《詩經》重視思想性的傳統。對此他耿耿于心,提倡學習“漢魏風骨”,恢復建安時代的詩風。
他的38首《感遇》詩實踐了自己的主張,影響很大。沈佺期、宋之問的貢獻主要在詩歌格律方面。他們總結了“永明體”以來詩人們探索詩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詩作,促進“近體詩”最后定型。
擴展資料:
唐前期以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陳子昂為最。武則天專權時期,宋之問、沈佺期的詩歌成就較高,使絕句、律詩最終定形。盛唐時期,詩歌極盛,田園詩、邊塞詩興起,田園詩以王維、孟浩然為最,邊塞詩以岑參、高適為佳。
李白、杜甫為盛唐詩歌最好的作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等作品,杜甫的《兵車行》等作品為盛唐的天空增加了許多云彩。
中唐詩歌有大歷十大才子等人創作,白居易為中國詩歌的又一高峰,代表作《長恨歌》、《琵琶行》。唐朝晚期,杜牧、李商隱的詩歌成就很大,詩歌創作多憂國傷時。
唐朝中期,詞定型。唐中晚期產生了不少詞作,大量寫詞的有溫庭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唐詩
7.簡述唐詩發展的基本歷程
1、初唐時期 在文風上,初唐時期的詩人作品中氣象萬千,雄渾博大,已經從南北朝爭相纖構狹小的宮體詩中逐漸走了出來,開辟了新的世界。
2、盛唐時期 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唐詩發展至頂峰時期,題材廣闊,流派眾多,出現“邊塞詩派”與“田園詩派”等。 3、中唐時期 在中唐時期,分為前期與后期,前期處于低潮,后期則重現繁榮景象。
4、晚唐時期 晚唐時期為夕陽返照時期晚唐詩人較著名的有:溫庭筠、李商隱、杜牧、韋莊等。其中,李商隱和杜牧被人們稱為“小李杜”。
擴展資料唐詩主要體裁,是古風(五古、七古)、絕句(五絕、七絕)、律詩(五律、七律)。六言詩,也常出自詩人的筆下。
唐朝詩人劉長卿的六律《苕溪酬梁耿別后見寄》:“清溪落日初低,惆悵孤舟解攜。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
白云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后溪。獨恨長沙謫去,江潭芳草萋萋。”
寫景、抒情、用典及平仄粘對皆妙,可稱為六律中的上乘之作。 六言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種特殊體式,雖非主流,但從漢魏到清代,許多名家均有六言詩佳作傳世。
而且,唐朝的六言詩對后世亦有影響,及至宋代,王安石、黃庭堅、蘇軾等大家均有六言詩代表作。 王安石是宋代詩人中的大腕,《宋詩三百首》中有他的六言絕句《題西太一宮壁(二首選一)》:“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有趣的是,齊白石在為人書寫篆字時,多次寫下這首詩,以表達他久別湖南而居北京,白發蒼顏之思鄉情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唐詩。
8.初唐詩歌發展演變線索
初唐詩歌是唐代詩歌走向興盛的準備階段。
初唐大致是指從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時期(618-712)。初唐前期詩歌受南朝齊梁詩風的影響較大。
貞觀時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圍的宮廷詩人虞世南、李百藥等,他們的創作日趨宮廷化、貴族化,多是奉和應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飾辭藻,齊梁積習猶存。以上官儀為代表的“上官體”,成為當時宮廷詩人創作的典范。
初唐后期詩歌雖沒有完全擺脫齊梁詩風的影響,但出現了新的轉機。“四杰”的創作開創了不同于宮廷詩人的新詩風,在內容題材、審美追求和風格上都發生了關鍵性的轉變。
“文章四友”、“沈宋”雖也都是宮廷詩人,但對律詩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貢獻。陳子昂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轉變唐代詩風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齊梁詩風,主張恢復漢魏風骨和風雅的興寄傳統,并且實踐了這個主張。
總而言之,初唐詩歌顯示了過渡和創新的特點。
9.唐詩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代表作家好作品有哪些
中國唐代詩歌的稱謂.標志著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唐代詩歌創作繁榮,題材豐富、風格多樣、流派眾多、體制齊備,作家作品量多質高,據《全唐詩》存錄,詩有4.89萬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唐詩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經濟進一步發展、變革的歷史條件下,在社會思想比較開放,藝術文化普遍高漲的推動下,詩人們繼承和發揚《詩經》、《楚辭》以來的優良傳統,廣泛總結前人的創作經驗,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結果.它顯示出中國古典詩歌已發展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發展過程 唐詩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個階段. ①初唐詩歌.初唐詩歌仍處于陳隋時期余光返照中.太宗李世民及周圍的文人詩作浮艷柔麗.上官體綺錯婉媚.只有魏徵、王績、王梵志等少數人能自拔于流俗.直到初唐四杰,詩歌的內容和形式才有所開拓.但他們仍未擺脫六朝后期“采麗競繁”的影響.真正廓清梁陳詩風影響的,是武后時期的陳子昂.他提倡“漢魏風骨”,以復古為革新,抵制浮靡詩風.與他略同時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問和文章四友(李嶠、崔融、蘇味道、杜審言),他們的作品多是奉和應制、點綴升平,但他們其他題材詩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審言的詩.但他們的主要貢獻在律體完成方面.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稱為五、七言律詩定型的奠基人. ②盛唐詩歌.盛唐詩人在陳子昂和沈、宋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正確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結合起來.玄宗開元、天寶間,詩歌全面繁榮,名家大量出現.他們的作品精麗華美、雄健清新、興象超妙、韻律和諧,表現了時代共同的藝術特色.邊塞詩和田園山水詩在盛唐詩中比重很大.邊塞詩派以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為代表,其作品氣氛濃郁、情調悲壯,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絕.田園山水詩人以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最知名,他們的詩多反映閑適、退隱的思想情緒,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絕和五言古體.這派詩人在發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進了一大步.其中以王維成就最高.李白、杜甫是盛唐詩歌最高成就的標志.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亂前為多.內容、題材豐富,氣勢雄放,想象豐富,風格飄逸,多側面、多層次地反映唐朝時期的社會生活和時代心理.杜甫的詩則是動亂時代的詩史,忠實地記錄了國家的變亂和人民的苦難;博大精深,沉郁頓挫;開新樂府運動先聲.在詩歌語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轉益多師,廣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經驗,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為后世詩歌發展開辟了眾多途徑.另外,元結、沈千運、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較有特色的詩人. ③中唐詩歌.中唐之初,國家衰落,詩壇也不景氣.劉長卿和大歷十才子詩學王維,精致秀潤,但內容多浮淺.盧綸、李益有部分蒼涼傷感、意境雄渾的邊塞絕句.此期較杰出者是韋應物,其田園山水詩高雅閑淡,而其樂府歌行則于婉麗流美中頗寄諷喻.此外,戎昱、顧況、戴叔倫等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佳篇.永貞革新和元和中興使詩壇重新活躍.白居易、元稹、李紳、張籍、王建一派倡導新樂府運動,寫下大量廣泛反映現實、批評時政的政治諷喻詩,風格舒徐坦易.而韓愈、孟郊、李賀、賈島一派則以奇險峭刻見長.但韓詩氣豪,孟詩思深,李詩幽麗,賈詩清苦.此外,姚合詩清奇僻苦,盧仝、劉叉等人以奇崛見長.兩大派之外,柳宗元的詩或澹泊雅麗,或哀怨激越.劉禹錫的詩精練含蓄,意境優美,韻律和諧.這一時期,詩人們的創新精神和個性風格是異常突出的. ④晚唐詩歌.晚唐五代詩風漸趨纖巧.雖有過在文學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作者和作品,但總的來說,缺少盛、中唐的闊大氣魄與渾融境界.杰出詩人李商隱、杜牧在詩歌藝術上有獨特的貢獻.其詩聲情流美,翰藻醲郁,但傷時憂國,哀怨深沉,有種沒落感.溫庭筠才思清綺,詞采秾麗,但格調低.他也是有佳篇秀句而總體風格輕淺纖微.此后詩家多是效法前人,藝術上無重大突破.較有名的詩人有皮日休、陸龜蒙、聶夷中、杜荀鶴、羅隱、韓偓等人. 成就 唐代詩歌體制多樣,宋以后的整個中國古典詩歌,都未超出它的范圍.唐人古體詩既可抒情,又可敘事、議論.由于受近體詩影響,唐人古詩或融入律句,或有意反律,皆不同于晉、宋以前古詩的純任自然.五古在唐初猶承齊梁變體,經陳子昂的變革,張九齡、李白的發揚,至杜甫而堂廡頓開.七言則是不入律的歌行和古詩與精工整煉、有律化傾向的傳統歌行體的雙軌并行.樂府是古體詩中特殊的一類.唐人樂府多不合樂,或借舊題寫新意,或立新題記新事.以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成就為最高.五七言律詩是唐代新興詩體.五律經王績、初唐四杰,至沈、宋終于實現體制規范化.七律興起較晚,至沈、宋和杜審言始有成篇.經王維、李頎和高、岑等人的發展,到杜甫境界大開.此后,五七言律平行發展.大歷十才子、賈島、姚合、許渾、趙嘏等均是律體名家.至晚唐李商隱,七律的音調美和語言技巧,發展到更為成熟的境地.律詩中又有排律,多數作者往往逞博矜奧,夸多斗靡.少有佳作.杜甫的部分排律,寫重大題材,工整流美,成就較高. 唐人絕句用來和樂歌唱,創作之盛,終唐之世未衰.盛唐前絕句,興象玲瓏,語意渾成,情景單純,韻味悠長;以李白、王維、王昌齡最為擅場。
10.中國古代詩歌的演變過程
縱觀中國古代詩歌發展演變的歷史,可以看出它主要歷經了從二言到四言,到騷體楚辭,到五言七言已經及雜言,到前格律詩,到最終形成的格律詩。
(包括古白話詩,以及詞,散曲,和新詩,本文不作深究)這十一種主要形式。中國詩歌的歷史源遠流長。
在古代文學的河流里追本溯源,詩歌恐怕是最古老的文學形式。如果從魯迅所說的“杭育杭育”派的原始詩歌開始算起,那么,詩歌的歷史也就幾乎等同于人類語言的歷史。
流傳至今的《彈歌》就是遠古時候最美的詩歌。《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相傳黃帝所作的《彈歌》就是典型的二言詩,短短八個字概括了從制作工具到獵取動物的整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二言古謠,也可稱為原始歌謠,遠古歌謠,太古歌謠或上古歌謠等等。
《禮記》和《易經》等古籍中也有類似的作品。這類詩歌的基本形式就是歌謠,它產生與先民的集體生活密切相關,他們通過歌謠來傳授生產技能,協調勞動節奏,表達內心感受,娛樂群體生活等等。
清代沈德潛選編的《古詩源》收錄了許多遠古和上古時代的歌謠,如: 《堯戒》:戰戰栗栗,日謹一日。人莫躓于山,而躓于垤。
《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伊耆氏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
《卿云歌》:卿云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夏商時期已經形成了相當成熟而發達的文化。這個時期的詩歌漸漸離開了原始的圖騰崇拜,轉而為對征服自然的人的頌歌。
如《大學》中記載:“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但流傳下來極少,部分保存在甲骨文和大型青銅器上。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大戰中取得完全勝利,建立了新的奴隸制王朝。周王朝起初定都鎬京(今西安附近),史稱西周。
西周是奴隸制社會的鼎盛時期。由于歷代統治者的重視,周文化對中國的歷史進程發生了深遠的影響。
周王朝建立了采風制度,收集民歌,以觀風俗、察民情,保留了大量的民歌。春秋時期,四言詩已經十分成熟,作詩言詩蔚然成風,舉凡廟堂祭祀、外交應對、親朋酬答,都離不開詩歌的創作和應用。
中國文化進入了第一個繁盛期。 經過孔子的刪定,形成了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它是最初一部以詩的藝術形式獨樹一幟的,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從音韻學上說它仍然屬于上古歌謠,但是它與二言古謠有明顯的不同點,賦比興三大手法的運用已經相當成熟。
感情充沛,和現代作品幾乎沒有隔閡。如愛情詩歌《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共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詩”,有目無辭,不計在內),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此后才稱《詩經》。《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共十五《國風》,詩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頌》包括《周頌》三十一篇,《商頌》五篇,《魯頌》四篇。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也是中國歷史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是封建制逐步取代奴隸制的轉變時期。
由于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儒、墨道、法、兵等各個學派紛紛著書立說,宣傳政治主張,并互相辯論,形成了學術繁榮的“百家爭鳴”局面。春秋末期,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詩》、《書》、《禮》、《樂》等,相繼傳入楚國,巫風盛行的這個地方,詩歌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屈原的創作使詩歌有了飛躍,創造了一種新詩體“楚辭”,詩歌獲得了飽滿的生命力,把先秦文學推向了又一個新的高峰。
西漢劉向把屈原及其宋玉等人的作品匯編而成《楚辭》,它是繼《詩經》之后的第二部詩歌總集。與《詩經》相比,《楚辭》砌詞以托意,詞藻華麗,想象力豐富,開創了浪漫主義先河。
《漢書·藝文志》載屈原賦二十五篇,未列篇名。東漢王逸《楚辭章句》所載也是二十五篇,為《離騷》、《九歌》(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篇)、《遠游》、《卜居》、《漁父》,而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漢代就存在爭議。
大致說來,現代研究者多認為《招魂》仍應遵從《史記》,視為屈原之作。《史記》本傳中提到的有《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懷沙》五篇為屈原的作品。
其間荀子還著有篇幅相當長的雜言體的《成相篇》,以七言句為主。“請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墮賢良。
人主無賢,如瞽無相何悵悵。”詩中已經出現典型的上四下三結構的七言詩句,這種形式節奏明快,音韻順口,便于流傳。
近年秦墓出土的竹簡中,也有好幾首類似的歌辭,可見這種歌謠體在戰國后期曾經很流行,已經存在形成七言詩體的萌芽。秦王朝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劉邦戰勝了項羽,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西漢開國君臣多為楚人,所以楚辭和楚歌興盛一時。楚辭孕育了漢賦,楚歌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