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偶的詩句】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無名氏《畫》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王績《野望》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洲.——崔顥《黃鶴樓》穿花峽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杜甫《曲江對酒》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閣》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詩詞最講究對仗.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沁園春·雪》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水調歌頭·游泳》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西江月·井岡山》 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七律·送瘟神二首》 千村薜藶人遺矢,萬戶蕭肅鬼唱歌.——《七律·送瘟神二首》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七律·登廬山》 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七律·到韶山》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長征》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菩薩蠻·黃鶴樓》。
2.含有對仗的詩句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無名氏《畫》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王績《野望》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洲.——崔顥《黃鶴樓》穿花峽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杜甫《曲江對酒》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閣》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詩詞最講究對仗.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沁園春·雪》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水調歌頭·游泳》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西江月·井岡山》 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七律·送瘟神二首》 千村薜藶人遺矢,萬戶蕭肅鬼唱歌。
3.古詩中有對仗詩句的有哪些
1、《春望》
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里草木茂密。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到了現在,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插不了簪了。
2、《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宋代: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譯文:醉夢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中回到了當年的各個營壘,接連響起號角聲。把烤牛肉分給部下,樂隊演奏北疆歌曲。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
戰馬像的盧馬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可憐已成了白發人!
3、《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譯文:劍門關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冀北一帶。高興之余,淚滿衣裳。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云,隨手卷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同回故鄉。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
4、《雁門太守行》
唐代: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譯文: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墻;我軍嚴待以來,陽光照耀鎧甲,一片金光閃爍。秋色里,響亮軍號震天動地;黑夜間戰士鮮血凝成暗紫。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郁悶低沉。只為報答君王恩遇,手攜寶劍,視死如歸。
5、《秋望》
明代:李夢陽
黃河水繞漢宮墻,河上秋風雁幾行。
客子過壕追野馬,將軍韜箭射天狼。
黃塵古渡迷飛挽,白月橫空冷戰場。
聞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誰是郭汾陽。
譯文:滾滾黃河水包圍著長安,河上秋風陣陣,有幾行大雁飛過。士兵們跨過護城河時塵沙陣陣,將軍從弓袋中拔箭射敵軍。
船駛在黃塵漫漫的古渡口,水流湍急,士兵們只好扶挽著坐在船中;明月當空,使戰場悲涼起來。聽說朔方有很多勇敢而有謀略的人,而今天誰會成為像大將郭子儀一樣的人?
4.對仗的詩句
對 仗
詩詞中的對偶,叫做對仗。古代的儀仗隊是兩兩相對的,這是“對仗”這個術語的來歷。
對偶又是什么呢?對偶就是把同類的概念或者對立的概念并列起來,例如“抗美援朝”,“抗美”與“援朝”形成對偶。對偶可以句中自對,又可以兩句相對。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兩句相對。 一般來講對偶,指的是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
對偶的一般規則,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仍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例:“抗”、“援”、“保”、“衛”都是動詞相對,“美”、“朝”、“家”、“國”都是名詞相對。實際上,名詞還可細分為若干類,同類名詞相對被認為是工整對偶,簡稱“工對”。這里“美”與“朝”都是專有名詞,而且都是簡稱,所以是工對;“家”與“國”都是人的集體,所以也是工對。“保家衛國”對“抗美援朝”也算工對,因為句中自對工整了,兩句相對就不要求同樣工整了。
對偶是一種修辭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齊的美。漢語的特點特別適宜于對偶,因為漢語單音詞較多,即使是復音詞,其中的詞素也有相當的獨立性,容易造成對偶。對偶既然是修辭手段,那么,散文與詩都用得著它。例如《易經》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易?乾文言》)《詩經》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這些對仗都是適應修辭的需要的。但是,律詩中的對仗還有它的規則,而不是象《詩經》那樣隨便的。這個規則是:
⑴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對的;
⑵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復①。
因此,象上面所舉的《易經》和《詩經》的例子還不合于律詩對仗的標準。上面所舉**《長征》詩中的兩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才是合于律詩對仗的標準的。
對聯(對子)是從律詩演化出來的,所以也要適合上述的兩個標準。例如下面這副對子:
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出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這里上聯(出句)的字和下聯(對句)的字不相重復,而它們的平仄則是相對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辭方面來說,這副對子也是對得很工整的。“墻上”是名詞帶方位詞,所對的“山間”也是名詞帶方位詞。“根底”是名詞帶方位詞③,所對的“腹中”也是名詞帶方位詞。“頭” 對“嘴”,“腳” 對“皮”,都是名詞對名詞。“重”對“尖”,“輕”對“厚”,都是形容詞對形容詞。“頭重”對“腳輕”“嘴尖”對“皮厚”,都是句中自對。這樣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更顯得特別工整了。
我想到的一些對仗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寒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
另外樓上朋友也給出了一些,希望可以幫到樓主.
5.求對仗詩詞
1.中兩聯對仗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尊酒家貧只舊醅。
常恐思歸先剪翅,每因喂食暫開籠。
人憐巧語情雖重,鳥憶高飛意不同。
2.首聯對仗
銀燭吐青煙,金尊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五六年。
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
3.尾聯對仗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4.少于兩聯的對仗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5.長律的對仗
守睢陽詩
[唐]張巡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
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麾。
裹創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
天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海
[唐]韓愈
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
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難見,區區命已輕。
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
豈計休無日,惟應盡此生。
何慚刺客傳,不著報仇名!
6.含有對偶的詩句大全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海日生殘月,春風入舊年.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無情月長圓.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窗寒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一姐不如二姐嬌,三寸金蓮四寸腰
一丈長竿一寸鉤,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天一地一明月,一人獨釣一江秋.
一帆一漿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
一俯一仰一頓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百尺樓前丈八溪,四聲羌笛六橋西.
傳書望斷三春雁,倚枕愁聞五夜雞.
七夕一逢牛女會,十年空說案眉齊.
萬千心事腸回九,二月黃鸝向客啼.
7.對偶的詩句有哪些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李紳《憫農》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無名氏《畫》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王績《野望》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杜甫《絕句》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洲。
——崔顥《黃鶴樓》
穿花峽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杜甫《曲江對酒》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王勃《滕王閣》
8.對仗的句子有哪些
例如: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樹"對"星橋","銀花"對"鐵鎖",都是名詞對名詞;"合"對"開",動詞對動詞。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商隱《無題》)
"春蠶"對"蠟炬",名詞仂語對名詞仂語;"到死"對"成灰",動賓詞對動賓詞;"絲"對"淚",名詞對名詞;"方盡"對"始干",動詞仂語對動詞仂語。
絕句、律詩、排律的對仗各有規則。
絕句一般不要求對仗,是否用對仗,憑作者自便。前人絕句多數不用對仗,例如: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王維《送別》)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李白《客中行》)
絕句有的首聯對仗,尾聯不對仗。例如: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杜甫《八陣圖》)
(注:對仗句以楷體字顯示,下同)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桔綠時。
(蘇軾《冬景》)
對仗出句多為仄聲,五絕首句不入韻的多于七絕,所以五絕首聯對仗的多于七絕。也有首句入韻、首聯對仗的絕句。例如:
花枝出建章,鳳管發昭陽。
借問承恩者,娥眉幾許長?
(皇甫冉《婕妤怨》)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烏衣巷》)
七絕首句入韻的多于五絕,這種首聯對仗形式七絕多于五絕。
絕句也有首聯不對仗,尾聯對仗的。例如: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
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漫興》)
絕句也有首尾兩聯全對仗的。例如: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柳中庸《征人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