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葉知秋詩句
1、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
出自元代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釋義: 夜雨一點點淋在梧桐樹葉上,秋聲難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斷。
半夜時分夢里回到了故鄉。醒來只見燈花垂落,一盤殘棋還未收拾,可嘆啊,我孤單地留滯在新豐的旅館里。
靠在枕邊,十年的經歷,遠在江南的雙親,都浮上心頭。 2、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出自宋代葉紹翁的《夜書所見》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釋義: 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上秋風吹來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一點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3、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出自宋代朱熹的《偶成》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釋義: 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
還沒從美麗的春色中一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里沙沙作響了。 4、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出自唐代李白的《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釋義: 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我登上謝朓樓遠眺晴空。兩條江之間,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鏡子;鳳凰橋和濟川橋好似落入人間的彩虹。
村落間泛起的薄薄寒煙繚繞于橘柚間,深秋時節梧桐已是枯黃衰老之像。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迎著蕭颯的秋風,懷念謝先生呢? 5、最是秋風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
出自清代趙翼的《野步》 峭寒催換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風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
釋義: 料峭的寒風催著換上了厚衣服,到附近的郊區原野去游玩。秋風最愛多管閑事了,它一來,不但把楓葉變紅,還把人的頭發變白了。
6、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出自唐代王績的《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釋義: 黃昏的時候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每棵樹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都披覆著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驅趕著牛群回家,獵人騎著馬帶著獵物各自隨愿而歸。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2.含“一葉知秋”的詩句是什么
1、《品令·情難托》
年代: 宋 作者: 趙長卿
情難托。離愁重、悄愁沒處安著。
那堪更、一葉知秋后,天色兒、漸冷落。
馬上征衫頻搵淚,一半斑斑污卻。
別來為、思憶叮嚀話,空贏得、瘦如削。
2、《邊將》
年代: 唐 作者: 唐求
三千護塞兒,獨自滯邊陲。
老向二毛見,秋從一葉知。
地寒鄉思苦,天暮角聲悲。
卻被交親笑,封侯未有期。
3、《滿江紅·一葉知秋》
年代: 宋 作者: 無名氏
一葉知秋,正玉律、新砍夷則。
遲三日、雙星齊會,又逢七夕。
先送天孫來乞巧,姓氏已在長生籍。
喜華堂、今日慶生辰,排筵席。
歌金縷,斟瓊液。聽祝壽,環佳客。
看壽星明燦,祥煙蔥郁。
剩種庭萱春不老,年年嘉會如今日。
辨一詞、一歲一稱觴,期千百。
4、《三齒墮歌》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一葉落知天下秋,三齒墮矣吾生休!詩人未脫紈褲態,尚樂華屋悲山丘。
蓼花荻葉可以解我憂,鸕鶿白鷺可以從我游。
君看貂蟬與兜鍪,等為岑岑壓我頭。
豈知石闌干下買篛笠;一棹飄然煙雨舟。
不須強預家國憂,亦莫妄陳帷幄籌,功名富貴兩悠悠,惟有杜宇可與謀。
5、《偈頌一百零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釋慧遠
今朝七月初一,叢林法歲將周。
便請解開布袋,相從觸處□游。
解與不解總得,而今要休便休。
凡圣本無忌諱,佛魔總是冤仇。
靜悄悄沒干涉,鬧浩浩莫能收。
東行不見西行利,一葉落知天下秋。
3.關于一葉知秋的詩句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 陶淵明《酬劉柴桑》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 葉紹翁《夜書所見》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 李白《三五七言 》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 馬戴《灞上秋居》
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 —— 許渾《早秋三首·其一》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 ——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 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懷舊》
4.帶有“一葉知秋”的詩句有哪些
1. 秋原被蘭葉,春渚漲桃花。--《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感時書事》柳宗元
解釋:秋天的原野蘭葉紛披,洲渚的桃花與春水爭妍。
2. 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長恨歌》白居易
解釋:蕭索的風吹拂,沿著高聳的棧道盤旋曲折登上劍閣。峨嵋山下行人稀少,旌旗沒有了光彩,日光黯淡。
3. 一朝為灰燼,柯葉無孑遺。--《寓意詩五首》白居易
4. 解釋:一日成了灰燼,葉子也沒有什么遺憾的了。
5.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長恨歌》白居易
解釋:在天上愿意做比翼雙飛的鳥,在地上愿做枝干相連的連理枝。
6. 顏色如花命如葉。命如葉薄將奈何?--《陵園妾》白居易
解釋:陵園妾,顏色如花命如葉。命如葉薄將奈何,一奉寢宮年月多了嗎?
7. 夕歇攀村樹,秋行繞野塘。--《渭村退居寄禮部崔侍郎翰林錢舍人詩一百韻》白居易
解釋: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繞過池塘。
8. 二毛生鏡日,一葉落庭時。--《新秋》白居易
解釋:二毛在鏡中看見了,葉子落在亭子里很久了。
9. 東南門館別經歲,春眼悵望秋心悲。--《和酬鄭侍御東陽春悶放懷追越游見寄》白居易
解釋:在東門看一年又一年,看著秋天心理越發的惆悵。
10. 千花高下塔,一葉往來舟。--《重修香山寺畢題二十二韻以紀之》白居易
解釋:很多花在高塔下,一葉扁舟來來往往。
5.古詩一葉知秋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注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諧,這里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3.潭面:指湖面。
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制作、磨成。這里一說是水面無風 ,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兩說均可。 4.白銀盤:形容洞庭湖。
青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以畫眉。 這里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譯]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 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 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賞析]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里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屬于古代漢語中“偏義復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
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6.古詩一葉知秋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注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諧,這里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3.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制作、磨成。這里一說是水面無風 ,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兩說均可。
4.白銀盤: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以畫眉。 這里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譯]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
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
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賞析]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里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于古代漢語中“偏義復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7.一葉知秋盡,多情乃佛心
一葉知秋盡【出處】:《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
宋·唐庚《文錄》引唐人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多情乃佛心"與"三千紅塵夢,與君素手斟" 出自詩詞: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以上詩詞出處可以看出來,本詩詞(如果可以看做是詩詞的話)寫的是愛情的蹉跎與內心的矛盾沖突.此四行字原本不是詩詞,純屬一位名叫 DEKING 的網友自創.此自創詩詞大概在2006年夏天出現在POPO聊天個人簽名中,. 在2007年末,許多個人簽名出現此四行詩詞..總之,這個不是詩詞,是自創.因為POPO中曾有個名為"多情乃佛心"的人曉得那詩詞原本是因他的名字而隨手產生的,之后才被大家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