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雎》全詩是什么
詩經?關雎?先秦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1]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雎》出自《詩經?國風?周南》,是《詩經》的首篇,它是反映一個青年對一位容貌美麗姑娘的愛慕和追求,是我國愛情詩之祖。它不僅反映的是令人喜聞樂見的愛情題材,還具有獨到的藝術特色。關雎:篇名它是從詩篇中第一句中摘取來的。《詩經》的篇名都是這樣產生的。
2.古詩“關雎”整首和出處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1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
又《漢書·匡衡傳》記載匡衡疏云:“匹配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
孔子論《詩》,一般都是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
他們的著眼點是迂腐的,但對詩的本義的概括卻基本正確。問題在于它所表現的是什么樣的婚姻。
這關系到我們對《風》的理解。朱熹《詩集傳》“序”說:“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
又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說:“《詩》在于聲,不在于義,猶今都邑有新聲,巷陌競歌之,豈為其辭義之美哉?直為其聲新耳。”朱熹是從詩義方面論述的,鄭樵則從聲調方面進行解釋。
我們把二者結合起來,可以認為《風》是一種用地方聲調歌唱的表達男女愛情的歌謠。盡管朱熹對《關雎》主題的解釋并不如此,但從《關雎》的具體表現看,它確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愛情的追求。
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論語·八佾》)此后,人們評《關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記·孔子世家》)。但《關雎》究竟如何呢? 這首詩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
鄭玄從文義上將后二章又各分為兩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現在用鄭玄的分法。
第一章雎鳩和鳴于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于舒緩平正之音,并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詩。第二章的“參差荇菜”承“關關雎鳩”而來,也是以洲上生長之物即景生情。
“流”,《毛傳》訓為“求”,不確。因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處不當再有“求”義,應作流動講。
這是以荇菜流動從而比喻淑女的難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通首詩都在表現男子對女子的追求過程,即從深切的思慕到實現結婚的愿望。
第三章抒發求之而不得的憂思。這是一篇的關鍵,最能體現全詩精神。
姚際恒《詩經通論》評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辭義悉協。今夾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樂之’二章之上,承上遞下,通篇精神全在此處。
蓋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樂’二義快足滿意。若無此,則上之云‘求’,下之云‘友’、‘樂’,氣勢弱而不振矣。
此古人文章爭扼要法,其調亦迫促,與前后平緩之音別。”姚氏對本章在全詩中的重要性分析最為精當。
應當補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氣,而且寫出了生動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禎《漁洋詩話》所謂“《詩》三百篇真如畫工之肖物”。林義光《詩經通解》說:“寐始覺而輾轉反側,則身猶在床。”
這種對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寫,可謂“哀而不傷”者也。第四、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
“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
極寫快興滿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謂“樂而不淫”。通篇詩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
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興寄,《毛傳》云:“興也。”什么是“興”?孔穎達的解釋最得要領,他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
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托。
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如此詩以雎鳩之“摯而有別”,興淑女應配君子;以荇菜流動無方,興淑女之難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等。
這種手法的優點在于寄托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余的效果。 這首詩還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
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兒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并茂。
劉師培《論文雜記》云:“上古之時,……謠諺之音,多循天籟之自然,其所以能諧音律者,一由句各葉韻,二由語句之間多用疊韻雙聲之字。”此詩雖非句各葉韻,但對雙聲疊韻連綿字的運用,卻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用韻方面,這詩采取偶句入韻的方式。這種偶韻式支配著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
而且全篇三次換韻,又有虛字腳“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對《關雎》,我們應當從詩義和音樂兩方面去理解。就詩義而言,它是“民俗歌謠”,所寫的男女愛情是作為。
3.關雎 全詩是什么
《關雎》 關關雎鳩①,在河之洲②。
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參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⑦。
悠哉悠哉⑧,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⑨。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⑩。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注釋】 ①關關:水鳥鳴叫的聲音。
雎鳩:一種水鳥。 ②洲:水中的陸地。
③窈窕: 內心,外貌美好的樣子。淑:好,善。
④君子:這里指女子對男子的尊稱。逑:配偶。
⑤參差:長短不齊的樣子。荇菜:一種多年生的水草,葉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擇取。 ⑦思:語氣助詞,沒有實義。
服:思念。 ⑧悠:憂思的樣子。
⑨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時的弦樂器。友:友好交往,親近。
⑩芼:拔取。 賞析: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
又《漢書·匡衡傳》記載匡衡疏云:“匹配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
孔子論《詩》,一般都是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
他們的著眼點是迂腐的,但對詩的本義的概括卻基本正確。問題在于它所表現的是什么樣的婚姻。
這關系到我們對《風》的理解。朱熹《詩集傳》“序”說:“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
又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說:“《詩》在于聲,不在于義,猶今都邑有新聲,巷陌競歌之,豈為其辭義之美哉?直為其聲新耳。”朱熹是從詩義方面論述的,鄭樵則從聲調方面進行解釋。
我們把二者結合起來,可以認為《風》是一種用地方聲調歌唱的表達男女愛情的歌謠。盡管朱熹對《關雎》主題的解釋并不如此,但從《關雎》的具體表現看,它確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愛情的追求。
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論語·八佾》)此后,人們評《關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記·孔子世家》)。但《關雎》究竟如何呢? 這首詩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
鄭玄從文義上將后二章又各分為兩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現在用鄭玄的分法。
第一章雎鳩和鳴于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于舒緩平正之音,并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詩。第二章的“參差荇菜”承“關關雎鳩”而來,也是以洲上生長之物即景生情。
“流”,《毛傳》訓為“求”,不確。因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處不當再有“求”義。
“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詩都在表現男子對女子的追求過程,即從深切的思慕到實現結婚的愿望。第三章抒發求之而不得的憂思。
這是一篇的關鍵,最能體現全詩精神。姚際恒《詩經通論》評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辭義悉協。
今夾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樂之’二章之上,承上遞下,通篇精神全在此處。蓋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樂’二義快足滿意。
若無此,則上之云‘求’,下之云‘友’、‘樂’,氣勢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爭扼要法,其調亦迫促,與前后平緩之音別。”
姚氏對本章在全詩中的重要性分析最為精當。應當補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氣,而且寫出了生動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禎《漁洋詩話》所謂“《詩》三百篇真如畫工之肖物”。
林義光《詩經通解》說:“寐始覺而輾轉反側,則身猶在床。”這種對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寫,可謂“哀而不傷”者也。
第四、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
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極寫快興滿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謂“樂而不淫”。
通篇詩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 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興寄,《毛傳》云:“興也。”
什么是“興”?孔穎達的解釋最得要領,他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
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托。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
如此詩以雎鳩之“摯而有別”,興淑女應配君子;以荇菜流動無方,興淑女之難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等。這種手法的優點在于寄托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余的效果。
這首詩還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
用這類詞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并茂。劉師培《論文雜記》云:“上古之時,……謠諺之音,多循天籟之自然,其所以能諧音律者,一由句各葉韻,二由語句之間多用疊韻雙聲之字。”
此詩雖非句各葉韻,但對。
4.《關雎》 的千古名句
《關雎》 的千古名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原詩:
《關雎》先秦:佚名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釋義:
關關和鳴的雎鳩,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撈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醒來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卻沒法得到,白天黑夜便總思念她。長長的思念喲,叫人翻來覆去難睡下。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采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奏起琴瑟來親近她。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拔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敲起鐘鼓來取悅她。
擴展資料:
這首詩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鄭玄從文義上將后二章又各分為兩章,共五章,每章四句。
現在用鄭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鳩和鳴于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于舒緩平正之音,并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詩。
第二章的“參差荇菜”承“關關雎鳩”而來,也是以洲上生長之物即景生情。“流”,《毛傳》訓為“求”,不確。因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處不當再有“求”義。“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詩都在表現男子對女子的追求過程,即從深切的思慕到實現結婚的愿望。
第三章抒發求之而不得的憂思。這是一篇的關鍵,最能體現全詩精神。應當補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氣,而且寫出了生動逼真的形象,
第四、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極寫快興滿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謂“樂而不淫”。通篇詩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
這首詩還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
用這類詞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并茂。此詩雖非句各葉韻,但對雙聲疊韻連綿字的運用,卻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用韻方面,這詩采取偶句入韻的方式。這種偶韻式支配著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換韻,又有虛字腳“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國風·周南·關雎
5.【把關雎改寫為古詩,必須非常文藝,不改變文本意思,】
原版: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改寫版本一:】關關有雎鳩,清鳴在河洲.窈窕羅敷女,君子皆好逑.素女采荇菜,左右溯江流.君子見羅敷,寤寐夢中求.無奈愛花心,盡付水東流.君子夜不寐,輾轉心中愁.涉江采荇菜,思卿在心頭.臨風鼓琴瑟,所思忽凝眸. 【改寫版本二】 雎鳩歌聲遠,嘹嚦河之洲.靜美窈窕女,君子心中求.參差采荇菜,倩影溯江流.繡裙忽飄渺,君子意幽幽. 芳心隨逝水,君子心中愁.中夜不能寐,輾轉萬念休.參差見荇菜,忐忑我心憂.聲斷琴簫咽,萬緒上心頭. 琴聲傳我意,舉目望高秋.長夜星耿耿,愛意永不休.。
6.古詩詞《關雎》
關雎 原文 注釋 譯文 賞析 上一頁 目錄頁 下一頁 ——男歡女愛的千古絕唱 【原文】 關關雎鳩①,在河之洲②。
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參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
悠哉悠哉⑨,輾轉反側⑩。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參差荇菜,左右毛之⑿。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注釋】 ①關關:水鳥鳴叫的聲音。
雎(ju)鳩:一種水鳥。 ②洲:水中的陸地。
③窈窕(yao tiao):內心,外貌美好的樣子。淑:好,善。
④君子:這里指女子對男子的尊稱。逑(qiu):配偶。
⑤參差(cen ci):長短不齊的樣子。荇(xing)菜:一種多年生的水草,葉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擇取。 ⑦寤(wu):睡醒。
寐(mei):睡著。 ⑧思:語氣助詞,沒有實義。
服:思念。 ⑨悠:憂思的樣子。
⑩輾轉:轉動。反側:翻來覆去。
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時的弦樂器。友:友好交往,親近。
⑿毛:拔取。 【譯文】 關關鳴叫的水鳥, 棲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麗的姑娘, 好男兒的好配偶。 長短不齊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麗的姑娘, 醒來做夢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 醒來做夢長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 翻來覆去難入眠。 長短不齊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麗的姑娘, 彈琴鼓瑟親近她。 長短不齊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麗的姑娘, 敲鐘擊鼓取悅她。 【讀解】 民間的歌,唱出的是百姓的心聲,唱出的是對生活真實體驗的實實在在的道理。
它的動人之處是道出了凡胎肉身的我們都能體驗到的人生經歷和道理,它的光輝使文人的矯柔造作和酸腐之氣顯得蒼白貧血和令人作嘔。 老百姓的歌跟老百姓的話一樣,樸實、真切,一針見血,有血有肉。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自然的法則。好男兒見到好姑娘砰然心動,好姑娘見到好男兒傾慕不已,這是最合乎自然,最合乎人性的沖動,才是最讓人匪夷所思的怪事。
妙齡少女懷春,翩翩少年鐘情,大概應該算作人間永恒的主題。真摯動人的情歌,也可以說是千古絕唱。
男歡女愛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可是有人偏要就此去考證發掘,鉆進牛角尖去尋找微言大義,也有人扳起面孔做論文說廢話,還有人意在此而故意言彼,更有人無病呻吟故作多情。人這個怪物,總要無事生非地造出一些鬼來嚇唬自己,總是造些枷鎖來給自己套上,就是不愿意對著鏡子正面地、里里外外地看著自己。
時代在變,莫非人性也真地在變?男的不男,不長胡子,不騎馬打槍,渾身奶油,手無縛雞之力,不稱“男人”而稱“男孩”。女的不女,粗聲大氣,膀大腰粗,男孩不敢做的敢做,男孩不敢說的敢說,姑娘能做的不能做,姑娘會唱會說的不會唱不會說。
工業化不僅把人變成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產品,也把男歡女愛的真情實感變成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罐頭、方便面、巧克力、化妝品、洗發香波、泡泡糖。
和古人相比,這是我們的幸運,還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