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教案怎么寫
給個例子給你 教材簡析 《牧童》、《舟過安仁》兩首詩以輕松、詼諧的筆調描繪出悠然自得、無憂無慮的牧童和兩個張傘使風的頑皮兒童,凝練的詩句中充滿了童真、童趣。
《清平樂?村居》以輕快、流暢的語言,徐徐鋪開一幅恬淡、愜意的農家生活圖,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設計理念 吟誦,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應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指導學生注意詩歌的韻律、節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義的設計中,重點抓住描寫動作的關鍵字眼,勾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調動多種感官體驗,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韻味,輕松地理解詩意。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
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 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熏陶。
課時安排 3課時 課前準備 1.了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牧童》)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激發興趣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海”的故事嗎?誰知道“八仙”是哪八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巖”,是唐代人。
呂巖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后來唐代暴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時局動蕩,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并質疑。(師適時板書并回答學生的質疑) 鋪,鋪開。
弄,逗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讀古詩,交流學習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2.反饋:你讀懂了什么?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此詩。 (四)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反饋,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么,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 (詩人向往寧靜淡泊,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自由讀詩,帶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
(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第二課時(《舟過安仁》)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象的詩沖情景。 教學難點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
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 (二)自讀感知,理解詩句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讀準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自讀理解,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
(老師巡回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借助風的力量。 5.匯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只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三)再讀感悟,以畫悟情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
2.幼兒大班古詩教案該怎么寫
幼兒園大班古詩教案《絕句》作者:聚優活動內容:古詩《絕句》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對美好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在給詩配畫的基礎上理解古詩的內容,學會整首吟誦。 3.采用字圖搭配的方法理解動詞“鳴”、“上”、“含”、“泊”的含義。
活動準備:課件、掛圖、畫有古詩內容的小圖片、字卡:鳴、上、含、泊。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師幼自由交流認識的飛禽引入課題。
2.教師利用課件引導幼兒簡單了解黃鸝和白鷺:黃鸝:羽毛的顏色非常好 看,經常站在樹枝上展示它動聽的歌喉。白鷺:是一種水鳥,會用嘴捉魚,當它們成群的飛上天空的時候,經常是排成一行。
3.師幼一起或請個別幼兒朗誦這首關于黃鸝和白鷺的古詩《絕句》。 二、展開 1.前兩句采用幼兒給詩配畫的方式,引導幼兒理解內容。
老師朗誦“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請幼兒根據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和想象畫出這兩句的意思,并請幼兒解釋其含義。(兩個黃鸝在翠綠的柳枝上鳴叫,白鷺排成一行飛上晴朗的藍色的天空。)
@_@我是分割線@_@2.后兩句采用看大掛圖的形式,理解其詩句的內容。 (1)“窗含西嶺千秋雪”。
西嶺:是一個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 幾千年都化不了的雪;窗含:從窗戶里向外望去,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戶里一樣。幼兒用手勢當作“小窗戶”,看一看西嶺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小窗戶”里了。
(2)“門泊東吳萬里船”。東吳:是一個地方的名字,離這里有幾萬里路, 這些船有將要駛向東吳的,也有從東吳來的,都停在這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個字“泊”;門外停著將要駛向幾萬里外東吳的船和從萬里東吳駛來的船。
3.老師示范朗誦并演示操作活動教具,請幼兒完整欣賞古詩。 4.教師采用字圖搭配的方法,幫助幼兒理解古詩中的動詞。
鳴:鳥的叫聲;上:飛上;含:向外望去,西嶺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戶里一樣;泊:停泊、停靠。 5.知識拓展:古詩是描寫人物的還是描寫景色的?哪個季節的景色? 你是 從哪里知道的?作者是誰?他為什么要寫這首古詩? 三、結束 幼兒自由朗誦學過的古詩。
3.小班古詩教案《草》
大班古詩主題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者:佚名 發布時間:2014-3-18 11:25:02 活動目標 培養幼兒朗讀古詩的興趣。
幼兒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畫面美和語言美。 材料準備 電腦課件;輕音樂。
活動流程 一、初步感知理解古詩內容,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1、出示電腦課件,討論:“畫面里都有什么?” 2.教師有感情地朗誦整首詩歌,初步欣賞古詩。 二、反復聆聽作品,學習古詩 1、反復跟著電腦聽古詩,感受古詩的韻律。
2、教師指圖朗誦,幼兒輕聲跟念。 三、交流討論、表演、表現 1、集體大聲的朗讀古詩。
2、分小組進行比賽朗讀古詩,比一比那組朗讀的有感情。 3、討論:古詩里都講了什么?小草都經歷了什么樣的變化?你要學習小草的什么精神? 活動延伸 教師播放音樂,幼兒到前面表演古詩。
4.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教案22古詩兩首
22、古詩兩首(《冬夜讀書示子聿》《觀書有感》)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1、有感情地朗讀.2、背誦古詩.二、學習《觀書有感》1、按自學提綱自學古詩.出示投影片:自學提綱:1、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2、借助字典或聯系詩句理解詞語“鑒”“徘徊”“渠”“如許”等,并說說詩句的意思.3、記下不懂的問題.2、交流自學情況.(1)、配樂范讀.邊聽邊思考: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2)學生交流讀懂的內容.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重點:準確理解一些詞語鑒:鏡子.徘徊:在一個地方走來走去,詩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閃耀浮動.渠:它,指方塘.如許:如此.理解“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意思.邊讀邊理解邊想象.質疑--------解疑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1)看圖,聽錄音,進一步感受詩的意境,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2)學生自由練讀.(讀中領悟:正像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池塘變得如些清澈那樣,人要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變得更加聰明)(3)指名讀.(4)練習背誦.三、學習本課生字.1、記憶字形;說一說你用什么方法記住“聿”“鑒”“徘徊”這幾個字的.2、正確書寫:你認為哪個容易寫錯,給大家提示一下.3、練習書寫.四、由學生推薦課外自學的古詩.1、分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詩.提示:先讀讀古詩,說說作者是誰.還可以用自己的話簡單說說詩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讀一讀.2、請二、三名同學當小老師,向全班同學推薦古詩.五、布置作業1、背誦課文.2、默寫課文.。
5.【聽古詩評課稿】
《泊船瓜洲》是小學語文的一篇課文,這節課根據新課程標準王老師引導學生參與讀、講、背、寫的語文實踐,體現了三點。
1.學生主體地位落到實處。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教學過程實質所決議的,學是內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過學才干起作用。
只有尊敬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自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覺地投身于學習中,才干保證落實主體地位。這節課從三方面做了努力。
一是時間上給予保證,力避逐字逐句的梳理剖析,節約時間讓學生多讀多寫;二是引導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體驗成功的樂趣,控制學習方法;三是教者平等地看待學生。課始與學生約定學習方法,課中撒手讓學生學習、重視良好習慣的培育,課后留給學生廣闊的學習與摸索空間。
2.面向全體,著眼發展。教者尊敬每個學生,讓全班學生都有展示的機遇,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與方法,學生在課內點擊課件材料自學,回家通過軟盤自學,溝通了課內課外,拓展了學習空間,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3.落實了思想教育內容。這節課力求通過學生的語文實踐中感悟內容,在拓展延伸中初步感知祖國文化遺產的豐盛,進而培育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優秀文化的情緒。
6.初中語文說課稿
以下是說課稿,供你參考一下:《往事依依》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文精當的選材,結構上的前后照應及描寫情狀的方法. (2)品味文中有聲有色、文情并茂的語言描寫,體會其中的意境之樂. 2、過程和方法: (1)默讀課文,整體感知,明確本文寫了哪些內容,讀中注意圈點勾畫. (2)精度探究,揣摩文章的思路層次,尋求過渡語段,感悟文中蘊含的感情因素. (3)比較閱讀,將本文與后面的幾篇文章從內容、情感、結構、語言等方面對比閱讀,找出異同點,加以感悟、品味. (4)心領口誦,在反復誦讀中引起感情共鳴,積累語言,形成語感,提高語言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文學作品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意義,自覺養成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二、重點與難點: (一) 重點: 1、認識文學作品對青少年成長的意義. 2、精神生活的描寫:看畫、讀書、聽課等情狀. (二) 難點: 1、理解閱讀文學作品可以明做人之理. 2、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設想 1、第一課時:自主閱讀、整體感知.在獨立、合作研讀課文的基礎上,了解課文內容,概括文章主要寫了幾件事.理解本文選材的精當,體會文學作品對青少年成長的意義. 第二課時:討論、品味語言.小組討論交流,品味精彩的語句.體會作者對精神生活的描寫,進一步體會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深情. 四、學習方法: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五、教具: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六、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學習目標 1、自主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理解選材的精當. 2、體會文學作品對青少年成長的意義. 二、課前預習 預習內容及要求: 1、自學生字詞: 徜徉 浩淼 絢麗 雨晦 鐫刻 雕鏤 嬋娟 感慨萬端 諄諄教導 搜索枯腸 2、作者簡介 于漪,江蘇鎮江人,全國著名的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在38年的教學生涯中,努力探索語文教學規律,堅持教語文育人,在報刊上發表文章160多篇,總計50萬字. 本文是于漪應河南《中學生閱讀》編輯部一再邀請而寫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憶黃金時光”欄目上. 3、搜集寫春、夏、秋、冬的詩句. 三、導入 每個人都擁有一個金色的童年,每個童年都有令人難忘的歲月.今天,我們就到于漪老師的《依依往事》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四、預習展示 1、展示預習筆記,檢查預習效果 2、作者及背景介紹:(學生課前搜集) 五、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了解內容,能復述出所回憶的四件事. (1) 學生自由朗讀.(朗讀要求:準確、流利,盡量做到有感情.) (2) 概括文中所寫四件事:。
7.求小學古詩教案一份直接要內容不要連接
教學目標: 1、認識“所、牧”等12個生字。
會寫“詩、林”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培養學生閱讀興趣,閱讀能力,激發對祖國古典文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在多形式的誦讀中,感受古詩的韻律美,意境美。
信息資料: 1、每個學生自做一份本課生字小卡片。 2、課文插圖、《春江花月夜》古箏、繪畫材料。
3、搜集整理以前讀、背過的古詩。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挖掘積累:小朋友們誰會背誦古詩?由朗朗背書聲,營造學詩氛圍,自然過渡,板書課題。
2、觀察描繪:出示放大的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圖中都畫了些什么?是什么季節?你能把觀察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嗎?在此基礎上引入學詩。
看看古代詩人是如何描繪的? 對話平臺: 學習古詩《所見》 初讀(借助拼音,自讀詩句,達到正確流利,培養識讀能力。 ) 1、出示詩句,讓會讀背的學生領讀,教師相機指導。
2、抓住生字和難點音,強調讀準。如“所”讀平舌音、“捕”的聲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練讀,力求會背。 (真實、扎實應是語文教學的不懈追求,啟發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注重了資源開發;抓住字詞,扎實訓練,夯實基礎。
) 細讀(抓住重點字詞,了解詩句大意。) 1、引導學生自讀質疑,讀懂了什么還有哪兒沒讀懂? 2、根據學生的質疑師生互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
學生可能有出的問題,如:“樾、意欲”的含義等。 教師應在充分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的基礎上,得出問題的答案。
3、引導學生結合插圖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講講詩意,教師適當點撥指導。 (引發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學習交流,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和生成。
符合學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 誦讀(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讀書能力,激發閱讀興趣。)
1、采用范讀、領讀、對讀、齊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感悟詩句的韻律,停頓等。 2、自由練讀,體會感悟。
3、借助插圖,以及古箏曲,創設意境。 教師運用語言進行描繪,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誦詩句。 (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
寫字(自主寫字,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和書寫水平。 ) 1、重點指導學生認為難寫的字,可讓學生參與指導范寫,為大家講解。
如“木”字旁的寫法等。 2、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指導。
本節課可重點指導寫“詩、林、童”。 第二課時 對話平臺: 學習古詩《小池》 回顧(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內容和學習方法,為學新知做準備。
) 1、指名背誦《所見》,并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內容。 2、回想一下,上節課我們是怎樣學習的? (激發學生,回顧體驗,簡要概括也學習方法,為學習《小池》做準備。
自學(嘗試自學,合作交流,培養能力。 ) 1、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幫助學生分配角色,分解任務,明確方法。
2、教師巡視,了解小組學習情況,以吸收反饋,調整教學。 (依據課標的要求,正確處理師生的角色關系,處處以學生為主,引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在自讀自悟中,不斷積累,不斷遷移。
教師則根據學生各方面的特點,注意指導、引導、誘導、輔導。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主動地,生動地學習,從而有效地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匯報(各組匯報交流,發現共性問題,強調重點問題。) 1、由各組派代表陳述本組學習情況及學習收獲,可引導學生當小老師,到黑板前講解。
如:字音“柔”應為rou不是you,多音字“露”的兩個讀音,以及詞語的意思。“細流”“樹陰”等。
2、教師引導學生互相評價,同時抓住共性問題。如“畢竟”“惜”“無窮”等,采用“讀、看、想、議”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
3、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大意,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誦讀(堅持以讀為本,促進學生感悟。)
1、采用自讀、對讀、齊讀、表演讀等方式,引導學生誦讀,背誦。 2、出示畫面,引導觀察,播放音樂,引導學生讀背。
特別要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味。 注意韻尾“流、柔、頭”的讀法。
實踐(創意表現,促進理解,發展個性。) 1、引導學生結合著自己的閱讀理解,觀察感受,談一談對夏天的印象。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夏天。如語言描述、繪畫、背誦詩歌等均可。
3、交流評議。 寫字(自主選擇難點字,提高書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