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高中語文古詩和文言文mp3
1 我這有幾篇古文,需要高手中的高手才能解決,謝謝各位了 1、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為草木。
2、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
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
后乃有三皇。 3、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
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
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
4、南海之內,黑水青水間,有九丘,以水絡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氏之丘。
有木,……名曰建木。大暤愛過,黃帝所為。
5、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日中無景(影),……,蓋天地之中也。 6、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天帝之居。
7、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歲之月,東巡狩,至于岱宗,柴。
8、帝顓頊生自若水,……乃令飛龍作樂,效八風之音,命之《承云》,以祭上帝。(《呂氏春秋?古樂篇》) 當堯之時,夔為樂正,皋陶為大理。
(《說苑?君道》) 夔放山川溪谷之間,作樂《大章》,天下大和。(《帝王世紀集校》第二)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登 樓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書憤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蒹葭 --《詩經·國風·秦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詠史 --李商隱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間同曉夢,鐘山何處有龍蟠?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前赤壁賦 --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踏莎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 草薰風暖搖征轡。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 樓高莫近危。
2.高中語文古詩詞朗讀
清末閱讀學家曾國藩在《諭紀澤》的家書中說“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朱自清亦在其《朗誦與詩》一文中指出:“語言不能離開聲調,詩文是為了讀而存在的”,“只有朗讀才能玩索每一詞、每一語、每一句的義蘊,同時吟味它們的節奏”。洪鎮濤先生也說,朗讀是語文的第一教學法。面對優美的韻文,教師應該怎樣引導學生進行有層次、過程合理的朗讀呢?
1、“識得廬山真面目”——范讀再現韻文的旋律。
無論是詩詞還是抒情散文,自身都有一定的韻律,或整齊對仗,或參差錯落,或一氣貫通勢如排山倒海,或似斷還續聲如山泉丁冬。詩文的旋律源自漢語的平仄、壓韻、對仗及句式的變化,因此,準確的朗讀是學習的第一步驟。而教師的范讀或名家標準朗讀錄音能給學生以示范,解決識字斷句的問題,尤其在古文的教學過程中,時代的隔閡、語言的變化讓學生學習起來很費力,范讀能有效縮短學生的認知過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后,學生可以自由朗讀,或齊讀或單讀以求知識的鞏固。
2、“用我的聲音觸摸你的靈魂”——學生的個性化朗讀
對同一首詩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感悟。因此,不同的讀者在朗讀過程中對同一句的語速、語氣及重音的處理各有不同,如李白的《將進酒》一詩的前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一句流露出作者時光易逝的感傷、懷才不遇的悲憤,但有的學生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時高昂急促擲地有聲,如挾天風海雨撲面而來,再現了詩人狂放的個性;有的學生讀“君不見”時較從容親切,為下文蓄勢,“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氣貫通,“天上來”達到語調最高處,“奔流到海”氣勢恢弘如排山倒海;“不復回”則如瀑布飛流直下,深惋悲嘆。個性化的朗讀體現了學生對詩人對作品的不同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礎上的個性化再創造。沒有充滿個性色彩的朗讀,學生就不會產生和作者的共鳴,不會有自己獨特的感悟,不可能養成獨立的審美習慣。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配樂朗誦
詩最早是唱出來的,詩與音樂可謂情同手足。詩詞歌賦以其優美的旋律陶冶著、感動著人們,以達到或興或觀或群或怨的目的。因此,在韻文的教學中,萬不可忽視音樂的存在,忽視音樂之于韻文教學的功用。韻文的風格多種多樣,異彩紛呈。有的豪邁奔放有的含蓄婉約;有的瀟灑飄逸有的沉郁頓挫;有的輕快明麗有的慷慨悲歌。如能給這些美文配以風格相似的音樂,則如紅花配之以綠葉,藍天點綴以白云,相互彰顯,互為襯托。精美的配樂朗誦不但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聽者在音樂的渲染中更好的感知的作品意境,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接受語言美音樂美雙重的熏陶。例如給《再別康橋》配以大提琴曲《天鵝》,《天鵝》舒緩優美的旋律對表現作者對康橋的無限眷戀起到強烈的烘托渲染作用,湖水之于天鵝恰如康橋之于作者,二者互為襯托,能引起聽者強烈的共鳴。而古琴曲《陽關三疊》的旋律低沉憂傷與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離別的傷感相輔相成,催人淚下。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組織配樂朗誦比賽,讓學生在音樂的感染下融入詩文的境界中,讓文學音樂一起提升學生的思想審美境界。
3.高中語文背誦 mp3
對不起。
未找到這種文件 如果有時間可以自己錄制哦 高中必背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背誦全文) 《戰國策》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勸學(背誦全文) 《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滕王閣序(背誦2—3段) 王勃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
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
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
云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師說(背誦全文)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阿房宮賦(背誦全文) 杜牧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
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
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