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詞講座一:什么語言能夠入詩
詩歌專題知識講座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一般統稱為詩歌.它按照一定的音節、韻律的要求,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詩歌起源于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后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一、詩歌類別 古詩從形式上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是相對于近體詩而言的,從字數看,基本上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四種;作者往往在隋唐之前;隋唐時期的古體詩,題目中一般有“行、吟、歌、引”等標志性字眼.近體詩是指隋唐時期出現的比較講究音韻格律的詩歌,又稱“格律詩”,大致可分為絕句和律詩兩種;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較嚴格,講究二、四、六、八押韻;一首詩的句數也有限定:絕句四句,律詩四聯八句,其中一二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律詩的頷聯、頸聯必須對仗.古體詩 (古風)四言古詩如:《詩經》古體詩的特點 ①作者是唐代以前的詩歌,一般都是古體詩.②唐詩中凡題目里有“行、吟、歌、引”等標志性字眼的均為古體詩.②每首詩的句數不限,可長可短.五言古詩如:陶淵明《歸園田居》七言古詩如:白居易《琵琶行》李賀《李憑箜篌引》雜言古詩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近體詩 (格律詩)絕句五言絕句如:王之渙《登鸛鵲樓》近體詩的特點 ①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②詩歌有嚴格的音韻格律要求,即絕句二四押韻,律詩二四六八押韻.七言絕句如:杜牧《泊秦淮》律詩五言律詩如:杜甫《春望》七言律詩如:杜甫《登高》另外,依據不同的標準和角度,詩歌還可分成不同的類型,如從藝術手法上分,有寫景抒情詩、即事感懷詩、詠物言志詩;從表現內容上分有:田園詩、邊塞詩、懷古詩、羈旅詩、思鄉詩、登臨詩、閨戀詩、哲理詩、游賞詩、送別詩、詠史詩等.二、詩歌形象 對詩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詩歌鑒賞的要點.詩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三類:①詩中的主人公形象.如《詩經·靜女》刻畫了一對青年戀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熱烈癡情、淳樸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潑、伶俐俏皮靡不畢現.唐代詩人張志和在《漁歌子》中塑造了一個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從容自適的漁父形象.②詩人自己的形象.如《山居秋暝》,通過山村清幽明麗的景色的描寫,我們也窺見了詩人閑適超逸的隱者形象.③詩歌中所描寫的景與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都是詩歌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詩中寫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紅葉等景物,都構成了形象,且以楓林中經霜的紅葉最具神韻.詩歌中的形象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詩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具體言之,古詩中常見的形象有以下幾類:①豪放灑脫的形象.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表現了他淡于富貴、傲視圣賢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羈、豪放自負的性格.②憂國憂民、青衫淚濕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對外歡顏.……吾廬獨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人并不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憂國憂民的精神可見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瑟琶行》),著一“泣”字與“濕”字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③歸隱田園、鐘情山水的形象 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飲酒》),寫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隱居生活,說明詩人安貧樂道的思想;王維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過故人莊》),詩中描寫了山村風光和朋友歡聚的生活場面,像一幅田園風景畫,使人見了,樂而忘返.④愛民惜才的形象 龔自珍的“我勸天公重抖摟,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雜詩》),其對人才的渴求,毫無遮攔地表現在字里行間.⑤兒女情長的形象 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詩歌寫了暮春時節與所愛女子離別時的無限憂傷和別后相思的綿綿情意,表達的是對忠貞不渝的愛情的歌頌.三、思想情感 詩歌,無論是寫景還是敘事,無論是詠物還是懷古,都會寄寓著詩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對詩歌內容情感的感悟是詩歌鑒賞的重點.評價詩歌思想內容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應聯系詩人的生平事跡、創作風格.如辛棄疾曾經在抗金斗爭的最前線出生入死,南歸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擠打擊,。
2.古詩詞基礎知識有哪些
詩歌分為古體詩(又稱“古風”)、今體詩(又稱“格律詩”)。
古體詩: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前的除“楚辭”以外的所有詩作,也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后的除“今體詩”以外的所有詩作。“歌、行、吟”分別是古體詩的一種體裁。
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 今體詩:分為律詩、絕句。
律詩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聯(一、二句)、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尾聯(七、八句),頷聯、頸聯必須對仗。
絕句每首四句,有五絕(五字)、七絕(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詞:是今體詩之后產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發展于晚唐與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種新詩體。
詞又稱長短句(句子字數不等、長短不一)、詩余(由詩歌發展而來)。根據詞的長短,詞又分單調(也叫小令,一般認為58字以內)、中調(一般分上下闕,58-96字)、長調(96字以上,三闕以上)。
詞有詞牌,詞牌嚴格律定了每首詞的格律和音韻。曲:即散曲,分為“小令”、“套數”。
是宋金時期逐漸形成的一種新詩體。曲與詞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詞規定的字數中增加襯字,從而增加語言的生動性,更自由靈活地表達思想與情感。
3.怎樣講解古詩詞
主要圍繞以下四點: 要找到詩題詩眼;要善于引用典故;要體會運用修辭;要深化理解意境;就以上四點做如下解釋: 【詩眼題眼】 品味富于表現力的“詩眼”或“題眼”,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全詞“詩眼”是“綠肥紅瘦”,極富表現力。其表現力既體現在鮮明貼切,如用“肥”字寫葉,不僅有多,大之意,還可以聯想到潤澤鮮亮之狀,非常準確、凝練;又體現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寫花,不僅有少、小之狀,還可以感受到惋惜憐憫之情,配合全詞情調,表達出感傷哀婉情調。
【典故引用】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涵,引人聯想。鑒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
如姜夔《揚州慢》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
此處化用,使揚州城昔日繁華與眼前蕭條形成鮮明對比,傷今懷古更深一層。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準確領悟古詩詞的基礎。
【修辭手法】 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夸張、對偶、反復,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如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作者摒棄簡單直觀的描寫方法,打破傳統的詠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為我們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
【深化理解】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
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想創新。如:陸游《卜算子·詠梅》與范成大《霜天曉角·梅》兩首詠梅都偏重于虛寫,以梅喻人,借梅抒懷,但意境不同。
從環境看,陸詞選了一個風雨黃昏,突出環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詞為筆下的梅花選擇了一個雪后月夜的環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獨形象。從作者的感情寄托來看,陸詞寫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獨自”、“如故”兩層含義深化梅花不邀寵、不取媚、獨自承受風雨打擊,獨自承受狐獨凄苦的主觀精神。
4.古詩應該如何講授
平時進行古詩教學,總覺得不知該如何下手,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要不要讓他們理解字、詞、句的意思呢?還是就以誦讀為主?經過尋找資料、實踐、反思,發現古詩誦讀教學應以“讀”貫穿始終,其中靈活穿插“看”、“議”、“評”節,直至熟讀成誦,最后拓展創造。
1、讀——讀準字音,認識生字首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主學習,讀準字音,讀通每一句詩。2、看——圖文結合,畫中會意看教材,基本上古詩都配有插圖,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再結合詩句,幫助理解一些詩意,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一些情境。
3、議——探究協作,讀中悟情在教學中要轉變教師一言堂的現象,給學生主動探究的時間,讓他自己嘗試理解、了解古詩的用詞以及韻味,增進對古詩的朦朧理解,長此以往,孩子們自學古詩、理解詩意的能力會逐步加強。4、誦——積極展示,深情誦讀通過前面的讀、看、議,學生對古詩朗朗上口了,教師再創設情境,“對詩”“詩句接龍”等形式讓學生反復吟誦,達到熟讀成誦的境界。
5、拓展、延伸、創造A復習比如學了一首《春曉》,請學生想想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春天的古詩?,幫助學生對古詩積累進行系統梳理,溝通課內外古詩資源。B模仿比如學了《一去二三里》,讓學生仿造古詩數字內容進行改換,發揮想象,學以致用。
C整合古詩具有意境美、節奏美、韻律美,我們可以很好地利用這一特點,把學生喜聞樂見的“詩配畫”“詩配歌”等形式引入課堂,增添趣味。
5.古詩詞教學的教師培訓課程有哪些
我有幸參加了在諸暨市教師進修學校和城東實驗小學舉行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培訓活動,聽了5位老師的精彩課堂,以及4位特級教師的講座,我感受頗深。
一、感受經典 :深悟古詩文化底蘊
每一位授課老師以配樂、吟唱、朗誦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場精彩紛呈的中華古詩文誦讀成果匯報演出,這幾堂課讓我眼前一亮,心頭一震。唐宋、明清的歷史脈絡,盡顯古今詩文的博大精深、醇厚芳香,散發出濃郁的書香氣息,蕩氣回腸,令全體老師如沐春風,如飲甘露。總而言之,從這樣一堂集古典與現代、文學與藝術之美于一體的課堂中傳遞出了中華文化的神韻和不朽魅力,并足見各位老師的功底之深厚!
二、感悟名師:用心細細聆聽,盡情領略風采
這次活動有省內特級教師設計全新的觀摩課,各位老師雖然授課的風格、運用的教學藝術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師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富有魅力的語言藝術,將我們帶到經典詩文教學的神圣殿堂,讓我們回味無窮。每一場報告都呈現出老師們精湛獨到的教學藝術,一個個教學案例讓我們感到真情蕩漾,自然流暢,活潑生動,受益匪淺。們深深折服。整場報告中他旁征博引,妙語如珠,他對古詩詞文本獨到的理解與深刻的解讀,是我在過去的教學中所不曾用心關注過的,這一點讓我們望塵莫及,帶給大家的震憾是無窮的。張英老師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聽課的人如同走進了一個詩意的天地,整堂課中,張老師始終是如此的沉穩,一字一句,細細推敲,優美的視頻,生動并帶有回味的聲音將學生們慢慢地帶入詩境中,學生也在學習過程中領略到了古詩文的經典魅 力,同時用朗讀、吟誦、想象、小練筆等教學手段更是將詩文教學發揮得淋漓盡致。這四個部分有機組合互為支撐,融為一體,看似簡單,卻把孩子們學習古詩的積極性極大的調動起來,讓他們在形式多樣、充滿情趣的反復誦讀與想象中,既弄懂詩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
看到各位名師的風采,使我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我的心中對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有了一種新的感受和認識,多了一層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還缺乏更多的思考與鉆研,以及厚重的文化積淀,因此要想在教學中不斷推陳出新,就必須要注重充分挖掘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腳踏實地,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也只有這樣,我們方能點燃和引發教學的火花,不斷提高教學的境界,譜寫美麗的教育人生。
6.聽小學古詩教學的講座收獲與感想怎樣寫
為了提高幼兒的積極性,也為了讓更多的幼兒們了解認識。
例如我在教幼兒們學習古詩《秋夕》時,先讓在幼兒們初步的理解詩意,我們老師最要注重讓孩子們進行反復不斷地、有感情地吟誦。在反復的感情誦讀中,孩子們會積極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詩的意境中,探索古詩的意境美。
我記得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幼兒的想象力則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而我們教師的古詩課堂提問不僅是教師的行為,應充分地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調動幼兒的主動精神,古詩課堂提問才能由教師的單方面的行為真正變為師幼共同的行為,才能真正發揮應有的功效哦! 再次我們在古詩教學時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不要過細、全,在教學中首先幫助幼兒們集中精力領會詩文的大體意思,讓幼兒們很快進入角色。如果過全過細的介紹作者與時代背景,一是會轉移幼兒們的注意力,正確的方法是選擇與該古詩有密切關系的且有助于幫助理解詩意的內容,左右重點的介紹,使幼兒們了解詩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啊,古詩教學所給予幼兒的不僅是眼睛的享受,更多的是細節的領悟和心靈的體會&&幼兒們在與古詩進行心靈對話中,在閃爍著人性光輝、充滿大自然和諧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間徜徉時,必定會開闊眼界,豐富內心,升華境界,健全人格。我記得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幼兒的大腦,就是要開發幼兒的智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和聰明才智,引導他們積極地思考和主動地探索。
于是我借鑒了陶行知先生的解放大腦的思想,在教學的過程中給幼兒獨自思考和主動探索的機會,從而為幼兒營造了無限開闊和想象的空間,能讓一個不認識字的幼兒通過畫面就能讀出古詩大意。古詩是我國燦爛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那么,如何讓孩子們領略古詩的美,讓孩子們通過古詩的學習,進而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學的實際操作中,我們的老師往往陷入兩難的境地:講多了,破壞了古詩的整體意境美;講少了,我們的幼兒們們又難以逾越理解的障礙。吟誦古詩,需要的則是反復不斷、要有感情。
古詩的圖畫形式多樣,而孩子們讀古詩的熱情和不斷發現其中的樂趣,會讓你見識到什么叫百讀不厭。回顧這個學期的古詩特色教學工作,可以說是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