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形容25歲男子的稱謂
稱謂匯總0歲 度:小兒初生之時。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赤子、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
1歲 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如牙牙學語,因亦指小孩過程子開始學話。
清袁枚《祭妹文》:“兩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嬰兒周歲。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歲的兒童。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扎成兩結于頭頂把頭發扎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
借指幼年。在這里,“總”就是聚攏束結的意思。
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恒牙,稱為“齔”。
“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后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9歲 九齡:為9歲。
黃口:十歲以下。指數之年:兒童九歲。
10歲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
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外傅之年:兒童十歲。
12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十三:為13歲。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歲。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發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后,就把頭發盤起來,并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結發:束發,扎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發: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束起來盤在頭頂。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于女子。)
有關碧玉的詩句很多,其中晉人孫綽的《碧玉歌》最為有名。“碧玉破瓜時,郎為情顛倒。
芙蓉陵霜榮,秋容故尚好。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
感郎千金意,慚無傾城色。碧玉小家女,不敢貴德攀。
感郎意氣重,遂得結金蘭。碧玉破瓜時,相為情顛倒。
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寫出二八妙齡少女的清新美好。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歲。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歲。
鄭玄:“成童,十五以上”。16歲 二八:為16歲。
破瓜、碧玉年華——女子十六歲。古文人把瓜拆分為兩個八字以紀年。
《通俗編》中云:“若品巖贈張洎‘功成當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通俗編·婦女》“宋謝幼盤詞‘破瓜年紀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結發:束發,扎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指剛成年。指二十歲。
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24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始室:三十歲。
《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克壯:正當壯年。
古代三十歲為壯。唐魏征《是漸不克終疏》:“貞觀之初,時放克壯。”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歲。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
2.請告知蘇軾二十五歲前的詩詞,謝謝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于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
不飲胡為醉兀兀,此心已逐歸鞍發。
歸人猶自念庭幃,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見烏帽出復沒。
苦寒念爾衣裘薄,獨騎瘦馬踏殘月。
路人行歌居人樂,童仆怪我苦凄惻。
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
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
寫作背景:蘇軾兄弟繼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同科進士及第之后,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24歲,又同舉制策入等。蘇軾被任命為鳳翔(今屬陜西)簽判,蘇轍(子由)因其《御試制科策》尖銳抨擊宋仁宗,在朝廷引起軒然大波,只好自己要求留京侍父,在這以前,他們兄弟一直生活在一起。蘇軾赴鳳翔任,是他們第一次遠別,蘇轍送兄赴任,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離京城一百四十里的鄭州西門外,蘇軾寫了這一抒發離愁別恨的名篇。
《懷澠池寄子瞻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游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創作背景:作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即蘇軾24歲之時,當時作者赴任陜西路過澠池(今屬河南)。其弟蘇轍送作者至鄭州,然后返回京城開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難遣,寫了首《懷澠池寄子瞻兄》寄贈。此詩為作者的和詩。
3.李白25歲前寫的詩 急,大於兩首(最好全列出來),原文請放上來,
李白十五歲。是年秋,李白隱居于大匡山山腳下的大明寺,開始兩年左右的學習,已作賦多篇。如:《對雨》、《初月》、《雨后望月》、《曉晴》、《望夫石》.
對雨》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卷簾聊舉目,露濕草綿芊。古岫藏云毳,空庭織碎煙。
水紋愁不起,風線重難牽。盡日扶犁叟,往來江樹前。
雨后望月
作者:李白【唐代】
四郊陰靄散,開戶半蟾生。萬里舒霜合,一條江練橫。
出時山眼白,高后海心明。為惜如團扇,長吟到五更。
李白十七歲。繼續在大明寺讀書。留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卷二十三)、《贈江油尉》(卷三十)、《尋雍尊師隱居》(卷二十三)。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作者:李白【唐代】賞析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急就先給點吧,后面還有,要就提問。
4.請告知蘇軾二十五歲前的詩詞,謝謝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于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不飲胡為醉兀兀,此心已逐歸鞍發。
歸人猶自念庭幃,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見烏帽出復沒。
苦寒念爾衣裘薄,獨騎瘦馬踏殘月。路人行歌居人樂,童仆怪我苦凄惻。
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
寫作背景:蘇軾兄弟繼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同科進士及第之后,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24歲,又同舉制策入等。蘇軾被任命為鳳翔(今屬陜西)簽判,蘇轍(子由)因其《御試制科策》尖銳抨擊宋仁宗,在朝廷引起軒然大波,只好自己要求留京侍父,在這以前,他們兄弟一直生活在一起。
蘇軾赴鳳翔任,是他們第一次遠別,蘇轍送兄赴任,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離京城一百四十里的鄭州西門外,蘇軾寫了這一抒發離愁別恨的名篇。 《懷澠池寄子瞻兄》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游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創作背景:作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即蘇軾24歲之時,當時作者赴任陜西路過澠池(今屬河南)。
其弟蘇轍送作者至鄭州,然后返回京城開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難遣,寫了首《懷澠池寄子瞻兄》寄贈。此詩為作者的和詩。
5.求帶輕侯二字的詩句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詩文解釋】
春天的長安城中,熱鬧繁華,處處飛花,寒食節東風吹拂著御柳。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裊裊的輕煙飄散到五侯的家中。
【詞語解釋】
春城:春天的長安城。
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燃燭。
五侯:宦官寵臣。
【詩文賞析】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在清明前兩天,是從春秋時傳下來的,是晉文公為了懷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節當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為游玩的好日子。寒食節那天,韓翃在長安街頭漫游,被眼前的暮春景色迷住了,一直到暮色降臨。晚上,皇宮里閃出一團團燭光,一片亮亮堂堂。而宮外卻是一片漆黑,埋在深深的暮色里。韓翃感慨萬分,想到楊貴妃和她的哥哥,倚仗皇帝的恩寵,作威作福,提筆寫下《寒食》。這首詩寫了寒食節京城里的融融春意,并諷刺了皇帝的偏寵。全詩含蓄自然,富有情韻。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形容二十五歲的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