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學任意十篇古詩擴寫
小學任意十篇古詩擴寫
作內容:
依據古詩的簡單情節,想象故事的具體細節和人物內心活動,擴寫、改寫、續寫古詩。 訓練目的要求:
根據古詩的情節,展開想象,把古詩改寫成內容具體的記敘文,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 作前準備:
背誦新修版《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提出的“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中的《七步詩》《別董大》《芙蓉樓送辛漸》《回鄉偶書》等有故事情節的古詩,了解詩的寫作背景,搜集有關詩人的資料。 啟發學生思維與口述:
一、背誦古詩《塞下曲》,交流詩人盧綸及寫詩背景等相關資料。
1.同學們,唐代詩人盧綸的一首《塞下曲》描寫了一位英武的將軍,要在月夜去捉拿逃走的匈奴首領單于。全詩雄勁健朗,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并為我們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大家還記得這首古詩嗎?(指名背-齊背) 塞下曲 [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 單于夜道逃。 欲將輕騎逐, 大雪滿弓刀。
2.交流詩人及這首詩寫作背景的有關資料。 二、啟發引導想象故事情節,拓展古詩內容。
1.根據有關資料想象一下單于是怎樣被包圍的,自由說。
2.想一想大雁為什么會受驚,高高飛起?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是怎樣的,練習說。 3.想象一下將軍是怎樣知道單于逃跑的?指名說。 4.發現單于逃走后將軍會怎樣想,怎樣說?
5.這時,下起了大雪,狡猾的單于逃走之后,將軍是否帶領士兵捉住了他?捉單于的時候會遇到什么情況?將軍又是怎樣在雪中運用智慧或英勇搏殺,擒住單于的呢? 請同學們展開想象,說一說。 (同桌互相說-指名說) 三、完整講述故事:《夜擒單于》。
四、提供背誦篇目,展開想象,小組內改編故事。 (一)背誦: 1.《別董大》 2.《尋隱者不遇》 3.《江南逢李龜年》 4.《七步詩》
5.《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6.《回鄉偶書》 7.《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8.《贈汪倫》 9.《芙蓉樓送辛漸》 10.《江畔獨步尋花》
(二)學生按小組任選一首古詩,小組內改編故事。 五、根據改編的內容,自擬題目,動筆成文
2.中小學生必背古詩20首
首頁管理 相冊 標簽學生作品(38) 教學設計(41) 交流平臺(22) 詩詞對聯(10) 快樂驛站(5) 綜合實踐(4) 音樂精靈(1) 經典美文(22) 反思積累(2) 拓展閱讀(10)
中,前20首的內容
[ 2010-7-8 15:09:00 | By: 知更鳥 ]
1、江南
漢樂府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2、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3、詠鵝
唐 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4、風
唐 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5、詠柳
唐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6、涼州詞
唐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7、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8、春曉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9、涼州詞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10、出塞
唐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1、芙蓉樓送辛漸
唐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2、鹿柴
唐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13、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14、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看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5、靜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16、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17、望廬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18、贈汪倫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9、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20、早發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3.如何用古詩詞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挖掘古詩詞的豐富內涵,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的一種文學形式,它凝聚著民族的智慧,在文學史上,卷帙浩繁的古詩詞之所以能源遠流長,并成為經典,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古詩詞有著深刻的主題、優美的意境和精湛的語言。人們能在誦讀古詩詞中感受先人的智慧,聆聽先人的教誨,讓心靈受到啟迪和熏陶。小學生是母語學習的起步階段,同時,也是心靈成長的關鍵期,古詩詞精妙的表達及唯美的意境能讓學生的心靈徜徉在美感的氛圍里,進而讓身心獲得審美陶醉,并使情感融入其中,從而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
如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教材安排了《絕句》和《村居》兩首古詩,并且安排在第二單元,這個時間段剛好是春天,學生會在學習古詩時感受到春意的迷人。教師可以借助課件將春天的美景展現,并讓學生背背有關春天的古詩,從而調動學生的內心體驗。還可以借助插圖讓學生說說古詩都描寫了哪些景象,當學生將古詩所描述的景象表達出來之后,教師再次借助課件將古詩的意境展現。這樣,學生就會走進春天,詩句的意境也會在學生的腦海中浮現,他們在品悟中對古詩有了多一層的體會和喜愛,學生的人文素養也會在品悟中逐漸提升。
二、細細品味古詩詞意境,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古詩詞是古代文學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將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與生動的客觀事物相結合,以一定的文字形式展現給讀者。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接觸到各個時代、各個主題的古詩詞,不同的古詩詞所表達的意境也不同,它蘊含著詩人不一樣的人文情懷。小學生由于知識基礎的局限性,在品味古詩詞時,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背古詩詞容易,但要真正走進作品所表達的意境,體會作品的內涵,并與作者產生共鳴,對小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因此,教師要搭建平臺,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細細品味和感悟古詩詞中的人文精神,從而真正讓學生的情感與古詩詞融為一體。
如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的《涼州詞》和《浪淘沙》,它們分別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劉禹錫有關黃河的詩歌,但兩首詩的意境和表達的意蘊不盡相同。六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詩歌感悟基礎,但這兩首古詩意蘊比較深遠,學生要通過對意境的品味,才能感受作者融入詩中的情懷。如《涼州詞》,短短幾句,卻將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描寫得淋漓盡致,同時,此詩以境設情,境界開闊,氣象沉偉,情調悲壯蒼涼。前兩句寫景,將黃河與玉門關以對比的形式展現,讓學生感受到邊塞的荒涼寂寞,并逐步將作者的孤獨之感滲透其中;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以“羌笛”“楊柳”為寄托,征人懷著此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最后一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學生腦中浮現了征人一去不復返的悲壯,生與死的離別在看似寫黃河之景的詞中顯現,學生感受到了先人內心強烈的情感,他們的心靈會在作品的意蘊中得以啟迪,從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三、拓展古詩詞的品讀渠道,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
中華文明五千年,古詩詞是文明史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所積淀的人文精神是我們后代子孫的巨大財富,對小學生來說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營養”。古詩詞題材非常豐富,有抒情、寫景、生活、感悟、愛國、惜時、戰爭等,如孔子面對奔流不息的大河,發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它能讓學生感受到時間的寶貴;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表達了作者的愛國情懷;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寫了作者不畏生死的傲骨……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古詩詞的數量還是非常有限的,教師如何以教材為載體,有效拓展學生品讀古詩詞的渠道,是豐富學生人文精神的關鍵。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雖然教材收錄的古詩詞數量有限,但教師可以以教材為載體,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拓展古詩詞的閱讀渠道。如四年級上冊有兩首古詩《鳥鳴澗》和《暮江吟》,它們所描寫的意境都與月亮有關,教師可以在課后引導學生尋找和月亮有關的古詩,如李白的《關山月》和《靜夜思》、蘇軾《中秋月》、李商隱《霜月》、白居易《江樓月》等。在學習了某個詩人的作品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后去閱讀有關這位詩人的作品。通過搭建平臺讓學生多接觸、多閱讀古詩,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
4.怎樣培養小學生誦讀古詩詞
培養小學生誦讀古詩詞
【內容摘要】培養小學生誦讀古詩詞的興趣,讓學生從小就吸收經典的文化知識,不但能夠陶冶情操,性格溫和,舉止文雅,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和道德修養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養
一、以識字為主,為朗讀感悟打好基礎
也可以通過詩文,如:以教學《春曉》為例,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在詩句中圈出主要的生字再學習。
1、在朗讀中感悟,可通過學生觀察圖畫或教師介紹,了解詩人的情況,再聽老師范讀一次,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美。
2、讀準字音、讀出韻律節奏,再小組合作;朗讀詩文,畫出不理解的詞句,全班交流,教師點撥;幫助學生讀懂詩意。
3、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初步了解詩文大意。
4、指導感情朗讀、感受意境,引導背誦、品味朗讀,初步體會詩情。 5、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6、拓展延伸,把自己學過的古詩詞背給同學聽、背誦古詩比賽。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現自我的平臺
豐富多彩的活動是農村小學生的最愛,為了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我開展了以下誦讀活動: 1、在班級中開展“我是誦讀小明星”誦讀比賽,比賽設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學生在比賽中情緒高昂,都想把自己最好的誦讀能力展現給老師和同學看。
2、每天早上的早讀課,我安排二十分鐘的時間給學生誦讀詩文,在略知詩文大意的基礎上,誦讀詩文效果更佳。每節課的課前3分鐘,安排學生誦讀詩文,由班干輪流領讀,常言道:“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長時間地誦讀詩文,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影響學生、陶冶學生的情操,學生誦詩的興趣倍感增加。
3、每隔一周,我就在班里開展“看看誰是收集詩文小能手”的比賽,我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詩文,并利用周一的班會課進行交流,讓學生把自己收集的詩文讀給老師和同學聽,讓大家評選出當期的“收集詩文小能手”。
三、營造誦讀氛圍 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誦讀好詩文,首先得從培養學生興趣入手,提倡愉快誦讀,讓孩子們把誦讀經典當作一件樂事,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小學生有很強的模仿、從眾心理,一個人單獨做一件事情,也許不會有什么興趣,要是幾個人甚至更多人都一起做這件事情,他的興趣就來了。同樣,一個人讀古詩較難,可是,全班都讀,全校同學都讀,則大大激起了每個學生的誦讀興趣。因此,我們學校開展“經典詩文誦讀活動”面向全體學生,要求一至六年級所有同學都參加誦讀詩文,同時,還要求老師、家長也參與到活動中來,讓我們的老師和家長跟孩子們一起誦讀,伴孩子一起成長。形成人人讀經典、個個誦詩文、處處有書聲的良好風氣,為學生營造濃厚的誦讀氣氛,大大激發學生熱愛經典詩文,喜歡頌讀詩文的熱情。
把朗讀、誦讀、積累作為古詩詞教學的重點。需要指出的是,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加強誦讀指導。最好多范讀,可以給學生最直觀的感覺。節奏、重音、抑揚頓挫的聲調,學生一聽范讀自然明了。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熟讀成誦,背熟每一首古詩,直到能正確默寫。古詩詞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特點、靈活科學掌握、把握好節奏、方法讓學生在熱愛古詩中去欣賞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生發展的基礎。”我們培養的學生不是無情物而是有情人,他應有健康的人格、豐富的情感世界和藝術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因此在“大語文觀”理念的指導下,古詩教學應激活學生學習古詩詞興趣,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文學氣質,文學素養,對漢語言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學生徜徉在文學的海洋中,領悟語言文字之精妙。
總之,從小讓學生直面古詩文,誦讀古詩文,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是弘揚傳統文化,振興中華民族的一大功德無量的事。通過誦讀經典古詩文教學的開展,學生一定能夠積淀豐富的文化知識,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對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真正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5.如何提高小學生對古詩的興趣
語文學科 小學學段內容摘要:古詩是我們中國古代文化的寶貴遺產,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古詩的語言清新,情趣盎然,是挖之不盡的美的寶藏。因此小學古詩的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重點是讓學生去理解詩中的情感美,充分感受古詩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要讓學生欣然地接受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在古詩教學中就必須懂得從教師本身、教學手段和聯系生活實際等多方面來提高小學生對古詩的興趣,讓學生通過聽、說、想、唱、演的方式來領會古詩的最佳境界。關鍵詞:古詩 詩歌美 古詩教學 情感古詩是一種飽含情感和想象,富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吟誦而歷久不衰。
為了使古詩這顆明珠繼續光彩奪目,小學語文課本從一年級起就要求學生學習古詩。而現在古詩的教學,教師只是把古詩翻譯成統一的現代文,然后強硬地讓學生照抄下來,背出來,這樣不僅失去了古詩的韻味,且隨著學生年齡增長和年紀的增高,對古詩的興趣呈遞減趨勢。
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接受、喜愛古詩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一、教師要具有詩意首先,教師要用心去感受詩中豐富的情感。所有的好詩都是從強烈的情感中自然地溢出的,要想引導學生感受詩人在詩中表現的豐富的情感,讓學生體會詩人當時的心境,從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學生深入理解與欣賞做必要的鋪墊,教師就要必須擁有詩人在詩中表現的那種豐富的情感。
例如《鄉村四月》這首詩,是描寫田園風光的,特別是最后一句才了蠶桑又插田,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與贊美。教師要想感受詩中豐富的情感,應該親身去體驗鄉村的生活,看看農忙時期,農民繁忙、緊張的勞動景象。
這樣,在引導學生去感受情感時,教師的語言才會通俗易懂,才會深入淺出,才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其次,教師要體會詩中優美的語言。
詩是藝術的語言!1品味古詩優美的語言可以通過有節奏地吟誦來體會詩中精練的字詞。對小學生來說,有節奏地吟誦是學習品味古詩的一個重要手段。
在教學中,教師要掌握古詩的節奏,然后在此基礎上畫出正確的停頓標記,利用多讀來體會詩人用詞的講究。詩人通常以求用一個字而境界全出的效果,教師只有反復地吟誦、斟酌詩句,才能把詩的境界體會得更深。
例如《泊船瓜洲》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傳說詩人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反復地吟誦、思考,從到、過、入、滿等十幾個動詞中最后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的文字只表達了春風的到來,卻沒有發現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沒有體現出春的意境。
最后,教師要有豐富的想象。古詩被稱作想象的語言。
小學生的想象能力是非常強的,而教師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想象,有一定的局限,不利于古詩的教學。因此,教師必須打破自己的思維方式才能跟得上小學生那宇宙般的思想。
例如:《梅花》這首詩,詩中充滿了詩情畫意。教師在教學這首詩時,不僅要想象得跟教學掛圖一樣,還要從色、味這幾個方面去加以想象,如詩句遙知不是雪含蓄地寫了梅花的顏色是純凈雪白,試想,假如這梅花的顏色不是白的,而是其他的顏色,詩人會由此而聯想到雪嗎?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一定要從多方面去想象詩句的情景。
二、運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古詩的教學,不能干巴巴地作標簽式的架空分析,這樣的教學方法偏離了情感教育。古詩教學有著一種巨大的潛力,那就是美。
古詩的美有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等等,古詩所體現的美,可以從知、意、情不同的心理機制全面地影響人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見,古詩的教學具有它的特殊意義。
因此,在古詩教學時,教師應該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來發揮古詩存在的那種巨大的潛力。1、用美的故事,引起學生的注意。
小學生最大的興趣之一就是聽故事,教師可以抓住小學生這個心理特點,利用講故事來引起小學生的注意。而且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每首古詩都有一個美麗的故事,這樣教師就可以就地取材,用今天所要講的古詩的故事來當作導入,進入課文,只要把小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下面的教學就輕松得多了。
2、用美的語言,誘發學生的興趣。古詩是用最精練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思想、情感。
2可以說,古詩本身就是一種最美的語言。探討古詩的語言是一個尋求最佳最美的境界,讓學生在品析字詞中,潛移默化地感知語言美。
如柳宗元的《江雪》這樣寫道: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詩人把自己的情趣,人生意義傾注于所描寫的雪景之中了。在教學中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這首古詩的語言美呢?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品析個別的字詞,從中得到體會。
如詩中孤、獨二字,既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又跟絕、滅的情景形成強烈對比,更顯得雪野空曠、寒冷和凄清。這就是這首古詩的語言美。
小學生學會了這種品析語言的方法,就能引起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在以后的古詩學習中不斷地發掘詩中的語言美,也培養了學生在寫作時遣詞造句的能力,在語言表達上仔細推敲,選用最恰當的字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發展了他們的語言能力。3、用美的畫面,幫助學生想象。
圖畫不僅。
6.如何提高學生的古詩文素養
詩歌是一種精粹的文學樣式,語言含蓄凝練,富于跳躍性,理解與欣賞有一個從入門到逐步的過程。
如果想一時半會兒就茅塞頓開、心領神會,或者單憑學習教材上少量的古詩詞名篇就使自己的感悟能力突飛猛進,那是不切合實際的。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特別重視學生對古詩詞的閱讀和積累。
可開展“向你推薦一首好詩(詞)”活動,利用課前5分鐘,輪流讓學生朗誦,并簡單評析“好”在哪里。有條件的話,還可自制幻燈片,并為詩詞配上樂曲朗誦。
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又訓練了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綜合能力。教師還可定期組織評比,看誰的古詩詞誦讀得好,背誦得多,看誰的賞析文字寫得好,誰的圖片設計得巧,樂曲選配得佳,促使學生廣泛涉獵,提高感悟、鑒賞能力。
二、創設情境詩歌是情感的產物,教學古詩詞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使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思接千載”、“心游萬仞”,真正體會詩詞深沉雋永的意蘊。具體來講,教師可用聲情并茂的范讀或者畫圖展示、樂曲播放、形象描述、背誦相關古詩詞等方法創設情境,感染學生。
如教學李煜的《相見歡》可配上凄惋的古典送別曲或相思曲范讀,使學生一開始就沉浸于憂傷哀惋的氛圍中,感受詩人的幽居苦情、離愁別恨。教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可要求學生先背誦一些熟悉的軍旅詩、邊塞詩。
在相關古詩詞的誦讀、背誦的良好氛圍中把學生帶入特定情境,更便于學生理解岑參在詩中所描繪的塞外艱苦環境和將士為國戍邊無怨無悔的精神。三、反復誦讀優秀的古詩詞意境優美,語言富于音樂美和節奏美,最適合朗讀和吟誦,也還非得大聲誦讀,才能體會個中的情味。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詩,不會作詩也會吟”,足見誦詩的妙處。在古典詩詞的教學中應始終貫徹誦讀法:初讀識字通詞,再讀體味句子,三讀感受意境,領悟作者抒發的感情。
以讀帶講,讀思結合,讀議結合,于反復誦讀中品味古詩詞豐富的內涵。誦讀方式也應靈活多樣,范讀、齊讀、自由讀、聽讀、賽讀、配樂讀、背讀等綜合運用,相得益彰。
在誦讀中營造氣氛,與作者產生感情共鳴,把握詩詞的意蘊情趣。多讀、多背、多想、多記應是學習古詩詞的最基本的方法。
四、比較閱讀古代詩人很重視遣詞造句的工妙。有的詩句往往著一奇字而境界全出,讀來令人蕩氣回腸,思緒萬千,因此千古傳頌,經久不衰。
在教學古典詩詞時,教師就應抓住這些關鍵的詞語,品讀賞析。替換比較就是一個極好的教學方法。
具體做法就是用一些意義相近的詞替換原字,比較其表達效果,體會作者用語的精妙。體會詩人在詩詞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在古詩詞教學中,還應適當引入相關詩歌,作比較分析,開拓視野,深化理解。比較閱讀的對象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是同一題材不同風格的作品,或是同一題材,風格相近的作品。
如教學劉禹錫的《秋詞》(首句為“自古逢秋悲寂寥”)時,可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比較閱讀。《天凈沙??秋思》抒發的是漂泊在外的旅人眼見寂寥蕭索的秋景,感受到的也就是秋風的蕭瑟,凄涼傷感,曲中景象無一不染上悲秋的情調。
劉禹錫的《秋詞》卻一反常人悲秋的筆調,用“秋日勝春潮”、“晴空一鶴排云上”,極寫自己滿懷希望的豪情,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通過比較閱讀,學生便會準確領悟詩意,加深對詩詞意蘊的理解。
五、延伸拓展在理解詩詞基本內涵后,教師應趁熱打鐵,巧妙設計延伸拓展練習,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寫景抒情的山水田園詩歌,可要求學生改寫優美的散文,或者設想如果拍成電視紀錄片,你打算如何設計畫面,選擇什么樂曲配音,將你的構思用文字表達出來。
哲理詩、詠史詩,可鼓勵學生談自己的創見。如學了趙翼的《論詩》可讓學生談談對“李杜詩篇“的看法,課后寫作短評。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小學生古詩詞(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