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詞當中詩與詞的區別
【一】從時間上: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詩就可以從《詩經》追溯起。
【二】從題目方面:
詩是自由取題目的,詞必須有詞牌名
【三】從和音樂的關系方面:
古代稱不合樂的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統稱為詩歌。但是詩最終與音樂分離,并且在與音樂分離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榮。而詞是在音樂的土壤中萌芽產生的,音樂性是詞體文學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南宋,詞不再完全入樂歌唱,而成為一種新的韻律詩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詞譜所規定的韻律樂調填寫。
【四】從形式方面: 1、句式不同:
詩有律詩和絕句,有七言和五言之分,格律詩句式整齊劃一,古詩長短隨意。 如柳宗元的《漁翁》為七言詩: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燭。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王維的《送別》為五言詩;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聞,白云無盡時
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只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并且詞有詞牌,詞在每種詞牌名下有固定格式,每句幾個字都有要求。
如《南歌子》的一種詞牌格式為:(例詞:溫庭筠)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手里金鸚鵡。胸前繡鳳凰。偷眼暗形相。不如從嫁與。作鴛鴦。
《如夢令》的詞牌格式(例詞:李清照)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疊句),仄仄仄平平仄。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2、詩詞的押韻規則也不同:
格律詩只用平聲韻,一韻到底,隔句壓韻,首句可壓可不壓;
詞平仄通壓,中間可以換韻,韻腳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規定。
3、詩詞的對仗規定也很不相同:
格律詩第二、第三兩聯必須對仗,而詞的對仗卻靈活得多,沒有統一的要求。這兩點可以從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從題材內容方面:“詩言志”(多寫家國之事、人生沉浮);“詞言情”(多寫風花雪月、男女之情)。詩在題材上比較偏重政治主題,以國家興亡、民生疾苦、胸懷抱負、宦海浮沉等為主要內容,抒發的主要是社會性的群體所共有的情感,如譚嗣同《獄中題壁》一詩中“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而詞在題材內容上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以描寫男歡女愛、相思離別為主,抒發的大多是作者個人的自我情感。詞大體上可分類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的詞,其風格是典雅涪婉、曲盡情態;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幾道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等名句,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藝術上有可取之處。豪放詞作是從蘇軾開始的。他把詞從娛賓遺興的天地里解助出來,發展成獨立的抒情藝術。山川勝跡、農舍風光、優游放懷、報國壯志,在他手里都成為詞的題材,使詞從花間月下走向了廣闊的社會生活。
【五】從語言特色方面:
從語言來區分詩的語言偏于自然清新,詞的語言偏于精工華美。詩是一種典型的語言藝術,而詞卻是一種典型的精美語言藝術。詞因為題材多關乎女性,故而詞的語言也帶有女性化的色彩纖柔香艷。
【六】從風格和意境方面:
詩莊詞媚。詩的情感表達偏于莊重;詞的情感表達偏于嫵媚。“詩顯詞隱”詩的情感表達偏于顯豁明朗;詞的情感表達偏于含蓄蘊藉。“詩剛詞柔”:詩的情感表達偏于剛勁明快,詞的情感表達偏于柔婉細膩。“詩之境闊,詞之言長”。詩的境界開闊,詞的境界狹深。 例如:
唐詩:(劉禹錫《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詩人的豪情壯志表達在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
2.求帶“常”或“長”字的詩詞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時常向別時圓????????別瞎說誤人子弟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敲斷玉釵紅燭冷,計程應說到常山
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愿教青帝常為主,莫遣紛紛點翠苔
煙水尋常事,荒村一釣徒
常恨言語淺,不如人意深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五曲山高云氣深,長時煙雨暗平林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漢武好神仙,為覓長生酒
/search.asp?RR=1&TT=%B3%A4
3.古詩詞中“古詩”“樂府”“律詩”“絕句”有什么區別啊
古代詩歌分兩類,一是古體詩,一是近體詩。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絕句
中國詩體。又稱截句、斷句、絕詩。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它源于漢及魏晉南北朝歌謠。唐以后盛行近體絕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詩中的前、后或中間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詩集中把絕句歸于律詩。后來也有學者認為絕句是截于律詩之半而成。絕句靈活輕便,適于表現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廣為詩人所采用,創作之繁榮超過其他,絕句也被人視作唐人樂府(后面還有詳細說明)。
律詩
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發源于南朝,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每首的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排律除首末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于絕句。
總而言之,區別在于絕句是四句,律詩是八句。
古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較多。五言簡稱“五古”,七言簡稱“七古”。古體詩不拘句數,不求對仗,也不大講平仄,用韻較為自由。
近體詩
近體詩是相對古體詩而言的,產生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詩,形式固定,格律嚴密,每首八句。單句叫出句,雙句叫對句,合起來稱為一聯。一二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頷聯、頸聯一般要對仗。首句可用韻可不用韻,通常押平聲韻。五言簡稱“五律”,七言簡稱“七律”,十句以上的稱排律。其中的絕句,又稱絕詩、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詩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規格看,有的后一聯對仗,類似律詩的首聯、頷聯;有的前一聯對仗,類似律詩的頸聯、尾聯;有的兩聯都對仗,類似律詩的頷聯、頸聯;有的不用對仗,類似律詩的首聯和尾聯。絕句的韻腳在二、四兩句,通常押平聲韻。第一句如押韻,也押平聲字。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兩種,簡稱“五絕”和“七絕”。
漢樂府
在中國中古時期的漢魏兩晉南北時代,中央政府一直設置著管理音樂和歌曲的專門官署樂府,負責采集和編制各種樂曲,配詩演唱。這些配樂演唱的詩歌,就稱為樂府詩,也簡稱樂府。 在體式上,樂府詩以五言為主,兼有七言及雜言。句式比較靈活自由,語言自然流暢,通俗易懂,瑯瑯上口,生活氣息非常濃厚。他的思想性主要有:1、反映的是老百姓被君主、官吏所奴役和迫害的痛苦;2、反映的是人民群眾流離失所的痛苦;3、批判了上層社會的腐朽生活。他的藝術性主要有;1、敘事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并通過敘事塑造人物形象,從樂府開始,中國敘事詩開始了新紀元;2、比興的大量運用,是以前詩歌所沒有的;3、形式多樣,有四言句,有五言句 ,有雜言句,語言活潑生動。樂府民歌繼承和發揚了《詩經》的傳統,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它與近體詩的區別是:句式比較靈活自由,比興的大量運用,形式多樣,語言活潑生動。而絕句,律詩講究嚴格的格律、平仄、押韻,講究語言的凝練,意境的營造等。
4.古詩詞中“古詩”“樂府”“律詩”“絕句”有什么區別啊
五律類型一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 白水繞孤城。
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五律類型二 晚晴 李商隱 深居俯夾城, 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 人間重晚晴。 并添高閣回, 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干后, 歸飛體更輕。 五律類型三 格式 范例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韻)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韻)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韻)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韻)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 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 陰晴眾壑珠。
欲投人處宿, 隔水問樵夫。 七律類型一 格式 范例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韻)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韻)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 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 隔籬呼取盡余杯。 七律類型二 格式 范例 ⊙平⊙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平(韻)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韻)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左遷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 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邊。 七律類型三 格式 范例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韻)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韻) 詠懷古跡 杜甫 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 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 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 志決身殲軍務勞。 七律類型四 格式 范例 ⊙仄平平⊙仄平(韻) ⊙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韻)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韻)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律詩特點 【律句】 漢語雖有四聲,但在近體詩中,并不需要象詞、曲那樣分辨四聲,只要粗分 成平仄兩聲即可。
要造成聲調上的抑揚頓挫,就要交替使用平聲和仄聲,才不單 調。漢語基本上是以兩個音節為一個節奏單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節上。
以兩 個音節為單位讓平仄交錯,就構成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稱為律句。對于五言來 說,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這兩種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謂平起平收,仄起仄收。
我們若要制造 點變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變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會講到的特例,五言近體詩無論怎么變化,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 七言詩只是在五言詩的前面再加一個節奏單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體詩無論怎么變化,也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
這些句型有一個規律,就是逢雙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 又與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復就形成了節奏感。但是逢單卻可反可不反,這是因為 重音落在雙數音節上,單數音節就相比而言顯得不重要了。
我們寫詩的時候,很難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寫絕句時也許還辦 得到,寫八句乃至更長的律詩則幾乎不可能。如何變通呢?那就要犧牲掉不太重 要的單數字,而保住比較重要的雙數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
因此就有了這么一 句口訣,叫作“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第一、三、五(僅 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靈活處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則必須嚴 格遵守。這個口訣不完全準確,在一些情況下一、三、五必須論,在特定的句型 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們會談到,但接下來我們先來看看如何由這 些基本句型構成一首完整的詩。
5.古詩和古詩詞的區別
1、定義不同:
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指的是產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
古詩詞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
2、體裁范圍不同:
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它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創作的詩。
古詩詞,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
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3、表現手法不同:
古詩按照表現手法的角度分,有內容表現手法和結構表現手法。內容表現手法按作用范圍從大到小的順序,表現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
古詩詞的表現手法很多,中國最早流行,且至今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