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一、反復誦讀
古典詩詞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古詩詞教學要注重情景意象,但是要達到讓學生進入詩詞的意境,與作者心靈相通需要一個過程。?
俗語說“三分詩,七分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誦讀對閱讀古詩的作用。要使學生對作品有深刻的理解,進入詩情畫意的境界,必須加強朗讀。由讀正確、讀通順到讀流利,由讀得有節奏、有韻味到讀得情意濃濃、浮想聯翩。意象的感知與體悟正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學生的自讀自悟,不光要讓學生邊看詞語的注釋邊輕聲讀讀,還要邊想想詩詞的基本意思,自己能讀懂多少,難點在哪里。誦讀古詩詞,對于深刻地理解作品,進入詩情畫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都顯得至關重要。
二、感受作者寫作的背景
在要求學生對古詩詞反復誦讀的同時,教師要適時講講作者寫作的心情或時代背景,如《江雪》這首詩寫于作者柳宗元被流放期間,意境蒼涼,語氣冷峻,表現自己的孤高和不屈。《登高》要讓學生感受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思想感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詩人佇立江邊,目送友人漸漸遠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線之處;寄托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厚感情,令人回味無窮。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這首七絕,如果不了解寫作背景,只當一般描寫三峽風景的詩來理解,就不易領會詩中舟輕水急,輕捷歡快的節奏和由此傳達出的詩人無限喜悅、急切的心情。
三、抓“詩眼”
古詩詞中一個字或一個詞往往就是一幅畫、一個生活的場景,里面充盈著多少說不清道不完的意蘊!欣賞古詩詞詞語的最佳途徑,就是把想象畫面與體味含義統一起來。一首詞值得欣賞的詞語很多,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選擇,不可字字求解。如何選擇重點欣賞的詞語呢?宜在學生想象全詩的畫面以后,選擇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的詞語,就是我們常說的“詩眼”。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抓住“憶”字,讓學生說出詩人“憶”什么,本詩主要寫什么,并請學生從詩句中找出與“憶”有關的字來。這樣還可以聯系到詩中的“思”字和“知”字,從而感悟詩人思鄉之情。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綠”字使全詩的境界全出,因為其妙在形象,妙在意味上。引導學生反復推敲研磨,可讓學生領悟到詩人用字之妙和詩中所蘊含的意境。
總之,古詩詞教學在不同學段有不同的學習要求和培養目標,培養小學生初步賞析古詩詞的能力,既不能單純直譯背誦詩意,也不能人為的拔高對學生賞析古詩詞的要求。
2.如何引導學生寫好關于古詩詞的研究報告
結題報告摘要本課題的研究旨在激發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通過詩歌鑒賞理論知識做鋪墊,加上教師精練做指導,以及高考前適度專題訓練, 提高學生對古典詩詞賞析的實踐能力。
整個課題研究過程遵循“詩歌鑒賞理論—實踐—理論”的規律。通過教給學生鑒賞古典詩歌理論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通過誦讀、實驗、練習、創作等方法,適時、適地、適度地教給學生正確的鑒賞方法。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加深了學生古典詩歌的積淀,綜合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
同時也促進了課題組參與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式的改變。結題報告一、課題背景及界定(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問題?這個問題的內涵是什么?)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古典詩詞集意境美、情感美、語言美,韻律美于一體,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用心去誦讀、去體會。
兩千年前,先哲孔子身體力行傳播“詩教”。今天,我們同樣要重視古詩詞教學。
從承載文化遺產這方面而言,古典詩歌有著其他文本所不具有的優勢。特別是進入高中新課程改革,高中語文必修和選修課本中都收錄了大量優秀的古典詩詞,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到唐詩宋詞,無不反映出現代教育對高中生文學作品賞析能力培養的重視。
培養學生的古典詩歌鑒賞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發展個性,豐富精神世界。但目前高中學生對古典詩詞的認識僅限于讀讀背背,滿足于名句默寫能掙到分,并沒有深入理解詩歌的意境內容和情感;目光也僅限于課內詩詞,并沒有廣泛涉獵延伸到課外,閱讀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對詩歌的鑒賞僅限于淺層次的感知,懵懂亂猜,沒有掌握系統科學的方法。
針對學生學習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急需教師“答疑解惑”“授之以漁”,對學生進行古典詩詞賞析方法的指導。由于古詩詞作為古代的一種文學存在,包含有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歷史知識,作為最精粹的漢語言文學,又包蘊有豐富的情感和表達手段,因此,學會賞析古典詩詞有一定的難度,對于普通高中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
對于教師來說,也時常會遇到費時費力地教,學生能力卻難以提高的窘境。大多數教師面對古典詩詞的教學,都會產生許多困惑,有自身文學素養的欠缺,有欣賞方法的概念模糊及具體應用的困難,也有對基礎薄弱學生的教之乏術。
學術界也缺少對中學生賞析古詩詞方法的具體指導,所以,在中學教學實際當中,確實有必要進行中學生古詩詞賞析方法研究。本課題嘗試通過教學實踐和探究解決高中學生古詩詞賞析方法的指導(如通過朗讀、背誦、默寫、賞析、解題等學習方法),致力于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提高。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研究的理論、實踐、政策依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學生“背誦一定數量的我國古代詩文名篇,學習中國古典詩詞格律的基礎知識,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文化積累,為形成傳統文化的底蘊打下扎實基礎。”
新課標在“課程目標”的“必修課程”部分中指出:能感受形象,品位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 《高考考綱》規定古詩詞默寫和欣賞是必考內容。
近幾年高考對古代詩歌考查的要求是:(1)鑒賞其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其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為本課題提供了直接的賞析方法理論指導,如“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如“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如“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等,可以作為我們教學研究中的參考。
我校的常規活動“晨讀暮誦”,為同學們朗讀背誦古詩詞提供了時間保障。學校每年都會有“中華經典頌”詩歌誦讀比賽,為學生展示古詩詞朗誦才華提供了舞臺。
進行這一課題研究,1.有助于幫助指導高中學生進行古詩詞賞析,落實課標有關古詩詞的學習要求;2.有助于幫助參與研究教師在古詩詞教學實踐中提高指導能力;3.有助于提高學生高考古詩詞部分成績;4.也有助于總結出普遍而具體的方法供其他教師和同學們作為參考。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及過程研究目標: 1.讓學生在接觸、了解、誦讀、鑒賞經典古詩文的同時,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其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
2.教給學生鑒賞詩歌的理論知識,激發學生詩歌學習興趣。 3.在實踐中探索研究高中學生古詩詞賞析學習方法。
4.汲取詩歌中深厚的文化精神養料,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研究內容: 1.更新古詩詞教學理念,改變傳統教學方法,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2.激發學生品讀詩歌的興趣。 3.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詩歌,增強語感,提升鑒賞能力。
4.注重詩歌鑒賞、答題方法的傳授。研究方法、步驟及過程:結合教學實際,課題成員進行了明確的分工。
各個年級身體力行,進行課題的實驗與研究。1.開展活動各年級根據各自年級的指定篇目開展古詩詞背誦活動,掀起了學習古詩詞的熱潮,夯實了古詩詞的積累,為感悟賞析打下了堅實基礎。
2.拓展練習各年級本著課內總結方法,課外提高能力的原則,在課內學習的基上,適當進行了。
3.淺談如何培養學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一、鑒賞詩歌的形象古典詩歌中的形象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意旨,寄托著復雜的感情或暗示著深刻的哲理,詩人的主觀情感由形象這一載體表現出來,主觀之“意”與客觀之“象”共同構成了極富美感的詩歌“形象”。
詩歌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觀形象和主觀形象(客觀形象就是作者描寫的人物,如《赤壁懷古》中的周瑜,主觀形象是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鈴》中“我”的形象),也包含詩人從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事象(動作形象,如《約客》中的“閑敲棋子落燈花”)、物象(事物形象,如《蟬》中的蟬)和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煙直”“千樹萬樹梨花開”)。形象分析,重要者是要把握形象后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亦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如《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詩人通過幾組淺顯的意象,表現了奔波勞碌的旅人的形象,又如《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表現出詩人傷感的離別之情。所以在鑒賞詩歌形象時,僅憑詩歌表象來揣度詩人的情感是不全面的,意象的選擇往往表現詩人情感好惡、哀樂的寄托,如《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通過六組有意選擇的意象,詩人把旅途的倦怠、對飄泊生活的無奈和家鄉的思念之情表現出來,感情就顯得更醇厚和凝重了。
在指導學生分析詩歌形象時,首先是先讓學生有一定的形象儲備,比如“殘月”往往暗示思念、“柳絲”喻指離別等等,積累一定量的形象后,學生會形成初步的形象鑒賞,但學生這時往往又會形成“刻板印象”,凡碰到類似的都會做統一的解釋,意象單一化了,因此應該讓學生有所區別,特別是相似形象在不同詩歌中不同的含義。如此方能讓學生真正把握詩歌形象的真正意蘊。
二、詩歌的語言語言是詩歌表達的載體,分析詩歌的語言,要從詞句入手,理解詩歌語言的意蘊,體會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進而把握詩歌表情達意的語言特色。詩歌語言具有凝練、含蓄、抒情、跳躍等特點,而更重要的是詩歌語言的語境義,不同的語境可以使平凡的字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紅杏枝頭春意鬧”,王國維評曰: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為何一普通的鬧字在這里用得好?因為它寫出了春意盎然,百花爭艷的景象,類似的還如張先“云破月來花弄影”中的“弄”字,又如2003年全國高考題中分析王維《過香積寺》中“泉聲咽危石,月色冷青松”中的“咽”和“冷”字,謂此二字為全詩“詩眼”。“咽”字本為動詞,冷本為形容詞,在此,咽、冷二字就用了擬人的修辭,泉水由于巖石的阻擋,發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而照在青松上的月光,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更幽冷,“咽、冷“二字非常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故此二字為全詩詩眼。
學生分析詩歌語言,最大問題在于籠統,套話過多,有的因為詩歌讀不懂,就直接寫“詩歌語言生動、精妙”等話,言不及意。因此,在訓練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詩歌作詳細的分解,即把讀者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詩句的意思明確地表述出來。
然后在讓學生明確具體哪個字是全詩的“詩眼”,它在詩中起到的作用。這樣指導學生來分析,學生就不會有無從下筆之感。
要言之,根據詞語的語境義來分析,就會有明確的思路。所以,不管題目如何要求,分析語言最要者結合詩境、語境,就不會茫然無措。
三、評價詩歌的寫作技巧古典詩歌是用很少的、固定的字數去表現一定的人物、景物,借以表達某種情感,僅憑語言的高度凝練還不能夠完全達到表情達意的目的,還需要借助一定的寫作技巧。1、修辭手法。
詩詞中用到的修辭手法很多,有比喻、擬人、借代、對偶、夸張、象征、寄寓等,象在《詩經》中運用嫻熟的“比興”手法,在后代如樂府詩中就大量用到,如《孔雀東南飛》中首二句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來起興,喻焦仲卿夫妻分離。詩歌中的修辭手法往往不難看出,但其難處是把修辭手法在詩歌中的作用弄明白,在教學中,有同學只是指出這首詩運用了何種修辭,但其作用卻不提片言,這實際反映了鑒賞能力不夠高。
所以,要讓學生明白詩歌中有哪些常見的修辭手法,并且要知道這些修辭手法在詩歌中起到的作用,這樣才能在實際的鑒賞中回答得全面具體。2、表達方式。
詩歌的表達方式主要有四種: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其中考核的重點是描寫與抒情。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抒情有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
在教學中,較難把握的是“虛實結合”,也有的稱之為“虛實相生”。究竟何者為虛,何者為實頗難定奪。
其實,虛實相對,“有者為實,無者為虛”,這是最根本的原則,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三類:⑴、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仙境。⑵、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
如李煜《虞美人》“雕欄玉砌。
4.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一、反復誦讀古典詩詞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古詩詞教學要注重情景意象,但是要達到讓學生進入詩詞的意境,與作者心靈相通需要一個過程。?俗語說“三分詩,七分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誦讀對閱讀古詩的作用。
要使學生對作品有深刻的理解,進入詩情畫意的境界,必須加強朗讀。由讀正確、讀通順到讀流利,由讀得有節奏、有韻味到讀得情意濃濃、浮想聯翩。
意象的感知與體悟正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學生的自讀自悟,不光要讓學生邊看詞語的注釋邊輕聲讀讀,還要邊想想詩詞的基本意思,自己能讀懂多少,難點在哪里。
誦讀古詩詞,對于深刻地理解作品,進入詩情畫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都顯得至關重要。二、感受作者寫作的背景在要求學生對古詩詞反復誦讀的同時,教師要適時講講作者寫作的心情或時代背景,如《江雪》這首詩寫于作者柳宗元被流放期間,意境蒼涼,語氣冷峻,表現自己的孤高和不屈。
《登高》要讓學生感受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思想感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詩人佇立江邊,目送友人漸漸遠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線之處;寄托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厚感情,令人回味無窮。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這首七絕,如果不了解寫作背景,只當一般描寫三峽風景的詩來理解,就不易領會詩中舟輕水急,輕捷歡快的節奏和由此傳達出的詩人無限喜悅、急切的心情。
三、抓“詩眼”古詩詞中一個字或一個詞往往就是一幅畫、一個生活的場景,里面充盈著多少說不清道不完的意蘊!欣賞古詩詞詞語的最佳途徑,就是把想象畫面與體味含義統一起來。一首詞值得欣賞的詞語很多,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選擇,不可字字求解。
如何選擇重點欣賞的詞語呢?宜在學生想象全詩的畫面以后,選擇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的詞語,就是我們常說的“詩眼”。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抓住“憶”字,讓學生說出詩人“憶”什么,本詩主要寫什么,并請學生從詩句中找出與“憶”有關的字來。
這樣還可以聯系到詩中的“思”字和“知”字,從而感悟詩人思鄉之情。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綠”字使全詩的境界全出,因為其妙在形象,妙在意味上。
引導學生反復推敲研磨,可讓學生領悟到詩人用字之妙和詩中所蘊含的意境。總之,古詩詞教學在不同學段有不同的學習要求和培養目標,培養小學生初步賞析古詩詞的能力,既不能單純直譯背誦詩意,也不能人為的拔高對學生賞析古詩詞的要求。
5.淺談如何培養學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一、鑒賞詩歌的形象古典詩歌中的形象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意旨,寄托著復雜的感情或暗示著深刻的哲理,詩人的主觀情感由形象這一載體表現出來,主觀之“意”與客觀之“象”共同構成了極富美感的詩歌“形象”。
詩歌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觀形象和主觀形象(客觀形象就是作者描寫的人物,如《赤壁懷古》中的周瑜,主觀形象是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鈴》中“我”的形象),也包含詩人從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事象(動作形象,如《約客》中的“閑敲棋子落燈花”)、物象(事物形象,如《蟬》中的蟬)和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煙直”“千樹萬樹梨花開”)。形象分析,重要者是要把握形象后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亦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如《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詩人通過幾組淺顯的意象,表現了奔波勞碌的旅人的形象,又如《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表現出詩人傷感的離別之情。所以在鑒賞詩歌形象時,僅憑詩歌表象來揣度詩人的情感是不全面的,意象的選擇往往表現詩人情感好惡、哀樂的寄托,如《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通過六組有意選擇的意象,詩人把旅途的倦怠、對飄泊生活的無奈和家鄉的思念之情表現出來,感情就顯得更醇厚和凝重了。
在指導學生分析詩歌形象時,首先是先讓學生有一定的形象儲備,比如“殘月”往往暗示思念、“柳絲”喻指離別等等,積累一定量的形象后,學生會形成初步的形象鑒賞,但學生這時往往又會形成“刻板印象”,凡碰到類似的都會做統一的解釋,意象單一化了,因此應該讓學生有所區別,特別是相似形象在不同詩歌中不同的含義。如此方能讓學生真正把握詩歌形象的真正意蘊。
二、詩歌的語言語言是詩歌表達的載體,分析詩歌的語言,要從詞句入手,理解詩歌語言的意蘊,體會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進而把握詩歌表情達意的語言特色。詩歌語言具有凝練、含蓄、抒情、跳躍等特點,而更重要的是詩歌語言的語境義,不同的語境可以使平凡的字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紅杏枝頭春意鬧”,王國維評曰: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為何一普通的鬧字在這里用得好?因為它寫出了春意盎然,百花爭艷的景象,類似的還如張先“云破月來花弄影”中的“弄”字,又如2003年全國高考題中分析王維《過香積寺》中“泉聲咽危石,月色冷青松”中的“咽”和“冷”字,謂此二字為全詩“詩眼”。“咽”字本為動詞,冷本為形容詞,在此,咽、冷二字就用了擬人的修辭,泉水由于巖石的阻擋,發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而照在青松上的月光,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更幽冷,“咽、冷“二字非常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故此二字為全詩詩眼。
學生分析詩歌語言,最大問題在于籠統,套話過多,有的因為詩歌讀不懂,就直接寫“詩歌語言生動、精妙”等話,言不及意。因此,在訓練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詩歌作詳細的分解,即把讀者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詩句的意思明確地表述出來。
然后在讓學生明確具體哪個字是全詩的“詩眼”,它在詩中起到的作用。這樣指導學生來分析,學生就不會有無從下筆之感。
要言之,根據詞語的語境義來分析,就會有明確的思路。所以,不管題目如何要求,分析語言最要者結合詩境、語境,就不會茫然無措。
三、評價詩歌的寫作技巧古典詩歌是用很少的、固定的字數去表現一定的人物、景物,借以表達某種情感,僅憑語言的高度凝練還不能夠完全達到表情達意的目的,還需要借助一定的寫作技巧。1、修辭手法。
詩詞中用到的修辭手法很多,有比喻、擬人、借代、對偶、夸張、象征、寄寓等,象在《詩經》中運用嫻熟的“比興”手法,在后代如樂府詩中就大量用到,如《孔雀東南飛》中首二句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來起興,喻焦仲卿夫妻分離。詩歌中的修辭手法往往不難看出,但其難處是把修辭手法在詩歌中的作用弄明白,在教學中,有同學只是指出這首詩運用了何種修辭,但其作用卻不提片言,這實際反映了鑒賞能力不夠高。
所以,要讓學生明白詩歌中有哪些常見的修辭手法,并且要知道這些修辭手法在詩歌中起到的作用,這樣才能在實際的鑒賞中回答得全面具體。2、表達方式。
詩歌的表達方式主要有四種: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其中考核的重點是描寫與抒情。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抒情有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
在教學中,較難把握的是“虛實結合”,也有的稱之為“虛實相生”。究竟何者為虛,何者為實頗難定奪。
其實,虛實相對,“有者為實,無者為虛”,這是最根本的原則,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三類:⑴、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仙境。⑵、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
如李煜《虞美人》“雕欄玉砌。
6.關于<<古詩十九首>>的研究綜述
“精神形象論”。
在古詩的字里行間,在詩人的心靈深處,安琪透過“消沉頹廢的表面,看到了一群苦悶彷徨、在迷亂中探索的追求者的不懈形象,感染到他們對現實人生的深深眷戀”。安琪認為:《古詩十九首》為中華民族精神現象史增添了新質,塑造了一個自我生命開始覺醒的生機蓬勃的嶄新的精神形象,詩人們探索到新的人生價值觀念。
從人生價值的哲學高度重新審視永恒的宇宙,短暫的人生和生命的意義。[26]與“精神形象論”相似的有“精神孤獨論”。
劉方喜從詩人“寄居外鄉的特定語境中”,把握其思婦詩的真正意義,分析出《古詩十九首》作者在物質空間層面上,他們是遠離家鄉的游子;在精神層面上,他們同樣失去了精神家園。《古詩十九首》就是作者在精神上不被接納而失去認同感、家園感所發出的真摯詠嘆。
[27]劉則鳴也持相同的觀點,他認為《古詩十九首》所渲瀉的情緒乃是一種沉重的孤獨感,這種在時空中、人世間的孤獨感縈繞在每個詩人心間,并顯露于每一首作品的字里行間。古人因對自身前途的迷茫和對社會命運的迷茫而處于一種焦慮狀態,他們想藉愛情來排解,想藉友情、親情、鄉情來排解,用及時行樂來排解,醉生夢死來排解,用詩的清醒與迷狂來排解,終于吟成這千古絕唱。
[28] “及時行樂論”。《古詩十九首》中的“及時行樂”思想,曾一度被批判和否定,說其是沒落階級的腐朽哲學,是追求富貴、長生的享受,以及抒發個人懷才不遇的牢騷和離愁別恨的感傷情調等。
關于馬茂元所受批判的陰影在相當時間內仍揮之不去。所以學術界一直采用低調處理方法,以謹慎的態度對待它。
或用“消極頹廢”來簡單概括,或避而不談。80年代以后,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仍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持否定態度,認為對古詩作者及時行樂、消極頹廢的人生觀不能肯定,也不能盲目稱贊所謂“感情真摯”,應深入分析這些詩所表現的思想感情,不能模糊時代和階級界限。
隨著思想解放,人們逐漸擺脫了偏見,能夠認識到這一問題的二重性,并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采取客觀的、寬容的態度,辯證地分析評價當時中下層知識分子的坎坷命運和生命意識的覺醒,以及他們對自己生命的意義、個人命運的重新發現、思索、把握和追求。王利鎖認為:享樂思想不過是假象的肆意暢懷,其背后真實的則是人體的自覺和覺醒之后找不到出路的苦悶。
享樂思想也應被看作是覺醒時對人生價值追求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們意識到生命有限,要求在有限的時間中珍惜自己的生命,因此,他們企圖增加生活密度來補償人生短促的缺陷,在生活密度和自身亮度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9]郭精銳也指出:詩人們不是在生命短促的感嘆中悲天憫人,也不是要超然物外求告神仙,它要追求現世享受,而這種享受是因為詩人不愿再在憂生念亂中虛度一生而理直氣壯地追求的。[30]駱玉明和張湛非常直率地認為追求享樂本來就是人類的天性。
《古詩十九首》是一種新的人生觀念的宣傳,及時行樂的種種表現中充滿著對生命的強烈眷戀和無可奈何的的心情。詩人旨在從客觀性出發,建立一種享受人生、任其自然的生活態度。
這就是詩人贊嘆神往的另一個天地,別一種人生。[31] (三)、《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征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為中下層文人,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實際生活的深切感受,藝術上汲取了樂府民歌的營養,又在表現方法上接受了《詩經》、《離騷》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在作品中形成了平易淡遠的獨特藝術風格,使之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早期抒情詩的典范。
不少論文從藝術形式、創作態度、抒情方式、修辭技巧等方面總結《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征。倪其心將《古詩十九首》的風格概括為:深入淺出的藝術構思,富于想象的比喻手法,情景相襯的描寫技巧,如話家常的平淡語言,融合在一種直抒感興、曲盡衷情而委婉動人的獨特風格之中。
[32] 抒情方式。《古詩十九首》用淺貌表現深衷,用短語表現長情。
潘嘯龍結合具體篇章,論述了《古詩十九首》“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并加以延伸和具體化,認為“外在的抒寫方式如長期托擬、遙映、交鳴、正筆反用手法取得“喚得醒、點得透”的藝術效果。[33]劉躍進從抒情方式的轉變、獨立精神的尋求上,指出《古詩十九首》呈現一種低回要眇的美學風貌,它按情感起伏的節奏剪裁詩思,讓讀者從各個側面去領悟詩人的情思。
抒情方式是網狀的復合的,給讀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間。[34]總之,真情是抒情詩的靈魂,不少作者從抒發真情實感的盡度審視《古詩十九首》的“愛情篇”、“友情篇”、“人生篇”,認為詩人向往真摯的愛情,渴望真摯的友情,追求真實的人生,在清新優美的詩句里,在低沉感傷的情調中,回蕩著人間真情美的主旋律,閃動著詩人坦誠純真的心靈。
美學風格。 探討《古詩十九首》的美學思想、審美特征和審美意象成為一個研究的熱點。
鄧喬彬先后發表兩篇從美學的角度研究《古詩十九首》論文,他認為《古詩十九首》對生活現象作了準確深刻的本質概括,體現出“美是生活”的精神。它不同于漢大賦對生活的游離,而是與生活的統一,且在表現生活美之中,創造了藝術美,。
7.如何上好小學的古詩鑒賞
一、作者背景。包括作者此時的人生跡遇,是窮困潦倒還是心花怒放,是壯志難酬還是躊躇滿志,是剛被罷黜還是新官上任。不同的時間作者的心境也會不同,就說杜甫,雖然一直走的憂國憂民的悲情路線,但總有幾首透露著歡快,像那“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那時他在杜甫草堂過著安定的生活,所以詩中也流露著喜悅祥和。
二、時代背景。國家的安定與否,是否昌盛,關系著作者寫詩是的心態。怎么說古代的詩人也是些知識分子,總會牽掛著自己的祖國,自己的人民,會為自己的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所以了解詩詞的所在的年代,是欣賞古詩文的必要前提,知道了自作背景,才能對整首詩有一個大體的把握,明白這首詩的精魂所在。
三、表現手法。古詩文在創作的時候,經常運用一些修辭手法或者表現手法,像現在依舊常用的比喻、擬人、借代、對比,以小見大、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揚先抑,等等。不要小看這些,這些手法是使詩文變得優美含蓄的法寶,也是鑒賞古詩時必須考慮的因素。如果說前面的背景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深度,那么這些表現手法則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學造詣,這也是所謂的文采的一方面。
四、音韻之美。我國古代的詩歌都講究押韻,一首詩的韻腳一般都要相同。押韻不僅指韻腳,還包括平仄的區分,一首律詩或者絕句,前一句是怎樣的平仄,后一句是怎樣的對應,都有嚴格的規定,我們老師說,連教授也搞不清楚到底古代的詩歌是怎樣的的寫作要求。中國的古詩讀起來都朗朗上口,就是因為講究押韻的緣故,像兒歌一樣易讀,又像散文一樣深刻。所以說,音韻之美也是鑒賞的一個方面。
五、遣詞造句。其實。這是比較現代的一種說法,放在古詩鑒賞里有點不倫不類,但我暫時也想不出什么更恰當的詞了,⊙﹏⊙汗…簡單點說就是看看他的用詞,有時一字之差,詩的意境就會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我們熟悉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再比如“僧推月下門”還是“僧敲月下門”,并由此而來的“推敲”的典故。這樣富有新奇意味的,或者運用的十分恰當的,令人眼前一亮的字就是我們所說的詩眼。
六、詩的結構。《詩經》中賦比興的手法,也是欣賞的一個方面,像《孔雀東南飛》的開篇就運用了興的手法。有時作者還會獨出心裁,來個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情寫樂景,對比突出鮮明。比如《紅樓夢》里林妹妹慘死時暴雨那邊歡天喜地的娶媳婦。
七、整體意境。每首詩都有自己獨到的風格,李白的大多是瀟灑飄逸,杜甫的通常是沉郁頓挫,王維的多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蘇軾的經常是豪放灑脫,等等。找到了詩自己的風格,你再鑒賞它就不困難了。
8.小學生如何賞析古詩詞
一、鑒賞方法點撥:(一)注重平時積累鑒賞詩歌時要注意作者、題目、注解。
要做到知人論世以察詩情;題目富含著諸多信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詩人的心情、詩歌的意境、詩歌的類型等)。平時多讀一些名作或自己感興趣的詩詞,多研讀一些關于古詩詞賞析的文章,增強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評價能力。
要了解古代詩歌的一些基礎知識,記住一些術語。弄清與詩歌鑒賞有關的名詞術語,以便鑒賞時恰當選用。
(二)、分析詩歌意象劉勰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抒情性是詩詞的第一特性。
但古典詩詞在表達情感方面比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來抒發情感的,這些景或物都明顯帶上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
意象是作者用來表達思想,抒發感情的載體。我們就是要抓住這些意象,仔細體味,通過聯想、想象感悟詩詞營造的意境,從而準確“入情”。
因此,在鑒賞詩歌時要注重反復誦讀,養成逐字逐句品味語言,分析形象的習慣。(三)辨析表達技巧詩是藝術的精品,詩歌創作離不開各種藝術技巧。
這些表達技巧可大致分為四類:1、抒情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古諷今、托物言志等;2、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對比、夸張、象征、雙關、互文等:3、描寫手法,如鋪陳、渲染、烘托、虛實結合、動靜結合、以小見大等;4、景物描寫的角度,如正面描寫、側面描寫、視覺、聽覺、嗅覺、由遠及近、由近及遠、俯視、仰視等。分析表達技巧,不僅能細致地體會到詩詞的藝術美,而且能更深入地把握住詩人的情感傾向。
9.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古詩詞賞析
如何對學生進行古詩教學 本文探討如何對學生進行古詩教學。
古詩,這個離我們已有幾百年歷史的中華文化瑰寶,是我國悠久歷史里一顆璀璨的明珠,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作為中國人,她是我們的驕傲,每個炎黃子孫都應該讀懂她,理解她。
然而,作為孩子,她到底能理解多少,能領悟多少?作為教師,我們又如何來實現《課標》的要求呢?本文將從“學習古詩的意義”,“如何感悟古詩的美”,“古詩教學的誤區”這三方面談談自己對古詩教學的認識。 一、學習古詩的意義 首先,古詩具有簡潔、抒情、篇幅短小而豐富的特點,學習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補充和領悟,這當中就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
同時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有豐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詩作為一個起點,去聯想、補充和創造,以構設想象中的圖畫。古人云: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即是這個道理。由此可以引出其第二個作用即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這對于發展創造性思維不能不說是一個有益的契機。 其次古詩教學給了我們一個發揮想象的空間發展創造性思維,進行藝術再創造。
學生在讀古詩時,對詩中描繪的各種形象大都見過,然后利用想象根據詩意把大腦中記憶的各種意象進行再造組合,從而再大腦中創造一個新的畫面。這樣不僅對詩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發揮了主導作用,發展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促進智力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古詩把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理”,既閃耀著美的光彩,又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既抓住“亦畫、亦情、亦理”的特點,又引發學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華。因此小學古詩教學的過程其實是鑒賞美的過程。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審美體系,對于好與壞、美與丑、善與惡往往憑借外部表象去下定論,而不能分析其內在的美和價值。通過古詩教學正好可以彌補這一點,因為古詩往往反映一種內化的、含蓄的情感,詩人把自己的志意和感情寓含在詩文中,正所謂“詩以道志”。
教師可以通過對古詩的講評,擴展學生的審美視野,讓學生獲得更高層次的審美經驗,得出正確的審美標準。 另外,古詩教學可以汲取古詩有益精髓,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古詩不僅體現詩人對社會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認識,更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思想結晶。它能讓學生珍惜新生活,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思鄉惜友之情,同時教給學生闡事明理,為人處世之道,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并且,它還可以培養學生在音樂、建筑、繪畫等方面的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因此,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古詩學習不論是對學生的語文能力的培養,還是對其他方面的培養都有積極的意義。
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進行古詩教學中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指導,使學生能夠充分領悟古詩的意境。 二、讀中悟美、悟情 (一)強化吟誦,品味古詩的語言美 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
古詩和轍押韻,字數、句數整齊、均衡。誦讀起來瑯瑯上口,自然而然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
古詩的語言美還指語言的精確美、凝練美,一字一詞包含著極豐富的內容。例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活”了,也把山間煙云冉冉上升、裊裊流動的景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古詩的語言美呢?我在古詩教學中總是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后讓學生反復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
宋代方岳說:“書不厭頻讀,詩須放淡吟”。只有讓學生反復吟誦,仔細品味,而不以背誦為滿足,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語言美。
(二)啟發想象,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意境,是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后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在古詩學習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
如《尋隱者不遇》一詩語言相當精煉,初讀此詩,似覺平易,細加欣賞,則易中有難。尋隱者來的過程,一字未提;與童子會晤時的寒暄和問話,也一概從略;童子答問也當不少,但詩人僅摘三句,答問不多,但寓意深刻。
在教學中,我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詩人在松樹下問些什么,詩中有沒有寫?你能概括童子的回答,并展開聯想補充出來嗎?假如你是書童,你會怎么回答?”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些問話一一作答,并讓學生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在表演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對答如流,還伴有生動、有趣的動作表演,把《尋隱者不遇》中的尋訪場面生動地再現出來,初步領悟到了詩的意境。
(三)披文入情,體會古詩的情感美 “情”是古詩的根源。詩是詩人“情動而辭發”的產物。
沒有感情就沒有。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小學生古詩詞鑒賞的研究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