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知道《秋思》這首古詩的意思
秋 思 [唐]張 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這首詩描寫了作者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洛陽城里吹起了秋風, 想寫一封家書,但要表達的意思卻很多. 怕匆匆忙忙的寫不完, 送信的人剛要出發時,又打開了封好的信,看有沒有忘寫的內容. 天凈沙 《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這是一首優美動人的抒情詩.它不但是馬致遠小令中最著名的作品,而且素稱為元人小令的絕唱.篇中僅用了五句二十八個字就生動描繪出一幅蒼涼蕭索的秋郊夕照圖景,細致刻劃了一種愁窮苦別的天涯游子心境,可見其語言凝煉的程度. 前三句連續并列了九個實詞,把九種不同的景物巧妙地組織在一副畫面里,不但毫無堆砌痕跡,而且格外顯得文思流暢、音節鏗鏘、色調鮮明.通篇無一字直接抒情,純粹采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所有這些,都是這首小令的藝術特色. 前三句用名詞綴和,造成富有內涵的意象疊加,形成鮮明的反差和對比. “ 枯藤、老樹、昏鴉”,表現了昏暗的物象.“小橋、流水、人家,”描寫出清雅溫馨的物象.古道、西風瘦馬,是前兩句的補充和發揮,“斷腸人在天涯,”是所要表述的全部感情涵義.。
2.古詩《秋思》的解釋
有好多秋思咧。
秋思 一、唐?李白 燕支黃葉落,妾望自登臺。 海上碧云斷,單于秋色來。
胡兵沙塞合,漢使玉關回。 征客無歸日,空悲蕙草摧。
二、唐?李白 春陽如昨日,碧樹鳴黃鸝。 蕪然蕙草暮,颯爾涼風吹。
天秋木葉下,月冷莎雞悲。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華滋。
三、唐?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賞析】這首詩寫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卻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鄉,見秋風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
臨走時怕遺漏了什么,又連忙打開看了幾遍。事本子平,而一經入詩,特別是一經張籍這樣的高手入詩,便臻妙境。
這在詩壇上并不是常有的。 當然以家書為題材的作品,在唐詩中也不乏佳作。
象岑參的《逢入京使》:“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寫作者戎馬倥傯,路遇使者,托傳口信以慰家人。
杜甫的《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作者身陷安祿山占領下的長安,不知戰亂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來書以慰遠情。
他們都用獨特的技巧表達了思家的心情。這首詩與眾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淺淡,寓曲折于平緩,乍看起來,寥寥數語,細細吟味,卻有無窮意味。
王安石《題張司業》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頗能道出這首詩的藝術風格和創作甘苦。
詩以秋風起興,這是自《詩經》以來常用的手法。秋風一起,北雁南飛,他鄉羈旅,易觸歸思。
例如劉禹錫的《秋風引》就曾說:“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我們再來看看詩人的歷史,原來他本籍吳中(今江蘇蘇州),這又使人想起晉人張翰的故事。據《晉書?張翰傳》說:“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張籍與張翰異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張翰因預測到齊王司馬冏即將作亂,知機引退,張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見秋風而思故鄉這一點上,卻極其相似。
他雖不能象張翰那樣馬上“命駕而歸”,但卻把一腔思鄉之情傾瀉在紙上。這種感物緣情的創作沖動,雖然用的是傳統的手法“起興”,但其中包括如許豐富的內涵,不能不是此詩的一個特色。
第二句“欲作家書意萬重”,其中的“欲”字緊承“見秋風”。原來詩人的心情是平靜的,象一泓清水。
秋風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陣陣漣漪。行文順暢自如,一氣流貫,然而句末“意萬重”三字,忽又來一個逆折,猶如書法上的無垂不縮。
因此這里詩人的感情并未順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開掘。這種手法,看似尋常,實極高超。
我們細玩詩意:詩人因見秋風而生鄉思,于是欲作家書,可是千言萬語,又不知從何寫起。“意萬重”,乃是以虛帶實。
劉禹錫《視刀環歌》云:“今朝兩相視,脈脈萬重心。”“萬重心”、“萬重意”,俱是極言思想感情的復雜。
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個有生活經驗的讀者,都能體會得到。因為是“意萬重”,這家書怎么寫呢?寫了沒有?作者沒有明言,讓讀者去想象,這就叫做含蓄不盡,耐人尋味。
三、四兩句,又作轉折。盡管“意萬重”,無從下筆,但就文意看,家書還是寫了,問題在于匆匆著筆,意猶未盡。
“匆匆”二字,生動如畫,既寫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聯系下文來看,那個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時遇到的:也許就要上馬、上船,即便不象岑參與入京使“馬上相逢”那樣急迫,總還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
由于捎信人是這樣行色匆匆,寫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筆。由于匆匆落筆,萬重心意一下子很難表達清楚。
在這種符合邏輯的描繪之中,詩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說不盡”三字,也與上文“意萬重”緊相呼應,由于“意萬重”,所以才“說不盡”。
而“意萬重”也與“見秋風”引起的鄉思相關聯。黃叔燦《唐詩箋注》說:“首句羈人搖落之意已概見,正家書所說不盡者。
‘行人臨發又開封’,妙更形容得出。試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領起,便知首句之難落筆矣。”
說明下半首的起頭與全詩的起句,環環緊扣,首尾相應。 結句更是造語入妙,寫情入微,可稱一篇之警策。
近人俞陛云評論說:“已作家書,而長言不盡,臨發開封,極言其懷鄉之切。”又說:“此類之詩,皆至性語也。”
(《詩境淺說續編》)所謂“至性語”,就是說寫出了最真摯的人類共有的感情,而且達于極致。在結構上,上句說“匆匆說不盡”,下句說“臨發又開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氣氛。
由于此詩藝術上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因此前人給予極高的評價。林昌彝《射鷹樓詩話》說:“文昌(張籍字)‘洛陽城里見秋風’一絕,七絕之絕境,盛唐人到此者亦罕,不獨樂府古淡足與盛唐爭衡也。”
一般論者以為詩到中唐,不足與盛唐爭衡。但就此詩來看,截取日常生活中一個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處,以淡語寫至情,發纖濃于簡古,詩風質樸,意境渾成,稱之曰“七絕之絕境”,決不為過;與盛唐名家(如前舉之岑參)同類之作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
四、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青山遮不住悲秋。秋,易。
3.秋思是什么意思
釋義:秋日寂寞凄涼的思緒。
例句:菊花隨風舞劍,或者彈琴,把一縷縷秋思揮灑在淡藍的晚風里。
擴展資料
“秋思”一詞被多次應用到古詩詞中來表達詩人的愁緒。
例:秋思——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釋義:一年一度的秋風,又吹到了洛陽城中,身居洛陽城內的游子,不知家鄉的親人怎么樣了;寫封家書問候平安,要說的話太多了,又不知從何說起。信寫好了,又擔心匆匆中沒有把自己想要說的話寫完;當捎信人出發時,又拆開信封,再還給他。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釋義:遠望黃昏時的烏鴉,正在尋覓枯藤老樹棲息,近看有正依傍著小橋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馬馱著漂泊的游子,在秋風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陽的余暉已經昏螟西下,羈旅在外漂泊的游子還在浪跡天涯。
4.秋思的意思
張籍:.這首《 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異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羈旅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天凈沙 秋思: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天凈沙·秋思 被喻為秋思之祖,用了白描的手法,創造典型的環境,能夠烘托出那種思鄉感情。 -----------------------------我是雜七雜八的分割線-------------------------------------------------你是要找詩還是就是這個詞的意思啊,如果是詩的話最有名的就這兩首。
5.秋思古詩詞的意思200字以上
秋詞作者: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譯文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只鶴凌云而飛起,就引發我的興到了藍天上了。注釋①悲寂寥:悲嘆蕭條。
②春朝:春天。③排:推開。
④碧霄:青天。賞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里,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熏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辟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人被貶朗州后的作品,讓人佩服劉禹錫的待人處世。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自宋玉于《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
“勝春朝”就是詩人對于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沖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
那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
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
這里,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么悲涼的氣息,我們隨著詩人的“詩情”,借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于碧空之上。于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于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后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