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策劃一個詩詞接龍的活動游戲
開場白就說點什么提高大家的文學水平,什么中國詩詞的精妙啊,增進我們對 詩詞的了解與學習什么的.首先分為一定的組1,每組按次序接詩,要求后一句詩是前一句詩的最后一個字。
(舉頭望明月……月到中秋分外明……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2,每組按次序接詩,后一句詩是前一句詩的最后一個字,諧音也可以, 這樣可以降低難度。(針對不同水平)(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牛背小童含竹笛,斷續低吹韻音浮)3,主持人說一句詩的前半句,一組答后半句。
答出來就加分。再由一組出題, 題由一組想,二組答題,依次前一組出題,后一組答題。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4,主持人說一個字,每組答詩,詩中必須包含主持人說的那個字(天:天街小 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可以依次序。 @:可以搶答。
@:最好是兩者并用,先依次答完一回合,再搶答一回合,按時間定長短。
2.【討論】今后“詩詞聯”欄目詩聯活動的安排辦法
這個節沒過完俺就盼下一個,幾乎望眼欲穿。
七七、重陽等傳統節日呼吁領導考慮一下。沒時間的可以提前或者推后出句,這不是什么負擔吧。
一年下來,大家就熱鬧那么幾次,如果再減少就不成個局面了。俺還提議海上逍遙生和東方棋韻老師的[明月詩社]經常搞點活動;大家也經常掛點原創的成聯互相切磋一下,有助于水平的提高。
又及,舞花風老師托俺轉告大家:最近瑣事纏身,很少上聯壇。俟他日事了,當一一回拜好朋友。
------------------------------------ 別看在下水平有限,但潛心向學,并且臉皮厚,敢說。
3.
1、設計活動,假如你班選擇的是誦詩會,請你來安排誦讀內容.(不要單一形式,至少三種形式)第一種方案:在早自習的時候朗誦第一節課的科目的知識點.第二種方案:在每節上課之前朗誦詩文.第三種方案:以表揚的形勢每天抽查古詩背誦,并加以深度了解.2、好友抽到的題目是朗誦《觀滄海》,你告訴他用( 雄偉)的聲音,劃破長空,聲情激揚地透出那氣吞日月星辰的渾厚.3、你被選為學校匯報演出活動的主持人,請你完善下面的開場白臺詞.女甲: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孕育了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男甲:( 源遠流長的古典詩文,是文化藝苑中經久不衰的瑰寶. )女乙: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閃爍著奪目的光彩.男乙: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發著馥郁的芳香.。
4.怎樣提高對古詩文的興趣
語文學科 小學學段 內容摘要:古詩是我們中國古代文化的寶貴遺產,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古詩的語言清新,情趣盎然,是挖之不盡的美的寶藏。因此小學古詩的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重點是讓學生去理解詩中的情感美,充分感受古詩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要讓學生欣然地接受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在古詩教學中就必須懂得從教師本身、教學手段和聯系生活實際等多方面來提高小學生對古詩的興趣,讓學生通過聽、說、想、唱、演的方式來領會古詩的最佳境界。 關鍵詞:古詩 詩歌美 古詩教學 情感 古詩是一種飽含情感和想象,富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吟誦而歷久不衰。
為了使古詩這顆明珠繼續光彩奪目,小學語文課本從一年級起就要求學生學習古詩。而現在古詩的教學,教師只是把古詩翻譯成統一的現代文,然后強硬地讓學生照抄下來,背出來,這樣不僅失去了古詩的韻味,且隨著學生年齡增長和年紀的增高,對古詩的興趣呈遞減趨勢。
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接受、喜愛古詩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教師要具有詩意 首先,教師要用心去感受詩中豐富的情感。所有的好詩都是從強烈的情感中自然地溢出的,要想引導學生感受詩人在詩中表現的豐富的情感,讓學生體會詩人當時的心境,從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學生深入理解與欣賞做必要的鋪墊,教師就要必須擁有詩人在詩中表現的那種豐富的情感。
例如《鄉村四月》這首詩,是描寫田園風光的,特別是最后一句才了蠶桑又插田,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與贊美。教師要想感受詩中豐富的情感,應該親身去體驗鄉村的生活,看看農忙時期,農民繁忙、緊張的勞動景象。
5.如何做到語文教學的有效互動
一、營造課堂有效互動的良好氛圍。
作為課堂平等對話的引領者,教師只有俯下身子,親近學生,才能讓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充溢著課堂,從而使得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表達呈現多樣化,才能很好的達到課堂互動的有效。
在節選的課例中,開始的簡介作者(課例中從略),以及課堂中有機融入的背景交代,為學生理解詩圣杜甫的人格和情懷做了很好的鋪墊,學生的自由朗讀和穿插在課上的多處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師生同讀,都為課堂上師生互動尤其是對詩意的拓展、研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教師在課堂上真誠的笑容,循循善誘的話語,給了學生莫大的鼓勵,消除了他們課堂互動的障礙,創設了輕松愉悅的氛圍。尤其是學生連續說出“悲傷、悲慘、悲催”一連串詞語也未能回答到位的情況下,教師未出一語責備學生,而是用商量的語氣,笑著給予完善,結果引來學生會意一笑。類似的語態在文中比比皆是,如提升詩歌大意譯解環節中教師“你們如果同意的話,我們一起來改一改”的引導,體現了對學生的充分尊重。這樣良好的課堂氛圍下產生的互動往往是緣于心靈而又契入靈魂的。
二、尋求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互動。
有效的互動應該是讓學生得到最好發展的互動,它應該涵蓋學生的興趣、素養、學法等多個方面,并且滲透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節選的課例中與學生的互動涉及到朗讀、知意、賞析等多個方面。比如朗讀,在本課的安排中并沒有一步到位,先是學生自由朗讀和指名朗讀以及學生的齊讀,這里只是要求學生讀準讀齊,并且讓學生對相關字音做了辨正,還就朗讀節奏發生問題的末句做了音節劃分。這樣學生自然會“讀得不錯”。課堂推進的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還借助教師的范讀和背景的穿插,交給學生理解詩歌情感的拐杖。在詩歌教學基本完成的情況下,才安排學生與教師一起感情朗讀全詩,從而把整個課堂教學推向高潮。這一安排是非常符合當今初中學生的語文實際的,也符合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相比本節課,許多公開課把朗讀訓練單獨安排成一個版塊,指望一蹴而就的做法,我以為是不切實際的,也不可能收到應有的功效。在詩意的理解和賞析方面,本課的問題設計也都力求貼近學生實際,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漸次深入,引導學生漸入佳境,如課堂提問:布做的被子“冷似鐵”,“鐵”給人怎樣的感覺?“如麻”寫出雨怎么樣的情狀?能不能概括一下這里作者的生活狀況?這里的問題一是指向被子的冷硬,一是指向家中潮濕,弄明白了這兩個問題,第三個問題的解決自然水到渠成。同時這里的問題與前后的問題都有著很好的勾連,直通詩歌主旨。如前面理解作者對“群童抱茅”劇烈的情緒反應(課例節選部分未顯示),后面對作者生活貧困和精神超邁的理解,都與此關聯,使得課堂結構如同行云流水,師生的互動也顯得自由順暢。
三、強化教師在互動中的引導作用。
教師是課堂對話的首席,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不能因為還課堂給學生就忽視甚至漠視教師的主導地位。課堂互動中學生思想的深度和表達的高度往往是在教師有效的引領下達成的。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說“教育本身意味著: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心靈喚醒另一個心靈。”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成為喚醒學生心靈的那一個,要成為高擎火把領跑的那一個。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我設計了兩個有縱深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索,一是在分析了詩人“推己及人”的情懷后,我有意識的提問:大家有沒有感覺到這里表現的情感與前面比,有很大的躍升?從而引出了學生一連串的關于詩歌情感與寫法的探究,這里不乏學生機智的答問(如學生借用流行語“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來回答我關于作者嘆息的原因),教學環節也由此轉入對作者博大情懷的評析。第二個縱深性的問題是在無疑處設疑的,當學生都認可關于文本最后一節的翻譯時,我不失時機的提出了詩歌大意譯解的原則,并且略舉兩例給學生分析,于是引發了課堂的又一次精彩互動,帶動學生的思維進入舉一反三的境界,表達上也更加趨于完善,同時也突出了語文學科和詩歌欣賞這一課型的特點。
當然由于個人主觀上的某些不足和初三年級的特殊性,本課的互動形式稍顯單一,以師生互動為主,只在一個環節上安排了小組合作學習的生生互動。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要通過發揮同桌互動、四人學習小組互動等多種互動形式的作用,同時在互動中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出發,以學定教,讓互動更加貼切更加靈活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