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尋隱者不遇全詩拼音
xún yǐn zhě bù yù
尋 隱 者 不 遇
jiǎ dǎo táng
作者:賈 島 (唐)
sōng xià wèn tóng zǐ
松 下 問 童 子,
yán shī caǐ yào qù
言 師 采 藥 去。
zhǐ zaì cǐ shān zhōng
只 在 此 山 中,
yún shēn bù zhī chù
云 深 不 知 處。
2.《尋隱者不遇》古詩的全文,要帶拼音的,如果有背景圖片就更好了
尋 隱 者 不 遇
táng jiǎ dǎo
【唐】賈島
sōng xià wèn tóng zǐ
松下問童子,
yán shī caǐ yào qù
言師采藥去。
zhǐ zaì cǐ shān zhōng
只在此山中,
yún shēn bù zhī chù
云深不知處。
[注釋]1.尋:尋訪。2.隱者:古代隱居在山林中的人。3.童子:這是指隱者的弟子。4.處:地方。
[簡析]
詩人專程走訪一位隱士,未遇,就記下了在走訪過程中的對話場面。
首句“松下問童子”,點明會晤地點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這就把“不遇”的情節作了交代。松樹是“歲寒三友”之一。古人寫松樹大多與表現孤傲高潔的品質有關,此句也是為了突出隱士的高潔。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師采藥去”,采藥是隱者經常性的活動,用“采藥”一詞十分切合隱者的身份,介紹師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來的,說師傅就在這座山中采藥,對師傅的大致去向給予明確的回答,是熱情的指引。第四句來個轉折,“云深不知處”,說雖在山中,但云霧彌漫,不知他在何處,作了婉轉的辭謝,請來訪者不要作徒勞的尋覓。
本詩以問答的形式,記敘“尋隱者不遇”這件事,表現了隱者的思想和性格。隱者雖未出現,但通過側面描寫,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現出來了。
作者簡介:賈島(799-843),字閬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唐代詩人。
3.《尋隱者不遇》全詩拼音是什么
xún yǐn zhě bù yù《尋 隱 者 不 遇》 sōng xià wèn tóng zǐ yán shī caǐ yào qù松 下 問 童 子, 言 師 采 藥 去。
zhǐ zaì cǐ shān zhōng yún shēn bù zhī chù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處。作者簡介賈島,唐代詩人。
字浪仙。范陽(今北京房山)人。
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冬,至長安見張籍。
次年春,至洛陽,始謁韓愈,以詩深得賞識。后還俗,屢舉進士不第。
文宗時因緋謗貶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公元840年(開成五年)遷普州司倉參軍。
三年后卒于普州。賈島詩在晚唐形成流派,影響頗大。
唐代張為《詩人主客圖》列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晚唐李洞、五代孫晟等人十分尊崇賈島。
賈島著有《長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譯文蒼松下,我詢問隱者的童子他的師傅到哪里去了?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
還指著高山說,就在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賞析“言師采藥去”,從全詩的結構看,從環境氛圍的渲染,進入到行動的白描,從抽象進入到具體。
我國古代有追求長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漢武,就是一種典型,乃至秦漢方士盛行,欺詐成風。與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隱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煉。
在隱逸生活中,悟道、養生與服藥(保健養生之藥)構成主要的內容。魏晉以還尤其如此。
因之,對隱者說來,采藥是一項有重要的活動,其效用或還不僅在于服藥能養生,更在于為采藥而攀峰登嶺,就是極好的體育鍛煉。于是,對于真正的隱者,善悟道,擅養生,能采藥也就是三位一體的事了。
道行高深就表現在鶴發童顏,往來如天馬行空。童子言師采藥去,正是把隱者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來,同時添了詩人傷其不遇的惆悵。
4.急求唐詩 憫農(二) 憶江南 江南 尋隱者不遇 小池 古詩原文 和拼音
憫農(其二)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5.古詩《尋隱者不遇》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僧賈島的作品。此詩首句寫尋者問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話,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詩中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尋者對隱者的欽慕高仰之情。全詩遣詞通俗清麗,言繁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是一篇難得的言簡意豐之作。
尋隱者不遇⑴
松下問童子⑵,言師采藥去⑶。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⑷。
⑴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⑵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里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⑶言:回答,說。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霧。處:行蹤,所在。
譯文:蒼松下,我詢問隱者的徒弟,他說師傅采藥去了。就在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6.【詩的拼音有首詩叫《尋西山隱者不遇》比如詩人名字我就讀不到,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jué dǐng yī máo cí ,zhí shàng sān shí lǐ .叩關無僮仆,窺室惟案幾.kòu guān wú tóng pú ,kuī shì wéi àn jǐ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ruò fēi jīn chái chē ,yīng shì diào qiū shuǐ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chà chí bú xiàng jiàn ,miǎn miǎn kōng yǎng zhǐ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cǎo sè xīn yǔ zhōng ,sōng shēng wǎn chuāng lǐ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jí zī qì yōu jué ,zì zú dàng xīn ěr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suī wú bīn zhǔ yì ,pō dé qīng jìng lǐ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xìng jìn fāng xià shān ,hé bì dài zhī zǐ .。
7.尋隱者不遇 古詩
【尋隱者不遇】作者:賈島
內容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出處】:唐五代-賈島
注釋:
[1]尋隱者:尋訪隱居在山路山中的人。本詩一作孫革詩,題為《訪羊尊師》,無根據。
[2]松下:指隱者居住的地方。童子:男孩,隱者的徒弟。
[3]言:說。
[4]處:去處。
解譯;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
可山中云霧繚繞,不知他的行蹤。
賞析: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于答。“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而這里把問話省略了,只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這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的問題。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采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于簡練;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的妙處。詩貴善于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然而詩的抒情要憑借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青與白,這松與云,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后卻見茫茫白云,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后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采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云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
詳解如下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拼音版古詩詞尋隱者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