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頭城》的詩句大意
開頭兩句寫江山如舊,而城已荒廢。「山圍故國周遭在」,首句寫山。「山圍故國」,「故國」即舊城,就是石頭城,城外有山聳立江邊,圍繞如垣墻,所以說「山圍故國」。周遭,環繞的意思。這句說:圍繞在石頭城四周的山依然如舊。「潮打空城寂寞回」,這句寫水。「潮打空城」,石頭城西北有長江流過,江潮拍打石墻,但是,城已荒廢,成了古跡,所以說「潮打空城」。這句意思是說:潮水拍打著「空城」,雖有巨響,卻顯得分外凄涼,便又寂寞地退去了。這兩句總寫江山如舊,而石頭城已荒蕪,情調悲涼,感慨極深。
后兩句寫月照空城。「淮水東邊舊時月」,「舊時月」,詩人特意標明「舊時」,是包含深意的。淮水,即秦淮河,橫貫石頭城,是六朝時代王公貴族們醉生夢死的游樂場所,這里曾經是徹夜笙歌、紙醉金迷、歡樂無盡的不夜城,那臨照過六朝豪華之都的「舊時月」即是見證。然而曾幾何時,富貴風流,轉眼成空。如今只有那「舊時月」仍然從秦淮河東邊升起,來照著這座「空城」,在夜深的時候,「還過女墻來」,依戀不舍地西落,這真是多情了。然而此情此景,卻顯得更加寂寞了。一個「還」字,意味深長。但這首詩并不只是發思古之幽情,詩人感慨深沈,實寓有「引古惜興亡」之意。詩人在朝廷昏暗、權貴荒淫、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危機四伏的中唐時期,寫下這首懷古之作,慨嘆六朝之興亡,顯然是寓有引古鑒今的現實意義的。
這首詩詠懷石頭城,表面看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抒情。詩人寫了山、水、明月和城墻等荒涼景色,寫景之中,深寓著詩人對六朝興亡和人事變遷的慨嘆,悲涼之氣籠罩全詩,讀之愴然。
詩人的好友白居易對這首詩曾嘆賞不已,當讀到「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時,不禁贊嘆道:「吾知后之詩人不復措詞矣。」可見其感動之深和評價之高。
2.與石頭城有關的詩句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李白《長干行》):長干,本古金陵里巷,居民多從事商業活動。其地在今南京城南。
“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高樓望吳越。”(李白《金陵城西樓月下吟》):高樓,指西樓。金陵城西樓即“孫楚樓”,因西晉詩人孫楚曾來此登高吟詠而得名。樓在金陵城西北覆舟山上(見《輿地志》),蜿蜒的城垣,浩渺的長江,皆呈其足下,為觀景的勝地。覆舟山,即今南京九華山。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李白《登陵鳳凰臺》):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于此山,乃筑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
“潮滿冶城渚,日斜征虜亭。”(劉禹錫《金陵懷古》):據《金陵記》說,冶城,位于金陵府治西北,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宮一帶。征虜亭,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北。東晉征虜將軍謝石的哥哥謝萬曾送客于此亭。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劉禹錫《石頭城》):“故國”即指金陵,這里曾經是戰國時代楚國的金陵城,三國時孫權改名為石頭城,并在此修筑宮殿。經過六代豪奢,至唐初廢棄,200年來久已成為一座“空城”。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烏衣巷在夫子廟西南隅。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游宴的場所。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韋莊《臺城》):臺城,舊址在今南京市雞鳴山南,本是三國時代吳國的后苑城,東晉成帝時改建。中唐時期,昔日繁華的臺城已是“萬戶千門成野草”;到了唐末,這里就更荒廢不堪了
3.古詩《石頭城》的意思
古詩翻譯為: 群山依舊,環繞著廢棄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著寂寞的空城。
淮水東邊,古老而清冷的圓月,夜半時分,窺視這昔日的皇宮。 原文: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出自《石頭城》是劉禹錫組詩《金陵五題》的第一首,全詩著眼于石頭城周圍的地理環境,在群山、江潮、淮水和月色中凸顯古城的荒涼和寂寞,格調莽蒼,境界闊大,感慨深沉,歷來備受贊譽。
擴展資料: 古詩的創作背景: 建安十七年(212),孫權依清涼山西麓的峭壁修建了石頭城,此城北緣長江,南抵秦淮河口,是建康(今南京)西部的防守要塞。六朝統治者都視之為重地,以至后人常把它當作南京的代稱,到唐代已經荒廢。
劉禹錫寫作這首詩時,大唐帝國已日趨衰敗。朝廷里面,大臣相互排擠,出現了“牛李黨爭”,宦官專權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鎮割據勢力又有所抬頭。
他寫這首詩的主旨,即借六朝的滅亡,來抒發國運衰微的感嘆,希望當時的統治者,能以前車之覆為鑒。
4.古詩鑒賞劉翰《石頭城》
你好, 劉禹錫: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石頭城在今南京市清涼山,原為楚國金陵邑,孫權重建改用此名。
它北臨長江,南瀕秦淮河,相傳諸葛亮觀看山頭形勢,嘆息“鐘山龍
盤,石頭虎踞,帝王之宅也”。這是劉禹錫七絕組詩《金陵五題》的
第一首,把劉禹錫稱為“詩豪”的白居易對之“掉首苦吟,嘆賞良
久”,稱贊“石頭題詩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詩人不復措詞
矣”。劉禹錫將這些話錄入組詩引子,可見他自視此詩為得意之作。
金陵為六朝(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古都,當時殿閣富
麗、聲色繁盛,一班君臣不惜以亡國作代價來追歡逐笑。但自從隋朝
滅陳,唐高祖又把揚州都督府從金陵移到揚州后,這里就變成古城荒
草的世界,變成歷代詩人憑吊歷史滄桑的對象物。劉禹錫此詩,妙就
妙在它以淡遠的筆墨,寫石頭山、長江潮,寫故國空城受山圍潮打,
卻寂靜得沒有什么帝都氣象的生命力反應。山圍得周遭嚴密,似乎還
可以令人聯想到當年虎踞龍盤的模樣;但是江潮的拍打和退回,見到
的只是空城,已經不知當年的燈火樓臺、徹底歌舞的繁華為何物了。
詩歌由地寫到天,在地上失落了的,想從天上找到答案。秦淮河東面
那輪由古照到今的明月,想必領略過昔時那種醉生夢死的繁華的,但
它升起東方、待到夜深,也還只是清光飄零地從城垛(“女墻”)上
照進城來。詩人隨手拈來山、城、水、月等常見的意象,別具匠心組
合成“意象之城”,進行了城與人之間探究歷史奧秘的對話。意象之
間相互映照折射,形成了意象集成的效應,講述著一個沒有故事的故
事,一個關于歷史滄桑和城市盛衰的故事,一個具有宇宙意識的關于
常與變、瞬息與永恒的故事。這樣的詩人也就是哲性詩人、或詩性哲
人了。
5.石頭城,古詩
1《石頭城》
【唐】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翻譯:
群山圍繞著故都(金陵),四面群山還在,
長江的潮水拍打著空城,帶來絲絲寂寞的心情。
秦淮河上東邊升起的那輪明月啊,依然是舊時的明月,
漫漫長夜,冷冷的月光從高高低低的城垛照進城來。
2《石頭城》 作者:劉翰 年代:宋
離離芳草滿吳宮,綠到臺城舊苑東。
一夜空江煙水冷,石頭明月雁聲中。
6.古詩:石頭城
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Q2:擬人。借景抒情。
潮打空城寂寞回:潮水拍打著“空城”,雖有巨響,卻顯得分外凄涼,便又寂寞地退去了。這兩句總寫江山如舊,而石頭城已荒蕪,情調悲涼,感慨極深。
Q3:思鄉。引古惜興亡(引古鑒今)。
月標“舊時”,也就是“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尋味。秦淮河曾經是六朝王公貴族們醉生夢死的游樂場,曾經是徹夜笙歌、春風吹送、歡樂無時或已的地方,“舊時月”是它的見證。然而繁華易逝,而今月下只剩一片凄涼了。末句的“還”字,意味著月雖還來,然而有許多東西已經一去不返了。
這深寓著詩人對六朝興亡和人事變遷的慨嘆。
Q4:朝廷昏暗、權貴荒淫、宦官專權、藩鎮割據……
石頭城即金陵城。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清涼山。南京的江山形勝,素有「虎踞龍盤」之稱,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建都之地。六代豪奢,醉生夢死,追歡逐樂,詩家稱之為「金粉六朝」。但由於荒淫誤國,這一個一個朝代皆滅亡得極快,「悲恨相續」。這「虎踞龍盤」的六朝豪華之都,也就荒涼下來了。劉禹錫於唐敬宗寶歷二年(826)罷歸洛陽,路過金陵,見昔日豪華勝地,已成了一座「空城」,感慨萬分,於是寫下了這首懷古詩篇。
Q5:憑吊前朝,垂戒后世。
詩人在朝廷昏暗、權貴荒淫、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危機四伏的中唐時期,寫下這首懷古之作,慨嘆六朝之興亡,顯然是寓有引古鑒今的現實意義的。
融合著詩人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的深沉感傷。
7.古詩:石頭城
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Q2:擬人。
借景抒情。潮打空城寂寞回:潮水拍打著“空城”,雖有巨響,卻顯得分外凄涼,便又寂寞地退去了。
這兩句總寫江山如舊,而石頭城已荒蕪,情調悲涼,感慨極深。 Q3:思鄉。
引古惜興亡(引古鑒今)。月標“舊時”,也就是“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尋味。
秦淮河曾經是六朝王公貴族們醉生夢死的游樂場,曾經是徹夜笙歌、春風吹送、歡樂無時或已的地方,“舊時月”是它的見證。然而繁華易逝,而今月下只剩一片凄涼了。
末句的“還”字,意味著月雖還來,然而有許多東西已經一去不返了。 這深寓著詩人對六朝興亡和人事變遷的慨嘆。
Q4:朝廷昏暗、權貴荒淫、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石頭城即金陵城。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清涼山。
南京的江山形勝,素有「虎踞龍盤」之稱,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建都之地。六代豪奢,醉生夢死,追歡逐樂,詩家稱之為「金粉六朝」。
但由於荒淫誤國,這一個一個朝代皆滅亡得極快,「悲恨相續」。這「虎踞龍盤」的六朝豪華之都,也就荒涼下來了。
劉禹錫於唐敬宗寶歷二年(826)罷歸洛陽,路過金陵,見昔日豪華勝地,已成了一座「空城」,感慨萬分,於是寫下了這首懷古詩篇。 Q5:憑吊前朝,垂戒后世。
詩人在朝廷昏暗、權貴荒淫、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危機四伏的中唐時期,寫下這首懷古之作,慨嘆六朝之興亡,顯然是寓有引古鑒今的現實意義的。 融合著詩人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的深沉感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