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人贊嘆長城句子
1) 張籍 【送流人】 獨向長城北,黃云暗塞天。流名屬邊將,舊業作公田。擁雪添軍壘,收冰當井泉。知君住應老,須記別鄉年。
2) 姚合 【送邢郎中赴太原】 上將得良策,恩威作長城。如今并州北,不見有胡兵。晉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所從古無比,意氣送君行。
3) 許棠 【失題(一作送前汝州李侍御罷歸宣城第二首)】 獨夜長城下,孤吟近北辰。半天初去雁,窮磧遠來人。月黯氛埃積,風膻帳幕鄰。惟聞防虜寇,不語暗傷神。
4) 許棠 【雕**中作】 五月綏州北,途程少郁蒸。馬依膻草聚,人抱濁河澄。跡固長城壘,冤深太子陵。往來經此地,悲苦有誰能。
5) 周樸 【秋深(一作塞上行)】 柳色尚沈沈,風吹秋更深。山河空遠道,鄉國自鳴砧。巷有千家月,人無萬里心。長城哭崩后,寂絕至如今。
6) 周樸 【塞上行】 秦筑長城在,連云磧氣侵。風吹邊草急,角絕塞鴻沈。世世征人往,年年戰骨深。遼天望鄉者,回首盡沾襟。
2.蘇軾在汝州寫的詩詞
蘇軾在他的《溫泉七記》中,記錄了汝州溫泉的盛況;在游龍興寺后,寫有《子由龍興寺吳(道子)畫壁》一詩,中有“他年吊古知有人,姓名聊記東坡弟”等名句。
宋元豐十年(1084年)三月,神宗親書手札,授蘇軾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汝州團練副使。蘇軾接到任命后,并不急于北上,相反卻順江東下,登廬山,逛金陵,游山玩水,吟詩題字。9月,他在江蘇常州宜興縣自己的宅院里,給神宗皇帝上了一個《乞常州居住表》,言明因“資用罄竭,去汝尚遠,二十余口,不知所歸,饑寒之憂,近在朝夕”。申請辭職。經批準后就定居常州。
蘇軾雖未到汝州上任,但他一生曾五次到過汝州,在他的著作中也有不少汝州的記載。
1057年3月,他和弟弟蘇轍在其父蘇洵帶領下過成都、去長安、“騎驢在澠池”,由許洛大道經汝州赴汴京參加禮部秋天的考試,蘇軾21歲。
1059年5月、11月、1064年12月,蘇軾回四川奔母喪,由汴京赴鳳翔上任,又由鳳翔回汴京,曾三次經過汝州。
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年)閏四月,蘇軾由定州知州被貶為英州(廣東英德市)知州。由定州至嶺南數千里,舉家遠遷,費用浩大,只好再次到汝州找他的弟弟蘇轍(汝州知州)籌措路費。住了十多天,蘇轍帶他游了溫泉、龍興寺、最后又領他到汝州郟城小峨眉山游覽。二人站立山巔,北望嵩岳逶迤,南瞰汝水如帶,腳下兩道山梁“峰巒綿亙,狀如列眉”,青山綠水,風景如畫,酷似家鄉峨眉山。這時蘇軾已屆58歲,官場失意,便對弟弟說,將來致仕后便來此隱居。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蘇軾在常州病危,因生前未能如愿來小峨眉享受林泉之樂,蘇氏子孫又多散居在郟縣、汝南、穎昌、斜川(許昌蘇橋)一帶,為便于祭祀,臨終前他便留下“即死,葬我嵩山下”的遺囑。蘇軾死后,蘇轍將他的靈柩由常州運往汝州郟城(今郟縣)小峨眉山南麓埋葬。十一年后,蘇轍也埋葬于此。后人又從四川找來其父蘇洵的衣冠一同安葬,這便是馳名中外的“三蘇墳”。
3.含“雁門”的古詩詞有哪些
1、云中道上作 -- 唐 施肩吾
羊馬群中覓人道,
雁門關外絕人家。
昔時聞有云中郡,
今日無云空見沙。
2、雁門關野望 --唐 許棠
高關閑獨望,望久轉愁人。
紫塞唯多雪,胡山不盡春。
河遙分斷野,樹亂起飛塵。
時見東來騎,心知近別秦。
3、送薛承矩秩滿北游 --漢 劉長卿
匹馬向何處,北游殊未還。
寒云帶飛雪,日暮雁門關。
一路傍汾水,數州看晉山。
知君喜初服,只愛此身閑。
4、古風其六 --唐 李白
代馬不思越。
越禽不戀燕。
情性有所習。
土風固其然。
昔別雁門關。
今戍龍庭前。
驚沙亂海日。
飛雪迷胡天。
蟣虱生虎鹖。
心魂逐旌旃。
苦戰功不賞。
忠誠難可宣。
誰憐李飛將。
白首沒三邊。
5、阮郎歸 獨木橋體 --金 元好問
別郎容易見郎難。千山復萬山。
楊花簾幕晚風間。愁眉澹澹山。
光祿塞,雁門關。望夫元有山。
當時只合鎖雕鞍。山頭不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