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圣嘆選批唐詩的資料介紹
金圣嘆是明末清初的一位頗為奇特的文人。
他以評《水滸》與《西廂記》而著稱于世。另外,他也選評過唐詩。
這是清初著名文藝批評家金圣嘆選批的唐詩,包括唐朝初期和晚期的作品,共600首,約40萬字。 除了對杜詩另有專集以外,他共選評了唐代七言律詩約六百首,并且在被殺害前的《絕命詞》中還特地提到這事: 鼠肝蟲臂久蕭疏,只惜胸前幾本書,雖喜唐詩略分解,莊騷馬杜待何如? 所謂“分解”,就是對所選唐人律詩分成前后解,并進行分析評論。
從他給友人的書信中可以看到,他對自己所做的這一工作是頗為重視的。 唐詩選本最流行的是《唐詩三百首》。
金圣嘆的這個選批本則可稱之為“唐詩六百首”。其特點主要不在于選而在于評,深中肯綮者有之,借題發揮者亦有之,作為一個文學批評家,金圣嘆總是獨具只眼,不依傍他人。
…… 原書卷一是題為“圣嘆外書”的序言,卷二是詩目,卷三才是正文。這次標點出版,依然仍此體例,以見其人奇特之一斑。
浙江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四年五月 。
2.金圣嘆評此詩說"此等詩,字字化境"請你從"即,穿,便,向"中
1、金圣嘆評價的這首詩是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全詩奉上: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唐代)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3、回答你的問題:(這幾個字都有所涉及,請你自行參考)
尾聯寫詩人“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彈指之間,心已回到故鄉。詩人的驚喜達到高潮,全詩也至此結束。這一聯,包涵四個地名。“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對),又前后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流走的流水對。再加上“穿”、“向”的動態與兩“峽”兩“陽”的重復,文勢、音調,迅急有如閃電,準確地表現了詩人想象的飛馳。“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很漫長的距離,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串起來,就出現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疾速飛馳的畫面,一個接一個地從讀者眼前一閃而過。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詩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繪實境。從“巴峽”到“巫峽”,峽險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峽”到“襄陽”,順流急駛,所以用“下”;從“襄陽”到“洛陽”,已換陸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準確。
3.金圣嘆有哪些詩
金圣嘆博覽群籍,好談《易》,亦好講佛,常以佛詮釋儒、道,論文喜附會禪理。
評點古書甚多。稱《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西廂》為“六才子書”,擬逐一批注,但僅完成后二種,《杜詩解》未成而罹難。
其著作據族人金昌敘錄,有“唱經堂外書”,包括《第五才子書》、《第六才子書》、《唐才子書》、《必讀才子書》、《杜詩解》、《左傳釋》、《古傳解(二十首)》、《釋小雅(七首)》、《孟子解》、《歐陽永叔詞(十二首)》;“唱經堂內書”,包括《法華百問》、《西城風俗記》、《法華三昧》、《寶鏡三昧》、《圣自覺三昧》、《周易義例全鈔》、《三十四卦全鈔》、《南華經鈔》、《通宗易論》、《語錄類纂》、《圣人千案》;“唱經堂雜篇”,包括《隨手通》、《唱經堂詩文全集》。多屬未竣稿,或只存片斷,或全佚。
部分作品收入今傳之《唱經堂才子書匯稿》中。
4.金圣嘆的<<;水滸傳評點>>;
金圣嘆(1608—1661),原名采,字若采,后改名人瑞,號圣嘆。
一生著述甚豐,僅文學批評就寫了十種著作(含未完稿),《貫華堂第五才子書水滸傳》為其中之一。金批《水滸傳》融合了金氏個人的情感、意趣和理想,在中國小說評點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只有從文本、傳播、理論三個層面綜合分析,才能見出金評《水滸傳》的整體價值。 一、金評《水滸傳》的文本價值 小說評點的文本價值是指評點者對小說文本所作出的增飾、改訂等藝術再創造活動,從而使評點本獲得了自身的版本價值和文學價值。
金圣嘆對《水滸傳》在藝術上作了較多的增飾和加工,使小說文本益愈精致。他為《水滸傳》寫了《序一》、《序二》、《序三》、《宋史綱》和《宋史目》批語、《讀第五才子書法》、托名施耐庵所作的一篇序,以及正文的評點。
其中《序一》通過講述古今經書的興廢引出評點的使命,在論述經書興廢中闡發文學的本體性問題;《序二》申辯《水滸傳》的主旨非“忠義”,可以說是他為《水滸傳》作正名;《序三》上承《序一》,對所提出的文學本體性問題給予發揮。具體的評點又包括楔子和七十回的每回回前總評、雙行夾批和眉批。
他在《序三》中說十二歲時得到貫華堂古本并加以評點,這當然是不可信的。所謂的古本是假托之辭,他是以百回本為底本,把百回本的“引首”與第一回合并,更為楔子,以百回本第二回為第一回,刪掉招安的情節,而加寫盧俊義驚惡夢一節作為結尾。
對前七十回文字也作了許多改動。 金氏對《水滸傳》作的這些具有強烈主體性的修正,體現了三層情感內涵: 其一,擔憂國家動蕩、農民起義頻繁的狀況。
他就是要通過刪改和評論《水滸傳》,“誅前人既死之心,防后人未然之心”。金氏對《水滸傳》最大的改動是砍掉招安情節,代之以盧俊義夢見嵇叔夜斬殺梁山一百零八個好漢的情節。
他認為如果寫宋江等受招安而成為朝廷官吏,就會使得“無惡不歸朝廷,無美不歸綠林,已為盜者讀之而自豪,未為盜者讀之而為盜也”。要警戒后人犯上作亂,就必須將鬧事者斬盡殺絕。
其二,辨明作品中人物忠奸的政治分析。他對高俅之類奸臣貪虐無限、禍國殃民的罪惡大張伐跶。
他在第51回的批語中寫道:“一部書并不正寫高俅一筆,而高俅之惡貫于斯盈矣。”高俅的罪惡不是一個人的罪惡,而是一群人、一種勢力的罪惡。
其三,區分人物真假性情的道德判斷。金圣嘆對宋江深惡痛絕,多處批語突出其虛偽不實,指出他假仁假義,就會以金錢收買人心。
與此相對,金氏對李逵、魯達等豪爽之人,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金批《水滸傳》體現的三層情感內涵在眾多《水滸傳》刊本中獨樹一幟,表現了獨特的思想和藝術個性。
二、金批《水滸傳》的傳播價值 評點是一種在最大程度上以讀者為本位的批評形態,小說評點之發生、興盛,其根本因素在于小說評點的傳播價值。 所謂小說評點的傳播價值,大致表現為內外兩端,就內在形態而言,表現為評點本身在欣賞層面對讀者的閱讀影響和指導作用;就外在現象而言,是指小說評點對小說傳播和普及的促進。
首先從內在形態角度分析。 圣嘆針對讀者閱讀通俗小說只看故事,不重小說的文學性的通病,一方面在理論上闡明通俗小說的文學價值,同時在評點實踐中歸納出大量的文法,以此幫助讀者閱讀領會。
他指出小說結構要有整體感,要注意統一性。他在“讀法”中說:“《水滸傳》七十回,只用一目俱下,便知其兩千余紙,只是一篇文字。
中間許多事體,便是文字起承轉合之法。”他還要求小說結構本身的形式美,即講求對比、和諧、節奏等方面的美感。
如第23回總評中說,“上篇寫武二遇虎,真乃山搖地撼,使人毛發倒卓。 忽然接入此篇,寫武二遇嫂,真又柳絲花朵,使人心魂蕩漾也。”
用自然景物和音樂等比喻小說情節安排中的節奏,體現了圣嘆對形式美的重視。“犯中求避”是金圣嘆指出的又一項小說寫作技巧。
“避”是指避免重復,“犯”是指同中求異,故意寫類似的事件、場面、行動,顯出其差異。 如他在“讀法”中寫道:“《水滸傳》只是寫人粗魯處,便有許多寫法。
如魯達粗魯是性急,史進粗魯是少年任氣,李逵粗魯是蠻,武松粗魯是豪杰不受羈絆,阮小七粗魯是悲憤無處說,焦挺粗魯是氣質不好。”寫不同類型的粗魯之人,是耐庵筆力;見出粗魯人的不同類型,是圣嘆眼力。
圣嘆不僅揭示了所謂的“篇法章法句法”,更重要的是將自己的感悟直接傳遞給讀者。對朝局混亂的批判、對奸臣當道的抨擊,圣嘆歷來都是疾言厲色,表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對梁山好漢的豪行壯舉,他深表同情,嘖嘖稱奇,體現了對個人英雄主義的向往。金批《水滸傳》的語言也是極富個性的,洋洋灑灑,機鋒跳躍,諷刺中含憐惜之情,嘲諷中寓警世之志,處處見出真性情,這一切都對讀者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再來看外在現象。 金圣嘆對《水滸傳》的評論迅速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
在他生前,順治十四年就有貫華堂刻本《第五才子書水滸傳》。其后金評《水滸傳》廣為流傳,幾乎淹沒了其它版本。
“顧一時學者,愛讀圣嘆書,幾于家置一編。”(王應奎《柳男隨筆》)金批《水滸傳》甚。
5.《金圣嘆先生傳閱讀答案及翻譯》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金圣嘆先生傳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吳縣諸生也。
為人倜儻高奇,俯視一切。好飲酒,善衡文評書,議論皆發前人所未發。
時有以講學聞者,先生輒起而排①之,于所居貫華堂設高座,召徒講經,經名《圣自覺三昧》,稿本自攜自閱,秘不示人。 每升座開講,聲音宏亮,顧盼偉然。
凡一切經史子集、箋疏訓詁,與夫釋道內外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蠻之所記載,無不供其齒頰,縱橫顛倒,一以貫之,毫無剩義。座下緇白四眾,頂禮膜拜,嘆未曾有,先生則撫掌自豪,雖向時講學者聞之,攢眉浩嘆,不顧也。
生平與王斫山交最善。 斫山固俠者流,一日以千金與先生,曰:“君以此權子母②,母后仍歸我,子則為君助燈火,可乎?”先生應諾,甫越月,已揮霍殆盡,乃語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適增守財奴名,吾已為君遣之矣。”
斫山一笑置之。鼎革③后,絕意仕進,更名人瑞,字圣嘆,除朋從談笑外,惟兀坐貫華堂中,讀書著述為務。
或問“圣嘆”二字何義,先生曰:“《論語》有兩‘喟然嘆曰’,在顏淵為嘆圣,在與點為圣嘆。予其為點之流亞歟!”所評《離騷》、《南華》、《史記》、杜詩、《西廂》、《水滸》,以次序定為“六才子書”,俱別出手眼。
尤喜講《易》,“乾”、“坤”兩卦,多至十萬余言。 其余評論尚多,茲行世者,獨《西廂》、《水滸》、《唐詩》、制藝、《唱經堂雜評》諸刻本。
先生歿,效先生所評書,如長洲毛序始、徐而庵,武進吳見思、許庶庵為最著,至今學者稱焉。曲江廖燕曰:“予讀先生所評諸書領異標新迥出意表覺千百年來至此始開生面。
嗚呼!何其賢哉!雖罹慘禍④,而非其罪,君子傷之。而說文者謂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發泄無余,不無犯鬼神所忌。
則先生之禍,其亦有以致歟?然畫龍點睛,金針隨度,使天下后學,悉悟作文用筆墨法者,先生力也,又烏可少乎哉?其禍雖冤屈一時,而功實開拓萬世,顧不偉耶?”予過吳門,訪先生故居,而莫知其處。 因為詩吊之,并傳其略如此云。
(選自廖燕《二十七松堂集》)【注】①排:批駁。②權子母:“子”為利息,“母”為本金,“權子母”意為借貸生息。
③鼎革:指明清易代。④金圣嘆因“哭廟案”罪被冤殺。
10。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3分)A。
稿本自攜自閱,秘不示人 示:指示B。 雖向時講學者聞之,攢眉浩嘆,不顧也 顧:回頭看。
C。 吾已為君遣之矣 遣:遣返D。
讀書著述為務 務,追求11。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
在顏淵為嘆圣/子為父死,無所恨B。 以次序定為“六才子書” /斧斤以時如山林C。
其余評論尚多,茲行世者/藺相如者,趙人也D。 則先生之禍,其亦有以致歟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12。
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金圣嘆為人倜儻高奇,俯視一切的一組是①議論皆發前人所未發 ②時有以講學聞者,先生輒起而排之③稿本自攜自閱,秘不示人 ④聲音宏亮,顧盼偉然⑤座下緇白四眾,頂禮膜拜,嘆未曾有 ⑥甫越月,已揮霍殆盡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13.斷句和翻譯。 (12分)(1)用“/”給文言文閱讀材料劃波浪線部分斷句。
(4分)予 讀 先 生 所 評 諸 書 領 異 標 新 迥 出 意 表 覺 千 百 年 來至 此 始 開 生 面 (2)翻譯下面的句子。 (8分)①其禍雖冤屈一時,而功實開拓萬世,顧不偉耶?”(4分)譯文:②因為詩吊之,并傳其略如此云。
(4分)譯文:。
6.仿(唐詩是早晨,不是下午茶)的方法評點詩詞
評賞南唐二主詞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婦孺皆知的名句,出自南唐著名的皇帝詞人李煜。
李煜的詞在中國詞史上可以說是個異數,李煜是南唐的第三代國君,歷史上稱他為李后主,李煜從小就與眾不同,不僅文章出眾,而且擅長書法和繪畫,通曉音律,造詣很深,具有多方面的文藝才能,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物,但他卻是一個十足的不稱職的國君,他25歲繼位南唐國君,當時的南唐已經岌岌可危,他卻委曲求全,縱情聲色,在他39歲時,南唐終于國破,他被宋軍俘虜,過了二年多的囚徒生活,最終又被宋太宗賜藥毒死。 李煜雖然在治國上才能平平,卻在中國詞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王國維先生曾在他的《人間詞話》里這樣評價:“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
這位皇帝詞人為什么能如此受到王國維的肯定?有李清照之譽的葉嘉瑩先生又是如何評價李煜的詞呢? 因為詞本來就是歌詞之詞,都是寫給歌女去唱的,是歌詞之詞,可是你看李后主寫些什么呢,我們看李后主寫了,“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李后主之所以不同了,李后主寫的不再是歌詞之詞了,李后主寫的是他自己破國亡家的悲哀,小樓昨夜又東風,是我的故國不堪回首在月明中,所以王國維說,李后主是變伶工之詞,伶工就是演奏音樂的人,伶人演奏音樂的,歌唱的奏曲子的人。 就是配合著當時的宴樂歌唱的曲詞,所以作者寫的都是那些美女跟愛情,作者不是言志,不是說他自己的感覺和感情。
可是李后主站出來寫他自己的感覺和感情,所以他就改變了伶工的詞,成為士大夫的詞。士大夫就是自己寫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了。
曹雪芹為什么打破了舊小說的傳統?舊小說寫歷史、寫傳聞、寫神話,都不是自己,與作者無干,可是曹雪芹寫的是他自己親身對于人生的悲歡離合的一段深刻的體會,是出于自己深刻的體會。 他不得不寫,他不得不說,所以他打破了小說的傳統,李后主經過破國亡家的這種慘痛的遭遇,他心里邊有這樣的悲哀感慨,不能不說。
所以當他寫歌詞的時候,不再寫歌女的歌妓酒女的詞了,而把他自己的悲哀寫出來了,所以是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這是中國詞演化上的一大轉折。 所以后來才有蘇東坡,所以后來才有辛棄疾,不再是給歌女寫歌唱的詞,是作者自己站出來說自己的話,這是李后主之了不起的一點。
還有一點,王國維又說了,“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 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則儼有釋迦、基督單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這句話說得很妙了,李后主一個亡國之君,王國維說他居然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如果從釋迦、基督的宗教的哲理來說,李后主就是個罪人,他一天到晚耽溺在酒色之中,笙歌享樂之中。 他沒有解脫,他沒有政務,他沒有從他罪惡之中脫出,他怎么能擔荷我們人類的罪惡?所以這句話王國維是個比喻,就是說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時候,耶穌說,我是為眾人的罪惡而死的,用我的鮮血洗盡了所有人的罪惡,釋迦佛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我不度眾生我誓不成佛。
我愿意擔荷,我愿意為眾生的痛苦,眾生的罪惡而擔荷。李后主不是一個宗教的教主,不是釋迦,也不是基督。
王國維說的是什么?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有我們的悲哀,都有我們的痛苦,都有死生離別,而李后主把我們所有的人類的悲哀都寫出來了,這是王國維的比喻的意思。 不是說它就擔負我們的罪惡,就是說他一個人把所有我們眾生的悲哀都寫出來了,李后主怎么把我們眾生的悲哀都寫出來了。
我們先看他一首小詞,《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他不是寫的所有的人類嘛,是人生,不是個人,是他整個的人生。為什么這首小詞能夠寫出我們整個的人類的悲哀?你看他怎么寫的,這么短的一首小詞,能夠寫出我們所有的人類的悲哀。
“林花謝了春紅”,李后主這個人真是個天才,這么簡單,這么直接,而他真是掌握了要點。 他用那么淺白的話,沒有雕章琢句,沒有用什么古典,什么典故,什么歷史,沒有。
“林花謝了春紅”,這六個字真是寫得好。“林花”滿林的花,都謝了,“謝了”是已成的事實,完全凋謝了,林花就謝了,“謝了”如此的大白話,而“謝了”兩個字包含了這么深的悲哀,完全凋零凈盡了。
滿林的花都凋零凈盡,什么花?林花謝了,林花謝了是春紅,春天是最美好的季節,紅是最鮮艷的顏色。充滿了生命的,那么鮮艷的顏色,這么美好的春天的紅花。
滿林的花,“林花謝了春紅”,真是“眼見它起朱樓,眼看它宴賓客,眼看它樓塌了”。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三個字,是他的感覺,為什么這么短暫?這么美好的生命,為什么如此之短處無常?太匆匆,多么白話的簡單的三個字。
里邊有兩個是疊字“匆匆”,真是太匆匆,你除掉了這么白話簡單的“太”字,你還沒有辦法可。
7.禪宗與宋詞唐詩
王安石《雨霖鈴》:“本源自性天真佛,只些些,妄想中埋沒。貪他眼花陽艷,誰信道,本來無物。一旦茫然,終被閻羅老子相屈。便縱有,千種機籌,怎免伊唐突。”認為塵世間這些追求,轉眼成空,一定程度上宣揚了佛教思想。
黃庭堅《漁家傲》下片:“面壁九年看二祖,一花五葉親分付。只履提歸蔥嶺去,君知否,分明忘卻來時路。”詞中所寫菩提達摩在中國傳佛情況,直如一部禪宗發展簡史。
蘇軾《西江月》下片:”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信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似夢。“表現了作者的佛教人生觀。
歐陽修的《蝶戀花》中有名句:“簾外無風,花影頻移動。”金圣嘆評曰:“九個字,看他何等清真,卻何等靈幻!……嗚呼,善填詞者必皆深于佛事者。只一花影,皆細細分別不差,誰言慧業文人,不生天上哉?“以動寫靜,這正是佛教所追求的。金圣嘆的評論道出了佛教對歐陽詞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