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唐詩一共多少首】
全唐詩900卷,目錄12卷,共計收詩48900余首,作者2200余人.全書以帝王后妃作品列于首;其次為樂章、樂府;接著是歷朝作者,基本按時代先后編排,附以作者小傳;最后是聯句、逸句、句媛、僧、道士、仙、神、鬼、怪、夢、諧謔、判、歌、讖記、語、諺謎、謠、酒令、占辭、蒙求,而以補遺、詞綴于末.它不但收集了全部唐代著名詩人的集子,而且廣泛搜羅了一般作家及各類人物的作品,全面反映了唐詩的繁榮景象.《全唐詩》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至四十五年十月,由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潘從律、徐樹本、汪繹等10人奉敕編校,由曹寅負責刊刻事宜.它是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統簽》和清初季振宜《唐詩》的基礎上,旁采殘碑斷碣稗史雜書所載,拾遺補缺,網羅了唐五代的詩歌,包括已結集者及散佚者而成,是一部資料豐富和比較完整的唐詩總集.。
2.全唐詩詩集
全唐詩 《全唐詩》是清朝初年編修的一部匯集唐朝詩歌的集子.全書共 900 卷,目錄 12 卷,共收唐、五代詩4.89萬首,作者2 200多人.在中國,還沒有一部集子像《全唐詩》那樣收輯這么多的詩歌和作者.最早考慮編纂此書的人是清圣祖玄燁.1705年春天,玄燁在第五 次南下巡視時,將這一任務交給了江寧織造曹寅.曹寅邀請了彭定求、沈 立曾、楊中訥等十人參加編書.次年十月,全書編輯完工.全書的編排體 例是這樣的:帝王后妃的作品編在最前面,其次是樂章、樂府,接著是唐 代詩人的作品.詩人按時代先后排列,并附作者小傳.最后是唐、五代的 詞.由于內容浩繁,編纂時間倉促,書中誤收、漏收、重復,以及張冠李 戴、次序混亂、考證粗疏等問題不少.盡管有這些欠缺,《全唐詩》還是 一部比較完整的唐詩總集,它較全面地反映了唐代詩歌的繁榮景象.為使《全唐詩》更加完整、正確,1960年重新排印出版,改正了 一些明顯的錯誤.此后,又出版了《全唐詩外編》.。
3.《全唐詩》收錄的是唐代多少首詩:
1、《全唐詩》收錄四萬八千九百余首,共計900卷,目錄12卷。
2、《全唐詩》簡介
《全唐詩》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汪士鋐、汪繹、俞梅、徐樹本、車鼎晉、潘從律、查嗣瑮10人奉敕編校,“得詩四萬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計900卷,目錄12卷。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詩》,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始編,次年十月,全書即編成奏上。全書架構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統簽》和清代季振宜《唐詩》的基礎上,旁采殘碑、斷碣、稗史、雜書,拾遺補缺,巨細靡遺。全書以〈帝王〉、〈后妃〉作品列首,〈樂章〉、〈樂府〉次之,又以年代為限﹐列出唐代詩人,附以作者小傳。接著是〈聯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夢〉、〈諧謔〉、〈判〉、〈歌〉、〈讖記〉、〈語〉、〈諺謎〉、〈謠〉、〈酒令〉、〈占辭〉、〈蒙求〉,最后為〈補遺〉、〈詞綴〉。
4.《全唐詩》收錄的是唐代的多少首詩
《全唐詩》共收錄四萬八千九百余首,共九百卷,目錄12卷。
簡介 《全唐詩(全15冊)》共九百卷,是清康熙時任江寧織造的曹寅奉康熙皇帝之命,起用當時已退居揚州的彭定求、楊中訥等十位翰林編纂的。該書共收整個唐五代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是迄今為止古典詩歌總集中篇幅最多、影響最大的一種,它對于研究我國唐代的歷史、文化和文學,無疑有著極大的參考價值。
收編 全唐詩是在清康熙時期,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潘從律、汪士纮、徐樹本、車鼎晉、汪繹、查嗣瑮、俞梅等10人奉敕編纂,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始編,次年十月成書,不足兩年而成此書;由曹寅負責刊刻事宜。以明朝胡震享《唐音統簽》、清朝初年季震宜《唐詩》兩書為底本增訂而成;共收詩48900余首,作者2200余人。
詩人均按時代先后排列,后附唐五代詞。搜羅宏富,史無前例。
全唐詩是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一個規模宏大的財富寶藏。評價 全唐詩反映和記錄了唐代著唐代兩百余年異彩紛呈的歷史、經濟、文化、宗教等,吸引著古今中外無數讀書者吟誦,鉆研探討。
特別是它以"緊湊到了最高限度的文字",描繪出一幅幅亦詩亦畫,雄渾細膩的多彩畫面,多少名句渾然天成,玄妙精微,使得后人對相同的景物,呃腕嘆息,"不敢復題"。
5.唐詩三百首的目錄
【本書目錄】 送兄(七歲女) 蟬(虞世南) 詠風(虞世南) 野望(王績) 詠鵝(駱賓王) 易水送別(駱賓王) 風(李嶠) 中秋月(李嶠) 正月十五夜(蘇味道) 送社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山中(王勃) 從軍行(楊炯) 渡漢江(宋之問)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詠柳(賀知章) 回鄉偶書(賀知章) 回鄉偶書(賀知章) 幽州夜飲(張說) 送梁六自洞庭山(張說) 邊詞(張敬忠) 湖口望廬山瀑布水(張九齡) 望月懷遠(張九齡) 照鏡見白發(張九齡) 登鶴雀樓(王之渙) 涼州詞(王之渙)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 過故人莊(孟浩然) 送朱大入秦(孟浩然) 春曉(孟浩然) 宿建德江(孟浩然) 渡浙江問舟中人(孟浩然) 從軍行(王昌齡) 從軍行(王昌齡) 從軍行(王昌齡) 出塞(王昌齡) 采蓮曲(王昌齡) 閨怨(王昌齡) 盧溪別人(王昌齡)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送柴侍御(王昌齡) 終南望余雪(祖詠) 使至塞上(王維)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王維) 山居秋瞑(王維) 現獵(王維) 鹿柴(王維) 竹里館(王維) 鳥鳴洞(王維) 蓮花塢(王維) 雜詩(王維) 相思(王維) 山中(王維) 田園樂(王維) 少年行(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秋浦歌(李白) 靜夜思(李白) 軍行(李白) 越女詞(李白) 峨眉山月歌(李白) 贈汪倫(李白) 金陵酒肆留別(李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送友人(李白) 山中問答(李白)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李白)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望天門山(李白) 望廬山瀑布(李白) 早發白帝城(李白) 月下獨酌(李白) 獨坐敬亭山(李白)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夜宿山寺(李白)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灣) 黃鶴樓(崔顥) 涼州詞(王翰) 桃花溪(張旭) 山中留客(張旭) 移家別湖上亭(戎昱) 塞下曲(戎昱) 夜別韋司主(高適) 別董大(高適) 除夜作(高適) 營州歌(高適) 軍城早秋(嚴武) 釣魚灣(儲光義) 早梅(張謂)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劉長卿) 聽彈琴(劉長卿) 送靈澈上人(劉長卿) 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劉長卿) 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劉長卿) 望岳(杜甫) 前出塞(杜甫) 月夜(杜甫) 春望(杜甫) 江村(杜甫) 客至(杜甫) 絕句漫興(杜甫) 春夜喜雨(杜甫) 贈花卿(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杜甫)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 絕句(杜甫) 絕句(杜甫) 絕句(杜甫) 旅夜書懷(杜甫) 登高(杜甫) 登岳陽樓(杜甫) 江南逢李龜年(杜甫) 八陣圖(杜甫) 著行即興(李華) 送人赴安西(岑參)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岑參) 磧中作(岑參) 逢入京使(岑參) 山房春事(歲參) 戲問花門酒家翁(岑參) 月夜(劉方平) 賦新月(繆氏子) 楓橋夜泊(張繼) 暮春歸故山草堂(錢起) 歸雁(錢起) 送彭將軍(郎士元) 柏林寺南望(郎土元) 聽鄰家笙(郎土元) 寒食(韓雄) 宿石邑山中(韓雄) 江村即事(司空曙) 尋陸鴻漸不遇(皎然) 拜新月(李瑞) 小兒垂釣(胡令能) 丹陽送韋參軍(嚴維) 征人怨(柳中庸) 題三間大夫廟(戴叔倫) 蘭溪掉歌(戴叔倫) 送人游嶺南(戴叔倫) 寒食寄京師請弟(韋應物) 秋夜寄邱二十二員外(韋應物) 滁州西洞(韋應物) 塞下曲(盧綸) 逢病軍人(盧綸) 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 江南曲(李益) 題鄰居(于鵲) 江南曲(于鶴) 巴女謠(于鶴) 游子吟(孟郊) 古別離(孟郊) 古怨別(孟郊) 登科后(孟郊) 洛橋晚望(孟郊) 少年行(令狐楚) 觀祈雨(李約〕 和練秀才楊柳(楊巨源) 春興(武元衡) 口羅口貢曲(劉采春) 題都城南莊(崔護)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權德輿) 題破山寺后禪院(常建) 驚雪(陸暢) 湘江曲(張籍) 成都曲(張籍) 野老歌(張籍) 秋思(張籍) 雨過山村(王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 湘中(韓愈)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 游太平公主山莊(韓愈) 晚春(韓愈) 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游寄 白二十二舍人(韓愈) 春閨思(張仲素) 秋夜曲(張仲素) 塞下曲(王涯) 竹枝詞(劉禹錫) 秋風引(劉禹錫) 堤上行(劉禹錫) 秋詞(劉禹錫) 浪淘沙(劉禹錫)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 諸君子(劉禹錫) 再游玄都觀(劉禹錫) 烏衣巷(劉禹錫) 望洞庭(劉禹錫) 夏夜宿表兄宅話舊(竇叔向〕 池上(白居易)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惜牡丹花(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暮江吟(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白云泉(白居易) 遺愛寺(白居易) 陳情上韋令公(薛濤) 憫農(-)(李紳) 們農(二)(李紳) 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柳宗元)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 寄京華親故(柳宗元) 江雪(柳宗元) 偶書(劉叉) 井欄砂宿遇夜客(李涉) 牧童詞(李涉) 菊花(元稹) 離思(元稹) 劍客(賈島) 題李凝幽居(賈島) 送唐環歸敷水莊(賈島) 尋隱者不遇(賈島) 題詩后(賈島) 題金陵渡(張枯) 農父(張碧) 瀑布(施肩吾) 消山中叟(施肩吾) 登玄都閣(朱慶馀) 貞元十四年旱甚,見權門移芍藥花(呂溫) 題西施石(王軒) 淹河直進船(李敬方) 馬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