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詩三百首的內容是什么
中國是詩的國度。唐詩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高峰和瑰寶。《唐詩三百首》又是近兩百多年來流傳最為廣泛,風行海內外,歷久不衰的一種唐詩選本。
《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為蘅塘退士,本名孫洙(1711—1778),字臨西,江蘇無錫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他仿“詩三百”的體制,意在承繼《詩經》的傳統,展示唐詩的精華,“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錄成一編”,以“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原序》)。《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共八卷,選入七十五位唐代詩人、外加無名氏二人的307首詩。光緒十一年(1885),回藤吟社本又增補杜甫《詠懷古跡》中原未入選的三首,共計310首,這個數字僅占全唐詩的一百六十分之一,可說是選得極精的。所選之詩按五、七言的古近各體編排。卷一為五言古詩,卷二為七言古詩,卷三為七言樂府,卷四為五言律詩,卷五為七言律詩,卷六為五言絕句,卷七為七言絕句。編者這樣精細地分類,便于讀者更好地了解唐詩的各種體式。
《唐詩三百首》作為展示唐詩精品之作,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第一,所選之詩體式全面。五言的古詩、律詩、絕句以及七言的古詩、律詩、絕句、樂府,編者均分門別類地選入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如五言古詩的《望岳》(杜甫)、七言樂府的《燕歌行》(高適)、七言絕句的《涼州詞》(王翰)等等。
第二,所選之詩的作者多種多樣。既有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劉禹錫、李商隱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侶、歌女,甚至無名氏等“小家”。如唐玄宗的《經魯祭孔子而嘆之》、僧皎然的《尋陸鴻漸不遇》等。
第三,所選之詩大多瑯瑯上口,易于成誦。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相思》(王維)、《春曉》(孟浩然)、《靜夜思》(李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江雪》(柳宗元)、《回鄉偶書》(賀知章)等。這些詩意境優美,詠吟諧和,上至垂垂老人,下到黃發孩提,均能張口即出地吟誦幾首這樣的千古絕唱。
第四,所選之詩取材廣泛,不拘一格。既有描寫自然風光的《望岳》(杜甫)、《蜀道難》(李白),也有展示田園風情的《過故人莊》(孟浩然)、《漁翁》(柳宗元);既有揭露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兵車行》(杜甫),也有表達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既有寫歸家復雜心情的《回鄉偶書》(賀知章),也有描君王悲劇的《長恨歌》(白居易)……從市井風情到邊塞風光,從生活瑣事到國恨家愁,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唐詩三百首》可以說應有盡有。
美中不足的是,《唐詩三百首》所選詩中有一些反映隱逸、宮怨、奉和、罷官之作,這些詩流露出的壓抑、消沉、憤懣的思想情緒對讀者不無影響。一方面,這與編者孫洙的審美觀和偏愛分不開;另一方面,也是編者受時代的局限所致。只要我們能正確把握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相信它倒能帶給“詩選”以多元的文化景觀。
《唐詩三百首》自問世以來,流行甚廣,注家蜂起。其中以清道光二十四(1844)上元女史陳婉俊的補注本較為簡明,其“考核援引,俱能精當”,頗受歡迎。新中國成立到“**”結束,新時期開始,先后有《唐詩三百首詳析》(喻守真)、《新注唐詩三百首》(朱大可)、《唐詩三百首新注》(金懷堯)、《唐詩三百首詳注》(陶今雁)、《新評唐詩三百首》(黃雨)、《唐詩三百首注釋》(陳昌渠)等書出版。
我們在學習、借鑒前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精心編著了這本《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目的在于為廣大中學生、大學生、社會青年以及愛好唐詩的讀者提供一本欣賞唐詩的普及型讀物,為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為提高民族文化素質貢獻微薄之力。故《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的“注釋”不作繁瑣考證,也不作學術爭鳴,采一家之言,以準確簡練的文字進行解說。“鑒賞”文字包括詩作的寫作背景、主題思想、藝術特色,力求簡潔、富有文采,以便為讀者欣賞、品評提供借鑒。“鑒賞”時,我們竭力站在詩人當時的立場去感悟、去領略,頗有一些與常說不同的新見解,從而為讀者提供一個新的視野。此外,為了豐富《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的內容,我們特別匯編了三個精當實用的附錄。它們依次是“《唐詩三百首》詩體簡介”、“詩體詩律詞語補釋”、“《唐詩三百首》名句索引”。這些附錄不但為廣大讀者提供了一條了解中國詩歌體律常識的捷徑,而且能讓讀者在最短時間內鳥瞰《唐詩三百首》中的千古佳句,可謂事半功倍。
2.唐詩三百首主要內容是什么
《唐詩三百首》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計311首詩,其中五言古詩33首,樂府46首,七言古詩28首,七言律詩50首,五言絕句29首,七言絕句51首,諸詩配有注釋和評點。
《唐詩三百首》選詩范圍相當廣泛,在數量以杜甫詩數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它是中小學生接觸中國古典詩歌最好的入門書籍。
五言古詩簡稱五古有,是唐代詩壇較為流行的體裁。唐人五古筆力豪縱,氣象萬千,直接用于敘事、抒情、議論、寫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其代表作家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等。
擴展資料: 中國的科舉制度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當時的取士標準即為作詩。至宋朝,依舊注重詩賦,在經過王安石的熙寧變法之后,科舉考試是以如家經義為主要,明代開始盛興八股文,再與詩歌無緣。
清朝初期,為招入漢族的才士,乾隆改革科舉,使得詩歌的重新興盛。此時,為適應科舉考試的需要,唐詩選本開始大量出現,其中較好的有沈德潛的《唐詩別裁集》,選入2000多首唐詩,但分量較多。
在此方面可以發現,科舉制度的改革推動了《唐詩三百首》的出現于流行。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唐詩三百首。
3.唐詩三百首的內容簡介
內容 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云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首。
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選詩范圍相當廣泛,收錄了77家詩,共311首,在數量以杜甫詩數多,有39首、李白詩33首、王維詩29首、李商隱詩24首、孟浩然詩14首。 是仿《詩經》三百篇(共305篇,若含有目無詩者共311篇)之作,從前是家弦戶誦的兒童詩教啟蒙書,所以比較淺顯,讀者容易接受,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原序作:“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是中小學生接觸中國古典詩歌最好的入門書籍。
問題亦不乏,即其選詩遠不如明人《唐詩選》質樸闊達且涉及軍事層面;另外,杜甫的秋興八首都被閹割,所幸詠懷古跡還是五首。 編者 編者孫洙,別號蘅塘退士,江蘇無錫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
乾隆二十八年春,孫洙與夫人徐蘭英開始編選《唐詩三百首》。 孫洙編選唐詩,是依據沈德潛(1673年—1769年)《唐詩別裁》及王士禎(1634年—1711年)《古詩選》、《唐賢三昧集》、《唐人萬首絕句選》為主,雜以其他唐詩選本。
《唐詩三百首》的題材廣泛,反映唐代的政治矛盾、邊塞軍事、宮閨婦怨、酬酢應制、宦海升沈、隱逸生活等。 但《唐詩三百首》也有一些遺珠,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白居易《新樂府》以及皮日休、李賀等人的作品,未被選入。
《唐詩三百首》向來有幾種注釋本流行,其中以陳婉俊的補注較為簡明。朱自清著有《唐詩三百首讀法指導大概》一文,近人金性堯根據《唐詩三百首》重新加注。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早在唐代,流傳的唐詩選本就已有了不少品種,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現了各種不同類型和版本的唐詩選本。清蘅塘退士依照以簡去繁的原則,從中選取了膾炙人口的唐詩名篇,輯錄而成《唐詩三百首》。
清代康熙年間編訂的《全唐詩》,收錄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難以全讀;此后 沈德潛以《全唐詩》為藍本,編選《唐詩別裁》,收錄詩一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難以全讀。于是,清代乾隆年間蘅塘退士以《唐詩別裁》為藍本,編選《唐詩三百首》收錄詩三百一十首,成為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唐詩普及讀本。
《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孫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祖籍安徽休寧。他自幼家貧,性敏好學,寒冬臘月讀書時,常握一木,謂木能生火可敵寒 。
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順天舉人,授景山官學教習,出任上元縣教諭。乾隆十六年(1751)他得中進士,歷任盧龍、大城知縣。
后遭人讒陷罷官,平復后任山東鄒平知縣。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兩次主持鄉試,推掖名士。
他為官清廉如水,愛民如子,又勤勉好學,書似歐陽詢,詩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孫洙與他的繼室夫人徐蘭英相互商榷,開始編選《唐詩三百首》。
編選這本書是有感于《千家詩》選詩標準不嚴,體裁不備,體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選本取而代之,成為合適的、流傳不廢的家塾課本。他們的選詩標準是“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
既好又易誦,以體裁為經,以時間為緯。 《唐詩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編輯完成,書的題目有的說脫胎于民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有的說取自“詩三百”,說法各不相同。
《唐詩三百首》被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流傳最廣的詩詞選集。 后世影響 中國是詩的國度,唐朝是中國詩歌的巔峰,巔峰時期的那個黃金時代令人神往。
詩歌是當時文學的最高代表,成為中國傳統文學堅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靚麗的風景線。 唐詩與宋詞、元曲并稱,題材寬泛,眾體兼備,格調高雅,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奇跡。
唐詩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歷朝歷代的文人視唐詩為圭臬,奉唐人為典范。
公元7世紀,孫季良開始編纂唐詩選本,至辛亥革命前,一千二百余年間,每二年即有一本唐詩選本問世。眾多選本中以《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風行海內,老幼皆宜,雅俗共賞,成為屢印不止的最經典的選本之一。
《唐詩三百首》以成功務實的編法、簡易適中的篇幅、通俗大眾的觀點、入選的精美詩歌打動著讀者,成為兒童最成功的啟蒙教材、了解中國文化的模范讀本,對中國詩歌選編學、中國人的心理構成都有很大的影響。 人們都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
可見《唐詩三百首》影響之大。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唐詩三百首》。
4.唐詩300首簡介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
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云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首。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種。
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選詩范圍相當廣泛,收錄了77家詩,共311首,在數量以杜甫詩數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
是仿《詩經》三百篇(共311篇)之作,從前是家弦戶誦的兒童詩教啟蒙書,所以比較淺顯,讀者容易接受,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原序作:“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是中小學生接觸中國古典詩歌最好的入門書籍。該書的編者是孫洙,別號蘅堂退士,江蘇無錫人,清乾隆十六年(1761年)進士。
孫洙編選唐詩,是依據沈德潛(1673年—1769年)的《唐詩別裁》及王士禎(1634年—1711年)的《古詩選》、《唐賢三昧集》、《唐人萬首絕句選》為主,雜以其他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的題材廣泛,反映唐代的政治矛盾、邊塞軍事、宮閨婦怨、酬酢應制、宦海升沈、隱逸生活等。
但《唐詩三百首》也有一些遺珠之憾,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白居易《新樂府》以及皮日休等人的作品,未被選入。《唐詩三百首》向來有幾種注釋本流行,其中以陳婉俊的補注較為簡明。
朱自清著有《唐詩三百首讀法指導大概》一文,近人金性堯根據《唐詩三百首》重新加注。
5.古詩三百首的內容
中國是詩的國度.唐詩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高峰和瑰寶.《唐詩三百首》又是近兩百多年來流傳最為廣泛,風行海內外,歷久不衰的一種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為蘅塘退士,本名孫洙(1711—1778),字臨西,江蘇無錫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他仿“詩三百”的體制,意在承繼《詩經》的傳統,展示唐詩的精華,“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錄成一編”,以“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原序》).《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共八卷,選入七十五位唐代詩人、外加無名氏二人的307首詩.光緒十一年(1885),回藤吟社本又增補杜甫《詠懷古跡》中原未入選的三首,共計310首,這個數字僅占全唐詩的一百六十分之一,可說是選得極精的.所選之詩按五、七言的古近各體編排.卷一為五言古詩,卷二為七言古詩,卷三為七言樂府,卷四為五言律詩,卷五為七言律詩,卷六為五言絕句,卷七為七言絕句.編者這樣精細地分類,便于讀者更好地了解唐詩的各種體式.《唐詩三百首》作為展示唐詩精品之作,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第一,所選之詩體式全面.五言的古詩、律詩、絕句以及七言的古詩、律詩、絕句、樂府,編者均分門別類地選入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如五言古詩的《望岳》(杜甫)、七言樂府的《燕歌行》(高適)、七言絕句的《涼州詞》(王翰)等等.第二,所選之詩的作者多種多樣.既有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劉禹錫、李商隱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侶、歌女,甚至無名氏等“小家”.如唐玄宗的《經魯祭孔子而嘆之》、僧皎然的《尋陸鴻漸不遇》等.第三,所選之詩大多瑯瑯上口,易于成誦.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相思》(王維)、《春曉》(孟浩然)、《靜夜思》(李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江雪》(柳宗元)、《回鄉偶書》(賀知章)等.這些詩意境優美,詠吟諧和,上至垂垂老人,下到黃發孩提,均能張口即出地吟誦幾首這樣的千古絕唱.第四,所選之詩取材廣泛,不拘一格.既有描寫自然風光的《望岳》(杜甫)、《蜀道難》(李白),也有展示田園風情的《過故人莊》(孟浩然)、《漁翁》(柳宗元);既有揭露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兵車行》(杜甫),也有表達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既有寫歸家復雜心情的《回鄉偶書》(賀知章),也有描君王悲劇的《長恨歌》(白居易)……從市井風情到邊塞風光,從生活瑣事到國恨家愁,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唐詩三百首》可以說應有盡有.美中不足的是,《唐詩三百首》所選詩中有一些反映隱逸、宮怨、奉和、罷官之作,這些詩流露出的壓抑、消沉、憤懣的思想情緒對讀者不無影響.一方面,這與編者孫洙的審美觀和偏愛分不開;另一方面,也是編者受時代的局限所致.只要我們能正確把握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相信它倒能帶給“詩選”以多元的文化景觀.《唐詩三百首》自問世以來,流行甚廣,注家蜂起.其中以清道光二十四(1844)上元女史陳婉俊的補注本較為簡明,其“考核援引,俱能精當”,頗受歡迎.新中國成立到“**”結束,新時期開始,先后有《唐詩三百首詳析》(喻守真)、《新注唐詩三百首》(朱大可)、《唐詩三百首新注》(金懷堯)、《唐詩三百首詳注》(陶今雁)、《新評唐詩三百首》(黃雨)、《唐詩三百首注釋》(陳昌渠)等書出版.我們在學習、借鑒前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精心編著了這本《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目的在于為廣大中學生、大學生、社會青年以及愛好唐詩的讀者提供一本欣賞唐詩的普及型讀物,為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為提高民族文化素質貢獻微薄之力.故《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的“注釋”不作繁瑣考證,也不作學術爭鳴,采一家之言,以準確簡練的文字進行解說.“鑒賞”文字包括詩作的寫作背景、主題思想、藝術特色,力求簡潔、富有文采,以便為讀者欣賞、品評提供借鑒.“鑒賞”時,我們竭力站在詩人當時的立場去感悟、去領略,頗有一些與常說不同的新見解,從而為讀者提供一個新的視野.此外,為了豐富《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的內容,我們特別匯編了三個精當實用的附錄.它們依次是“《唐詩三百首》詩體簡介”、“詩體詩律詞語補釋”、“《唐詩三百首》名句索引”.這些附錄不但為廣大讀者提供了一條了解中國詩歌體律常識的捷徑,而且能讓讀者在最短時間內鳥瞰《唐詩三百首》中的千古佳句,可謂事半功倍.。
6.唐詩大全300首
最低0.27元/天開通百度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躍克凌風 唐詩300首《春曉》作者: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鹿柴》作者: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相思》作者:王維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雜詩》作者:王維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終南望余雪》作者:祖詠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靜夜思》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江雪》作者: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登樂游原》作者:李商隱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彈琴》作者:劉長卿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八陣圖》作者:杜甫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遣恨失吞吳。《草》作者: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游子吟》作者:孟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關山月》作者: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望月懷遠》作者: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7.《唐詩三百首》收錄內容是什么
清代乾隆年間“蘅塘退士”孫洙編的唐 詩選集,全書選詩310首,或作6卷或8卷, 基本上按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絕、七絕、樂府等詩體編排。
四藤吟社的版本又 增補杜甫的3首《詠懷古跡》。該書收錄了 77人的作品,其中既包括帝王、士大夫等貴 族,也有僧侶、歌女,還有無名氏等,但大 多數是唐代重要詩人,并重點突出了盛唐時 期的李白、王維,兼顧中唐、晚唐如杜甫、李商隱等人。
詩的內容大多反映了唐代的社 會生活和詩歌風貌。此書原本是為童蒙學習 詩歌而編的家塾課本,因編者汲取了《千家 詩》易于成誦的優點,該書雅俗共賞、流行 久遠。
8.《唐詩三百首》概要是什么
《唐詩三百首》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計310首詩,其中五言古詩33首,樂府46首,七言古詩28首,七言律詩50首,五言絕句29首,七言絕句51首,諸詩配有注釋和評點。
五言古詩簡稱五古,是唐代詩壇較為流行的體裁。唐人五古筆力豪縱,氣象萬千,直接用于敘事、抒情、議論、寫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七言古詩簡稱七古,起源于戰國時期,甚至更早。
現在公認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時期,鮑照致力于七古創作,將之衍變成一種充滿活力的詩體。
唐代七古顯示出大唐宏放的氣象,手法多樣,深沉開闊,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韓愈。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是律詩的一種。
五律源于五言古體,風格峻整,音律雄渾,含蓄深厚,成為唐人應制、應試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詩歌題材。 唐代五律名家數不勝數,以王昌齡、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劉長卿成就為大。
七言律詩簡稱七律,是近體詩的一種,格律要求與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體,在初唐時期漸成規模,至杜甫臻至爐火純青。
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維、杜甫、李商隱、杜牧、羅隱等,風華絕代,輝映古今。
9.陳子昂,李白,王維,孟浩然,岑參,崔顥簡介
王維(699-759),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藍田輞川別墅。
擅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后者。
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
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
開元進士。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
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 生平介紹 王維青少年時期即富于文學才華。
開元九年(721)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
后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
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
二十四年 (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
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而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場。
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
于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時隨著思想日趨消極,其佛教信仰也日益發展。
他青年時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終南山,后又得宋之問藍田輞川別業,遂與好友裴迪優游其中,賦詩相酬為樂。天寶十五載(756)安史亂軍陷長安,玄宗入蜀,王維為叛軍所獲。
服藥佯為喑疾,仍被送洛陽,署以偽官。兩京收復后,受偽職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懷念唐室的《凝碧池》詩為肅宗嘉許,且其弟王縉官位已高,請削官為兄贖罪,故僅降職為太子中允,后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
詩集造詣 王維詩現存不滿 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創作特色的是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
王維描繪自然風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詩壇獨樹一幟,成為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展了謝靈運開創的寫作山水詩的傳統,對陶淵明田園詩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園詩的成就達到了一個高峰,因而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與孟浩然并稱,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舊唐書·王維傳》說代宗時王縉編次王維詩 400余篇。
又王縉《進王右丞集表》云編次王維詩文凡10卷。述古堂原藏有南宋麻沙本《王右丞文集》10卷,后歸陸心源□宋樓。
北京圖書館藏有宋蜀刻本《王摩詰文集》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據以影印出版。元刻有劉須溪評點《王右丞集》(詩集) 6卷,《四部叢刊》據以影印,其中已雜有錢起、盧象、崔興宗等人作品。
明人顧起經有《類箋唐王右丞詩集》10卷,附文集4卷,這是現存最早的王維詩注本。清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是迄今為止較好的注本。
除箋釋全部詩文外,并附評語,對于作者可疑的詩歌加以說明,間有考訂;又收輯有關王維生平和詩畫評論的資料,作為附錄。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于1961年將趙注本重加校訂,排印出版。
又鄭振鐸曾以《四部叢刊》本為底本,用趙殿成注本等四種版本加以校勘,收入《世界文庫》中。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顧起經注本和趙殿成注本都附有注者所撰王維年譜。今人陳貽□有《王維生平事跡初探》一文,后附《王維簡要年表》(載《唐詩論叢》)。
詩集內容及著名作品 王維的大多數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閑居生活中閑逸蕭散的情趣。王維的寫景詩篇,常用五律和五絕的形式,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較為舒緩,用以表現幽靜的山水和詩人恬適的心情,尤為相宜。
王維從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尋求寄托,他自稱“一悟寂為樂,此生閑有余”(《飯覆釜山僧》)。這種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詩歌創作之中。
過去時代不少人推崇王維此類詩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們具有頗高的藝術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對其中體現的閑情逸致和消極思想產生共鳴。明代胡應麟稱王維五絕“卻入禪宗”,又說《鳥鳴澗》、《辛夷塢》二詩,“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詩藪》),便是一個明證。
雪景 傳為王維作 王維其他題材的作品,如送別、紀行之類的詩中,也經常出現寫景佳句,如“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山中一半雨,樹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等,都是傳誦不衰的名句。 以軍旅和邊塞生活為題材的《從軍行》、《隴西行》、《燕支行》、《觀獵》、《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壯闊飛動之作。
《隴頭吟》、《老將行》則抒發了將軍有功不賞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一個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