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人說話和粵語有點像嗎
中古漢語聽起來像粵語嗎?
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唐詩具備文字之美,也具備音韻之美。只是唐代的詩人們早已不在人世,也沒有錄音設備,唐詩到底該怎么讀,從何考證?
近日,網絡上流傳起《唐詩三百首》的中古漢語配音朗誦版,部分聽過配音的網友們表示:“怎么唐代人說話有點像粵語?”很難想象,大唐長安的詩人們朗誦詩歌,發音并不像現在的陜西話,而是像粵語?
這部在網絡上頗受關注的《唐詩三百首》中古漢語朗誦版,由電子書出版機構字節社推出,收納進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千古名作。記者還看到,杜甫的《望岳》一詩,被逐字配上了音標,這些音標都有別于傳統的漢語拼音。
作者嚴實自稱是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博士后,他向記者介紹,該版本的《唐詩三百首》,根據對韻書《切韻》的考據,構擬了一種中古漢語(注:中古,即三國至宋朝時期),進行朗誦。他表示,書中的整個音系,還有每一個音,都是有考證的,且參考了很多音韻學者上百年的成果。因此該書“雖不算學術著作,或類似于科普” 。
據介紹,在隋文帝年間由陸法言主編的《切韻》是現今可考的最古韻書,此前的語音已無法系統考證,代表了南北朝時期士族所使用的語言。之后各朝各代雖然口語發音有變化,但韻書依舊遵循《切韻》系統編修。大多數漢語方言以及域外方音——除閩語外——的發音基本都是切韻音系的繼承,例如日語、朝鮮語、越南語的漢字發音等。
而北師大語言學教授王寧則告訴記者,根據某些韻書,對古代語音進行構擬,在學界很常見,但是多為對音韻的體系和關系進行的構擬,而根據一些方言和范文,對發音進行準確構擬還原,“比如對唐代人說話的聲音的還原”,則較難實現,她表示:“這種構擬是難以證偽也難以證實的。”
為什么《唐詩三百首》中古漢語版讀起來像粵語?這個問題是很多好奇的網友關心的。
在古漢語界較為普遍的說法是,粵語保留了古代漢語的某些特征(例如保留大量入聲字)。但是,嚴實表示,不能因此認定用粵語讀唐詩才是正宗發音,也不能認定以北方方言為本的普通話則是“不文”的外族語(“胡人話”)。他在《中古漢語語音教程》的序里說,如果讀者覺得他的讀音聽起來像廣東話,是因為如今的普通話乃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人們比較熟悉北方話。
針對粵語是否能代表中古漢語的問題,王寧認為,語言的演變非常復雜,方言都是由古音分化而來,都保留了一定的古音和古代詞匯。“在吳語區、贛南語系、山西方言中,也都保留了很多古代語音中的入聲字”,但是,沒有哪種現代方言會和一千多年前的漢語完全一樣,方言的演變,除了時間的影響,還有不同語言之間的接觸和同化,因此,“你也很難說哪一時期的哪一種方言更接近中古漢語,比如唐朝話。”
網友眾議
@忘機子_有父策風陸孫氏:中古讀音應該不能完全復原的,這個系統還是構擬的吧?
@曉風_機器學習:好悲劇,除了最后一句“一覽眾山小”,其余的完全沒聽懂;敢情古漢語和當代漢語發音區別這么大!
@無所短長:這是很無聊的噱頭。古音作為專門的研究以及在特定的專業范圍內使用是有價值的,但播及民眾極其沒有必要。好比木乃伊擺放在博物館有展示價值,對考古學家有研究意義,但放到大眾家里當擺設就恐怖了。
@yuanshan偉嶺:《望岳》之神曲。
@寒潭俠隱:這怎么看著都像是閩南話啊。
@Captain在云端:雖然不習慣,但是粵語是留存古漢語發音較多的方言,聽同學用粵語念過《鵝鵝鵝》,非常美。
2.古代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
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云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余首。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種。
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選詩范圍相當廣泛,收錄了77家詩,共311首,在數量以杜甫詩數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
它是中小學生接觸中國古典詩歌最好的入門書籍。早在唐代,流傳的唐詩選本就已有了不少品種,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現了各種不同類型和版本的唐詩選本。
清蘅塘退士依照以簡去繁的原則,從中選取了膾炙人口的唐詩名篇,輯錄而成《唐詩三百首》。清代康熙年間編訂的《全唐詩》,收錄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難以全讀;此后 沈德潛以《全唐詩》為藍本,編選《唐詩別裁》,收錄詩一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難以全讀。
于是,清代乾隆年間蘅塘退士以《唐詩別裁》為藍本,編選《唐詩三百首》收錄詩三百一十首,成為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唐詩普及讀本。《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孫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祖籍安徽休寧。
他自幼家貧,性敏好學,寒冬臘月讀書時,常握一木,謂木能生火可敵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順天舉人,授景山官學教習,出任上元縣教諭。
乾隆十六年(1751)他得中進士,歷任盧龍、大城知縣。后遭人讒陷罷官,平復后任山東鄒平知縣。
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兩次主持鄉試,推掖名士。他為官清廉如水,愛民如子,又勤勉好學,書似歐陽詢,詩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乾隆二十八年春,孫洙與他的繼室夫人徐蘭英相互商榷,開始編選《唐詩三百首》。編選這本書是有感于《千家詩》選詩標準不嚴,體裁不備,體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選本取而代之,成為合適的、流傳不廢的家塾課本。
他們的選詩標準是“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誦,以體裁為經,以時間為緯。
《唐詩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編輯完成,書的題目有的說脫胎于民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有的說取自“詩三百”,說法各不相同。 《唐詩三百首》被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流傳最廣的詩詞選集。
《唐詩三百首》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計311首詩,其中五言古詩33首,樂府46首,七言古詩28首,七言律詩50首,五言絕句29首,七言絕句51首,諸詩配有注釋和評點。 五言古詩簡稱五古,是唐代詩壇較為流行的體裁。
唐人五古筆力豪縱,氣象萬千,直接用于敘事、抒情、議論、寫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等。 七言古詩簡稱七古,起源于戰國時期,甚至更早。
現在公認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時期,鮑照致力于七古創作,將之衍變成一種充滿活力的詩體。
唐代七古顯示出大唐宏放的氣象,手法多樣,深沉開闊,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韓愈。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是律詩的一種。
五律源于五言古體,風格峻整,音律雄渾,含蓄深厚,成為唐人應制、應試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詩歌題材。唐代五律名家數不勝數,以王昌齡、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劉長卿成就為大。
七言律詩簡稱七律,是近體詩的一種,格律要求與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體,在初唐時期漸成規模,至杜甫臻至爐火純青。
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維、杜甫、李商隱、杜牧、羅隱等,風華絕代,輝映古今。 五七言絕句簡稱五絕和七絕,都是古典詩體中絕句的一種。
五絕起源于漢,七絕起源于六朝,兩者都在齊梁時期成型,初唐階段成熟。唐代絕句氣象高遠,率真自然,達到了吟誦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維、王昌齡、韋應物、杜牧、劉禹錫等人。
中國是詩的國度,唐朝是中國詩歌的巔峰,巔峰時期的那個黃金時代令人神往。詩歌是當時文學的最高代表,成為中國傳統文學堅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靚麗的風景線。
唐詩與宋詞、元曲并稱,題材寬泛,眾體兼備,格調高雅,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奇跡。唐詩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
歷朝歷代的文人視唐詩為圭臬,奉唐人為典范。公元7世紀,孫季良開始編纂唐詩選本,至辛亥革命前,一千二百余年間,每二年即有一本唐詩選本問世。
眾多選本中以《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風行海內,老幼皆宜,雅俗共賞,成為屢印不止的最經典的選本之一。《唐詩三百首》以成功務實的編法、簡易適中的篇幅、通俗大眾的觀點、入選的精美詩歌打動著讀者,成為兒童最成功的啟蒙教材、了解中國文化的模范讀本,對中國詩歌選編學、中國人的心理構成都有很大的影響。
人們都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唐詩三百首》影響之大。
《唐詩三百首》向來有幾種注釋本流行,如清章燮的《唐詩三百首注疏》,清李盤的《注釋唐詩三百首》等,其中以陳婉俊的《唐詩三百首補注》教為簡明。在古代的唐詩選本中,清人孫沫的《唐詩三百首》最為流行。
今人喻守真有《唐詩三。
3.揭秘:唐代人說話和粵語有點像嗎
成吉思汗出生于1162年的春季,那年在亞洲歷法中稱為馬兒年。
在一座可眺望遠處斡難河的孤立而又光禿的小山丘上,一位被搶奪來的名叫訶額侖的年輕女子,艱難地生出了她的第一個孩子——鐵木真(即成吉思汗)。周圍都是陌生人,訶額侖在遠離撫育過她的家庭和她所熟悉的世界里分娩。
這個地方不是她的家鄉,如今將她迎娶為妻的男人,并不是原先那位早已與她完婚的男人。在不久前,她的命運就變得如此迥異。
她曾是另一位年輕勇士、篾兒乞惕部落人赤列都的妻子。他經過草原東部時,遇到了來自以盛產美女出名的斡勒忽訥部落的訶額侖,于是就追求她。
按照草原傳統,在娶訶額侖回部落之前,他要給她的父母提供聘禮并為他們干幾年活。剛一完婚,兩人便獨自開始跋涉數周的路程,返回他的家鄉。
根據《秘史》記載,她坐在一輛由一頭公牛或牦牛拉著的黑色幌車上,而她那引以為榮的丈夫則騎著褐色的馬,伴隨在車旁。訶額侖那時可能還不滿十六歲。
沒等這對新婚夫婦注意到他,這位獵人就策馬飛奔,回到營地,找到他的兩位兄弟。也許是太貧窮,拿不出為迎娶訶額侖這般的女子為妻所必需的聘禮;也或許是因為不愿對她的父母履行新郎應服的傳統家內役,這位獵人選擇了草原上獲取新娘的第二種普通的方式——搶婚。
三兄弟出發徑直去尋找他們的獵物。當他們迅猛撲向這對夫婦的時候,赤列都立即策馬急行,將攻擊者從幌車旁引開,果然如其所料,三兄弟跑去追趕他。
他環繞山嶺,試圖設法擺脫他們,但卻是徒勞的。赤列都又回到新娘的身邊,但在那時訶額侖明白,她的丈夫是無法騙過攻擊者的,他們不在自己的領地內,攻擊者很快便會回來。
雖然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姑娘,但為救丈夫一命,她決定呆在原地并向搶劫者投降。如果她與赤列都一起騎馬逃走,他們將會被俘,而且赤列都將會被殺。
但如果讓赤列都獨自逃走的話,那么就僅有她一人被俘而已。網絡配圖按《秘史》的敘述,為說服丈夫配合她的計劃,她對赤列都說:“如果你活著,每個方向、每個氈車里都有少女等著你。
你能找到另一位女人做你的新娘,你可以將再娶的婦人稱為訶額侖來代替我。”訶額侖迅速地脫下身上的衫兒,并敦促她的新婚丈夫“快速逃離”。
她將衫兒拋到他臉上作為分別的表示,并說:“隨身帶著這個,無論走到哪里,你都可以聞到我的氣味。”自那天之后,等待訶額侖的將是歷經波折的漫漫人生之路,而且她已注定不能再見到她的初戀丈夫。
在抽身逃離綁架者的時候,赤列都抓起臉上的衫兒,亦步亦趨,無數次回首張望訶額侖。他的黑色長辮像是鞭子一樣,來回地抽打在他的雙肩與胸膛之間。
眼看著丈夫跨過關口,永遠地在她眼前消失時,訶額侖發泄了積郁在心底的所有感情。《秘史》記載道,她仰天嘶吼,以至于“攪動了斡難河水”,而且“震動了林間山谷”。
搶奪她的人——這位注定要成為她新丈夫的男人,就是也速該,他屬于一個弱小而且不重要的氏族群體,這一群體后來就是以蒙古而聞名的。但在此時,他只不過是孛兒只斤氏族的成員,而此時的孛兒只斤氏族依附于勢力強大的泰亦赤兀惕部落。
令訶額侖頭痛的不是也速該的地位,而是他已有一個妻子,名叫索濟格勒(Sochigel),并育有一子。訶額侖將不得不在家族內為爭奪她的地位而努力。
有穹頂帳篷的住宅是用毛氈環繞,扎在格式框架上構成的,如果幸運的話,兩位婦人大概會生活在各自的帳篷內,但即使不在同一個帳篷內,她們仍將是“抬頭不見低頭見”。中古漢語聽起來像粵語嗎?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唐詩具備文字之美,也具備音韻之美。只是唐代的詩人們早已不在人世,也沒有錄音設備,唐詩到底該怎么讀,從何考證?近日,網絡上流傳起《唐詩三百首》的中古漢語配音朗誦版,部分聽過配音的網友們表示:“怎么唐代人說話有點像粵語?”很難想象,大唐長安的詩人們朗誦詩歌,發音并不像現在的陜西話,而是像粵語?這部在網絡上頗受關注的《唐詩三百首》中古漢語朗誦版,由電子書出版機構字節社推出,收納進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千古名作。
記者還看到,杜甫的《望岳》一詩,被逐字配上了音標,這些音標都有別于傳統的漢語拼音。作者嚴實自稱是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博士后,他向記者介紹,該版本的《唐詩三百首》,根據對韻書《切韻》的考據,構擬了一種中古漢語(注:中古,即三國至宋朝時期),進行朗誦。
他表示,書中的整個音系,還有每一個音,都是有考證的,且參考了很多音韻學者上百年的成果。因此該書“雖不算學術著作,或類似于科普”。
據介紹,在隋文帝年間由陸法言主編的《切韻》是現今可考的最古韻書,此前的語音已無法系統考證,代表了南北朝時期士族所使用的語言。之后各朝各代雖然口語發音有變化,但韻書依舊遵循《切韻》系統編修。
大多數漢語方言以及域外方音——除閩語外——的發音基本都是切韻音系的繼承,例如日語、朝鮮語、越南語的漢字發音等。而北師大語言學教授王寧則告訴記者,根據某些韻書,對古代語音進行構擬,在學界很常見,但是多為對音韻的體系和關系進。
4.唐詩300首詩句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晦。
西施詠 王維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塞上曲 王昌齡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塞下曲 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春 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落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風 雨 李商隱
凄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
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
心斷新豐酒,銷愁又幾千。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感 遇 張九齡
其 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其 二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命運惟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落 花 李商隱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5.《唐詩三百首》有三百首詩嗎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它編成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編選者僅署名“蘅塘退士”,后經現代學者的考證,才確定為孫洙。
孫洙(1711~1778),字臨西,別號蘅塘退士,江蘇無錫人。這本《唐詩三百首》是他和他的繼室徐蘭英經商討后作為家塾課本所編選的。
自問世以來,就被奉為最成功的唐詩選本。 然而面對此書,不少讀者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書中真的收錄了整三百首唐詩嗎?答案是否定的。
《唐詩三百首》共選詩人七十七家,收錄詩作三百一十余首。從所選的詩人和詩作來看,此書主要選取了盛唐和晚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的代表作。
從編排體例來看,此書按詩體分為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六大類,并單列樂府詩于每類之后,囊括了唐代詩歌的全部 體裁。 至于為什么會選擇“三百首”這個書名,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脫胎于民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也有的說取自所選詩的概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