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一語文古詩詞賞析】
游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①,豐年留客足雞豚②.山重水復疑無路③,柳暗花明又一村④.簫鼓追隨春社近⑤,衣冠簡樸古風存⑥.從今若許閑乘月⑦,拄杖無時夜叩門⑧.黃鶴樓 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韻譯】:傳說中的仙人早乘黃鶴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飛去的黃鶴再也不能復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年依舊.漢陽晴川閣的綠樹歷歷在目,鸚鵡洲的芳草長得密密稠稠,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面對煙波渺渺大江令人發愁!渡荊門送別(唐朝)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把這些百度百科一下就全好了。
2.初中古詩文賞析 急
【考點分析】近年各地的中考試卷中,對古詩詞曲賞析的考查比較熱,而同學們往往無從下手,失分較多。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下面就古詩文賞析的考點作一歸納。有關古詩詞曲賞析的考查內容一般有這樣幾個方面:劃分詩句節奏、分析詩歌內容、賞析藝術特色和比較兩詩的異同。
考查形式一般有兩種:一是客觀選擇題;一種是主觀填空、表述題。【解析題例】一、劃分詩句朗讀停頓節奏例如:1、下列句子朗讀節奏無誤的一組是( )(2004年遼寧省中考試題)A、梳洗 / 罷,獨 / 椅望 / 江樓。
B、右手 / 秉 / 遺穗,左臂 / 懸 / 敝筐。C、無可 / 奈何 / 花落 / 去,似曾 / 相識 / 燕歸 / 來。
D、采菊 / 東 / 籬下,悠然 / 見南 / 山。這一類題型一般針對古代詩歌的朗讀,做起來比較容易,難度不大,只要注意不把詞語、句子(句意)劃破,注意上下句子的對應一般不會做錯。
同時我們還應知道詩歌的朗讀節奏有兩種劃分方法,一種是按音節劃分,一種是按意義劃分。特別要注意不能把表達一個完整意義的詞、短語劃斷。
因此 B是正確的。二、分析詩歌內容例如: 下面是對詩歌《望岳》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A、首聯寫詩人乍見泰山時的驚嘆仰慕之情,并別出心裁地用“青未了”這種切身的體驗和齊魯的距離之遠烘托出泰山之高。
B、頷聯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割”本是普通字,但用在這里,卻是奇險,突出山只高。
C、頸聯寫出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同時“入歸鳥”三個字也看出詩人羨慕鳥歸,意欲歸隱的心愿。D、尾聯中“會當”是一定要的意思;“凌絕頂”富有雄心和氣概;“小”有俯視一切的信心。
這兩句詩,寫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成為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這一題型要聯系全句或全詩從字、詞、句的含義著手,仔細品讀理解其內容,并從詩人的生平、詩歌的寫作背景等方面綜合考慮。
要想準確答出此題,我們必須了解此詩是現存杜詩中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題目中理解為詩人“意欲歸隱的心愿”,顯然是理解錯了,此題應選 C。三、賞析藝術特色例如: 對下面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賈廳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A、開頭兩句寫詩人行經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輪廓。
B、三、四兩句從鶯、燕的動態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了出來。C、五、六句寫騎馬游春的人們,包括詩人自己。
以人們的感受寫西湖的春景。D、結尾兩句詳寫湖東的白沙堤,在綠楊陰里,更是美不盛收。
詩歌中運用的藝術特色主要包括修辭手法、表現方法、感情基調、語言風格等諸多方面。而詩歌常用的表現方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靜寫動、以動寫靜、以小見大和內容詳略等。
閱讀選項對照詩歌進行分析不難看出D是錯誤的,這里應該是略寫,而不是詳寫。詩中前六句詳寫了西湖早春生機盎然的景物,湖東景色這是一句帶過,是略寫。
四、比較兩詩的異同例如:1、比較下面兩首詩,選出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 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渭 城 曲王 維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A 、兩首詩的主題都是寫送別的,但李白在惜別的依戀中又向往孟浩然去的地方,王維在惜別時心境凄涼,對老友此去的寂寞孤單無限關懷 。B、李詩“先言事”后寫景,王詩先寫景,后寫情,情中言事。
C 、這兩首詩寫景都是為了寫事抒情鋪墊,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D 、兩首詩語言都平實,詩人的感情在平實的語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
比較兩詩的異同一般從詩歌內容、蘊涵的思想感情、采用的表現手法等諸多方面設題,對于此類題型,須鎖定相關的詩句,認真對照,判別正誤。答案是:A。
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掛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后終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佇立,目送流向天際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隨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而不是詩人自己向往友人去的地方。
以上從四點歸納了此類題型的考查內容,考查形式上目前側重于主觀題為主。例如:閱讀下面的古詩文,完成習題。
(2004年黃岡市中考試題)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1)這首詩感情濃郁,但前后基調不同,前四句 ,后四句 ,前后形成鮮明對比。(2)請描述“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所展示的畫面,并揭示詩句的含義。
第一小題考查的是詩歌的感情基調,第二小題其實就是客觀題的反要。
3.初中古詩詞的鑒賞 意思
竹里館 【譯文】 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邊彈著琴一邊又長嘯。
深深的山林中無人知曉, 皎潔的月光從空中映照。 【鑒賞】(一)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
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
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妙手回天的大手筆。 這首詩同樣表現了一種清靜安詳的境界。
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其實,不論“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出詩人高雅閑淡、超拔脫俗的氣質,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
所以后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意思是說,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
這里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象力。全詩的格調幽靜閑遠,仿佛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致全部融為一體了。
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
詩中寫到景物,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并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慣用的陳詞。
至于第一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一回事,是重復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無《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檐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這里,象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么氣力去刻畫和涂飾。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與聲情。
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
作者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處在于其所顯示的是那樣一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當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絕俗”(《峴傭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外景與內情是抿合無間、融為一體的。
而在語言上則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它的以自然、平淡為特征的風格美又與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見,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詩的意境的形成,全賴人物心性和所寫景物的內在素質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
因此,詩人在我與物會、情與景合之際,就可以如司空圖《詩品 10 自然篇》中所說,“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進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鈞”的藝術天地。當然,這里說“俯拾即是”,并不是說詩人在取材上就一無選擇,信手拈來;這里說“著手成春”,也不是說詩人在握管時就一無安排,信筆所之。
詩中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與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凈的環境原本一致;詩中抒寫自我情懷,選擇了彈琴與長嘯,則取其與所要表現的那一清幽澄凈的心境互為表里。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寫此景,寫此事,自有其醞釀成熟的詩思。
更從全詩的組合看,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則是以聲響托出靜境。至于詩的末句寫到月來照,不僅與上句的“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
這些音響與寂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運用其間的。 (自“這首小詩總共四句。
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至此段,引自上海辭書出版社《唐詩鑒賞辭典》第182頁,作者陳邦炎。我們不應該引用別人文章而不加出處,這是對作者起碼的尊重,也是為文起碼的原則) 【鑒賞】(二)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是盛唐詩人王維晚年所作《輞川集》絕句之一。
我們先看前兩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篁,竹林也;嘯,撮口作聲也。
詩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脫,加之仕途坎坷,四十歲以后就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因而常常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彈著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懷。但琴聲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長嘯一聲。
這里借用了一個典故。據劉義慶《世說新語·棲逸》。
4.整個初中的古詩文賞析
《長歌行》閱讀賞析 作品簡介: 漢樂府 "樂府"原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秦及西漢輝帝時都設有"樂府令".漢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其職能是掌管宮廷所用音樂,兼采民間歌謠和樂曲.魏晉以后,將漢代樂府機關所搜集演唱的詩歌,統統稱為樂府詩. 漢樂府創作的基本原則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它繼承《詩經》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廣闊而深刻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現實.漢樂府在藝術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現在它的敘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選取典型細節,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雜言,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漢樂府已產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詩.流傳下來的漢代樂府詩,絕大多數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編著的《樂府詩集》中. 原文: 青青園中葵, 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 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 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 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注釋: 此詩選自漢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關,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本詩是其中的一首. 長歌行:漢樂府曲調名. 葵:古代的一種蔬菜. 晞:曬干. 陽春:就是春天,是陽光和露水充足的時候. 布:散布,灑滿. 德澤:恩澤. 秋節:秋季.節,時節,節令. 焜黃:枯黃. 華:同"花". 衰:為了押韻,這里可以按古音讀作. 百川:無數條江河.川,河流. 徒:徒然,白白地. 今譯: 園中的葵菜呵郁郁蔥蔥, 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 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 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 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 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賞析: 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何以如此 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 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斗,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后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簡評: 這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一首名作.詩中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說明應該好好珍惜時光,及早努力.詩的前四句,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園子里綠油油的葵菜上還帶著露水,朝陽升起之后,曬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陽光中.世上的萬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煥發出無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們都要失去鮮艷的光澤,變得枯黃衰落了.萬物都有盛衰的變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過程.時間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樣,一直向東流入大海,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在年少力強的時候如果不珍惜時光,好好努力的話,到老的時候就只能白白地悲傷了! 野望 作者:【王績】 年代:【唐】 體裁:【五律】 類別:【未知】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注釋】: 這首詩在藝術上以質樸自然見長。全詩寫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閑適的情趣中,也透露出詩人彷徨無依的莫名苦悶。
[注釋](1)東皋:山西省河津縣的東皋村,詩人隱居的地方。(2)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3)落暉:落日的余光。(4)犢:小牛。
采薇:《詩經.召南.草蟲》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
又《詩經.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市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此處暗用二詩的句意,借以抒發自己的苦悶。
[譯文]在黃昏的時候,我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彷徨徘徊心中沒有主張。每一棵樹都凋謝枯黃,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暉。
放牛的兒童騎著小牛回家,獵人騎著駿馬帶回獵物。我看到這些人又并不相識,心情郁悶于是長聲歌唱《詩經》中“采薇采薇”的詩句。
------------------------------------------------------------------------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
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
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
5.初中古詩賞析方法
如何指導初中生賞析古詩詞 如何指導初中生賞析古詩詞 首都師范大學附屬桂林實驗中學 駱崇英 前言:目前,很多的初中學生學習古詩詞,課堂上主要是聽老師講解,課后下功夫背誦,大都是以記憶為主,學一首(篇)掌握一首(篇),沒能舉一反三去賞析古詩詞。
在考試時,很多學生賞析古詩詞,不知道該如何著手,更不用說深刻領會詩詞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初中畢業學業考試說明》中關于古詩詞的考查要求是“能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評價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領悟內涵并品味語言”。近幾年的中考試題中不乏古詩詞賞析類的考題,而且有擴大的趨勢。
摘要:本文主要從內容,表現手法,題材和作者作品的風格特點等方面談如何指導初中學生賞析古詩詞,并舉出初中階段常見的古詩詞加以說明,淺顯易懂。內容上是從題目、背景、關鍵詞、意象與意境加以闡述,表現手法上是從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四方面說明,最后歸納了古詩詞中常見的題材和作者作品的風格特點。
一、多角度把握詩詞的內容。 1. 注意題目。
古詩詞中有的題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內容、主旨。認真地分析題目,有時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寫的內容。
如杜甫的《望岳》,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聯想將來的登岳。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只是作者的想象罷了。
2.關注背景資料。 背景資料包括時代狀況、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經歷等,它是為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來服務的。
作為教師對這些背景資料都必須有所了解,在全面了解的基礎上根據學情以及教學的要求做適當的選擇,以便于合理地運用于教學之中,使其發揮輔助教學的作用。 3.品味關鍵詞。
古詩詞中的關鍵詞最能體現古詩詞豐富的內涵,慢慢品味,詩詞的韻味頓生。 如劉禹錫的《秋詞》, “我言秋日勝春朝”的“勝”,一個字便否定了古來的悲秋觀念,表現了一種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4.體會詩中的意象與意境。 意象就是用來寄托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
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要領會一首古詩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幾個問題:①、詩中寫了哪些景物形象(即意象)。
②、這些景物形象引發的作者怎樣的聯想?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寫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九個意象,構成了一幅天涯苦旅圖,寫出了一個 背井離鄉、長途跋涉的孤單旅人的愁苦心情。 常見詩歌意象及其意義:月——思鄉,水、秋——愁緒 ,蓮花——戀情 ,酒、柳、長亭——惜別,蘭花——君子 ,菊花——隱士,梅花、蟬——高潔之士 。
常見的審美習慣:“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等等。 5. 領悟深層含義。
古詩詞以含蓄委婉吸引讀者,必須通過字面意思去深刻領會詩詞的內容,意境。 如趙師秀的《約客》。
“黃梅時節家家雨, 春早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 閑敲棋子落燈花。”
梅雨連綿,這在古典詩詞中常用來比喻、襯托無窮無盡的“閑愁”。《約客》前兩句描寫江南水鄉梅雨之夜的雨景,也正是為下文抒寫“閑”情作襯托,渲染氣氛,只是它不露痕跡罷了。
“閑敲棋子”這一特寫鏡頭,以具有鮮明個性的動作巧妙而含蓄地揭示了候客不至時寂寞、無聊的心情。一“敲”一“落”,含蓄地表現時間之久,企盼之殷,形象地揭示了候客時間之長和候人者悵惘失望的情緒。
二、了解古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 1.直接抒情:作者在詩詞中把內心強烈的感情不加掩飾地直接敘述出來,讓強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傾瀉而出。
如張養浩《潼關懷古》中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直接抒發對統治者連征戰或大興土木而無視人民疾苦的痛恨之情。
2.借景抒情:通過對實景的描寫來抒發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借助于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3.托物言志:通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詩人寫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現自己的高潔情操。 4.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歷史故事或古書中的詞語來說明白己觀點的一種修辭方式。
如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懷舊空吟聞笛賦” ,“聞笛賦”,指向秀的《思舊賦》。作者借這個典故寄托了他對因參與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懷念。
“到鄉翻似爛柯人”中的“爛柯人”的典故見《述異記》,作者借這個典故比喻自己長期貶謫在外,乍回家鄉,仿佛有隔世之感。 三、歸納古詩詞的題材和作者作品的風格特點。
古詩詞的題材不同,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而且在表現手法、抒情方式上,也會有所。
6.初中古詩詞的鑒賞 意思
竹里館 【譯文】 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邊彈著琴一邊又長嘯。
深深的山林中無人知曉, 皎潔的月光從空中映照。 【鑒賞】(一)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
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
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妙手回天的大手筆。 這首詩同樣表現了一種清靜安詳的境界。
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其實,不論“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出詩人高雅閑淡、超拔脫俗的氣質,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
所以后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意思是說,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
這里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象力。全詩的格調幽靜閑遠,仿佛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致全部融為一體了。
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
詩中寫到景物,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并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慣用的陳詞。
至于第一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一回事,是重復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無《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檐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這里,象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么氣力去刻畫和涂飾。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與聲情。
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
作者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處在于其所顯示的是那樣一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當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絕俗”(《峴傭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外景與內情是抿合無間、融為一體的。
而在語言上則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它的以自然、平淡為特征的風格美又與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見,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詩的意境的形成,全賴人物心性和所寫景物的內在素質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
因此,詩人在我與物會、情與景合之際,就可以如司空圖《詩品 10 自然篇》中所說,“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進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鈞”的藝術天地。當然,這里說“俯拾即是”,并不是說詩人在取材上就一無選擇,信手拈來;這里說“著手成春”,也不是說詩人在握管時就一無安排,信筆所之。
詩中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與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凈的環境原本一致;詩中抒寫自我情懷,選擇了彈琴與長嘯,則取其與所要表現的那一清幽澄凈的心境互為表里。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寫此景,寫此事,自有其醞釀成熟的詩思。
更從全詩的組合看,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則是以聲響托出靜境。至于詩的末句寫到月來照,不僅與上句的“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
這些音響與寂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運用其間的。 (自“這首小詩總共四句。
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至此段,引自上海辭書出版社《唐詩鑒賞辭典》第182頁,作者陳邦炎。我們不應該引用別人文章而不加出處,這是對作者起碼的尊重,也是為文起碼的原則) 【鑒賞】(二)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是盛唐詩人王維晚年所作《輞川集》絕句之一。
我們先看前兩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篁,竹林也;嘯,撮口作聲也。
詩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脫,加之仕途坎坷,四十歲以后就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因而常常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彈著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懷。但琴聲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長嘯一聲。
這里借用了一個典故。據劉義慶《世說新語·棲逸》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