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人及宋詞給了我們怎么樣的生活智慧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鉆,在古代文學的閬苑里,她是一塊芬芳絢麗的園圃。
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豐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妍,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勝。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里汲取營養,又為后來的明清戲劇小說輸送了有機成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我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詞的初期極盡艷麗浮華,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間,是一種通俗的藝術形式,五代時期的《花間集》就很明顯地展露了詞美麗絢爛的文采,但是這期間的詞題材還僅限于描寫閨情花柳、笙歌飲宴等方面,可以說還顯得很“小氣”。
雖然藝術成就上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準,但是在思想內涵上層次還不夠。宋代初期的詞一開始也是沿襲這種詞風,追求華麗詞藻和對細膩情感的描寫。
像曾因寫過“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連于歌坊青樓之間,給歌妓們寫寫詞。所謂“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當時的詞被認為是一種粗俗的民間藝術,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當上宰相之后,對于他以前所做的詞都不承認是自己寫的。宋朝的艷妓之多,水平之高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們和宋朝的才子們一起共同推動了詞這一新興藝術形式在民間的廣泛流傳。
但是,隨著詞在宋代的文學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詞的內涵也在不斷地充實和提高。“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奠定了邊塞詞在宋詞中的地位,使只聞歌筵酒席、宮廷豪門、都市風情、脂粉相思之類的世人一新耳目。到蘇詞首開豪放詞風,宋詞已經不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娛樂和表達兒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當時的士大夫對時代、對人生乃至對社會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宋詞徹底跳出了歌舞艷情的巢窠,升華為一種代表了時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2.宋代文化對宋代文學的影響
文學的發展是文化發展的一種具體體現。
陳寅恪認為,華夏文化造極于趙宋之世,是華夏文化之“本根”。他甚至認為:“將來所止之境,今固未敢斷論。
唯可一言蔽之曰,宋代學術之復興,或新宋學之建立是已。”此亦當今“新儒學”孜孜以求者歟?宋學“本根”對于近現代之影響由此可見。
王夫之《宋論》卷一論宋太祖一統天下垂及百年,原始其因就在于與創業諸帝相較,無事功世胄之依憑而頗有懼心: 一旦岌岌然立于其上,而有不能終日之勢。權不重,故不敢以兵威劫遠人;望不隆,故不敢以誅夷待熏舊;學不夙,故不敢以智慧輕儒素;恩不洽,故不敢以苛法督吏民。
懼以生慎,慎以生儉,儉以生慈,慈以生和,和以生文。 宋之文治,實在是出于憂患的不得已。
但王夫之接著指出:“雖然,彼亦有以勝之矣,無赫奕之功而能不自廢也,無積累之仁而能不自暴也。”宋人求自立、求變革之精神寓其中矣!而所謂自立精神,即王夫之“求諸己”者,就其文化內涵言之,便是起自中唐為“攘夷”而張揚華夏自家文化之運動,是六朝至盛唐充滿“胡氣”的外向型多元文化之反撥。
唐君毅稱:“中國民族之精神,由魏晉而超越純化,由隋唐而才情汗漫,精神充沛。至宋明則由汗漫之才情,歸于收斂。”
收斂正是“絢爛歸于平淡”的內向型宋文化之特征。中國文化轉型之幸與不幸,關鍵在此。
宋代獨特而淵深的美學意識是由其文化土壤所培植、文化精神所孕育出來的,經過有機的整合和融化,產生出特定的審美形態、格調和風味,遂成為文化型美學,有別于前代的唐美學。宋文化從下述諸多方面影響了美學的生成、表現和狀態。
宋代文人地位的變化。宋代文人士大夫物質生活十分寬裕,生活富足。
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北宋詞言及六朝,其主題不外興廢事、興亡感。
北宋積貧積弱而又豪奢寬綽,故詞人對六朝奢靡之風的斥責就包含有現實隱喻意義。到了北宋末年,已是山河破碎,六朝作為回憶性對象再次出現,詞人情感意緒趨于悲咽蒼涼。
到了南宋,南北分裂成為長期的事實,中興無望,而權要者文恬武嬉,不思抗戰,直把杭州當汴州。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和心理狀態下,對六朝的感受也就更為不同,更為深廣。
把六朝與南宋的所有聯結點全部發掘出來,幾乎成為詞化了的六朝史,又在六朝史的歷史回憶中寄托著熾熱的情感。 宋代治史風氣頗盛,出現了一批名史家和名史著,有的居于歷代史學之一流地位。
歐陽修之子歐陽發在《歐陽文忠公集· 事跡》中說:“其于《五代史》尤所留心,褒貶善惡,為法精密,發論必以‘嗚呼’,曰:‘此亂世之書也。’”書中最精彩的傳序,如《〈一行傳〉序》十分贊美和強調作為人臣的忠、節,這是歐陽修史學思想的價值觀,也是宋代史學思想的核心。
宋代特別是兩宋交替以及宋亡時期忠、節意識如此強烈,是有原由的。又如《〈伶官傳〉序》從五代后唐莊宗興衰倏忽的歷史事實中引發出極其重要、深刻的經驗教訓。
其興也速,其衰也忽。興則不可爭鋒,衰則難以抗拒。
興在“憂勞”,衰在“逸豫”,關節點即在此。這又不僅是針對五代的,而且普遍適用于各朝各代,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罕見的歷史深度。
這便成為宋代史學精神的集中體現。 “資治通鑒”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和命題,體現了宋人的史學意識,宋人高度重視史學文化對現實的影響作用,因此,宋代文學審美類別上,詠史詩的存量特別豐富,涉及到先秦以來眾多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單是詠王昭君的就有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以及梅堯臣、歐陽修、司馬光、劉敞等人的和詩,以王安石的成就為高。
議論風格 宋人的思維是思辨型的,所創立的哲學是思辨型的哲學。這就孕育了他們愛議論的習慣。
宋人好為人師,好指點、發話、評論,滔滔不休。在這一點上,宋人的議論風生,確實不同于唐人的感性描述。
微言闡明大義,意象引發哲理,這是總體性的思辨結構所決定的。 宋人好思、多思。
由于以形上道者為先導,就不會滿足于對形下器者的描述。往往從形下器者出發,進而加以提升,達于形上之道。
因此,“器”乃所借對象,“道”才真正成為所論目標。“器”乃緣由、工具,“道”乃歸宿、本體。
或引發人生哲理,或申述宇宙精義。不滿足于淺表之“象”,而是不斷探尋“意”,形成了宋人的思維線路和模式。
這樣,宋代就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審視和思辨的時代。 從文化風習上看,宋人頗有策士之風。
宋代的精神領袖、文化精英領風氣之先,整個文化精神領域便彌漫議論之風習,成為時代之精神現象。這就自然而然地影響了文學、美學。
詩歌是其中之一,形成了最富宋代詩美學風格的議論化、哲理化特征。宋文亦如此,這并不包括那些純議論的文章,而是借助于某一具體對象生發開去,以表述某一生活、人生、宇宙哲理的文章。
這樣,對象是具體的,所引發的則是抽象之理。而宋人在發表議論時常常在實踐性中包含著現實用意,是有感而發,有現實針對目標。
求異思維 宋人的思維是求異型的,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看法,決不輕易認同前人和當代人。求異思維使其有獨創性,他們對人、事以至國事的看法、見解總是與眾不同,有自身獨到的視閾、觀。
3.宋人寫詞為什么寫得那么好
清代潘德輿說:「詞之有北宋, 猶詩之有盛唐.」宋是詞的興盛時期, 上自帝王卿相, 下至倡優歌妓, 莫不競作新聲.據唐圭璋《全宋詞》輯入兩宋詞人一千二百馀家, 詞二萬一千六百馀首.可見, 宋代詞人之多, 詞作之富, 任何時代都不能與之比擬.宋詞興盛, 大致有以下諸方面的原因:(1) 經濟的繁榮北宋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治統治, 加強了集權制度, 抑制了地方勢力的興起, 使國內局勢較安定; 宋室還采用一系列措施, 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手工業和商業也隨之興起, 城市經濟頗為繁榮.北宋前期, 中原地區百馀年間沒有受到兵禍, 與社會經濟繁榮相適應的藝術文化也迅速地發展起來, 其中特別是形式簡短, 以歌唱為特色的詞, 如同盛唐之詩, 得到了非常突出的發展.(2) 教坊與歌樓的設立為了適應當時統治者的娛賓遣興,歌舞升平的需要, 不但宮廷內設有「教坊」, 大城市中都有歌樓妓館, 貴族豪紳家中也多有歌妓舞女, 這都促使歌詞更加普遍地發展.(3) 文學本身的發展詩歌發展到唐末, 無論長篇短制,古體律絕, 都達到成熟的階段, 作家再難有新的突破, 另一種文體代之而興, 而詞正是代詩而起的新形式.詞在晚唐五代專門摹寫閨情, 而在宋代, 詞則成為士大夫享樂的一部分.由於晚唐五代的詞境界狹窄, 這便給宋代作家留下充分馳騁才情的廣闊天地.他們運用自然而通俗的腔調, 表達著真摯而坦率的感情, 因此詞的題材越加廣闊, 詞的體制也逐漸完備, 藝術風格上也呈現多樣化, 可謂進入詞的黃金時代.宋詞的發展概況北宋前期北宋前期詞壇的上層文人, 一般來說都是承襲南唐二主和馮延巳等人的詞風, 并無多少新的發展.這一時期的詞作家有晏殊,歐陽修,張先,晏幾道,柳永,蘇軾等, 而以柳永,蘇軾成就較突出.晏殊詞內容主要抒發歌樂宴飲以及惋惜時光流失的衰遲落寞之感, 其詞作閑雅而有情思, 詞風典雅清麗, 語言工巧, 音調和諧, 較有藝術特色.其《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破陣子 燕子來時新社》等, 都是為人傳誦的名篇.歐陽修詞題材狹窄, 多寫女子體態風姿,男女戀情,離愁別緒,交游飲宴等, 喜以俗語入詞, 清新自然, 情意真摯纏綿, 其《踏莎行》最能代表這種風格.張先詞內容多寫士大夫的詩酒生活和男女之情, 對都會生活也有反映.他喜作慢詞, 對詞的形式發展有過一定的作用.柳永詞的出現, 使北宋的詞風為之一變, 他在創作中繼承并發展了民間詞和文人詞的優良傳統, 以其樸素自然的詞風, 給婉約派詞帶來了新的面貌, 還發展了慢詞的體制, 對后來詞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蘇軾對詞作進行了革新, 以詩為詞, 使詞詩化,散文化,議論化, 擴大了詞的題材, 提高了詞的意境.其詞意境豪放雄壯, 使北宋詞在形式,內容和風格上開始發生較大的變化, 為宋詞開辟了一條健康而廣闊的道路.北宋后期北宋后期詞壇, 在意境,聲律方面有所開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是婉約派詞人秦觀,格律詞派的始創者周邦彥, 其次是詞風與秦觀相近的賀鑄.秦觀詞內容多寫柔情,男女戀情,離愁別緒, 亦有感傷身世之作, 如《踏莎行 郴州旅社》,《滿庭芳 山抹微云》等, 皆感情真摯, 風格纖弱, 語言工巧, 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周邦彥精通音律, 能自度曲, 所作詞格律法度極為精審, 為后世詞人的軌范, 影響巨大.賀鑄詞內容與詞藻并重, 兼具婉約與豪放的風格, 為北宋后期重要作家.其作品多寫男女情愛,離情別緒, 少數寫人世滄桑與個人閑愁的作品較為出色, 如《青玉案》.南宋前期北宋末年, 北方女真貴族建立的金國, 占領了宋朝統治的北方廣大地區.宋高宗趙構在臨安建立了偏安的小朝廷, 是為南宋.為了維持偏安局面, 他向金國稱藩稱臣.當時有正義感,有民族氣節的人民和士大夫都表現了高度的愛國精神, 這種偉大精神反映到文學作品中來, 就匯成文學思潮中的愛國主義.南宋前期的詞作家不少, 較著名的有李清照,張元干,岳飛,陸游,張孝祥,辛棄疾,陳亮,劉過等.李清照是南宋初年的杰出詞人, 其詞婉約清新, 在她顛沛流離的晚年作品中, 有意興闌珊的消極情緒和感傷調子, 也有強烈的愛國思想.辛棄疾是一個愛國志士, 他既有文才, 又有武略, 其詞慷慨豪放, 唱出了處在民族危難中的一個英雄豪杰奮發激越的惻懷, 表達了當時人民反抗女真入侵者的愿望.辛詞抒情,寫景,記事,說理, 無往不宜, 可說是當時最杰出的代表作家.張元干詞長於抒發悲憤之感, 為南宋愛國詞人開辟了廣闊的創作道路.他的《賀新郎 夢繞神州路》,《石州慢 雨急云飛》等都是為人傳誦的佳作.其詞豪宕悲壯, 直抒胸懷.岳飛是南宋抗金名將, 被奸相秦檜所陷害, 死於獄中.其詞《滿江紅 怒發沖冠》是一首千古不朽的英雄詩篇, 充滿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岳飛詞風格粗獷, 音調激越, 感情真摯, 其他如《小重山 昨夜寒蛩》,《滿江紅 遙望中原》等, 也流傳后世.陸游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 亦長於詞.其詞內容多抒發強烈的愛國思想,殺敵報國的雄心, 及對腐朽朝廷的不滿, 如《訴衷情》,《卜算子 詠梅》等.南宋后期南宋后期, 統治集團因宋金南北對峙局面的相對穩定而更加習於茍安和享樂.當時文壇上逃避現。
4.宋代文化對宋代文學的影響是什么
宋代文學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尤其宋代的散文、詩、詞,繼承唐五代的成就,繼續有所發展。話本、戲曲、說唱文學更為元明以來小說、戲曲的繁榮準備了條件。
宋代散文沿著唐代散文的道路而發展,最終的成就卻超過了唐文。宋代散文的文體出現了多樣化的趨勢。
歐、蘇等人并不絕對摒棄駢文,他們的古文注意吸收駢文在辭采、聲調等方面的長處,以構筑古文的節奏韻律之美。同時,他們又借鑒古文手法,對駢文進行改造,創造出參用散體單行的四六和文賦。
這樣,古文和駢文經過取長補短而各自獲得了新的活力。此外,宋代散文中還出現了獨具一格的筆記文。
這種文體長短不拘,輕松活潑,是古文文體解放的重要標志。 散文在傳統上具有議論、敘事、抒情三種主要功能。
在宋代散文中,這些功能更加完善,而且融為一體,使散文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更好地結合起來。宋代的政論文和學術論文特別發達,從王安石、曾鞏到胡銓、呂祖謙,散文的議論功能臻于完善。
以歐、蘇為代表的作家則更加注意三種功能的融合,加強了散文的抒情性質與文學意味。宋代散文的風格豐富多采,幾位大家各具鮮明的藝術個性。
就整體傾向而言,宋文的風格是趨于平易暢達、簡潔明快,從而在韓文之雄肆、柳文之峻切之外開辟出新的藝術境界。宋文的風格變化,主要是朝著更加自然、更加貼近生活的方向發展。
這種文從字順、如行云流水的散文、顯然更切于實用,也更易為作者和讀者所接受。從宋代開始,古文成為用途最廣的散文文體,以古文為主、駢文為輔的文體格局得以確立。
從整個詩歌史來看,宋詩正是唐詩發展的必然結果。唐詩與宋詩,本是一脈相承的。
宋代詩人正是充分吸取了唐詩的營養,才創造出一代詩風。宋人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們對唐詩并未亦步亦趨,而是有因有革,所以能創造出與唐詩雙峰并峙的宋詩。
他們所能做的,是在唐人開采過的礦井里繼續向深處挖掘。宋詩在題材方面較成功的開拓,便是向日常生活傾斜。
瑣事細物,都成了宋人筆下的詩料。宋詩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蓋世英雄或絕俗高士。
這種特征使宋詩具有平易近人的優點,但缺乏唐詩那種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壯采。 宋詩的任何創新都是以唐詩為參照對象的。
宋人慘淡經營的目的,便是在唐詩美學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許多詩人的風格特征,相對于唐詩而言,都是生新的。
比如梅堯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蘇軾的暢達,黃庭堅的瘦硬,陳師道的樸拙,楊萬里的活潑,都可視為對唐詩風格的陌生化的結果。然而宋代詩壇有一個整體性的風格追求,那就是平淡為美。
蘇軾和黃庭堅一向被看作宋詩特征的典型代表,蘇軾論詩最重陶淵明,黃庭堅則更推崇杜甫晚期詩的平淡境界,蘇、黃的詩學理想是殊途同歸的。相對而言,宋詩中的情感內蘊經過理性的節制,比較溫和、內斂,不如唐詩那樣熱烈、外揚;宋詩的藝術外貌平淡瘦勁,不如唐詩那樣色澤豐美;宋詩的長處,不在于情韻而在于思理。
它是宋人對生活的深沉思考的文學表現。唐宋詩在美學風格上,既各樹一幟,又互相補充。
它們是古典詩歌美學的兩大范式,對后代詩歌具有深遠的影響。 作為有宋一代文學之勝的是宋詞。
在詞史上,宋詞占有無與倫比的巔峰地位。宋詞流派眾多,名家輩出,自成一家的詞人就有幾十位,如柳永、張先、蘇軾、晏幾道、秦觀、賀鑄、周邦彥、李清照、朱敦儒、張元干、張孝祥、辛棄疾、劉過、姜夔、吳文英、王沂孫、蔣捷、張炎等人,都取得了獨特的藝術成就。
宋詞的總體成就十分突出:首先,完成了詞體的建設,藝術手段日益成熟。無論是小令還是長調,最常用的詞調都定型于宋代。
在詞的過片、句讀、字聲等方面,宋詞都建立了嚴格的規范。詞與音樂有特別密切的關系,詞的聲律和章法、句法也格外細密。
宋詞獨特的藝術魅力是五七言詩難以達到的,它為豐富古典詩歌的藝術作出了獨特的貢獻。其次,宋詞在題材和風格傾向上,開拓了廣闊了領域。
晚唐五代詞,大多是風格柔婉的艷詞,宋代詞人繼承并改造了這個傳統,創作出大量的抒情意味更濃的美麗動人的愛情詞,彌補了古代詩歌愛情題材的不足。此外,經過蘇、辛等人的努力,宋詞的題材范圍,幾乎達到了與五七言詩同樣廣闊的程度,詠物詞、詠史詞、田園詞、愛情詞、贈答詞、送別詞、諧謔詞,應有盡有。
藝術風格上,也是爭奇斗艷,婉約與豪放并存,清新與秾麗相競。無論是題材還是風格,后代詞人很少能超出宋詞的范圍。
在中國詩歌史上,唯一堪與唐詩媲美的是宋詞。詞在宋以后并未完全衰退,到了清代,還呈中興之勢,但清詞的各種流派都與宋詞有一脈相承的關系。
清詞的復興,正體現了宋詞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5.范仲淹的漁家傲對宋詞的發展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一句話:范仲淹《漁家傲》一掃五代南唐奢靡婉約詞風,開創邊塞豪放詞作流派! 在北宋仁宗時代,居住在我國西北地區的黨項羌族逐漸強盛起來,建立了夏國。
北宋王朝和它作戰屢次失敗。范仲淹于慶歷元年到三年(公元1041到1043年)奉命與韓琦等經略陜西,才算穩定了局勢。
他在工作當中,愛撫士兵,推誠接待羌族,使漢、羌民族得以和平相處,很得人民的愛戴。他寫過幾首反映邊塞生活的〔漁家傲〕,都以“塞下秋來”開頭。
這是其中的一首。 這首詞是寫邊塞的蕭條景色和遠離家鄉、久戍邊塞的將士們的沉重心情的。
心情是主,景色是賓。它的結構和無名氏〔菩薩蠻〕有共同之處,也是上片以寫景為主,而景中有情;下片以抒情為主,而情中有景。
景色的描寫,正好襯托出人物的心情,從而更深刻地展示了他們的內心世界。 上片寫景。
它一上來就說明了這里是邊塞的秋天,與內地的秋天背景有所不同。接著,以候鳥大雁之到了季節要回到南方,來坐實“風景異”。
“衡陽雁去”,按照一般的語法,應當是雁去衡陽;這里是因為要符合格律,把結構顛倒了。大雁在這個地方度過了春、夏兩個季節,現在要離開了。
按照情理來說,人,推而至于雁,在一個地方住了相當長的時間,臨別之時,總不免有些依依不舍。桑下三宿,尚且為佛徒所忌,何況兩個季節呢?而竟至于“無留意”,那么,可見此時此地,已經十分寒苦,實在是無可留戀了。
雁的來去,完全是從人的立場去設想的,因此,這事實上是寫人之所感。 第三句寫邊塞上的聲音。
泛說“邊聲”。包括一切自然界和人類的聲音,如風聲、雨聲、人喊、馬嘶,都在其內。
它們是邊塞上所特有的,因而聽到以后,容易引起懷鄉之情。“邊聲”以“四面”來形容,更顯得其無所不在,充塞了整個空間,雖想不聽,也做不到。
下面再接上“連角起”,更進一步寫出這些凄涼的聲音又還是伴隨著軍營中的號角一道發出來的,就更在凄涼之外加上了悲壯的氣氛。這種加倍渲染的手法,也是為了加深人所感受的描寫。
這是寫詞人所聞。 第四、五句寫邊塞上的景色。
在數不清的山峰像屏障一樣的圍繞之中,傍晚的時候,煙霧彌漫,即將西沉的太陽正照射著一座緊閉了門的孤零零的城堡,這是多么荒涼的景色!“長煙”的“長”字,在這里是廣闊的意思,它與“落日孤城”的“落”字、“孤”字合色,都是為了形容環境的遼闊荒涼而挑出來使用的。而孤城緊閉,則又顯示了戒備森嚴,在冷落的背后,隱隱地露出了緊張的局勢。
這是詞人所見。 所感、所聞、所見如此,那么,身臨其境的人,不免有懷鄉之念,就很自然了。
下片以抒情為主。在這種環境之中,欲歸不得,惟有借酒澆愁。
但是,“濁酒一杯”,怎么能夠排遣離家萬里的鄉愁呢?結果是如李白《宣城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中所說的,“舉杯消愁愁更愁”了。
“一杯”和 “萬里”相對為文,是強烈的對照。“家萬里”,點出路途遙遠,回鄉困難,但它卻不是不能回家的主要原因。
主要的原因是還沒有完成朝廷交給的任務,還沒有能夠如東漢竇憲那樣,打退匈奴統治者的侵擾,在燕然山勒石紀功,然后勝利地班師還朝。在這里,詞人寫出了邊防將士們的責任感。
在嚴峻的環境里,雖然對家鄉非常懷念,但是面對著侵擾者,他們是決不會放棄自己的責任的。 在完成抗擊侵擾的任務以前,當然是無法回鄉的,只有在這里堅持下去。
傍晚之時,對景思鄉,欲歸不得,借酒小愁,消磨了許多時光,已經由黃昏進入深夜,這時聽到的是悠長的羌笛,看到的銀白的濃霜,怎么能夠入睡呢?詞中這位人物,可以是指詞人自己,也可以是泛指某一位將軍或征夫,因為他們的感情是共同的。將軍的年紀當然大些,久戍邊城,備極辛勞,已生白發,而征夫則流出了眼淚。
末句極寫久戍之苦,結出主旨。 一方面,邊塞寒苦,久戍思鄉;另一方面,責任重大,必須擔負,這是詞中所描寫的一對矛盾。
詞中篇幅絕大部分是寫前一方面的,但只用“燕然未勒歸無計”一句,便使后一方面突出,成為這對矛盾的主要矛盾面,正如俗話說的“秤砣雖小壓千斤”。用傳統的文學批評術語來說,就是:“發乎情,止乎禮儀。”
作者雖然身為將軍,但并非高適《燕歌行》中所譴責的那種“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的將軍,所以能夠體會普通將士們的思想感情,他們對家鄉的懷念和崇高的責任感。 封建統治階級對于人民的痛苦常常是漠不關心的,更不會想起戍邊將士的辛苦。
范仲淹在這里提出的問題,在他以前,還不曾在文人詞中反映過,以后也不多見,因此,是值得重視的。賀賞《鄒水軒詞筌說》:“按宋以小詞為樂府,被之管弦,往往傳于宮掖。
范詞如‘長煙落日孤城閉’、‘羌管悠悠霜滿地’、‘將軍白發征夫淚’,令‘綠樹碧檐相掩映,無人知道外邊寒’者聽之,知邊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觸。此深得《采薇》、《出車》、‘楊柳’、‘雨雪’之意。”
(“綠樹”二句,見吳融《華清宮二首》之一)這。
6.1. 淺述宋代文人的優逸生活對宋詞繁榮的影響
日常生活是目前學術界和文化界關注討論的熱點。
后現代思潮對于傳統哲學地位的解構,使得更多的學者將研究視點轉向日常生活。作為哲學范疇的日常生活,是指與人類本能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飲食男女、婚喪嫁娶、節俗交際等層面的生活。
日常生活與文學藝術屬于不同的社會文化層面,但有著深刻的淵源關系。日常生活的需求往往成為文學藝術創作的內在動力,促使文學藝術創作者感悟、加工、表達,以文學藝術形式來呈現生命本體的需求。
就唐宋詞的發展歷程而言,中唐以后,科舉制度逐漸成熟,庶族地主階級進入主流社會并對社會文化發揮出越來越大的影響力。中唐以后社會文化轉型的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日常生活藝術化:游宴生活的興起,歌舞表演成為宴飲生活的重要內容,歌妓“要索新詞”,詞人填詞應歌成為文人宴飲生活中的重要內容。
從而,文學創作活動與宴飲生活的結合日益緊密,文學世界與日常生活世界呈現出高度互滲的現象。文學世界與日常生活世界互滲不僅表現在文學創作活動向日常生活的飲食行為中滲透,還表現在文學創作活動向交際行為、日常情感和節日活動滲透。
這一互滲的結果一方面形成了宴飲文學、禮俗文學、抒情文學和節日文學;另一方面,文學創作活動也成為了宴飲文化、禮俗文化、節日文化和情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文人生活的逐漸成熟,以及他們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交際、節日慶典和男歡女愛等行為的模式化,文學創作活動就成為了他們日常生活中交往、言情、過節、飲酒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文人詞在這樣一種社會文化的背景之下興起并逐漸走向繁榮。從日常生活的層面加以考察,詞的娛樂功能、抒情功能、社交功能都是詞與日常生活高度互滲的結果;詞在體制上、風格上的特點、詞的發展演變都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如歌舞佐酒和填詞聽歌為唐宋詞興盛的淵藪,文人的歌妓情結和歌妓對文人的謝娘心曲是花間范式確立的根本原因。正因為詞與文人的宴飲生活和情感生活的互滲,使得唐宋詞在風格上形成了“詞為艷科”的本色,并使得詞在體制上表現出音樂性的特點。
就宋代而言,由于官吏選拔任用制度造成了官員的頻繁轉徙,從而形成了羈旅生活。羈旅詞的創作遠離了酒筵歌席,歌妓舞姬,所以被漂洗了秾艷的脂粉氣,表現出悲情雅化的特點。
由于唐宋社會文化特定的氛圍,詞被用于搭建日常生活中的交際橋梁。大量的壽詞和干謁詞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所以表現出喜慶、阿諛、千篇一律的特點。總之,從日常生活入手來研究文學現象,是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解析文學文化現象。
在社會文化學研究領域還是一次嘗試,期待為文學文化學研究帶來一點有意義的啟示。 宋詞繁榮的原因: 宋詞發展的幾個階段: 宋初是令詞繼續發展和長調勃興的時期,晏、歐等詞家主要承繼南唐詞風,柳宗則大力創作長調,擴大了詞的容量。
北宋后期為詞的雅化時期。柳永將詞引向市井,引起文人雅士的不滿。
蘇軾進行了題材內容上的開拓,“以詩為詞”;周邦彥則主要在藝術手法上去俗求雅,因而形成詞壇的兩個流派。 南宋詞風轉變,愛國志士感于亡國之痛,以詞抒發愛國思想與身世之感,趨于蘇軾一路。
至辛棄疾,遂極大開拓了詞的境界,影響巨大,形成辛派詞人群體,豪放派得以確立。 姜夔重音律,格調騷雅,宋金形勢漸趨穩定之后,南宋后期詞人大多以姜夔為宗,刻意追求音律諧和、韻味悠長和形式精美,導致宋詞韻高和寡,無以為繼。
唐代皇帝的愛好與唐詩的興盛 一般都認為盛唐是東方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它以氣吞日月的磅礴聲勢、海納百川的博**懷、刻意求新的獨創精神,締造出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又一個光彩奪目的高峰,而唐詩無疑是這座文化高峰上的璀璨明珠。
唐詩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精華,蜚聲四海,映照古今,其內容之廣泛,體裁之多樣,藝術之精湛,都是歷代無法與之相比的。若追溯唐詩的起源,應該說是魏晉以來文風不斷轉變發展的結果,但唐詩的繁榮又確實得益于唐代統治者的“導向”作用。
唐朝的皇帝,特別是前期的皇帝幾乎都擅長詩賦,多有作品傳世。作為一代英主的唐太宗不但在政治上具備雄才大略,同時也是一位寫詩高手。
雖然他的詩宮廷味較濃,但他的示范作用影響了他周圍的文人學士,并進而影響了一個時代。唐玄宗的祖母武則天與伯父唐中宗也都是詩人,他們倡導宴飲賦詩,群臣應制,有時一次多至百篇,那些不擅長作應制詩的大臣,便很難參與朝會。
到盛唐時期即玄宗、肅宗時期,也是唐詩最繁榮的時期,詩壇人才輩出,群星璀璨,風格各異,流派紛呈。高適、王昌齡的邊塞詩,王維、孟浩然的田園詩,更有“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終將唐詩推向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高峰。
唐詩的繁榮,除皇帝愛好的原因外,也得益于詩歌在士子入仕中的導向作用。唐以進士科取士,應試者必須長于作詩,而這也就成為士人們獲取功名的正路,唐詩也因以詩賦取士而繁盛起來。
高宗時,進士科加試“雜文”(詩賦),是以詩文茂美者入選之始。及至盛唐,詩賦取士更見推重,玄宗朝的進士及第或位極卿相者如張說、張嘉貞、張九齡等,都是精于詩賦的。
7.柳永蘇軾周邦彥,誰對宋詞的開拓發展起的作用更大一些
看你這題就想起你關于周邦彥詞是否雅詞的那題,有些類似,只是側重點有不同。
要想弄清這三人對宋詞開拓發展所作的貢獻,就必須弄清詞的嬗變過程。這個題目很大,說實在話,我答起來有些力不從心。
但還是試著把一些想法說出來,大家一起參詳。(樓上icedmartini的回答有見地,但欠全面,有些地方也值得商榷) 自中晚唐至宋初,“花間”的內容和風格占據詞壇的絕對主流,思婦怨女,花前月下,綺靡香艷,詞被深鎖在閏閣重樓之中。
在那一段時期,作家們似乎有意無意地遵循著“詩言志,詞抒情”的規條。這里的“情”是什么?是不大好啟齒的“私情”,上不了士大夫的桌面,登不了大雅之堂。
所以,家國之思,功業之志,人生之慨,都在“詩”里寫,而詞就只好躲在自家小院里低吟淺唱了。 詞是怎樣從那狹小的天地拉出來的?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
很多當時的杰出之士都在這個過程中盡過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甚至可以為他們開出一個不算短的名單。在這里,我們僅討論幾個關鍵人物。
宋初,歐陽修、大小宴等人在“花間”內容范圍內盡力脫去香艷之風,這不是我們要說的正題;李煜后期、宋初的范仲淹、王安石等人已開始突破“詞抒情”的苑囿,但這些人作詞極少,力量分散有限,不足以對“花間”形成沖擊,這也不去說了。 下面說這個過程中第一個關鍵人物:柳永 柳永對詞的發展的貢獻主要有兩方面。
第一,在形式上開創了漫詞長調。漫詞的出現不僅是篇幅拉長的問題,它使詞比起過去的小令來容量加大了,更能表現廣闊的生活內容;第二,也是最主要的,柳永把詞從深閏重樓里拉出來,詞的抒情主人公不再是深閏里的思婦怨女,而是市井兒女,有專家說,柳永詞是專為市井的少男少女們歌唱。
雖未脫綺靡香艷,但天地寬廣多了。而且,由于柳永長年浪跡漂泊,羈旅愁思,旅途風光,都入詞中,大大拓寬了詞的表現范圍。
因為柳永詞語言柔美清新,內容又迎合當時的“大眾口味”,使得當時“有井水處皆歌柳詞”,對當時和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再說這個過程的第二個關鍵人物:蘇軾。
詞在蘇軾這里,徹底擺脫了深閏重樓的狹小圈子,突破了“詞抒情”的束縛,變得無所不能。親情,友情,兒女私情,人生慨嘆,功業之志,無一不可以自由抒寫。
在表現手法上,蘇軾更以議論入詞。這些,在他之前的詞人們(當然也包括柳永)那里,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這是蘇軾對詞的第一個巨大貢獻。 蘇軾對詞的第二大貢獻,是詞的徹底“雅化”,即使詞的內容“充分士大夫化”。
無論是語言,還是情趣,都徹底去除了自中晚唐以來香艷之氣。 由于以上兩點,使蘇軾詞在當時的士大夫中間廣泛傳播,再加上“蘇門”文人的推波助瀾,張孝祥等人起而效仿,“雅詞”在北宋詞壇蔚然成風,對后世詞也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蘇軾對詞的第三大貢獻,是他開啟了豪放詞之先河。確實,豪放詞只有到了辛派詞人那里才蔚然成風,堪稱一派。
但說蘇軾開豪放詞的先河卻毫不為過,試問,在蘇軾之前,還有誰在詞中涉足過“豪放”一路?沒有!豪放詞自蘇軾始,是蘇軾影響了辛派詞人! 至于周邦彥,他并未在詞的內容上有開拓之功,只是在詞的音律形式上作了考訂規范的工作。 綜觀詞的演化嬗變過程,柳永有承先啟后之功,而蘇軾徹底完成了使詞與其它文學樣式“身價”等同的構建。
如一定要比出個貢獻上的“最”來,蘇軾當之無愧。
8.周邦彥對宋詞的貢獻
有: 【王國維認為:“(周)先生于詩文無所不工,然尚未盡脫古人蹊徑。
平生著述,自以樂府為第一。詞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論。
惟張叔夏(張炎)病其意趣不高遠。然宋人如歐、蘇、秦、黃,高則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
故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歷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軒可比昌黎,而詞中老杜,則非先生不可。
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為猶當也。"意謂周邦彥為北宋詞的“集大成者”。
周邦彥詞的"集大成",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從詞的搜求、審定、考證方面來說,他有集成和創制的功勞;就其寫作功力之成就而言,他善于體悟言情,描繪工巧周至,又善于融化千人詩句,煉字妥帖工整;從創作風格來說,清真詞能集北宋詞自柳永到秦觀、賀鑄等人之成就而獨具特色。他發展了柳永以賦為詞的鋪敘手法,兼取秦詞的柔婉、賀詞的艷麗,綜合形成自己善于勾勒,妙于剪裁,精巧工麗的典雅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