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鄉子冬夜譯文
沒找到疑問,只找到了賞析,對不起,不選我沒關系,
上片寫夜寒苦吟之景狀。詞人生在南宋中期,早年放棄科舉,遯跡林泉,吟詠自適,填詞是他精神生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這首詞看,即使夜闌人靜之時,他還在苦吟不已。起二句云:“萬籟寂無聲,衾鐵棱棱近五更。”夜,是靜極了,一點動靜也沒有。只有深夜不睡的人,方能有此體會。“棱棱”二字,使人感到布衾硬得好像有棱角一般,難以貼體。至“香斷燈昏吟未穩,凄清”二句,詞人則把注意力從被窩移向室內:爐中沉香已盡,殘燈如豆,昏暗異常,凄清異常。至“只有霜華伴月明”,詞人又把注意力轉向室外,描寫了明月高懸、霜華遍地的景象。五句三個層次,娓娓寫來,自然而又逼真。“吟未穩”者,吟詩尚未覓得韻律妥貼、詞意工穩之句也,三字寫出詞人此時之所為,可稱上片之詞眼。由于“吟未穩”,故覺深夜寂靜被子寒冷,香斷燈昏;又由于“吟未穩”,才覺霜華伴月,碧空無邊。而“凄清”二字,則烘托了本文的整個氛圍,不貫穿整文,隨處可以感到。由此可見,詞的結構是井然有序、渾然一體的。
下片詞人從自己的“吟未穩”聯想到梅花的“睡不成”。冰寒大地,長夜無眠,詞人居然不說自己感到煩惱,卻為梅花設身處地著想,說它該是煩惱得睡不成了。此語奇警,設想絕妙。接下去二句說:“我念梅花花念我,關情。”此句點明不僅他在想著梅花,梅花也憐念起他來了。他們竟成為一對知心好友!
這種構思,確實是奇特異常;這種格調和意境,確實是空幻的。它非常形象地勾劃了一個山中隱士清高飄逸的風采。它的妙處尤其表現在將梅花擬人化。
結句“起看清冰滿玉瓶”,跟以上兩句不可分割,互為聯系,詞中句斷乃為韻律所限。因為詞人關切寒夜中梅花,于是不顧自己冷暖,披衣而出,結果看到,玉瓶中的水已結成了冰。至于梅花呢,他在詞中未提及,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蘊意深遠,饒有余味。如果詞人在詞中將梅花說盡了,說梅花凍得不成樣子,或說梅花凌霜傲雪,屹立風中,那就一覽無余,毫無詩意了。由此可見詞人手法之高明。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小題1:月明霜冷,萬籟俱寂,夜寒衾硬,香斷燈昏。評分建議:一點1分,答到3點即可。
小題2:擬人,借物抒情。將梅花擬人化,借梅花因天寒“睡不成”表現詞人苦吟難眠的煩惱。構思精巧,想象豐富。評分建議:手法2分;分析、評價各1分。
小題3:刻畫了一位勤勉孤寂、志行高潔的詞人形象。主人公寒夜苦吟,通宵難眠,掛念梅花,借梅寫己。(3分)評分建議:分析1分;特點2分其中“勤勉” “孤寂” “高潔”各1分,答到兩點即可。
小題1:
試題分析:
上片寫夜寒苦吟之景狀。詞人生在南宋中期,早年放棄科舉,遯跡林泉,吟詠自適,填詞是他精神生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這首詞看,即使夜闌人靜之時,他還在苦吟不已。起二句云:“萬籟寂無聲,衾鐵棱棱近五更。”夜,是靜極了,一點動靜也沒有。只有深夜不睡的人,方能有此體會。“棱棱”二字,使人感到布衾硬得好像有棱角一般,難以貼體。至“香斷燈昏吟未穩,凄清”二句,詞人則把注意力從被窩移向室內:爐中沉香已盡,殘燈如豆,昏暗異常,凄清異常。至“只有霜華伴月明”,詞人又把注意力轉向室外,描寫了明月高懸、霜華遍地的景象。五句三個層次,娓娓寫來,自然而又逼真。“吟未穩”者,吟詩尚未覓得韻律妥貼、詞意工穩之句也,三字寫出詞人此時之所為,可稱上片之詞眼。由于“吟未穩”,故覺深夜寂靜被子寒冷,香斷燈昏;又由于“吟未穩”,才覺霜華伴月,碧空無邊。而“凄清”二字,則烘托了本文的整個氛圍,不貫穿整文,隨處可以感到。由此可見,詞的結構是井然有序、渾然一體的。
小題2:
試題分析:這是一道考查賞析表達技巧的題目,此類題目的解題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達手法,再結合文本內容具體分析,最后點出其表達效果。下片詞人從自己的“吟未穩”聯想到梅花的“睡不成”。冰寒大地,長夜無眠,詞人居然不說自己感到煩惱,卻為梅花設身處地著想,說它該是煩惱得睡不成了。此語奇警,設想絕妙。
小題3:
試題分析:本詞這種構思,確實是奇特異常;這種格調和意境,確實是空幻的。它非常形象地勾畫了一個山中隱士清高飄逸的風采。它的妙處尤其表現在將梅花擬人化。
3.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題目
小題1:上闋的詞眼是“吟未穩”三字。上闋的寫景都是圍繞著“吟未穩”而展開的,寫出了詞人夜寒苦吟之景狀,由于“吟未穩”,故覺深夜寂靜被子寒冷,香斷燈昏;又由于“吟未穩”,才覺霜華伴月,碧空無邊。
小題2:擬人,詞人將梅花擬人化。(2分)從自己的“吟未穩”聯想到梅花的“睡不成”。冰寒大地,長夜無眠,詞人居然不說自己感到煩惱,卻為梅花設身處地著想,說它該是煩惱得睡不成了。(2分)“我念梅花花念我,關情。”此句點明不僅他在想著梅花,梅花也憐念起他來了。他們竟成為一對知心好友!(2分)
小題1:
試題分析:這是一道煉字的題目,讓找的詩歌的“詩眼”,“詩眼”主要從兩個方面講,第一,詩歌內容圍繞某個詞語展開,第二,某個詞語在詩歌結構中相當關鍵,起到統領全詩或成為詩歌前后轉折的紐帶。此題的難度較大,“詩眼”是“吟未穩”,這三個字的意思是“沒有找到精彩的句子”,上闋正是圍繞這三字展開描寫,由于“吟未穩”,故覺深夜寂靜、被子寒冷、香斷燈昏;又由于“吟未穩”,才覺霜華伴月,碧空無邊。
小題2:
試題分析:這是一道手法題,手法從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使感懷、懷古傷今,主要用于整首詩歌的賞析,表現手法主要有對比、襯托、動靜、虛實、抑揚等,主要用于某聯,修辭主要主要是夸張、比喻、擬人、對偶等,主要用于某句。此題是下片的分析,應該從抒情方式入手,主要是借物抒情,借梅花抒情,從修辭的角度把梅花擬人化,然后答出效果和表達出的情感即可。
4.歐陽炯南鄉子 嫩草如煙這首詞的翻譯
【詩歌名稱】:南鄉子
【年代】:唐
【作者】:歐陽炯
【內容】:嫩草如煙,石榴花發海南天。日暮江亭春影淥,鴛鴦浴,
水遠山長看不足。
畫舸停橈,槿花籬外竹橫橋。水上游上沙上女,回顧,
笑指芭蕉林里住。
岸遠沙平,日斜歸路晚霞明。孔雀自憐金翠尾,臨水,
認得行人驚不起。
洞口誰家,木蘭船系木蘭花。紅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
笑倚春風相對語。
二八花鈿,胸前如雪臉如蓮。耳墜金镮穿瑟瑟,霞衣窄,
笑倚江頭招遠客。
路入南中,桄榔葉暗蓼花紅。兩岸人家微雨后,收紅豆,
樹底纖纖抬素手。
袖斂鮫綃,采香深洞笑相邀。藤杖枝頭蘆酒滴,鋪葵席,
豆蔻花間走坐晚日。
翡翠,白蘋香里小沙汀。島上陰陰秋雨色,蘆花撲,
數只漁船何處宿。
【注釋】: ①畫舸:彩飾游船。 橈:船槳。 ②槿花:一種落葉灌木,紫色淺花,南方民間多用以代替籬笆。
【評解】: 《花間集》收歐陽炯《南鄉子》八首,此其二。詞寫舸中游人與沙岸上女子的搭話,笑語可聞,情態宛然。全詞風格清新婉麗,情感健康純樸,氣氛歡悅、和諧。起句優美多姿,結句饒有余思。為詞家所稱賞。
【集評】: 湯顯祖《花間集評》中,曾對歐陽炯《南鄉子》詞八首作過這樣評價:“諸起句無一重復,而結語皆有余思。” 《全唐詩話》:歐陽炯《南鄉子》詞最工。 《栩莊漫記》云:寫景紀俗之詞,與李珣可謂笙磬同音。儼然一幅畫圖。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歐陽炯《南鄉子》詞寫蠻鄉新異景物,以妍雅之筆出之,較李珣《南鄉子》詞尤佳。
5.宋詞賞析南鄉子
“春雨暗陽臺,亂灑歌樓濕粉腮。”用“暗”和“亂”寫春雨,抓住了春雨飄忽不定、倏來倏往的特征。來得突然,使人們不及回避,才能打濕美人的粉腮。既有瓊杯美酒,又有美人粉腮,這場雨似乎擾亂了歡宴,真不是時候。但是,忽然有一陣東風卷地而來,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暉從云縫中斜射出來,把半邊天染紅,碧綠的江水也被染紅了一半,景色奇麗,更勝于前。
詞的上片,由酒杯而云山,而江水,而岷峨,這是詞人形象思維的過程,也是詞外的邏輯。藝術聯想和想象的動力是情感。罪系黃州的蘇東坡,端起酒杯,思鄉之情便油然而生。正是這種情感作為動力,他的聯想才最終指向故鄉岷峨即蜀中,才產生了杯中之酒是岷峨的雪水這種奇特的心理。思鄉之情是詞的上片的內邏輯。詞的下片描繪倏忽變化的自然景觀,給人動蕩不定、神奇瑰麗的感覺。政治斗爭中遭到挫折的蘇東坡,對自然界倏忽變化的敏感,由此可見一斑。整個一首詞神氣貫通、融為一體。思鄉與人生的感慨盡得表現,正所謂“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