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柳樹在唐詩宋詞意蘊
唐宋兩朝,我國詩歌迎來黃金時代,楊柳意象也急速膨脹,成為古詩中內涵最豐富的審美意象之一。
“柳眼春相繼”——嫩芽乍吐,那是春回大地;“寒食春風御柳斜”——柔條輕拂,那是春風送暖;“春盡絮飛留不得”——白絮漫吹,那是春天在告別人間。多情的詩人在它身上看到了整個春天的歷程。
在眾多樹木中,詩人只選中楊柳,捧為春天使者。 然而楊柳的動人之處,還在于它能體會人世間的別離之苦。
柳者,留也。“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這一濫觴于《詩經》的楊柳意象,在唐詩宋詞中終于定型。“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柳條新葉,傳遞著知心好友的惜別之意。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陌頭柳色,勾起閨中少婦的盼夫之情。
親友折柳送別:“征鞍發,指青青楊柳,又是輕攀折”;又折柳盼歸:“主父西游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
2.關于"柳"為意象的古詩和古詞.
采 薇 《詩經·小雅》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注]《詩經·小雅·采薇》寫的是出征士兵保家衛國懷念親人和鄉土的情思,這是我國古代詩歌中以楊柳作為意象的最早的一首詩.其大意是:當初我們出征啊,楊柳飄拂依依;如今我們歸來啊,卻是雨雪漫天紛飛.詠 柳 [宋]曾 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注]這首詩題為“詠柳”,實際上托物寓意.通過對柳樹“倚得東風勢便狂”“飛花蒙日月”的描摹,寫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有清霜”警告他們必無好下場,難逃滅亡的命運.如夢令 《紅樓夢》 豈是繡絨殘吐,卷起半簾香霧,纖手自拈來,空使鵑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別去.此詞是曹雪芹所著《紅樓夢》中人物史湘云所寫的“詠柳”詞,讀來別有生趣.鷓鴣天 詠柳 意在閑閑 雨過新晴五月天,一時光景盡清妍.籠煙流翠添嬌態,間有蝴蝶舞蹁躚.柳腰瘦,葉眉歡.也挽人臂也拂肩.前人慣作離情訴,我今翻成嫵媚篇.[注]這是一位網友所寫的“詠柳”詞,有古人遺風,更具時代新意.帶柳的古詩句: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墻頭.陸游《馬上作》 柳帶東風一向斜,春陰澹澹蔽人家.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萬井樓臺疑繡畫,九原珠翠似煙霞.年年今日誰相問,獨臥長安泣歲華.。
3.古詩中楊柳有什么特殊含義
1 古典詩詞中的楊柳意象 在我國古典詩詞曲中,楊柳是最常見的意象之一,也是最優美動人、纏綿多情的一個意象。
仔細而深入地探究楊柳意象在古詩中的作用,對于了解古代文化傳統,提高民族文化素養,增強詩詞鑒賞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借楊柳抒寫惜別深情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管別離。”
(劉禹錫《楊柳枝詞九首》)蘊含惜別之意是楊柳意象最本質的藝術特征。古代詩詞曲借楊柳意象來抒寫離別之情的佳句可謂不勝枚舉。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李白《勞勞亭》)“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光無故人。”(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鄭谷《淮上與友人別》)“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蘇軾《水龍吟》)“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
(王實甫《西廂記》)這些佳詞麗句都以柳傳情,纏綿悱惻。 楊柳意象與離別聯系在一起,首先,是因為楊柳姿態婀娜柔美,溫婉多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 ?小雅?采薇》)楊柳的依依不舍之態和人們的依依惜別之情水**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篇中稱贊道:“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認為“楊柳依依”生動地表現了楊柳的婉軟美好之態,“以少總多,情貌無遺” 。
從《詩經》這個源頭開始,我國古典詩詞曲中的楊柳意象便有了惜別的暗示性和啟發性。 其次,是因為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謂“載酒送春別,折柳系離情”。
這一習俗到唐代尤盛。當時長安人多到灞橋折柳送別。
據《三輔黃圖》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到此橋,折柳贈別。”這是折柳與贈別有密切聯系的最早記載。
“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
(裴說《柳》)“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陸游《秋波媚》)“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無名氏《送別》) 再次,“柳”與“留”諧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達眷眷難舍之情。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
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秦觀《江城子》) 還有一點是,古曲中有《折楊柳》的送別曲子。
例如,漢樂府《橫吹曲》中就有《折楊柳》曲。北朝民歌《折楊柳歌辭》有“上馬不提鞭,反折楊柳枝”的句子。
唐朝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孤城一片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其中的“楊柳”指的就是《折楊柳》曲。李白的《春夜洛陽城聞笛》)更妙:“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聞笛聲而激起鄉愁,觸動離憂,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楊柳》曲! ▲借楊柳歌詠美好春光 楊柳生長于春,茂密于夏,枝葉葳蕤,生機蓬勃,所以古人常借詠柳來贊美春光歌詠大自然。
例如,“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陶淵明《歸園田居》)“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韓愈《初春小雨》) “春風楊柳欲青青,煙淡雨初晴。”
(晏殊《訴衷情》)“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晏殊《破陣子》)“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宋祁《玉樓春》)“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春光明媚,美景如畫,令人流連忘返。
借楊柳歌詠美好春光,最負盛名的當數唐朝詩人賀知章的那首《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運用比喻、擬人手法,不但表現了柳葉的精致之美,歌頌了春天的盎然生機,而且喚起了讀者的聯想,給人留下了極為廣闊的想像空間,堪稱詠柳的千古絕唱。 也有借楊柳表達惜春傷春之情的。
例如,“楊柳絲絲弄輕柔,煙縷織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繞秦樓。相思只在,丁香枝頭,豆蔻梢頭。”
再如,“參差煙柳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枯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
(柳永《少年游》)把傷春、惜別和相思之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借楊柳描寫女子和愛情 從審美的角度講,楊柳隨風披拂,嬌羞依人,千般姿態,萬種風情,極具女性的陰柔美,因而古人常用楊柳來形容女子的身姿容顏。
“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長恨歌》),“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白居易《不能忘情吟》)以“柳眉”、“柳腰”狀女人俏麗之姿、優雅之態,如在目前。
楊柳給人的審美愉悅還體現在對愛情的描寫上。“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歐陽修《生查子》)多美的意境,多美的愛情!“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江上”并非“江岸”)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劉禹錫《竹枝詞》)詩歌以楊柳起興,寓情于景,描寫了一幅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的絕妙圖畫。也有借楊柳描寫愛情悲劇,抒寫感世傷懷之情的。
4.楊柳依依的詩詞意象是什么
是柳 。
A、柳從《詩經》開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就首開了詠柳寄情、借柳傷別的先河。天下千樹萬樹,“長安陌上無窮樹,惟有垂楊管別離”,人們送別偏要折柳寫柳,這是因為“柳枝依依”,含情脈脈,“條條有情”的緣故.古人取其義表示眷戀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二音相諧,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別之情.折柳送別,自漢朝以來就有了.南朝樂府民歌有“上馬不促鞭,反折楊柳枝,碟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反映了那時贈別,馬上的、馬下的都折柳. B、普普通通的楊柳易勾起人從未明確意識到的感觸與聯想.詩中少婦“不知愁”登樓賞景,觸“柳色”而生離愁別緒:“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唐 王昌齡《閨怨》) C、楊柳有著裊娜的風姿,迷人的意態(“一絲柳,一寸柔情”)所以,它被賦予纏綿悱惻哀怨無盡的情懷.這種情懷與離別的凄婉悲傷不謀而合,“楊柳依依”,“依依離情”,詩人們喜歡以柳入詩,原因大概在此吧。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唐詩宋詞楊柳意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