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寒食古詩原文與譯文
原文: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
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韓翃,唐代詩人。
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韓翃陽市)人。天寶十三載(754年)進士及第。
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后隨侯希逸回朝,閑居長安十年。大歷(766—779)后期,先后入汴宋、宣武節度使幕府為從事。
建中(780—783)初,德宗賞識其“春城無處不飛花”一詩,任駕部郎中,知制誥,官終中書舍人。為“大歷十才子”之一。
其詩多送行贈別之作,善寫離人旅途景色,發調警拔,節奏瑯然,但乏情思,亦無深致。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泛。
明人有《韓君平集》。《全唐詩》僅存詩三卷。
2.寒食 古詩
原文: 寒食 [唐]韓翃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官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注釋: ①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③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④斜:讀(xiá),與“花”“家”押韻。 ⑤漢宮:這里指唐朝皇官。
⑥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⑦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譯文: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作者簡介 大歷十才子之一韓翃 韓翃 【hóng】,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唐代詩人。
是“大歷十才子”之一。韓翃久在軍幕,其詩多為送別酬贈之作,頗負盛名。
其詩風富麗華美,異于諸人。五律洗煉清麗,佳句迭見,《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題僧房》、《送故人歸魯》為其名作。
七律以技巧圓熟著稱,《送客水路歸陜》、《同題仙游觀》等為大歷七律佳構。古詩《奉送王相公縉赴幽州巡邊》、《送孫潑赴云中》,氣勢沉雄,為大歷邊塞詩之名作。
七絕則風華流麗,為中唐名家。《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詩集5卷,已佚。
明人輯有《韓君平集》。《全唐詩》存詩3卷。
《全唐詩外編》補詩2首。
3.寒食古詩介紹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
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
不獨明朝為子推。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和子由寒食》 蘇軾
寒食今年二月晦,樹林深翠已生煙。
繞城駿馬誰能借,到處名園意盡便。
但掛酒壺那計盞,偶題詩句不須編。
忽聞啼貝驚羈旅,江上何人治廢田。
《途中寒食》 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上冢》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4.寒食古詩
1.寒食 唐代: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譯文 二月的江南花開滿枝頭,在他鄉過寒食節足夠悲哀了。
貧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飯的,不僅僅是明天才吃子推這樣的冷食。 2.寒食 唐代: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
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3.夜深 / 寒食夜 唐代:韓偓 惻惻輕寒翦翦風,小梅飄雪杏花紅。
夜深斜搭秋千索,樓閣朦朧煙雨中。 譯文 切膚的輕寒刺面的風,梅花如飄雪,杏花正紅。
夜深里,斜搭上的秋千索靜靜地懸著,煙雨朦朧之中,隱約可見那座樓閣。 4.寒食寄京師諸弟 唐代:韋應物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譯文 雨中的寒食節更顯得寒冷,我獨自坐聽江上黃鶯的鳴叫。
端著酒杯賞花時又想起了杜陵家幾個弟弟,寒食時,杜陵這一帶已是野草青青了。
5.用寒食節的來歷和古詩寒食的意思寫一篇小練筆.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是 孟云卿天寶年間科場失意后,曾流寓荊州一帶,過著極為貧困的生活.就在這樣的飄泊流寓生活中的一個寒食節前夕,他寫下了這首絕句.那么寒食節的來歷是什么呢?我們來一起探討下. 于寒食節的起源有不同說法.民間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封賞有功之臣.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逼其下山.誰知介子推母-子寧愿被燒死也不肯出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并修廟立碑.同時,還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一天,“寒食禁火”,舉國上下不許燒火煮食,只能吃干糧和冷食. 古代的人們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氣節,“寒食禁火”的習俗,被后人流傳下來,形成了寒食節這個特殊的紀念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