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圓明園中的蓬萊瑤臺是出自哪首詩
來自《圓明園四十景圖詠》的乾隆御詩:
海中作大小三島,仿李思訓畫意,為仙山樓閣之狀。岧岧亭亭,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樓十二也。真妄一如,小大一如,能知此是三壺方丈,便可半升鐺內煮江山。
名葩綽約草葳蕤,隱映仙家白玉墀。
天上畫圖懸日月,水中樓閣浸琉璃。
鷺拳凈沼波翻雪,燕賀新巢棟有芝。
海外方蓬原宇內,祖龍鞭石竟奚為。
蓬島瑤臺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
建于1725年(雍正三年)前后,時稱蓬萊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島瑤臺。在福海中央作方丈、蓬萊、瀛洲大小三島,島上建筑為仙山樓閣之狀。園盛時,福海端午龍舟競渡,皇帝率王公大臣在西岸“望瀛洲”亭觀閱,皇太后及后妃內眷則在蓬島瑤臺欣賞。
2.只在蓬萊云水間是哪首詩里的句子
來自《圓明園四十景圖詠》的乾隆御詩:海中作大小三島,仿李思訓畫意,為仙山樓閣之狀。
岧岧亭亭,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樓十二也。真妄一如,小大一如,能知此是三壺方丈,便可半升鐺內煮江山。
名葩綽約草葳蕤,隱映仙家白玉墀。天上畫圖懸日月,水中樓閣浸琉璃。
鷺拳凈沼波翻雪,燕賀新巢棟有芝。海外方蓬原宇內,祖龍鞭石竟奚為。
蓬島瑤臺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建于1725年(雍正三年)前后,時稱蓬萊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島瑤臺。
在福海中央作方丈、蓬萊、瀛洲大小三島,島上建筑為仙山樓閣之狀。園盛時,福海端午龍舟競渡,皇帝率王公大臣在西岸“望瀛洲”亭觀閱,皇太后及后妃內眷則在蓬島瑤臺欣賞。
3.蓬島瑤臺是什么寓意
“蓬島瑤臺”圓明園40景之一。
圓明園的營造者,在福海水面上設置了3個島嶼,坐北面南。由于3島基本東南、西北一字排列,三島間有兩座曲橋連接,所以只有從南北岸才可遙望出3島的大體輪廓。
中島最大,45米見方;東島居中,基本30米見方;西島最小,東西20米,南北20余米。 3島東側對岸近點190米,南側對岸近點270米,西側對岸近點180米,北側對岸近點240米。
1985年在挖福海土方過程中,維護住了3島歷史位置的真實性,并對駁岸、疊石山形、建筑基址、東西兩島的古建筑等進行了積極而適時的保護性清理、整修。 盛時3島亭臺樓閣,在時而湖面如鏡、水氣煙花,時而波濤拍岸、波瀾壯闊,時而碧波蕩漾、云霧繚繞等變化之中,一幅幅夢幻中的仙境畫面,神秘漂浮而出。
秦始皇相信一個姓徐的方士之說,東海有三座神山,一名蓬萊、二名方丈、三名瀛洲,都居住著仙人,并且長生不老,還說三座神山上生長著長生不老的仙藥,常人服用了同樣可以永葆長生不老。后來就有了秦始皇派徐方士率數千童男童女去東海求仙采仙藥的活動。
這樣的一些記載與傳說,后世還有相信此說的帝王出現。 久尋不得,人們變換了個方式,將其運用在繪畫之中,搬入園林之中。
依據史料,中國從漢代開始,便以不同形式,在園林內較大水域中擺上3個島嶼,寓意東海三神山,簡稱“一池三山”,成為中國園林的一種傳統的造園手法。 福海中的“蓬島瑤臺”就是同一手法的運用。
有人說福海 3島的位置居中,使 正面沒有足夠的景深… …甚至主張向北推移 數十米。 歷史就是歷史, 尊重歷史是后人的天 職。
我們往往認為 “好”或“不好” 時,卻恰好是自己還 處于全然沒有看懂的狀態。基于這樣的認識,1985年福海保護 整修工程時,維護了島的歷史位置。
以便后人評說、借鑒。
4.怎樣描述圓明園的蓬萊瑤臺
蓬萊瑤臺建于1725年(雍正三年)前后,時稱蓬萊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島瑤臺。
在福海中央作大小三島,島上建筑為仙山樓閣之狀。據《史記》載,秦始皇(公元前221-前210年在位)妄想長生不老,方士徐市(市音fu,今亦作徐福)上言稱,東海中有三座神山,曰蓬萊、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
于是秦始皇就派徐市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尋仙境、求仙藥。 蓬島瑤臺一景,正是仿照李思訓(唐代著名畫家、651-716年)的"一池三山"畫意建造的。
園盛時,福海端午龍舟競渡,皇帝率王公大臣在西岸"望瀛洲"亭觀閱,皇太后及后妃內眷則在蓬島瑤臺欣賞。
5.關于圓明園里的“蓬萊瑤臺”的資料
建于1725年(雍正三年)前后,時稱蓬萊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島瑤臺。
在福海中央作大小三島,島上建筑為仙山樓閣之狀。 據《史記》載,秦始皇(公元前221-前210年在位)妄想長生不老,方士徐市(市音fu,今亦作徐福)上言稱,東海中有三座神山,曰蓬萊、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
于是秦始皇就派徐市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尋仙境、求仙藥。蓬島瑤臺一景,正是仿照李思訓(唐代著名畫家、651-716年)的"一池三山"畫意建造的。
園盛時,福海端午龍舟競渡,皇帝率王公大臣在西岸"望瀛洲"亭觀閱,皇太后及后妃內眷則在蓬島瑤臺欣賞。 擴展資料: 蓬島瑤臺的建造正符合了皇帝對神仙和仙境的追求。
據史料記載,在圓明園尚未被毀壞的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年間,這五代帝王都有留下描寫該景區的詩句。 這在圓明園,在整個清代皇家園林,甚至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中都是不多見的。
福海之中的蓬萊瑤臺,取材于神話中的蓬萊仙島,原名蓬萊洲。 相傳,秦始皇曾派遣一個名叫徐福的人,率領千余名童男童女,出海東渡,去替他尋仙境、求仙藥,以企長生不老。
這當然只能是“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而雍正皇帝則讓工匠在圓明園的東湖之中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島,象征傳說中的蓬萊、瀛洲、方丈“三仙山”,島上建有殿閣享臺,“望之若金堂五所。
玉樓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東湖命名為“福海”。在福海四岸另外還建有十多處園林佳景。
福海,東西、南北各寬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 共約35公頃,相當于北海公園的水面。
這里水面開闊,景色秀麗,每于端午佳節,在此舉行大型龍舟競渡活動。 七月十五日夜,清帝于此觀賞河燈。
冬日結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賞游。福海實際上是圓明園的水上娛樂中心。
在此海岸邊,還可見到無數的竹籠或亭子,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里,養著各色品種的水禽。陸地上,也不時見到放養觀展的動物,或是供射獵的小小園苑。
皇上或皇后、嬪妃和宮女以及太監日常起居處,由一群殿堂、庭院、花園組成,渾然一體,氣派非凡。一言以蔽之,這是一座城池,至少與多爾城的面積相差無幾。
而其它各處殿宇,不過是游玩、飲宴和宵夜的場所。皇上的日常起居之所就坐落在緊鄰大宮門的地方,有數座前殿、覲見大殿、多處庭院和花園,如同一座島嶼一般。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蓬萊瑤臺。
6.關于瑤字的詩句
1、清平調·其一
唐代: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譯文:
見到云就聯想到她華艷的衣裳,見到花就聯想到她艷麗的容貌;春風吹拂欄桿,露珠潤澤花色更濃。
如此天姿國色,不是群玉山頭所見的飄飄仙子,就是瑤臺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2、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
宋代:岳飛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譯文:
昨天秋夜的蟋蟀止不住的鳴叫聲將我從遙遠的夢境中驚醒,已是三更時分。起來獨自繞著臺階踽踽行。四周靜悄悄沒有人聲,簾外一輪淡月正朦朧。
為國建功留青史,未老已白頭。家鄉的山上松竹已長大變老,無奈議和聲起、阻斷了歸程。想把滿腹心事付與瑤琴彈一曲。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縱然琴弦彈斷,又有誰來聽?
3、花影
宋代: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譯文:
亭臺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幾次叫仆人去清掃都掃不掉。傍晚太陽下山花影剛剛消失,可是月亮升起,花影又重重疊疊出現了。
4、浣溪沙·小院閑窗春色深
宋代:李清照
小院閑窗春已深,重簾未卷影沉沉。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云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譯文:
小院掩映在春色深深的綠樹繁花中,樓上小窗閑掩,層層厚重的門簾沒有卷起,幽暗的閨房中顯得暗影沉沉。獨自靠著欄桿,愁情無人可以訴說,只好心不在焉地撥弄著琴弦。
云雖無心,卻催得暮色早降;微風吹雨,暮色中的輕風吹動著細雨,撥弄著暗淡的輕云。院子里的梨花即將凋謝恐怕連這斜風細雨都難以承受,真讓人傷景。
5、瀟湘神·斑竹枝
唐代:劉禹錫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
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
譯文:
斑竹枝啊斑竹枝,淚痕點點寄托著相思。楚地的游子啊若想聽聽瑤瑟的幽怨,在這瀟水湘江之上當著夜深月明之時。
7.蓬萊瑤臺什么意思
圓明園中的一個建筑。
蓬萊瑤臺一景,正是仿照李思訓(唐代著名畫家、651-716)的"一池三山"畫意建造的。園盛時,福海端午龍舟競渡,皇帝率王公大臣在西岸"望瀛洲"亭觀閱,皇太后及后妃內眷則在蓬島瑤臺觀賞。
蓬萊瑤臺建于1725年(雍正三年)前后,時稱蓬萊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島瑤臺。 1860年圓明園罹劫時,蓬萊瑤臺殿宇因在島上幸免于難,1870年(同治九年)毀于火。
1985年清整補砌蓬萊瑤臺三島基址、駁岸和疊石,并修復東島“瀛海仙山”六方亭、西島庭院和東西曲橋。 擴展資料: 蓬萊瑤臺的相關傳說: 福海之中的蓬萊瑤臺,取材于神話中的蓬萊仙島,原名蓬萊洲。
據傳說,秦始皇曾派一個叫徐福的人,率領千余名童男童女出海東渡,為徐福尋找仙境和仙藥,企求長生不老。當然,這只能是“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雍正皇帝讓工匠們在圓明園東湖上用粗獷的石頭建造了三座大小島嶼,象征著蓬萊、瀛洲和方丈傳說中的“三仙山”。島上有宮殿和游憩平臺,“望之若金堂五所。
玉樓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東湖命名為“福海”。福海沿岸還有十多處園林佳景。
福海,東西、南北各寬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約35公頃,相當于北海公園的水面。水面開闊,景色優美。
每逢端午節,這里都舉行大型龍舟比賽。七月十五日夜,清朝皇帝在這里欣賞河燈。
冬天結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賞游。福海實際上是圓明園的水上娛樂中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蓬萊瑤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圓明園。
8.蓬島瑤臺的西方人眼中的蓬島瑤臺
如我(王致誠)前面所說,每處幽谷都有供游樂燕居的殿宇。與整個宮苑的宏大規模相比,每個殿宇顯得小巧玲瓏。然而,整座宮苑可把歐洲最顯赫的君主及其宮廷全都容納得下。有多處殿宇系用雪松建成,雪松來自距此地五百法里以外的地方,其運輸費用相當可觀。您猜猜看,園內究竟能有多少處宮殿呢?有二百處之多,還要加上二百處太監的住所,因為每處宮殿都由太監們照看;他們的住所就在左近,不過幾步之遙,但由于簡陋,都用一堵墻或是一座假山隔離開來。
河渠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橋,以方便各處的往來交通。橋大都用方磚或切石建成,亦有幾座木橋。每座橋都有足夠的高度,供船只自由通行。橋上有精雕細琢的漢白玉欄桿,上有淺浮雕圖案。另外,各座橋的建筑式樣又互不雷同。千萬不要以為橋都是筆直的,其實每座橋都有或左曲右彎、或百轉千折的變化,以至三四十尺的直線跨度,橋長每達一二百尺。還有許多橋,中央或兩端,建有四柱、八柱或十六柱式的小亭,供人駐足小憩。此種小亭,通常建在能欣賞絕佳風景的橋上,也有一些建在木拱橋或漢白玉橋的橋拱兩端。亭的建筑結構非常漂亮,但與歐洲的建筑觀念格格不入。
我在上面談到,運河都匯合或注入各池塘和湖海中。其中確有一處較大的湖泊,半徑為半法里,遂以“海”名之,系園內最佳景致。環海四周,疏密有致地分布著一處處宮殿或院落,它們被我上面提及的一條條河渠或一座座假山彼此分隔開來。
然而,真正的寶貝是一座小島,或者說是一處陡峭的巨巖,它位于福海中央,高出水面約一丈許。島上建有一座小巧別致的宮殿。那殿雖小,卻有一百余間廳室。它有四個立面,精致美麗之程度,我根本無法形容。那里堪為觀景絕佳去處。從島上放眼四望,可見岸邊疏密錯落的重重宮闕,那延伸至岸邊座座假山,那流入海中或從海中流出的條條河渠,那建在河渠入海口或出海口的座座橋梁,以及那裝點橋梁的處處小亭或拱門。而這福海,景色美不勝收。其岸邊更是變化萬千,無一處與另一處相雷同。這里是方石砌就的整齊堤岸,與長廊、小徑和道路相連;那里是巖石堆疊的嶙峋高崖,極盡人之想象之能事。要么是漂亮的高臺,臺上建有宮室,可由兩側拾級而上;而在高臺的另一側,更有樓臺亭榭,層層疊疊,呈半圓形,漸次展開。又有一片花林竟艷,映入眼簾;稍遠處,則有一荒僻樹叢,像是只有人跡罕至的深山里方能見到的景致。有高大挺拔、堪作棟梁的喬木,有來自異國的樹木;有的以灼灼繁花見長,有的以累累果實取勝。
在此海岸邊,還可見到無數的竹籠或亭子,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里,養著各色品種的水禽。陸地上,也不時見到放養觀展的動物,或是供射獵的小小園苑。
皇上或皇后、嬪妃和宮女以及太監日常起居處,由一群殿堂、庭院、花園組成,渾然一體,氣派非凡。一言以蔽之,這是一座城池,至少與多爾城的面積相差無幾;而其它各處殿宇,不過是游玩、飲宴和宵夜的場所。
皇上的日常起居之所就坐落在緊鄰大宮門的地方,有數座前殿、覲見大殿、多處庭院和花園,如同一座島嶼一般,四周環繞著又深又寬的護城河。這里也可以稱之為“后宮”。就在組成后宮的各個廳室里,人世間所能想象的至美之物盡收眼底:各式家具、陳設裝飾、書畫(我指的是中國風格),珍貴的木器、日本和中國的漆器,古代瓷器、金銀器皿等。這里匯集了人的藝術與創造力對大自然造化之美所能添加的一切。
總之,這處游冶之所叫做圓明園,即萬園之園,無與倫比之園……(西方人第一次將圓明園稱為萬園之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