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給幾個名家對宋詞的評論,急求~~~~~~~
李煜在藝術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
書畫 他能書善畫,對其書法:陶谷《清異錄》曾云:“后主善書,作顫筆樛曲之狀,遒勁如寒松霜竹,謂之‘金錯刀’。作大字不事筆,卷帛書之,皆能如意,世謂‘撮襟書’”。
對其的畫,宋代郭若虛的《圖書見聞志》曰:“江南后主李煜,才識清贍,書畫兼精。嘗觀所畫林石、飛鳥,遠過常流,高出意外”。
惜無書畫傳世于后。 詞 李煜的詞的風格可以以975年被俘分為兩個時期。
他前期的詞風格綺麗柔靡,不脫“花間”習氣。根據內容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描寫富麗堂皇的宮廷生活和風花雪月的男女情事, 如《菩薩蠻》: 花明月暗籠輕霧,今朝好向郎邊去。
刬襪下香階,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一晌偎人顫。
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 還有一類是在宋朝的壓力下感受到無力擺脫的命運時所流露的沉重哀愁, 如《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他后期的詞由于生活的巨變,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
這些后期詞作,凄涼悲壯,意境深遠,已為蘇辛所謂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筆,為詞史上承前啟后的大宗師。至于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后的了。
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浪淘沙令》: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王國維認為:“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而且還說:“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此最后一句乃是針對周濟在《介存齋論詞雜著》中所道:“毛嬙、西施,天下美婦人也,嚴妝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
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后主,則粗服亂頭矣。”。
王氏認為此評乃揚溫、韋,抑后主。而學術界亦有觀點認為,周濟的本意是指李煜在詞句的工整對仗等修飾方面不如溫庭筠、韋莊,然而在詞作的生動和流暢度方面,則前者顯然更為生機勃發,渾然天成,“粗服亂頭不掩國色”。
李煜詞擺脫了《花間集》的浮靡,他的詞不假雕飾,語言明快,形象生動,性格鮮明,用情真摯,亡國后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超過晚唐五代的詞,成為宋初婉約派詞的開山,后世尊稱他為“詞圣”。 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詞人的傳統,又受了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其主要成就表現在: ①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在李煜之前,詞以艷情為主,內容淺薄,即使寄寓一點懷抱,也大都用比興手法,隱而不露。
而李煜詞中多數作品則直抒胸臆,傾吐身世家國之感,情真語摯。所以王國維說:“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人間詞話》) ②具有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詞,往往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來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境界。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烏夜啼〕)、“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等名句,深刻而生動地寫出了人生悲歡離合之情,引起后世許多讀者的共鳴。 ③語言自然、精煉而又富有表現力。
他的詞不鏤金錯彩,而文采動人;不隱約其詞,卻又情味雋永;形成既清新流麗又婉曲深致的藝術特色。 ④在風格上有獨創性。
《花間集》和南唐詞,一般以委婉密麗見長,而李煜則出之以疏宕。如《玉樓春》的“豪宕”,《烏夜啼》的“濡染大筆”,《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見譚獻《復堂詞話》)《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馬駒不受控捉”(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兼有剛柔之美,確是不同于一般婉約之作,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
正如納蘭性德所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質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饒煙水迷離之致。”(《淥水亭雜說》) 李煜本有集,已失傳。
現存詞四十四首。其中幾首前期作品或為他人所作,可以確定者僅三十八首。
他的舊臣說他有《文集》30卷及“雜說”百篇。《郡齋讀書志》載《李煜集》10卷,《宋史·藝文志》也載《南唐李后主集》10卷,均佚。
《直齋書錄解題》中載《南唐二主詞》1卷,現能見到的有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墨華齋本,錄李煜詞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為二首。后清代邵長光又錄得 1首,近代王國維為《南唐二主詞》補遺,增加了9首,不過其中有問題的似不少。
據近代多數學者的意見,能確定為李煜詞的不過32首。其詞集注本有清劉繼增的《南唐二主詞箋》、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詞匯箋》、王仲聞的《南唐二主詞校訂》等。
詹安泰的《 李璟李煜詞》,注釋頗。
2.名人評價唐詩宋詞的區別
在格式上說
唐代詩壇較為流行的體裁是五言,五言古詩簡稱五古,唐人五古筆力豪縱,氣象萬千,直接用于敘事、抒情、議論、寫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等.
七言古詩簡稱七古,起源于戰國時期,甚至更早。現在公認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
年代:三國 作者:曹丕 體裁:樂府 秋風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 何為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 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 爾獨何辜限河梁?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是律詩 清·同治辛末春刊《唐詩注疏三百首》
的一種。五律源于五言古體,風格峻整,音律雄渾,含蓄深厚,成為唐人應制、應試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詩歌題材。唐代五律名家數不勝數,以王昌齡、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劉長卿成就為大。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王維《相思》
七言律詩簡稱七律,是近體詩的一種,格律要求與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體,在初唐時期漸成規模,至杜甫臻至爐火純青。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維、杜甫、李商隱、杜牧、羅隱等,風華絕代,輝映古今。
楓橋夜泊 [唐] 張繼
張繼楓橋夜泊書法帖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詩韻、平仄、對仗,都有許多講究,格律很嚴,押平聲韻,每句的平仄都有規定,每篇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定,
五言就是五個字一句,七言就是七個字一句。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而宋詞
.詞,詩歌的一種。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詞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學樣式上詞,它兼有文學與音樂兩方面的特點。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叫做“詞牌”,依調填詞叫“依聲”。詞別名“長短句".
詞有5種分類方法
1、按長短規模分,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以內)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只有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2、按音樂性質分,詞可分為令、引、慢、三臺、序子 、法曲、大曲、纏令、諸宮調九種。 3、按拍節分,常見有四種:令,也稱小令,拍節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長之的;近,以音調相近,從而引長的;慢,引而愈長的。 4、按創作風格分,大致可以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 5、按詞牌來源分。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詞的格式較為自由,主要講求音律的美,沒有嚴格的格式
3.對唐詩宋詞的評價
說一下諸葛亮的政治和軍事才能 從綜合國力來看。
諸葛亮接手的蜀國,是一個剛剛遭受彝陵慘敗,元氣大傷的蜀國,是一個內憂外患的蜀國。彝陵之戰,蜀國喪失了數萬東出的精銳部隊,喪失了無數的軍資器械,喪失了傅彤、程畿、張南、馮習、杜路、劉寧、黃權、馬良這樣的將領人才,新生的蜀漢政權元氣大傷。
再者,除了彝陵之戰,蜀國的其他人才也相繼損失。章武二年(222年),蜀國太傅許靖、尚書令劉巴、驃騎將軍馬超又相繼逝世,使得蜀國的人才危機雪上加霜。
除了人才危機以外,南中問題也越來越需要處理。在蜀國建立初期,南中越崔夷首領高定率眾反叛,軍至新道縣結果被李嚴擊敗。
而漢嘉郡太守黃元,聽說劉備在永安病重,于章武二年十二月起兵反叛。次年三月,黃元又利用諸葛亮赴永安探望劉備的機會,率軍火燒了臨邛縣。
最后被蜀軍所平。雖然這兩次叛亂都被平定,但由于蜀國建立時間不長,“南撫夷越”的措施一直未能得到執行。
而且蜀國之主劉備又于章武三年病逝。 彝陵新敗、元氣大傷、人才危機、黃元叛亂、南中問題以及新喪國主,這些都是蜀國的內憂。
而蜀國的外患,指的孫劉聯盟的破裂。前面在分析“隆中對”時已經提到過了。
東和孫權在“隆中對”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劉備、諸葛亮只是在荊州完全被奪,兩路夾擊中原的戰略意圖完全無法實施的基礎上,才愿意和孫吳做徹底決裂的。
在彝陵戰敗后,新生蜀國的國力幾近耗竭,而這時與東吳的敵對關系卻仍未得以改善。這時的蜀國在前進的道路上不僅要面對宿敵曹魏,又多了一個強大的對手孫吳。
如果長期與孫吳這樣敵對下去,蜀國就始終無法擺脫自己在外交上的被動與危機,而“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目標,也就更難得到實現了。 以“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的說法來稱之,實在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從政治角度來看。由諸葛亮治理下的蜀國可以說是三國之中,最有條理的一個國家。
在其執政最初二三年時間里,采取閉關息民的方法,立求恢復蜀國元氣,隨后平定了南中,得用南中地區的富饒,進一步充實了國力,再加上以“嚴刑峻法”來打擊“專權自恣”的貪官污吏和地方豪強,蜀國上下呈現出一片清明、安定的局面。 在政治上也是非常優秀的。
但是蜀國畢竟建國不久,如果從劉備取得益州開始算起,一直到諸葛亮逝世不過就20年時間。而與曹魏已歷三世前后40年的歷史相比,顯然不如曹魏歷史長久。
再者,曹操、曹丕、曹睿三人的執政水平也是較高的。做為同樣是優秀政治家的曹操,他的執政能力和水平是有目共睹的,而其后的魏國政治總體框架也是基本由曹操構建的。
曹丕在其執政的六、七年時間里,也相繼實行了一系列積極的政治措施,如頒布了一些有利或關心庶民的詔令;禁止婦人、宦官、外戚干預政事;選用智謀賢德之士;推行九品官人之法。曹睿則在諸葛亮逝世前,也表現出比較優秀的政治才能。
如在善為軍計、明察斷獄、容人直諫、不殺諫臣等方面,都有過比較杰出的表現。 因此,在曹操、曹丕、曹睿前期(指諸葛亮逝世前),魏國的政治情況也是較好的,但曹魏要比蜀漢早建立20年,這20年時間對于一個處于發展中的政權來說,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
因此,曹魏就總體**勢來看,仍要優于蜀漢,其統治根基也要比蜀漢來得穩固。 從軍事方面來看。
在古代冷兵器戰爭中,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是否強盛,最主要的標準就是看該國的軍隊的多寡。而兵與民的關系又是密不可分的。
它具體表現為:兵來自于民,民眾的數量制約著兵眾的數量,這是一個絕對數量指標;另一個是相對數量指標,指軍隊的絕對總量與民眾總數量的比例。 因為兵是靠民養活的,所以兵與民之間必須要有個適當的比例。
蜀國地寡人少。地不過一州,人口總數不過九十萬。
而曹魏卻擁有九州之地。據《通典》上記載,魏亡時有人口440萬之多!當然是諸葛亮執政時期,魏國是否有如此之多的人數值得疑問。
但退而求其次地說魏國有三百多萬人口,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蜀國當時的軍隊總數約有14萬左右,其平均不到二戶就要養一名士兵的比例,幾已到蜀國對軍隊承擔力的極限。
即使是這樣,仍然比魏國40多萬的軍隊,規模要小得多。故“蜀兵輕銳”這一情況,是客觀實在的。
補充: 諸葛亮被《三國演義》大為美化后,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智的化身。 但最近,批評諸葛亮的人越來越多,說他“不足以言智”。
對詞,我覺得應該對諸葛亮作出正確的評價。 雖說諸葛亮用兵如神,但他畢竟不是神,因此他當然有缺點,而最主要的缺點是出在人事問題上。
尤其是他對魏延的看法。魏延向劉備投降,諸葛亮居然根據骨相說他久后必反,這多么荒唐。
雖然孔明未能殺死魏延,卻對魏延抱有成見,認為他不忠不義。然而魏延是否如此呢?其實不然。
雖然魏延不斷被孔明排斥,卻仍中心地效勞與蜀國,屢建奇功:斬王雙,戰張頜等都足以證明魏延是個不可忽視的人才。孔明最錯的是在毫無根據之下,留下錦囊殺死了魏延。
諸葛亮在人事上的失誤還有讓馬謖守街亭,導致第一次北伐中原失敗、關羽守荊州的失誤,從某種意義上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 在識人方面,劉備明顯。
4.評價詩詞的詞語
描寫人物外貌的詞句: 1、表示人物品質的詞語:高尚、謙虛、助人為樂、驕傲、虛心、傲慢、自私、無私、忠心耿耿 熱心 樂于助人 2、表示人物外貌的詞語: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儀表堂堂、風度翩翩、面如土色、神情黯淡 3、表示人物神態的詞語:目不轉睛、炯炯有神、全神貫注、精神飽滿、神采飛揚、神采奕奕 4、表示人物舉止的詞語:舉止文雅、狼吞虎咽、歡蹦亂跳、歡喜雀躍、溫文爾雅、大大方方 表示愉快心情的詞語:歡天喜地、普天同慶、振奮人心、喜出望外、心情舒暢 優秀品質 (1)勇敢:赴湯蹈火、沖鋒陷陣、奮不顧身、視死如歸 (2)勤奮工作:兢兢業業、勤勤懇懇 (3)勤奮學習:十載寒窗、鑿壁借光、囊螢映雪、手不釋卷、(4)助人為樂:樂于助人、排憂解難、仗義執言、拔刀相助 (5)關心他人:無微不至、體貼入微 (6)公正嚴明:鐵面無私、執法如山、公私分明、大公無私 (7)有恒心、有毅力:鍥而不舍、持之以恒、有始有終、繩鋸木斷 贊美人物品質的詞語 一馬當先 一身正氣 萬夫不當 無所畏懼 氣沖牛斗 氣沖霄漢 氣壯山河 氣宇軒昂 氣吞山河 正氣凜然 龍驤虎步 百戰百勝 沖鋒陷陣 英姿煥發 奮不顧身 奮勇當先 頂天立地 昂首挺胸 昂首闊步 赴湯蹈火 挺身而出 戰無不勝 臨危不懼 威震天下 面不改色 勇冠三軍 驍勇善戰 鎮定自若 慷慨就義 大智大勇 仰不愧天 一視同仁 一清二白 大義滅親 大公無私 義無反顧 正氣凜然 正直無私 執法如山 剛正不阿 冰清玉潔 克己奉公 嚴于律己 兩袖清風 忍辱負重 奉公守法 表里如一 斬釘截鐵 忠心耿耿 忠貞不渝 貧賤不移 高風亮節 涓滴歸公 虛懷若谷 堂堂正正 深明大義 童叟無欺 謙虛謹慎 廉潔奉公 毅然決然 豁達大度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襟懷坦白 舍己為人 舍生忘死 舍生取義 。
5.名人對辛棄疾詞的評價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這首先表現在他的詞中,他不斷重復對北方的懷念。
另外,在《賀新郎》《摸魚兒》等詞中,他用“剩水殘山”、“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茍延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滿。胸懷壯志無處可用,表現在詞里就是難以掩飾的不平之情。
他擅長的懷古之作中《水龍吟》,面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壯志被激發的同時,他也大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與現實的激烈沖突,為他的詞構成悲壯的基調。
辛詞在蘇軾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題材范圍,他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他將豪放詞推幟至一個頂峰。
在抒發報國之志時,辛棄疾的詞常常顯示出軍人的勇毅和豪邁自信的情調,像“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歌頭》),“馬革裹尸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等,無不豪情飛揚,氣沖斗牛。
對那些與自己一樣勇于報國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贊美,與之同聲相應,彼此勉勵,如《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的慷慨熱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濫的祝壽詞: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
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云奔走。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
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而對于庸俗圓滑、面對民族危亡無所作為的官僚,辛棄疾有一種出于本能的厭惡,在《千年調》中他勾勒了這類人物的丑態:“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
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然而正是這樣的人充斥官場,把持權位,引導著一條茍且偷安的道路。
他憤慨地寫道:“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
(《卜算子》)當辛棄疾帶領不多的人馬沖過戰場烽火來到南方時,懷著滿腔熱血,渴望一展宏圖,卻不料從此陷落在碌碌無為的境地,這使他感到難以忍受的苦悶和悲憤。在他南歸的第十二年重游當年南歸的首站建康時,他寫下了著名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這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哀,對壯志成空的悲哀;歲月無情地流去,因這種悲哀更顯得怵目驚心。
然而即使詞人在寫他的孤獨和悲哀,寫他的痛苦和眼淚,我們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許、絕不甘沉沒的心靈。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當代注本以鄧廣銘先生作的《稼軒詞編年箋注》最為流行。
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6.古今中外名人對蘇軾的評論
1、陸游:公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千載之下,生氣凜然。(蘇東坡并不因自身境況的變化,來改變對國家的擔憂和關注,在長久的歲月中依然堅持愛國之心不改,令人敬畏。)
2、王士禎:漢魏以來,二千余年間,以詩名其家者眾矣。顧所號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蘇子瞻三人而已。(自漢魏到現在的兩千多年里,因寫詩而出名的很多。但觀察所有出眾的人,可以稱得上是仙才的只有曹子建、李太白和蘇子瞻三個人罷了。)
3、王國維: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歷十子之流。(拿宋詞和唐詩作比擬的話,那么東坡就像李白,歐、秦二人就像王摩詰,耆卿好比白樂天,方回、叔原則是大歷十大才子之類的。)
4、林語堂: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
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于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
5、錢穆:蘇東坡詩之偉大,因他一輩子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他一生奔走潦倒,波瀾曲折都在詩里見。但蘇東坡的儒學境界并不高,但在他處艱難的環境中,他的人格是偉大的,像他在黃州和后來在惠州、瓊州的一段。東坡詩之長處,在有豪情,有逸趣。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