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期杜甫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什么風格
杜甫人生階段代表作及其風格:一、意氣奮發、浪漫張狂的年輕漫游時期(35 歲以前) 年輕的杜甫少年氣盛,雖曾參加進士考試而落第,但當時他對社會和人世的閱歷都不深,所以這次落第并沒有使他受到多大打擊,他對自己的前途還是充滿信心,抱有美好幻想。
在落第的第二年,他照舊開始了又一次壯游。代表作《壯游》、《望岳》等表現他青年時代的氣概和抱負。
對未來生活充滿希望,初定理想,積極進取。二、屢試不第、正視現實的困居長安時期(35 歲—44 歲) 三十五歲左右,杜甫來到長安求取官職。
開始,他滿懷信心,但滯留十年卻一再碰壁。杜甫透過個人的不幸看到了國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
對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壯志難酬,無奈、孤獨、無助。代表作《兵車行》等現實主義詩篇,風格由早期的熱情奔放變得悲壯凄涼,形成沉郁頓挫的詩風。
三、多災多難、憂國憂民的亂世流亡時期(45 歲—48 歲)從安史之亂爆發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個國家處在劇烈的震蕩中,王朝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滿危險和艱難。而他的詩歌創作,因了血與淚的滋養,達到了顛峰狀態。
使他寫出《春望》 《北征》等詩篇,達到現實主義的高峰。詩歌充滿了對戰亂的厭煩,對百姓疾苦的同情,對親人的思念,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悲嘆。
四、田園草堂、顛沛流離的漂泊西南時期(49 歲—57歲)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 ,杜甫棄官,攜家人逃難,在成都過了一段安穩日子。詩歌帶有豐富的政治內容和濃郁的時代氣息:憂國憂民,對以諸葛亮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敬;對自身命運的感慨和對世事的感懷;隱居心境的恬淡;對親人的思念。
代表作《蜀相》 、《春夜喜雨》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登高》等。五、舟中長逝(57歲—59歲)大歷三年(768年),杜甫思鄉心切,乘舟出峽,輾轉漂泊。
大歷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逃往衡州,同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時年五十九歲。
代表作《登岳陽樓》,思鄉心切,晚年漂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感慨萬千。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杜甫。
杜甫不同時期的詩歌風格
如果你好好看看杜甫的成長就明白了; 少年時,本來這個時期的他,在年少多彩,風華正茂之時,逍遙自在的四方游學,直到杜甫在朝中任左拾遺后,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到華州,負責祭祀、禮樂。
到華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以排憂遣悶。
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這個時期多是郁郁不得志和報國無門的意氣風發。
中年時,最是不好,遇上社會的大變革,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
乾元元年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之戰爆發,唐軍大敗。
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并在回華州后,將其修訂脫稿。“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嘆國難民苦。在這個是時期的他不僅僅是在個人問題,而是國家山河如下分崩離析的時刻,作為一個心懷國家的男人,只有一筆廖盡世事苦楚和悲歡,但也是他詩歌最為輝煌的時期。
. 老去,最為可惜,杜甫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
兩年后,離開奉節縣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代宗大歷五年,詩人病死在衡陽市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雖過著“生涯似眾人” 的生活,但卻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歲晏行》等一千多首詩。 杜甫的詩都收集在《杜工部集》中。
這時的他看盡世事,年老志存,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日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志存身朽,少年不在來啊。..。
杜甫的作詩風格是什么?
他身處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目睹過社會的種種黑暗;他既貴族官場中奔走, 又與下層勞動人民有密切的聯系;他親歷安史之亂,長年四海漂泊;他心系國家安危,關注民生疾苦:正是這特殊的經歷鑄就了杜甫詩歌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
說到杜甫詩歌的主要藝術風格,可以“沉郁頓挫”四字概括。
什么是“沉郁頓挫”呢?“沉郁”指思想內容。“沉”即“深”,指內容的深刻、深廣、深厚。“郁”即“積”,指內容的真實、凝重、含蓄。“頓挫”則指藝術形式,字面上指遣詞用句的停頓轉折。情感的千回百折、節奏的徐疾相間、音調的抑揚頓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頓挫”這種動人心魄的音樂美。
求杜甫在不同的時期寫的詩 風格有什么變化
李白詩歌各具特色,風格多變,以“飄逸”二字難以概括其不同時期的風格。
出蜀前后,李白游奇覽勝,受道家思想影響很深,詩歌“飄逸”的風格比較明顯;一入長安受到挫折,但他并未失去希望,詩風豪邁奔放、感情熾熱,反復歌詠自己有才必用;二入長安之后,李白仕途坎坷,國事也日斷衰敗,蒼生水深火熱,詩風一步步接近現實,豪放之中充滿憂國憂民的沉郁之情;晚年流放夜郎之時,李白多以衰怨悲痛的筆調抒發情懷,揭露現實,鞭撻社會,詩風明顯轉為悲壯。 杜甫的詩歌風格形成于安史之亂時期并逐漸在苦難中成形。
杜甫深入社會并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他背負著對國家和民族任務的沉重責任忠實描繪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感受。
杜甫“沒飯不忘君”,藝術風格沉郁頓挫.自中唐到宋代以來都繼承了杜甫的寫實風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詩派更是杜甫視為宗祖.他的影響力巨大.。
杜甫的詩歌風格是什么
杜甫的詩歌特點如下1、取材方面杜甫是社會派詩人,趨向現實主義,內容廣泛,富時代性,取材于政治興亡,社會動亂,戰事徭役,饑餓貧窮和貧富懸殊。
杜詩善于描寫當時歷史實況,反映唐代由盛轉衰的現況,故有“詩史”之稱。從安史之亂至入蜀之前,杜甫經歷了大時代的動亂,寫下大量的實錄式寫實名篇。
2、思想方面杜詩中有儒家思想,悲天憫人,憂國憂民,洋溢著仁民愛物的情懷和濃烈愛國主義色彩,有“詩圣”之譽。杜詩善用理智去仔細觀察人生社會的實況,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去體會人民的苦樂,有強烈政治意識,繼承并發揚詩經、漢樂府民歌及建安文學的寫實精神。
3、手法方面杜詩善寫人物對話和獨白,選取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和事件來描寫。杜詩也善于抒情,結合抒情和敘事,又結合抒情和寫景,寄情于景。
杜詩敘事注重客觀描述,讓故事本身直接感染讀者,而少發議論。4、語言方面杜甫寫作態度非常嚴肅,語言精煉,用字準確,形象生動,多姿多采,并善于運用民間口語。
5、體裁方面杜甫作品眾體兼善,五七言古體、律詩絕句,無所不工。他往往用不同的詩體,表達不同的內容,敘事多用較少格律限制,便于鋪敘描寫的古體詩,抒情則多用近體詩。
杜甫大量創作七言律詩,作品內容廣泛,技巧純熟,注重聲律對仗,格律嚴謹,語言錘煉,為歷代典范之作,達到極高的成就,使七律創作臻于成熟。他又開創“即事名篇”的新樂府詩,描寫社會的民生疾苦。
6、風格方面杜詩主要風格是沉郁頓挫,風格多樣,豐富多姿,或雄渾奔放,或清新細膩,或沉郁悲涼、或辭藻富麗、或平易質樸、或通俗自然。杜詩融冶吸收前人藝術技巧,發展成一種獨特的新風格。
表達自己愛國的思想。
杜甫詩三首杜甫的寫作風格有什么變化
杜甫青年時期,正是唐朝達到高度繁榮的開元時代。二十歲后,杜甫先后到吳、越、齊、趙一帶作了十幾年的漫游,其間北上齊魯,過歷下,登泰山,抒發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情懷。《望岳》顯示出詩人不凡的才質,那種雄放健拔的風格,正表現著詩人青年時代的氣概和抱負。
安史亂起之后,杜甫落入叛軍手中,被押解到陷落的長安。詩人眼底下的長安,經過一番殺戮洗劫之后,到處呈現出國破家亡的慘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感時、恨別、憂國、思家,詩人把藝術和政治高度結合在一起。正是由于詩人對祖國愛得深,所以當國家殘破時也就痛得深,寫出來的詩也就特別感人。
詩人不單單是反映戰亂給社會帶來的殘破景象,而且更表現出階級矛盾,因此變得更加尖銳。由于連年戰亂,人口銳減,壯丁更少,于是統治階級便使用殘暴的手段,把結婚一天的丈夫,還沒成年的男子,以至老婦人都一齊強征入伍服役,這一切在《石壕吏》中表現得最集中、最深刻:“室中更無人……老婦力雖衰,請從吏夜歸。”詩人表露了對統治階級的憤怒,對民眾百姓的極大同情。
這三首詩的風格從慷慨激昂到沉郁悲憤,與杜甫不同時期的不同境遇有關。所以學習這三首詩時一定要聯系詩的寫作背景,深入領悟。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杜甫兩個時期的作詩風格,每個時期杜甫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什么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