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杜甫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集大成的偉大詩人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興盛急遽走向衰敗的時代,他自己有過“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奢望,也經歷過“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悲辛,由于仕途坎坷,兵荒馬亂,饑餓流離的現實生活,逐漸使他對時代的苦難,社會的不平,人民的疾苦,家國的不幸,有了深切的體驗。
從安史之亂前夕到大歷初的十幾年間,在盛唐詩人普遍沉寂的情況下,杜甫中流砥柱,以自己的光輝照亮了整個詩壇。他的詩歌廣闊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過程中的精神風貌,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寫到詩里,大大拓展了詩歌的題材。
他是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偉大詩人。后人稱杜甫為“集大成者”,稱其詩為“詩史”,譽其為“詩圣”,他是當之無愧的。
杜甫的詩的認識理解
淺析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 杜甫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歌創作達到了詩歌史上現實主義的最高水平。
他是中國詩歌史上集大成的詩人。 杜甫出身于儒學世家,少時便接受儒家修齊治平的傳統思想,一心向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文二十二韻》),但殘酷的現實打碎了他的夢想,天寶六載的考試在奸相李林甫的操縱下,以“野無遺賢”為名拉上了可恥的帷幕,致使滿懷遠大抱負的詩人蒙羞受辱,落拓長安,過著極其困頓的生活。
幾年后的“安史之亂”,使詩人又經亂離之苦,險賊長安,親見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國景象,體味了滄海桑田的巨變給人民心靈帶來的創傷。從此,詩人轉徙流宕,漂泊西南,終至窮愁而死。
杜甫雖一介布衣,卻始終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始終關注人民的生存狀態,并以滿含血淚的動地歌吟,傳達著一個時代的苦難,傳達一個儒者的良知和勇氣。他的詩,以“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雄立于中國文學史,令百世而下嘆為觀止。
沉郁頓挫是杜甫早年對自己創作風格的一種描述,他在《進雕賦表中》說:“臣之述作,雖不是以鼓吹六經,先鳴數子,至于沉郁頓挫,隨時敏捷,而楊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后來,當他經歷了干戈離亂,飽嘗人民的艱難困苦,并于詩中流露出難以抑制的悲愴情懷,創作日趨成熟后,再用“沉郁頓挫”來概述他的詩歌風格。
沉郁頓挫,表面是深沉郁結,表現為有節奏的抑揚起伏和盤曲轉折。它涉及詩歌的內結構和外結構,涉及內結構的沉重的充實感,以及外結構上有控制的騷動感和彈性。
其中,沉郁指文思深沉蘊藉,頓挫指聲調抑揚有致;而“沉郁”又另有沉悶憂郁之意,才具有憂憤深廣,潛氣內轉,抑揚頓挫和格律嚴謹。 一 情感內涵的沉郁深刻 杜甫的一生,是顛沛流離的一生,淪落潦倒的一生,“苦難”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詞,但杜甫并沒有沉陷于個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氣,傳達出那個時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憂憤深廣的時代特征。
(1)對多難社會的深重描繪 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未墜素業”的儒學世家,培養了關注社會關注人生的優良品質,他懷著悲憤沉重的心情,描繪那個“萬方多難”的社會。 杜甫困守長安時期,曾陷入“賣藥都市,寄食友朋”的困境,于是他從玄宗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的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中感覺到唐代帝國表面繁榮下隱藏的重重危機。
他的《兵車行》以“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邊還戍邊”的無奈沉重地嘆息中傳達了人民對無休止的戰爭的厭惡之情,又用士卒“君不見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梨,禾生隴畝無東西”的血淚控訴,揭示了開邊戰爭給后方經濟帶來的巨大破壞,字里行間,傳達出作者對深受戰爭之苦的廣大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戰爭價值的深深疑慮。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千云霄”,那悲壯的聲情和巨大慘烈的的場面便令人震撼。特別是對家屬們奔走攔道,牽衣頓足而哭的情景稍作幾分速寫,以大筆渲染出漫天黃塵,讀之便覺車聲,馬嘶,人喊,在耳邊匯成一片紛亂雜沓的巨響。
詩歌通過提煉少量最典型的細節概括統治者多少次征丁造成的百姓妻離子散的悲慘場面,充溢著沉痛憂憤的激情。他的《同諸公登慈恩寺塔》,直接以自己在塔上觀望所見預想了“泰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
俯視但一氣,焉能辯皇州”的殘局,似乎唐王朝山河破碎,風雨飄搖的日子就在眼前,給人一種沉重之感。 “安史之亂”爆發,給社會和人民生活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詩人為他的國家和人民痛心!他時刻關注著社會的變化,并沉重記錄了這一社會災難。
《悲陳陶》是一首記錄唐軍與安史叛軍交鋒而遭慘敗的詩作。詩歌開頭概括成場上的慘況:“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水中”,指出在戰場上為國家英勇奮戰,浴血犧牲的是良民、百姓,他們血染陳陶澤,全軍覆沒,致使原野因而顯得格外空曠,世界因而顯得格外寂寞,“野曠天清無成聲”,不是因為和平寧靜的生活,而是因為“四萬義軍同日死”的慘烈結局。
這首詩,在天地同悲的氛圍里,再現了唐王朝在平判中遇到的重大挫折,既有極強的概括力,又有悲壯的藝術審美感染力。 “三吏”,“三別”是一組有代表性的反映唐代內亂真實情況的樂府詩。
史載,乾元二年,唐軍九節度使在鄴城圍攻安史叛軍,由于肅宗對郭子儀統兵心懷疑慮,未設統一指揮,致使鄴城之戰以唐兵大敗結束,“東京士民驚駭,散奔山谷。留守崔圓,河南尹蘇震等軍南奔襄鄧,諸節度使各潰歸本鎮,士卒所過剽掠,吏不能止,旬日方定。”
但真實情況不止與此。事實上。
由于鄴城兵敗,唐軍兵力銳減,必須迫速補充兵員,于是,肅宗朝便開始了毫無節制和章法地征兵。士卒和官吏到處抓丁提人,無論男女老幼,但有可用之處,便成征調對象,一時之間,人心惶惶,擾民害民現象十分嚴重。
此時的詩人,正由洛陽回華州住所,耳聞目睹了鄴城慘敗后人民罹難的痛苦情狀,因而以高度地提煉和概括反映了殘酷的現實。這組詩或寫官吏喧呼點征中男(《新安吏》)、或寫婦人深夜被抓(《石壕吏》)、。
為什么說杜甫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有集大成者的性質
杜甫詩歌的主導風格,卻是在安史之亂的前夕開始形成,而滋長于其后數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號的苦難之中。
因此,流響于剛剛過去的年代中的充滿自信、富于浪漫色彩的詩歌情調,到了杜甫這里便戛然而止。在飄零的旅途上,杜甫背負著對于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沉重責任感,凝視著流血流淚的大地,忠實地描繪出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悲哀。
這種深入社會、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的創作傾向,和由此帶來的語言表現形式方面的一系列變化,不僅標志了唐詩內容與風格的重大轉折,也對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詩歌的發展,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杜甫詩歌的藝術風格多種多樣,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為歷來評論者所公認的,是“沉郁頓挫”(《進雕賦表》)。
所謂“沉郁”,主要表現為意境開闊壯大、感情深沉蒼涼;所謂“頓挫”,主要表現為語言和韻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形成這種特點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詩歌所要表達的人生情感非常強烈,而同時這種情感又受到理性的節制。
他的思慮常常很復雜、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當和適度的表達方法。這樣,使得詩中的情感之流成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動。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和承前啟后的詩人,清代葉燮《原詩》中說:“杜甫之詩,包源流,綜正變。自甫以前,如漢魏之渾樸古雅,六朝之藻麗秾纖、澹遠韶秀,甫詩無一不備。
然出于甫,皆甫之詩,無一字句為前人之詩也。自甫以后,在唐如韓愈、李賀之奇奡,劉禹錫、杜牧之雄杰,劉長卿之流利,溫庭筠、李商隱之輕艷,以至宋、金、元、明之詩家,稱巨擘者,無慮數十百人,各自炫奇翻異,而甫無一不為之開先。”
這樣說,不無夸張之處,但杜甫善于總結前人經驗和善于創造,而開啟了后代眾多詩家、詩派,卻是無疑的事實。
結合作品理解杜甫詩歌的藝術成就
一、頓挫是其最主要的風格
1該風格的形成與詩人的性格遭際有關。
2、其次與杜甫的審美理想沉郁有關。
作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對詩書畫的審美要求是寫真傳神,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他善用典型化的手法,重眾多事物中選取最具代表性者,又從眾多現象中提煉出本質,發覺意蘊加以集中概括。以句為例,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以篇為例,則如《三吏》、《三別》等
杜甫還追求宏觀的驚世駭俗與微觀的毫發無爽相統一的審美效果。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見長江滾滾來”是壯而感傖者,有宏大壯闊之美。同時,作為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崇尚寫真傳神,追求體物工細、毫發無爽。如詠月之詩,“光細弦欲上,影斜輪未安”細致的描繪出月初前半夜之月。杜甫又善于將宏大與精微、壯闊與深細完美的結合起來。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既是從大處著眼,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又是從小處著墨。
杜甫的沉郁頓挫,還與其寓意的深遠,表達的一波三折有關。
3杜甫的沉郁頓挫還與他“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態度以及語言的凝練蒼勁,句式的拗折變化有關。
杜甫是語言的巨匠,杜詩的語言有精煉蒼勁的特點,這取決于他深邃的事項、深入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概括力。如“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就高度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為了表達或強調某方面的意義杜甫還打破打破五言上二下三、七言上四下三的句式常規,予以變化。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等。
二、另外杜詩還具有多種風格
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他經歷了個人遭遇、國家命運的巨變,有豐富廣泛的生活閱歷。
二是杜甫對前代詩歌的態度比較寬容,主張“轉益多師”而不輕易否定。
他的創作能博采眾長,四杰的繁復,沈宋的精工,高岑的渾厚等他都能兼包并容,并形成自己的風格。
三是杜甫豐富多彩的語言,也使他的詩具有多副筆墨、異彩紛呈的風格。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是潑墨渲染.”“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是工筆刻畫。“出師未捷生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是悲壯語。“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是豪放語。由此可見,杜甫確實是集詩家之大成者。
三、杜詩的藝術表現手法既有體物工細、表現深曲的特點。還有以議論為詩的傾向。
1不僅在五七言古詩中如《詠懷五百字》、《北征》等運用而且在五七言近體詩《春憶李白》、《戲稱六絕句》、《詠懷古跡》中也運用自如。
2、議論與形象有機結合
3、議論與敘事相結合
4議論與抒情相結合,以情韻行之。
5議論手法十分多樣
四、杜詩眾體皆備,且多有創新,而五七言律詩成就尤高。他的樂府詩擺脫了六朝以來模擬剽竊、陳陳相因的俗套。
如《兵車行》、麗人行和三吏三別等都是根據內容的需要自擬新題無復依傍,為樂府詩的發展開拓新路
杜甫的五七言律詩中,七律成就尤高
杜甫在這方面的成就,對中國詩歌藝術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于宮廷應制唱和,這類詩內容貧乏,其語言亦平緩無力,而在這以外,佳作也為數不多。到了杜甫,不但在聲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重要的是充分發展了這一詩歌形式所蘊涵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