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皇帝怎么稱呼自己(要全部)
1、“朕”,自秦始皇開始為皇帝的專用詞,這是普通的情況,但有特例,那就是皇太后也可以自稱“朕”,不過這一情況比較罕見。
2、“孤”,不是孤單的意思,而是說自己不能得眾。東漢末年,袁術、曹操、孫權、劉備等群雄“南面稱孤”。此時“孤”較為流行。而曹操稱魏王,孫權為帝,仍然喜歡自稱“孤”。
3、“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意是古代皇帝、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
4、“予一人”,對于古代天下,特別是周朝時期君主經常自稱,《禮記·曲禮下》:“君天下,曰‘天子’;朝諸侯、分職、授政、任功,曰‘予一人’。”而在秦始皇之后,也有皇帝自稱“予一人”。《漢書·文帝紀》:“朕獲保宗廟,以微眇之身托于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亂,在予一人。”
5、“吾”、,古代的皇帝在許多場合、許多情況下并不自稱為“朕”,而是和平常百姓一樣自稱。比如漢武帝即位之初,責問丞相田蚧說:“君除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在這里,漢武帝劉徹就自稱“吾”。
6、“我”,對于明清時期的皇帝,比如朱元璋、乾隆等還自稱“我”,這和當時人們日常交流的口語相一致。至于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則比較不拘一格,喜歡自稱“俺”,比如朱棣曾表示“自俺父皇太祖高皇帝得了西邊,便來入貢,那意思甚好。”
擴展資料:
我國自古就有個怪現象,那就是謙虛,表現在語言上則是謙詞較多。尤其說到自己的時候,稱自己是鄙人、敝人,自己的家是陋室,自己寫的什么是拙作等等。倘若匯總一下,那足可以來本《謙詞詞典》。我們常說的“稱孤道寡”是指皇帝,“孤家”“寡人”是皇帝的自稱,這恰如現在有的領導干部常說“本人才疏學淺”一樣,是道地的謙遜。
那么謙遜在古時以“孤寡”為口頭語,今人似乎頗難理解。王侯稱寡人在春秋戰國時為最盛,凡王侯公卿均可稱“寡人”。那時各國相爭,人口眾多即是強盛之兆,有德而人心歸向,“寡人”是自謙為寡德之人。這就像現在委某人以官銜,其必自謙“本人能力有限”,若口吐狂言說“管這點事閉著眼就干了”,非讓你還沒等睜開眼就丟了烏紗。
到了漢代,“寡人”漸漸成為皇帝的專用語了。有人曾注意過,韓信為齊王時,對蒯通說:“先生相寡人何?”此外如淮南王黥布、吳王濞這些“叛臣”均自稱過寡人,而韓信當時僅僅是領兵的將軍,這樣的自稱也有犯上之嫌。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皇帝
人民網-皇帝為什么要“稱孤道寡”?
2.有沒有古詩詞,古詩文原句,是在說皇上登基天下太平的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我羅曼王朝自今日起覆滅,昔日子民一律恢復自由身份。
愿我朝子民日后幸福生活,山水有相逢,日后再相會。 Dear我的親親臣民: 我朝自公元貳零壹貳年拾月建立,皇上登基大統,天下太平繁華,政治一片清明,百姓安居樂業,朝中無一不贊頌這繁華盛世,山野無人不感激皇恩浩蕩,國富民強,以致西北蠻夷莫敢仰視,東南海寇聞風喪膽,鄰邦無一不俯首稱臣,輦來奉拜,此得意之時也。
竟不料,建國方三個月,四方蠻夷入侵,鐵騎踏亂我繁華江山,對我中原虎視眈眈,中原諸將乘機叛亂,紛紛稱王立儲,各占一方,我羅曼王朝烽火連三月,山河皆破碎。內憂外患,縱使吾皇與本宮嘔心瀝血,也只是回天乏術,只得任這大好江山飄零風血之中。
想當年,商因妲己而亡,周因褒姒覆滅,此紅顏禍國也;秦以趙高而亂,清以魏賊而衰,此宦官當政也;省視三國,后主皆孱弱,致使三國終歸晉,此上主無能而亡國也。復觀吾朝,似妲己、褒姒之妖女不下百,如趙高、魏賊之亂臣又不下百,又遇后主孱弱,文不能治國,武無法安邦。
此滅國之因也。 當年群臣輔佐,使吾朝得以安邦興國,此天下之大功也。
而今賢臣隱退,或白發蒼顏,或壽終正寢,使天下亂賊欺吾皇年少無知,對我朝虎視眈眈,禍亂四起,以致天下白骨萬里,白發哭幼兒,此誠吾皇與本宮之過也。 非吾等愿將這大好河山拱手讓人,奈何我朝兵衰馬弱,不能與敵賊死戰,況吾朝兒女千萬,吾皇與本宮實在不愿看到妻離子散,顛沛流離之傷景。
那茍延殘喘如何?吾皇與本宮皆為有骨氣之人,怎可學南宋偏安江左,一晌貪歡?要么輝煌,要么滅亡,曾經為皇為后,哪能到頭來在別人手中討些殘羹冷炙!敗了這江山,有負我羅氏列祖列宗。委身求和,負甚! 故吾皇與本宮聯名詔告天下,大伙散了吧! 至此,羅曼王朝覆滅,一代女政繁華也就此落下帷幕了!再觀前朝,羅曼王朝之一干人馬皆書于下: 皇上羅弦:打娘胎中便已登基,生下來一看是個女的,頓時氣死了當年皇后,也就是皇上的母親,便木已成舟,詔書也早下了,太皇太后只好勉強扶持她為皇上。
無奈皇上孱弱,只知尋花問柳,而不問政事,實使太皇太后遺恨黃泉。此外,皇上性取向失常,偏好女色。
致使我羅曼后宮,女子成群,險些后繼無人。 皇后羅婷:原將軍與其愛妻之女,奈何將軍已有柒子,此女為超生的,只好送給了膝下僅有貳子而又甚愛女兒的丞相夫婦。
當年自此女將小皇帝從茅坑打撈出來后,皇上便對這個小表妹一見傾心,并發誓非她不娶。故太皇太后在此女一歲時將她嫁給了皇上為后。
不料皇后野心勃勃,先獨掌了政治、經濟、軍事大權,又將后宮三千滅得所剩無幾,讓皇上一身輕松,故吾皇總說“賢妻如此,夫復何求” 皇貴妃鄭豪:皇上兩歲出游時在外揀回來的大阿哥,吾皇見其生的俊美,本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宗旨,收為己有了。此事還使天下無數想當太子妃的姑娘哭死。
后因觸犯我朝禁令,經全國公民大會決定,將其剝奪羅曼王朝自由公民身份,驅逐出境。 美人饒勛杰:三歲時把皇上另一個皇后,一傳言是皇上今生的最愛推到了荷花池淹死了。
故皇后才保她至今。前段時間聽說美人懷了,皇后便賜了她一杯宮廷密制鶴頂紅,白綾叁尺,竟沒有弄死她,皇后越發覺得她值得留下了。
于是封她做了貴人,但美人傲氣,誓不接受,只愿當美人,大家說這是為什么呢? 美人鄒琴英:一個皇上從未見過的美人,前段時間被皇后弄去與阿拉山口口長和親了,只因她無意嗷了一句要升為貴妃。皇后覺得受到了威脅,皇上也很贊成,因為美人曾失言說要嫁給大阿哥,皇上表示壓力很大。
除卻阿拉山口口長是以口臭聞名這些不足外。此次“美人出塞”大家還是很滿意的,但美人不老實,不僅逃婚了,還變成了敵國香妃。
常在許坤芳:因總與皇上同桌而得“常在”封號,正常的時候是個賢淑大方的良家婦女,但瘋癲病一犯就搖身變成了街頭潑婦了。但總的來說,還是個很讓人滿意的姑娘。
王爺唐紅針:皇上的弟弟,但其實早就被人調包了,不過這件事皇上與皇后都不知道(唯一的知情人氏馬氏也已過世)。王爺自稱針爺,最愛尋花問柳,總是霸氣測漏。
長公主滿凌逸:皇上親姐,但基本上沒她什么事,她就頂多詐詐尸,偶爾出來打打醬油。 二公主黃思源:本來是皇上在人間一見鐘情的小乞丐,皇上把她帶回宮封為答應后才發現是自己與皇后失散多年的親閨女,真是懊悔莫及,只得封她為公主,嫁給了我朝饒美人的小蜜迥迥大人,迥迥原名呂宵漢。
迥迥現為還珠王朝蒙爾丹,而公主那廝為了追回駙馬,改名換姓知畫到還珠王朝竟陰差陽錯嫁給了永琪。 叁阿哥小胡子:饒美人在外的私生子,美人至今不肯透露他姓什名誰,故封號小胡子,以便稱呼。
(不過美人一直堅持他是自己的干兒子) 御前帶管制刀具侍衛長田章:其真實身份是被調包了的王爺,不過至今我們大家都不清楚。 御前帶殺豬刀侍衛長兼辛者庫庫長白平:話說是皇后的老情人,不過皇后始終稱自己與他是純潔的同桌關系。
御前帶裁紙刀刀侍衛長龍曉鳳:后來帶領裁紙刀刀一族興起叛亂,爭霸一方,自立為王,創立了還珠王朝。 御前帶裁紙刀刀副侍衛。
3.“我”字在古文中是怎么形容的
1、“我”一般用:余、吾、我、予、某、昂、妾(女人)、愚、仆等等。
2、帝王人臣專用:朕、孤、寡人、本王、微臣、臣、下官、末將、本將、本督、本帥等。
3、通俗一點則用:鄙人、后學、末學、不才、奴家(女人)、在下、晚生、小生、晚輩、灑家(早期白話)、老朽、貧僧(和尚)、老衲(和尚)。
4、“余”和“予”在古代常常通用,常做主語、賓語和定語,表示單數.如蘇軾《石鐘山記》“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沒有欺騙我);《孟子·萬章上》“予既烹而食之”(我已經做熟了而且吃掉了)。
5、“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語、賓語、定語,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可以表示復數.如《史記·項羽本紀》“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別人是刀和砧板,我們是被宰割的魚和肉,為什么還要告辭呢);《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先生說的這些話,對我觸動很大,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6、“朕”在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稱,如屈原《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我父親的名字叫伯庸);秦始皇以后就成為只能用于皇帝的專用代詞了,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我是始皇帝)。
7、“昂”多用在《詩經》中,如《詩經·邶風·匏有苦葉》“人涉昂否,昂須我友”(別人涉水過河,而我卻不,我要等待我的好友)。
8、“儂”屬于吳地方言,魏晉南北朝時開始被作為第一人稱代詞使用。
4.求一段大意是從今往后只有我稱為皇帝,我用的是璽,我說的話是詔的
其議帝號。”
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
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他如議。”制曰:“可。”
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制曰:“朕聞太古有號毋謚,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謐。
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謚法。
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5.贊美皇帝的詩句有哪些
《杏簾在望》
清代:曹雪芹
杏簾招客飲,在望有山莊。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盛世無饑餒,何須耕織忙。
譯文:黃色的酒旗招引著客人前來酣飲,遠遠望去但見隱隱約約的山莊。種著菱荇的湖面是鵝兒戲水的地方,桑樹榆樹的枝葉正是燕子筑巢用的屋梁。一畦畦韭菜在春風中長得翠綠,一片片稻田散溢著花粉的清香。開明盛世再也沒有饑荒和凍餒,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織呢?
擴展資料:
這是林黛玉代賈寶玉作的一首五律,詩中所描繪的,是大觀園“浣葛山莊”迷人的景致。詩題是由元妃指定的。這是一首相當出色的寫景詩。一開始,詩人就以簡潔明了的筆觸,先用兩句詩切入詩題。“杏簾”句,一方面既傳達出春風中杏紅柳綠,酒旗飄揚這一派生機勃勃的氣象;
另一方面,又是對詩題中“杏簾”兩字的巧妙綰合。“在望”句,寫遠遠望去隱約可辨的田莊景色,表達了詩人對世外桃源式的農莊生活一片向往之情,并借以點明詩題。這樣,一個詩題分兩句吟詠,句法圓活且自然渾成。
“菱荇”以下四句,寫客人眼中所見的山莊景色:這里,鵝兒在長滿菱葉、飄著荇菜的清澈水面上自由自在地嬉戲玩耍,燕子更匆匆忙忙地從桑榆林中銜泥而去,到屋梁間構筑它們溫暖的窩巢;
而在彌望無際的田野上,一畦畦韭菜于春風中長得翠綠欲滴,一片片稻田飄溢著陣陣花粉的清香,好象在預告一個豐收的年成。在這片理想的“樂土”上,一切都生活得幸福而安謐。
從寫景的角度看,詩人的筆法是相當細膩的:既注意動靜相間,色味協調,又兼顧到點面的結合,尤其是“菱荇”兩句,全由名詞組成。這種特殊句法的運用,如果沒有較高的駕馭語言的技巧,是很難獲得成功的。但對于象林黛玉這樣才華橫溢的女子來說,只不過是略施小技而已。
詩的最后兩句:“盛世無饑餒,何須耕織忙”,以“頌圣”結束全詩,正所謂“曲終奏雅”。在頌圣中,詩人流露出對沒有饑荒、沒有凍餒的太平盛世的頌美之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杏簾在望
6.古代皇帝說的名言是什么話
曹操:寧我負天下人,也不讓天下人負我。
曹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
劉備: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
劉備: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劉備: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
擴展資料:
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蜀軍和魏軍在漢水戰役中,趙云單槍匹馬,營救黃忠,拒漢水殺敗曹軍,取得了漢水戰役的勝利,為劉備進軍漢中奠定了基礎。這是劉備贊美趙云的一句名言。這句話不僅說明趙云藝高膽大,而且體現了趙云勇敢善戰,天下無敵的本領。
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劉備病危期間,托孤于諸葛亮說的一句名言。人即將死,其言也善,這句話說明劉備:心懷天下,以國家大事為重,不計得失;對諸葛亮品德和才華的肯定;對諸葛亮的信任和尊重。當然,也有人說,這句話是劉備對諸葛亮的試探;歡迎大家討論。
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
這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以后說的一句話。成語‘’如魚得水‘’出于此處。諸葛亮足智多謀,是劉備一生中最大的貴人。三顧茅廬之前,劉備兄弟幾番起落,東奔西走,前途茫然;諸葛亮出山以后,劉備的人生和事業開始轉變,如同撥云見日,如魚得水。諸葛亮不僅才華橫溢,雄才大略,而且對劉備鞠躬盡瘁,忠心耿耿。赤壁之戰以后,幫助劉備平定荊州,攻取兩川,建立蜀國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三國志
7.“我”字在古文中是怎么說的
吾、余、予、愚、鄙人、在下
先秦以前:寡人
皇帝:朕、寡人
皇后、太后:哀家
老頭:老朽、老夫
老婦:老身
出家人:灑家
官人:下官
女子:妾、區區、奴、奴婢
讀書人:小可、不才
下人:奴才、老奴
補充:通俗的:我、吾,余、予、仆、咱、俺、區區、小子、晚輩、小可、鄙人、敝人、不才、某家、灑家、老朽(男)、老身(女)
貴族類:孤、孤家、寡人、朕、不谷、哀家、
官員:卑職、微臣、奴婢(滿族)、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我是皇帝古詩詞怎么說(古代皇帝怎么稱呼自己要全部)